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生活之梭(上下)/世界文学名著首次翻译本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英)伯内特
出版社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生活之梭》是弗朗西丝·伯内特最重要、最有趣的作品之一。故事发生在美国独立战争和1812至1814年第二次反英战争之后。兄弟阋墙,同室操戈,战争导致英美之间强烈的仇恨心理,两国产生了深深的鸿沟,双方长时间保持距离,谁都没有靠拢一点的意愿。小说正是基于这一背景,运用形象的比喻手法,探讨两个民族此后是如何由于血缘作用并通过生活之梭,不断地编织商业网线、社会网线、文艺网线、生活网线和男女情爱网线,将两个国家连接在一起,使之慢慢靠近、接触,逐渐融合。这无疑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和历史认识价值。

内容推荐

美国一位百万富翁的千金嫁给了英国一个出身名门的浪子,这位千金的妹妹又与英国另一个家道中落的贵族后裔热恋。那浪子风流成性,又垂涎漂亮的小姨,威胁不成,大耍无赖。本书通过一场不幸的联姻和一曲回肠荡气的爱情之歌,侧面描写了英美两国历史鸿沟的逐渐消失和最终弥合。

目录

生活之梭 上

译者前言

第一章 生活之梭不停来回穿织

第二章 一个缺乏感知的人

第三章 年轻的安斯特鲁瑟斯夫人

第四章 邮差出了个差错

第五章 大西洋两侧几经沧桑

第六章 一桩不公平的捐赠

第七章 搭乘“梅里狄安娜”号轮船

第八章 这位二等舱乘客

第九章 格雷郡主

第十章 “安斯特鲁瑟斯夫人在府上吗?”

第十一章 “我还以为你将我忘得一干二净了呢!”

第十二章 乌特雷德

第十三章 一件从前纽约缝制的礼服

第十四章 在庭园里

第十五章 先驱者

第十六章 一桩罕见事件发生的始末

第十七章 汤林森一谢巴德律师事务所

第十八章 第十五代蒙特·丹斯坦伯爵

第十九章 邦德街之春

第二十章 斯托恩哈姆村里所发生的事情

第二十一章 凯吉士

第二十二章 范德普尔先生的一封家书

第二十三章 格·塞尔登出场记

第二十四章 斯托恩哈姆庄园的政治经济学

生活之梭 下

第二十五章 “我们开始娶她们了,我的好孩子!”

第二十六章 “该是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你——你呐!”

第二十七章 生命之曲

第二十八章 贝蒂的话引起了他们深思

第二十九章 接起格·塞尔登这一头的线索

第三十章 浪子还乡

第三十一章 不,她不会的

第三十二章 一次盛大的舞会

第三十三章 为着简小姐

第三十四章 红头戈德温的轶事

第三十五章 激涌出来的感情浪潮

第三十六章 处处路边皆贫民

第三十七章 封闭的走廊

第三十八章 香狄餐馆

第三十九章 在沼泽地里

第四十章 “此事不可一而再。”

第四十一章 她将有所行动

第四十二章 在舞厅里

第四十三章 他最后的机会

第四十四章 拂晓时的脚步声

第四十五章 丧钟

第四十六章 胆战心惊候噩耗

第四十七章 “没有一丝音容让我铭记于心。”

