为了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告慰社会,启迪后人,陈炎先生新近又完成了近30万字的自传《我的人生之旅——陈炎回忆录》。这本《我的人生之旅——陈炎回忆录》是作者一生的总结,回忆了他从苦难的童年到年过九十幸福晚年的历程。作者在各个历史时期所经历的全部过程,已在书中作了详尽陈述,为他“战斗的一生、光荣的一生、幸福的一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我的人生之旅--陈炎回忆录(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陈炎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为了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告慰社会,启迪后人,陈炎先生新近又完成了近30万字的自传《我的人生之旅——陈炎回忆录》。这本《我的人生之旅——陈炎回忆录》是作者一生的总结,回忆了他从苦难的童年到年过九十幸福晚年的历程。作者在各个历史时期所经历的全部过程,已在书中作了详尽陈述,为他“战斗的一生、光荣的一生、幸福的一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内容推荐 本书为北京大学东语系(今北大外国语学院东南亚系)教授陈炎先生的回忆录。陈先生曾经历了苦难的童年,做过学徒,经过商,日寇侵华他弃商从戎成为美国飞虎队电台一名出色的报务员,为抗战作出了贡献。之后他考入国立东方语专,毕业后留校任教,1949年南京解放该校合并到北京大学东语系他也随之在该系任教。1947~1957年,他是国内最早从事研究“战后东南亚史”和“缅甸史”的开拓者之一,发表多篇论文和著作。1958~1979年他因参加过美国飞虎队被诬为“美蒋特务”,又被错划为“右派”被剥夺了教学科研的权利,直到1979年平反昭雪后才迎来科研上的第二个春天。他是国内最早提出“海上丝绸之路”的学者,退休后仍笔耕不辍,开展了一系列的学术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书即是他在其95岁高龄之际对自己一生经历的回顾。 本书适合于从事人物传记研究的专家学者参考阅读。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广大青少年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实例资料。 目录 序 致陈炎教授的信 一、苦难的童年 (一)降生到人间的孤儿 (二)在苦难中成长 二、商界十年的回忆 (一)三年的学徒生活 (二)要做抗日爱国的商人 (三)弃商入学为抗日作准备 三、背井离乡,参加抗日 (一)到江西上饶,参加抗日工作 (二)考取航空委员会空军报务员 四、实现了上高等学府的梦想 (一)考取国立东方语专,改变我的人生道路 (二)回重庆东方语专学习,毕业后复员到南京 (三)在东方语专研究室开始研究战后东南亚问题 五、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在北京大学东方语文系任教 (一)在缅甸语专业工作 (二)参加解放初期的政治运动 (三)恍如隔世忆反右 (四)调回北大东语系的“摘帽右派” 六、亲身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 (一)“文化大革命”的前奏 (二)被监禁在40楼的回忆 (三)下放去江西鲤鱼洲劳动改造前后 (四)参加鲤鱼洲的农业劳动 (五)调回北大后的劳动改造 七、天日重明开始新生,20多年冤案错案终于平反昭雪 (一)北大党委给我落实政策 (二)在昆明中国东南亚研究会学术研讨会上最早提出“西南丝绸之路” (三)在厦大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成立大会上又在国内最早提出“海上丝绸之路” (四)进一步研究“海上丝绸之路”参加各种学术会议 (五)参加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两大学会——太平洋历史学会和海交史研究会,学术活动更加频繁 八、研究“海上丝绸之路”从国内走向国外 (一)开始参加国际会议进行学术交流和参加民革组织的社会政治活动 (二)参加中泰两国专家共同考察云南“南诏民族的起源” (三)走出国门第一次访问泰国进行学术交流和考察 (四)第二次出国访问加拿大、美国进行学术交流和探亲 (五)研究“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进入研究新高潮,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马尼拉国际会议 九、扩大“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领域 (一)研究“海上丝绸之路”与郑和下西洋等其他研究相结合 (二)研究“海上丝绸之路”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和考察相结合考察中缅边境,首次访问缅甸 (三)第一次访问祖国宝岛台湾 (四)研究“海上丝绸之路”与撰写《中华民族史》相结合 (五)“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成果,名入英、美《世界名人传记》等词典和参加其他活动 十、孔子思想的传播渗透于我的“丝路”研究领域 (一)参加世界孔子大学筹备会(1996年) (二)首次参加香港孔教学院庆祝香港回归祖国暨学术研讨会(1997年) (三)第二次参加香港孔教学院庆祝孔圣诞辰盛典(1998年) (四)第三次参加香港孔教学院庆祝孔圣2550年诞辰(1999年) (五)参加孔子故乡的几次“儒商”国际学术研讨会和其他孔学会议 (六)第四次参加香港孔教学院的国际学术研讨会(2000年) 十一、我其他的学术活动(1996~2000年) (一)参加《中华民族史》第三次学术研讨会,应邀出访新加坡、马来西亚各地(1996年) (二)参加温哥华东方语专北美校友会年会,以及宁波学术研讨会等(1997年) (三)参加北大百年校庆,完成《琉璃宫史》译稿的审稿工作等(1998年) (四)参加宁波“海峡两岸河姆渡文化”学术研讨会及其他活动(1999年) (五)为魏维贤组织编写《庆贺文集》,推荐学者参加“面向21世纪的东南亚”国际学术研讨会等(2000年) 十二、2001年我和之滢的金婚之旅和参加的一些重要会议 (一)我和之滢的金婚之旅 (二)本年度其他重要活动 (三)记忆中的一些事 (四)2001年除上述学术和社会活动外,撰写的其他学术论文 十三、2002年去美国探亲和参加家乡的“海上丝绸之路”学术活动 (一)去美国探亲 (二)参加家乡的“海上丝绸之路”学术活动 (三)本年度其他重要活动 (四)记忆中的一些事 (五)年终小结 十四、2003年参加澳门国际学术研讨会和参加镇海打造“北宋神舟”评审会 (一)参加澳门国际学术研讨会 (二)两次飞镇海为参加打造“北宋神舟”专家评审会 (三)忆二次世界大战中国远征军 (四)杂忆种种 十五、出版《陈炎文集》和《陈炎先生九十华诞庆贺文集》的全过程 十六、2005年庆祝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一)庆祝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前夕参加的会议 (二)参加庆祝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一系列纪念活动 (三)九十前夕还乡有感 (四)2005年度,回忆两件大事 十七、年进九十,从教六十载 (一)《陈炎先生九十华诞庆贺文集》、《陈炎先生九十华诞庆贺文集(续集)》、《陈炎文集》和缅甸《琉璃宫史》译著出版 (二)北京大学校内的同事、好友祝贺我年进九十,从教六十栽 (三)九十岁之际,在京一些社会团体向我祝贺,在此也向他们表示谢意 (四)沉痛悼念北京大学亚太研究院院长——何芳川 (五)北京大学部分院系庆贺我从教60周年暨90华诞 十八、年过九十颐养天年的美好回忆一(2007年) (一)庆贺九十岁后,赠书给国内外亲友的反馈余声 (二)参加《琉璃宫史》学术研讨会和陪陈吕范访中外学者进行学术交流 (三)长子冠良夫妇来京探亲 (四)在人民大会堂参加民革十一大暨成立六十周年大会 十九、年过九十颐养天年的美好回忆二(2008年) (一)春节前后的美好回忆 (二)四川大地震有感 (三)决定向宁波博物馆捐书 (四)令人钦佩的儒商王立礼 (五)奥运联想 二十、年过九十颐养天年的美好回忆三(2009年) (一)春节前后与国内外亲友互祝新年 (二)我向宁波博物馆的捐赠工作基本完成 (三)庆祝共和国诞生六十周年 附录一 陈炎简历 附录二 陈炎各个历史时期个人档案原件目录 附录三 改革开放以来,陈炎受聘各高等院校和学术团体聘书原件目录 附录四 中央领导同志在人民大会堂等地接见时的集体合影目录 附录五 陈炎荣获奖状和表扬证书目录 附录六 报刊和出版社发表有关陈炎事迹、传略等文章目录 附录七 陈炎收藏的国内外专家学者来信及墨宝的目录 附录八 陈炎著作目录 后记 试读章节 (二)在苦难中成长 1.惨遭火灾避难下应(当时亦称“雅应”) 回宁波老家将近一年,我快6岁,我家又不幸发生火灾,更是雪上加霜。火灾是因我家不慎引起的,不但我们自己的楼房全被烧毁,而且波及许多邻居也遭了殃。因此,激起了四邻的愤怒指骂,甚至扬言要把我们一家人都投入火坑。我家也自知害人非浅,无颜再居故里,趁四邻都在忙于救火之际,不得不连夜乘脚划船,一家三口逃避到距姜山镇约20里外的下应镇,我父亲的好友徐其相先生家。他安排我们先在他西徐村老家的一间空房暂住。后来徐其相家自己要用这间空房,我们就不得不搬到下应镇另租房子居住。这时,我快7岁了,与我同龄的儿童都上小学读书了,我却因家境困难,无法上小学读书。 2.免费读两个小学 母亲为了让我能上小学读书想尽了各种办法求人帮助。她去基督教浸礼会在下应镇办的小学向王贤哉牧师求情,让我能免费人教会办的小学读书。但是教会办的小学只收基督教信徒的子女,除非加入基督教后,才能免费入小学。母亲为了我能上小学读书,她就加入了基督教,成为一名基督教信徒。我也免费入了小学,成为教会办的“开明小学”的学生。入学后,我的老师就是王贤哉牧师。我读的是新编小学课本,从“人”字开始,内容是:“人、手、足、刀、尺、山、水、田、狗、牛、羊……”由浅人深,结合实物,通俗易解,编得很好。虽然时隔近80年,至今还能记得很清楚。在老师和母亲的教导下,我能对学过的课本倒背如流。这是因为我已经懂事,知道珍惜母亲为我争取来的这一读书的好机会,我应该努力学习。我庆幸自己有像王贤哉这样一个谆谆教导我的好老师,又有一个有文化素养、能给我课后辅导的好母亲。再加上我自己的努力,因此,每学期我的学习成绩都名列前茅,常获全班第一名的喜报和奖杯。父母亲看到我读书努力,成绩优异,也为我高兴,他们自己更感到从未有过的欣慰。教会小学经费有限,校舍、师资、设备都不如下应镇上的另一所“正德小学”,但入“正德小学”的学生大多是富家子女,学费很贵,一般穷学生无法入学。母亲为了让我能人较好的小学读书,她又去恳求我父亲昔日的好友徐其相先生。他不但是下应镇上有声望的绅士,而且还是“正德小学”校董。他得知我是教会办的“开明小学”的优秀生,又是他好友的儿子,就欣然同意了。这样,我从小学二年级起就升人“正德小学”读书。 3.两个小学对我的教育 “正德小学”是一所正规小学,校长是德高望重的本地学者。学校的建设很完美,校园有树木花草,绿地成茵,还有宽广的运动场。每个年级都有明亮的教室。教室内风琴、课桌、椅子都很讲究,除了主课之外还有音乐、绘画……课程。每周一上午还有国父纪念日,学生都要集合在大礼堂向孙中山先生行鞠躬礼,背诵“总理遗嘱全文”。从入这所小学起,我才开始学唱歌。我学的第一首歌,虽然时隔70多年,至今我还记得它的歌词是:“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这是一首教育儿童的革命歌曲。它反映了当时外有西方列强侵略,内有军阀混战,旧中国正面临着内忧外患。孙中山先生领导国民革命,号召全国人民起来革命共同奋斗!这首歌催人奋进,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不但学唱歌,也与男女同学一起学习舞蹈,最早学的舞蹈是“葡萄仙子”边唱边跳,唱的是:“小麻雀呀!你的母亲到哪里去了?……”还有课外运动,如打乒乓球,我也很想学,但是打乒乓球、羽毛球……,我要自己买球到学校来练,我家穷,无钱买球,虽然看人家打得很带劲,也很想学,但只能在旁边看同学们打,自己无法参加,只能与几个穷学生跟体育老师学国术(即武术),也许这就是我后来爱好武术的原因。总之,我在“正德小学,不像在教会办的“开明小学”,只有几门语文课,星期天要做礼拜,听牧师讲圣经,跟着大家唱“赞美诗”、做祷告。耶稣圣诞节那天,还要与教徒们一起乘船到20多里以外的莫枝堰大教堂,去过圣诞节。那里还有外国洋牧师,他们会讲中国话,还给我们去做礼拜的小学生每人分四个面包,作为午餐。这是我第一次遇到洋人,而且从他手中得到洋面包,开始尝到面包是什么样的滋味。