第四十八章 重要时刻

第四十九章 斯托恩哈姆与布罗德莫兰兹各表一枝

第五十章 亘古原始的东西

试读章节

虽说美国人被宣称为重商主义者,但按照奈杰尔·安斯特鲁瑟斯爵士的意见,在某几点上,他们却罕有地不像做生意的人。在处理女儿的财产这样绝对明显、简单的事情中,奈杰尔爵士认为鲁本·范德普尔顽钝不敏到了白痴的程度。他似乎不接受通常的观点。当然哕,在安斯特鲁瑟斯的思想里,只有一种观点可接受。他争辩道:一个出身显贵的男人,除非能期待从联姻中获得某种利益,否则何必急急忙忙横渡大西洋娶一位纽约百万富翁的千金呢?安斯特鲁瑟斯这种男人,即使在自己的国度里,假使不能肯定婚姻能使本人不断积累利益,也不会娶一位富有的女人。用他自己的话说,“在英国,这种事不许胡来”。女人自己及其财产都是属于丈夫的,一位男子汉,作为屋里的主人,可以要妻子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他见过有钱的女孩子被男人管教得服服帖帖。男人们将缰绳拉得紧紧的,不为她们的眼泪所打动,不许她们同亲属交谈。假使他想结婚,娶一位不名一文的太太的话,成千上百名无嫁妆的女孩将会感谢上帝赐予她们这样一个体面的机会,会欣然安排好自己的一生,这,样他也就不需要背井离乡、走出国门去找她们’啦。

不过,奈杰尔爵士一点也不愿意背上家庭的累赘。实际上,即使他没有陷入困境,也没有什么能诱使他考虑这一步骤。他的时运已到了这一地步——必须设法使现金唾手可得。他和他母亲可以说多年来勉强对付着过日子,又还得装门面,这有时甚至会激怒和蔼可亲的人。的确,安斯特鲁瑟斯女庄园主在乡下的生活尽可能过得小家子相,紧缩开支,日子极度节俭。同时,面对着看见她的人,对着数量不足的仆佣、村民、副主教及其夫人以及三五个远方友邻——他们或许每年一度驱车数英里前来拜访,或是留张名片——她又会现出一副严厉、无畏的面容。她是位’老妇人,毫无魅力,限制交游范围并不困难。在过去的年代中她陆续添置的不起眼的所有服装让村里裁缝一改再改。她穿着陈旧褴褛的丝绸长外衣,戴上低劣得不像话的女帽,围着饰满了发黄的流苏以及柱状玻璃小珠的披风。但是这些丝毫没有使她那股强硬的傲气以及让人无法忍受的绝对粗暴无礼的态度有所收敛,她认为这些很得体,与她这种人的身分相称。当然,她不能允许有许多人像她这样。上流社会存在这种现象只能表明它的低劣与愚笨。她在斯托恩哈姆节衣缩食,折磨那几个雇佣,而奈杰尔爵士却需要在城里露面,外观尽可能体面些。他太夜郎自大,不会允许自己退出那个他没有能力立身的世界。要他被遗忘或是受到忽视,对他而言是无法容忍的。有好几年,他应邀到那些世家赴宴,受到相识者的热情款待,参加射击,打猎。但是,一个人如果无法回报这些热情款待,便会发觉,除非他是个特别可爱的人,否则不要指望利用相识者的热情款待实现谋求发迹的目标。而奈杰尔·安斯特鲁瑟斯爵士又不是个可爱的人,他除了考虑自己,从来不会考虑任何人的安乐和利益。此外,他还沾有那种臭脾气,一放任就爆发出来,即使如果收敛便显然对他有利,也仍然控制不住。

当社交界发觉奈杰尔对受到的款待毫无回报,就好像那是他的权利似的,便逐渐开始不再愉快地回忆他的存在了。过去他在那些店主面前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这时店主们觉醒了,认识到向他这种人催债是件既稳当又明智的事,因而开始给他的生活增添了重负。在他加入的俱乐部里,他作为一个成员出现时从未受到他人的包围和欢呼。此时,他开始感到有点儿被排挤开了,因而有意绷着脸,有人接近时说些刻薄的话,借以尽量保持体面。偶然他为情势所迫回到斯托恩哈姆,发现那里的情景进一步恶化了。安斯特鲁瑟斯女庄园主将一片光秃秃的土地暴露在他眼前,不想隐瞒这种大煞风景的境况。如果他故意昂首阔步走来走去,一边露出一副愁眉苦脸的模样,她会静静地坐着,提醒他注意那些他无法否认、令人作呕的实情。她会向他指出,他身无分文,佃户不愿住在那些快要坍塌的房屋里,不愿经营贫瘠的土地。她会告诉他,打从上一次付给工资、结清账目后,已经有多长时间了。她自有一种本事,只通过能吸引人的不偏不倚的叙述,便似乎能使他理解这些会让人发疯的详情。