但我舍不得吃,留下两个带回家分给有病的父亲和慈爱的母亲,也让他们分享面包的滋味算是我的一片孝心,那时我还只是七八岁的儿童,就已经懂事,知道孝顺养育我的父母了。 如上所述,我先后在两个小学读书,教会小学虽然设备简陋,但从我童年时起就有机会接触到西方的教会教育和新鲜事物,对我以后想了解西方的文化和追求西方的知识,如后来入基督教青年会学习英文……有很大的影响,而正规的“正德小学”教育,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爱国和革命的种子,影响了我以后所走的人生道路。 4.边读小学。边当小贩 虽然我有幸能免费人正规的“正德小学”读书,使我耳目一新,得到许多新的知识。也使我尝到了读书的甜头,认识到我能上学读书,来之不易,要更加努力学习,以便不辜负帮助我读小学的徐其相先生和盼我成才的母亲。但是我家的经济情况一年比一年更加困难。为了谋生糊口,母亲不得不抛头露面到下应镇市集上去摆摊,做包子、馄饨的小吃生意,来维持生活。因此每天我在去小学上课之前,就要帮母亲把做包子、馄饨的面粉和炉子、柴火等必需的东西装上担子挑到市集上摆好摊,生好炉火后,才背了书包去上学。放学回家时,又帮母亲收摊,再把东西挑回家。每逢星期天我不上学时,还要提着包子筐沿街叫卖帮母亲充当小贩。这样我要比一般小学生早起一个多小时,天没亮就要帮母亲干活。有一次天下雨,柴火湿炉子不好生,我上学迟到了。老师只知我是个穷苦免费生,还迟到不好好学习,就用戒尺狠狠地打了我十下手心,手心被打得红肿,我呜咽哭泣不止。坐在我旁边的同学,是我的邻居,他了解我的情况,同情我的家境困难,知道我迟到是为了帮助母亲干活,其实我很用功,比一般同学起得早。于是他下课后把这些情况告诉了老师。老师知道后,把我叫到他身边,看着我红肿的手,一面抚摸我的手,一面自责地说:“老师不了解情况,错怪你了。你是个好学生,老师不该这样重罚你,以后,你帮母亲干活,最好不要迟到,万一迟到几分钟,老师也不再罚你。但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千万不能耽误功课。”我听到老师这些既安慰又鼓励的话,激动得呜咽说:“谢谢老师,今后我一定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从此,我勉励自己宁可再起早些,帮母亲干完活后,就赶快上学,再也没有迟到过一次,学习成绩也更好了。 P2-4 序言 宁波充满张力又深邃内敛,港口城市海纳百川的气度和江南水乡水木清华的灵秀,孕育出一代又一代宁波人。他们无论在国内还是域外,问鼎经济社会的诸多领域而出类拔萃、才俊辈出,陈炎先生堪称其中的佼佼者。 陈炎先生于1916年12月出生在宁波鄞县的贫苦家庭,幼失双亲。贫困家境与艰辛生活磨炼出他坚强的意志,和积极向上的进取之心。抗日战争期间,他怀着满腔热血毅然加入著名的陈纳德“飞虎队”,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不朽的贡献。2005年9月,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大会上,他被授予[V60历程]纪念勋章和证书,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为中外抗战老战士颁发的最高荣誉。但在1957年,时任北京大学缅甸语教研室主任的陈炎先生却因抗战时曾为“飞虎队”工作而被诬陷为“美蒋特务”,错划为“右派”。在20多年所蒙受的屈辱与坎坷经历中,他不但矢志不移地坚信党和人民,而且更以惊人毅力先后将缅甸文《缅甸史》译成5本中文专著,此真可谓发愤之所作。陈炎先生无愧为有坚忍不拔之志者。 我国改革开放如春风化雨,使陈炎先生的学术生涯焕发勃勃生机。作为一位具有强烈时代意识与学术责任的学者,自1980年始,陈炎先生潜心研究“海上丝绸之路”这一人类文明史的重大学术前沿,他以创新视角、缜密思维,通过考证大量的中外史料和考古发现,论证我国“海上丝绸之路”形成、发展的历史、航路的走向以及所到国家与地区乃至对世界文明的卓著贡献。他的研究成果不仅使学术界充盈鲜活,也为研究中外文化交流拓宽了空间。因此,陈炎先生被学术界公认为国内第一位提出并推动“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开拓者。20多年来,陈炎先生淡定人生,不辍耕耘,在国内外发表多部专著、译著、工具书和一百多篇学术论文,总计约600万字,可谓著作等身。 国学大师、原北京大学东方语文系主任季羡林先生曾经在给陈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一书作序时,这样评价:“他幼年家贫,全靠自己努力奋斗,终于成材。但是不幸到了中年,又碰上了所谓‘反右运动’。他没能幸免,被错划为‘右派’,从此被打人冷宫,被剥夺了一切写作条件,垂廿余年。直至天日重明,才得以彻底平反。他可以说是一生坎坷,直到知命耳顺之年以后,始得再从事科研工作。由于他自己的努力,在研究‘海上丝绸之路’方面,在探讨中国与世界上一些国家的文化交流方面,卓有建树。” 宁波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著名港口,陈炎先生对家乡始终满怀深情,尤其对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更是不遗余力,倾注身心。21世纪初他率先提出宁波是东方“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学术观点,组织发表宁波与泉州、广州一起以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名义共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宁波共识》,特别是他在联合国组织的考察活动以及国内外学术会议中所做的学术报告和撰写有关文章等,都在为宁波丰厚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在“海上丝绸之路”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行了不遗余力的宣传。如今宁波“海上丝绸之路”已荣列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另外,由于宁波独特的地理位置、“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深入与影响,中国大运河延伸到浙东运河后是自宁波人海的,已成为世人共识。从此,人类蔚为壮观的两条著名文化路线都能在宁波得以历史印证。 2008年12月,陈炎先生闻知家乡建成了一流的宁波博物馆后,十分高兴。于是决定将自己毕生积累的对研究我国乃至人类“海上丝绸之路”具有极高历史、文献和学术价值的3000余册手稿、文献、图书等,另有3000余张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研究“海上丝绸之路”全过程的学术活动的珍贵照片和VCD音像光盘,共达6000余件,悉数捐献给宁波博物馆。他为此曾多次发自内心地说:“宁波是我的家乡,我对她有深厚的感情。虽然目前国内外不少著名机构如北京大学等都十分关注我的藏书,但我觉得宁波博物馆是它们最好的归宿。”陈炎先生高风亮节,把宁波博物馆视为他心灵的栖居地,这是对宁波博物馆永久的信任,是对家乡真切的挚爱,更是一位中国学者崇高人格魅力的展现。为此,宁波博物馆将于今年适当时候为陈炎先生举行隆重的捐赠仪式,并在馆内专设“陈炎文献资料室”以志纪念。 为了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告慰社会,启迪后人,陈炎先生新近又完成了近30万字的自传《我的人生之旅——陈炎回忆录》,为他“战斗的一生、光荣的一生、幸福的一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上善若水,仁者为寿。已届九十有四的陈炎先生内心始终拥有一种“足乎己无待于外”的持守力量,以致30多年来不分寒暑,迄今每临清晨仍坚持习练太极拳而不懈,从中追寻人生之境界。衷心祝愿他在“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中的生命力永葆。 是为序。 成岳冲 宁波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2010年7月22日 后记 这本《我的人生之旅——陈炎回忆录》是我一生的总结,回忆我从苦难的童年到年过九十幸福晚年的历程。我在各个历史时期所经历的全部过程,已在书中作了详尽陈述。在这里我想着重谈母亲对我的教育,她的教育影响我在各个历史时期所走的人生道路,我之所以有今天,是与母亲的教育分不开的。 (一) 我是个自幼失去双亲的孤儿,幸有一位受过教育、有文化素养的慈严母亲扶养了我,我从小受她言传身教的熏陶一生受益。她一再教育我说:“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如岳飞能文能武,成为抵抗外来侵略‘精忠报国’的英雄。他就是从小在苦难中靠自己奋发向上、刻苦学习锻炼成长的。你不幸童年家贫辍学文化不高,命运注定你也只有靠自己利用一切机会刻苦学习走自学成才的道路。”母亲的这一教诲,不但成为我一生奋斗的座右铭,也影响了我在各个历史时期所走的人生道路。如在商界10年(1928~1938年),正遇日本侵略中国,我就遵循母亲的教诲,以岳飞为榜样,既学文又学武,不仅参加民兵训练学军事,还苦学无线电通讯技术。最终以这一技之长提高抗日本领,弃商从戎,成为美国飞虎队电台的一名出色报务员,配合飞虎队共同抗日。经我提供的情报,先后被飞虎队击落的日本飞机达297架,立下了战功。同时我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完高中课程,考入国立东方语专深造。这样,我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青年时代,不但为“抗日救国”作出了贡献,而且还实现了进入高等学府深造的愿望,改变了我所走的人生道路,成为一名高校从事教学科研的教师。 但是扶养、影响、鼓励我的母亲,却因我参军抗日,她一人留在宁波。不久宁波成为日本占领的沦陷区,从此我与母亲失去联系,无法汇款救济她。最终因无人照顾她去买户口粮,贫病交迫,饿死在家中。人间惨事莫过于此!(详见本书附录中我收藏的母亲在临终前亲笔写给我的遗书,这是1942年母亲从宁波沦陷区寄到昆明,托飞虎队秦铨正亲戚转给我的。)是日本侵略者使我家破人亡,而我为了参加抗日却不能为母亲尽孝,报答她的养育之恩,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遗憾! (二) 抗日胜利后,我在高校任教,1947~1957年的十年间,我是国内最早从事研究“战后东南亚史”和“缅甸史”的开拓者之一。这是一项开创性的教学科研工作,任务繁重,责任重大,要有渊博的学识。我童年失学,读书不多,学识有限。这时我又牢记母亲对我的教诲,更加刻苦学习。为积累有关东南亚知识,我不断充电,掌握和丰富了有关东南亚史料。1947~1957年我撰写出有关研究“战后东南亚各国民族独立运动史”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友好关系史”的学术论文三十多篇并出版《战斗中的越南》、《战斗中的马来亚》等专著。为北大开设《东南亚史》和《缅甸史》等新课程,编写新教材,走上了全国最高学府的讲坛,为祖国培养出大批本科生和研究生等高级人才。以上所有这些教学科研成果,都离不开母亲对我的教育“要利用一切机会刻苦学习”。 (三) 1958年,我不幸被错划为“右派”后,有二十多年被剥夺教学科研的权利。而这二十多年正是我青春年华的黄金时期,全部被埋没、浪费了。直到1979年,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北大党委给我平反昭雪后,我不但政治上获得新生,在教学科研上也迎来了第二个春天。这时我虽年过花甲,超退休年龄,但仍不忘母亲的遗教:“学无止境,要活到老学到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重新走上教学科研岗位。教学科研贵在创新,为配合“改革开放”的需要,我另辟蹊径,向更广、更深的领域进军,开创性地在国内最早提出“海上丝绸之路”,用中、英文撰写出研究成果《略论海上丝绸之路》学术论文,发表在中央一级学术刊物《历史研究》和《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以及《中国建设》(八种外文版),荣获北大首届社科研究一等奖和荣誉证书。此外我还用中文和英文撰写《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出版两种版本向国内外发行。以上成果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重视和好评,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丝绸之路”十年研究规划,并邀请我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先后在菲律宾马尼拉和中国泉州举行的“海上丝绸之路”国际会议和综合考察。