“你尽量将整个事情说得让人非常不愉快!”奈杰尔会咆哮着说。

“我不过是陈述事实。”她会以带讥刺的口气平静地回答。

一个男子汉无法维持他的庄园,付不起裁缝的工钱或是在城里的寓所租金,也就到了非孤注一掷不可的困境了。于是奈杰尔·安斯特鲁瑟斯爵士借了点钱,来到纽约向可爱的小傻瓜罗莎莉·范德普尔求婚。

但是整个事情出乎意料地让人扫兴,而且处于令人恼火的境地。他发现自己直接面临一些先前没有估计到的情况。在英国,一个男人成婚,某些实际事务可由律师过问、安排,诸如未来新娘的财产数目,财产的允给额及其转让,在钱财事务方面新郎所处的地位等等。简单说,男人得查明处于何种地位,有何所得。可是,起先使奈杰尔爵士感到有讽刺意味后来则使他感到恼怒的是,他渐渐发现,对婚姻这种事,美国人天真地倾向于相信双方的情感。总的印象是,男人娶亲似乎纯粹为了爱情。这种雅致的情趣会使他无法询问新娘的父母能移交什么给他,作为他失去单身汉自由的一种补偿。安斯特鲁瑟斯在纽约还没呆上几星期便开始对此有所发现。他是通过反复排斥、包容的过程,通过听到人们留下的临时随意插话,绕着弯子作谨慎的提问,以及引导男男女女无意识地陈述某些观点等,认识到存在这一现实情况。看来,百万富翁诸公并不认为有必要向娶他们千金的男人提供津贴。据得知,年轻女子丝毫没有意识到,为着男人履行丈夫的职责,便该慷慨地给予他们报偿。如果富有的父辈要提供津贴,那也是给女儿本人,由她们任意支配。在这方面,奈杰尔爵士当然以他杰出的机敏私下作了辩解。确保他妻子的意愿与他自己的观点和实利融洽一致,便是丈夫的职责。P11-13

序言

弗朗西丝·伯内特,美国重要的小说家,1849年11月24日生于英国曼彻斯特的奇塔姆山,1865年随家迁居于美国田纳西州的诺克斯维尔,在那里住了八年,直至1873年与伯内特博士成婚。1905年加入美国国籍,1924年10月29日逝世于纽约长岛的普兰多姆。

她在曼彻斯特接受学校教育,从十六岁开始为杂志撰写文艺作品,先后创作了五十一部长篇小说,十三部戏剧。第一部成功之作为《劳里的那姑娘》(1877),其他引人注目的小说有《霍沃恩一家》(1879),《任职一届》(1883),《方特勒罗伊小爵爷》(1886),《一位女人的意志》(1887),《我所熟悉的孩子们》(1892),《上流女士》(1896),《奥蒙德公爵大人》(1897)等。较著名的剧本有《埃斯梅拉达》(1882)等。

伯内特夫人被普遍认为是同代美国名列前茅的五名作家之一,其作品“涵容了她对自己所熟悉的英美两国生活的重要研究”,酣畅淋漓地抒发了带有她所处时代烙印的主观感情,大多数作品倾向于浪漫主义。

列入美国蓝带图书公司的《全世界100部最佳长篇小说提要》(该书已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中译本)的《生活之梭》,是弗朗西丝·伯内特最重要、最有趣的作品之一。故事发生在美国独立战争和1812至1814年第二次反英战争之后。兄弟阋墙,同室操戈,战争导致英美之间强烈的仇恨心理,两国产生了深深的鸿沟,双方长时间保持距离,谁都没有靠拢一点的意愿。小说正是基于这一背景,运用形象的比喻手法,探讨两个民族此后是如何由于血缘作用并通过生活之梭,不断地编织商业网线、社会网线、文艺网线、生活网线和男女情爱网线,将两个国家连接在一起,使之慢慢靠近、接触,逐渐融合。这无疑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和历史认识价值。