我所发表的论文还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菲委员会颁发的表扬证书。从此,我把研究海上丝绸之路作为晚年治学中的重点和主攻方向。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离不开到国内外海港城市进行调研考察,从我国北端的渤海湾一直到南端的北部湾,几乎所有的重要海港都留下了我考察调研的足迹。有的重要海港,如泉州、广州、扬州我曾多次进行考察。特别是明州(今宁波)的北仑港,也许因眷恋故乡,我到该港考察调研已达8次之多。除调研考察我国长达18000公里陆上海岸线,我还应邀多次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参访10多个国家和地区及海港城市,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讲学、考察、调研等学术交流活动,这使我增长了许多书本中得不到的知识,提高了研究成果的水平,达到晚年治学收获的高峰,也为讴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为祖国“科教兴国”作出了贡献。同时也丰富了我晚年生活的内涵和乐趣。总之,所有以上这些成就,也都离不开养我、教我的母亲。今年正好是母亲120周年冥寿,谨将这本《我的人生之旅——陈炎回忆录》献给我的养母,作为报答母亲养育之恩的纪念和敬意,同时也献给生育我的伟大母亲,是她给予我宝贵的生命,才有今天的我。 (四) 宁波是我的家乡,我对她怀有深厚的感情,尤其是研究“海上丝绸之路”后,我对她又多了一份关注。历史上的宁波是我国著名的港口,中国大运河的南端终点,世界“海上丝绸之路”东端的重要始发港,文化底蕴深厚。2008年12月当家乡已建成一流宁波博物馆的消息传来,我欣喜振奋,觉得应该为家乡做点什么,于是我欣然决定将自己毕生积聚的6000余件手稿、文献、图书、国内外著名学者来信、墨宝、名人书画、反映研究“改革开放”全过程的照片、VCD音像光盘资料等悉数捐赠给宁波博物馆。这些藏书等也是目前国内外不少著名收藏、学术机构都十分关注的重要图书资料,它们曾经伴随我度过无数个寒窗岁月并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是研究我国乃至人类。“海上丝绸之路”极其宝贵的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献和学术价值。虽然我执教60多年的北京大学也非常希望能得到这批藏书,但我总觉得宁波博物馆是它们最好的归宿。在此,我还殷切地希望家乡的学者能充分利用这些资料最终获得“海丝”申遗的成功。 (五) 本书能顺利出版,全靠宁波博物馆党支部书记董贻安、馆长褚晓波、副馆长李军的大力支持、联系出版和精心策划;宁波市副市长成岳冲在百忙中特为本书赐写序言;本书还收人中共宁波市委常委、宁波大学党委书记程刚在2006年12月收到我九十赠书后,亲自给我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对我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成果,关爱备至,给了我莫大的鼓舞;著名书法家杨辛教授为本书题写书名;著名诗人书法家曹厚德先生为本书挥毫作诗;均为本书增添了光彩。科学出版社责任编辑孙莉、李茜为本书挑选照片、设计封面、编辑本书出版,付出了辛勤劳动。今天本书即将付梓,又欣逢余九十五诞辰之际,谨向以上各位领导、学者、女士、先生们一并表示由衷的感谢!在这里我还要一提的是,我的女儿陈蓓华帮助我整理捐赠给宁波博物馆所有的藏书、照片、国内外来信和各种历史资料的分类编目,扫描打印、输入电脑储存等一系列工作(包括本书稿件的编排打印、照片的扫描)付出了数年的辛勤劳动。我的老伴胡之滢几十年来与我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帮我操劳家务,为我创造了一个专心写作的环境。在这里我也向她们表示感谢。 陈炎书于九十五寿辰前夕2010年7月14日 于北大中关园书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