本小说中,国际联姻是生活之梭所展现的一根最重要的网线。在编织这根网线的过程中,也加入了其他的网线。故事开头,英国一位破落子弟、准男爵奈杰尔·安斯特鲁瑟斯来到纽约,向百万富翁范德普尔的长女罗莎莉求婚。罗莎莉被他表面上的魅力所吸引,未能看清他丑恶的本质,投入了他的怀抱。他们举行了盛大的婚礼,而后离开纽约前往奈杰尔的家乡——英国倾圮败破的斯托恩哈姆庄园。很快罗莎莉便发觉,奈杰尔并不爱她,看中的只是她的钱财。奈杰尔同他母亲一道,千方百计对她进行迫害,截留她的信件,阻止她与娘家联系,反对她娘家前来看望女儿,诱逼她交出她父亲给她私人的巨额津贴,并且对她慷慨地资助村里一家遭受火灾的村民一事大为恼火,加之她偶然发觉了奈杰尔扣留她的信件,对她父母撒谎,因而她气冲冲地斥责他,导致他羞愤交加,对她大打出手。他还居心不良,精心策划她与教区代理牧师之间的“绯闻”,使她一直生活在噩梦之中。

十五年后,罗莎莉的小妹贝蒂长大成人。贝蒂孩提时代便厌恶奈杰尔神气活现、横行霸道的模样。她坚持认为,是奈杰尔从中作梗,使得罗莎莉与娘家疏远了。她从十五岁起,便一直计划去英国探视罗莎莉,查明真相。二十五岁那年,在父亲支持下,她独自一人开始了“探险”活动。

在搭乘“梅里狄安娜”号轮船横渡大西洋途中,船发生碰撞事故。在人们惊惶失措之际,一位来自二等舱、话语不多、彬彬有礼的英国乘客挺身而出,与贝蒂一道维持秩序,抚慰人心,但他事后却突然消失了,给贝蒂留下了良好印象。

贝蒂来到斯托恩哈姆,发觉罗莎莉已变成一个青春凋逝、外表邋遢、面容憔悴、瘦骨嶙峋、胆小如鼠的小女人。庄园败破不堪,荒凉冷落,而奈杰尔却在国外逍遥快活。她立即着手让姐姐的身心逐渐恢复健康,同时重建庄园,使其再现昔日堂皇华贵的气象。这期间,她造访了邻近的蒙特庄园,发觉那里也如同斯托恩哈姆那般荒废,庄严宏伟的建筑、优美的环境正濒于坍败。她在庄园里遇上了“梅里狄安娜”号轮船上那位二等舱乘客,起先将他看作园林看守员,结果却发现他竟是蒙特·丹斯坦伯爵。  作者通过纽约德尔科夫打字机公司年轻的低级助理推销员格·塞尔登在英国旅游所起的贯穿作用,将通常情况下不会轻易相遇的人们聚集到一块,使蒙特·丹斯坦庄园与斯托恩哈姆庄园建立了亲密关系。多次交往使贝蒂对蒙特·丹斯坦有了更深的了解,她全力排除人们对他的偏见和隔阂,将他引进上流社会,并不自觉地深深爱上了他,而蒙特·丹斯坦也暗中对她产生了情愫。这时奈杰尔回到了斯托恩哈姆,有污神灵地爱上了漂亮的小姨子,从而对小姨子与蒙特·丹斯坦的恋情竭力阻挠、破坏。接着,蒙特·丹斯坦庄园发生了疫情,伯爵本人不但没有躲避,反而勇敢地担当起救护责任,将府第舞厅改作临时病室,成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他由于疲劳过度病倒了,而村里的老医师则连累带病死去了,于是人们误传为伯爵去世,邻近村落都敲响丧钟为他致哀。噩耗传来,贝蒂悲痛万分。她疯了似的骑马在乡间狂奔,最后来到一沼泽地,意外地负了伤。而奈杰尔也碰巧来到了那里,他看见贝蒂单独一人魂不守舍流落在荒凉之地,不禁欢喜欲狂,大肆对她侮骂,并企图玷污她。贝蒂机警地躲在树篱背后,正处于十分危急的时刻,蒙特·丹斯坦及时出现了,救出了贝蒂,并用马鞭猛抽奈杰尔,使他像狗一样嚎叫起来。

有情人终成眷属,蒙特·丹斯坦和贝蒂这一对天造地设的人儿终于珠联璧合,成家立业,开创历史。而奈杰尔则身心崩溃,疾病缠身,最后一命呜呼,罗莎莉获得了解脱,与父母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小说还通过描写纽约的变迁与兴旺,摩天大楼、高架铁路等的修建,反映了美国在独立战争、尤其是南北战争后人口迅速增加,经济迅猛发展,国家繁荣昌盛、飞速崛起,跃居世界老大的历程。

全书先后出场的共五十多人,其中作者着意塑造的主要有五位。

罗莎莉是个小不点,长相娇美动人,甜蜜可爱。她心地纯洁,头脑单纯,性情温和、仁慈,乐于助人,但缺少才智,反应迟钝,意志脆弱,神经兮兮,全然是一只依人小鸟。而她遇上的却是头恶狼,这便注定她必然会受到无情摧残和迫害。

奈杰尔这个继承了爵位的邪恶之徒,处处摆出高人一等的气势,将娶罗莎莉看作是降了自己的贵族身份。他把婚姻作为一桩交易,认为范德普尔家族天经地义应该回报他,付出报酬。此人外表上风度翩翩,又装得彬彬有礼,实则骄横恣肆,强行霸道,动辄斥责他人。他“发火时,发觉踢狗踢猫都是一种享受”,对待妻子、小孩粗暴无礼,随意打骂,并任意截留罗莎莉亲人的信函,将此看作是丈夫的权利。他处处耍花招,说假话,玩阴谋,算计他人。罗莎莉父亲来到伦敦,他在街上遇见,竟撒谎说罗莎莉去苏格兰了,说她过得很快活,让岳父以为他女儿对娘家人、对纽约不再在意。他故意在暴风雨来临之前抵达蒙特庄园,作为偶然经过,顺道拜访,对他最仇视的蒙特·丹斯坦蓄意诽谤、侮辱。他向贝蒂耍无赖,公开威胁要将她们拖下水,并为了败坏她的名声,故意在公开场合显出一种暧昧关系。

贝蒂·范德普尔是书中的中心人物,有倾国倾城之貌,个子高挑,体态轻盈,风姿优雅,生气勃勃,蒙特·丹斯坦称其为“生命”。她从小受到父亲——一位见解卓越、阅历丰富的百万富翁的熏陶、培养,并在法国、德国等地的一流学校念书,受过良好教育,富有谋略和智慧。她有冷静的头脑、清醒的洞察力、符合逻辑的价值观,几乎是个攻无不克的强人和实干家。她亲自规划、主持了整个斯托恩哈姆庄园的重建工程。她不顾人们对蒙特·丹斯坦的流言蜚语,以敏锐的眼光扫除偏见的迷雾,使他恢复名誉,在上流社会获得自己应有的一席。她在与奈杰尔打交道的过程中,善于保持高度的自我克制力,机警,沉着,步步为营。她举止得体,大方,善以待人,既能非常成功地与过着村民生活的韦尔登太太、多比老人打交道,也能成功地与尊贵的老年贵妇人相处,并且对贫民具有同情心,慷慨好施。

在爱情问题上,她由于看到了太多的美国女子与英国贵族子弟联姻失败的例子,曾向她父亲表示决“不会从公爵府第残存的柜台上接受廉价货品”。但后来随着对蒙特·丹斯坦的深入了解,内心里不知不党地对他产生了情愫,不可抗拒地深爱上了他。当她听说他病重而在教堂为他作祈祷时那番感情炽烈的内心呼唤,白天黑夜胆战心惊、坐立不安的情景,在听见丧钟时误以为蒙特去世了的那种悲痛欲绝、狂乱的模样,以及内心里对恋人的深深思念,读来让人十分感动,几乎催人泪下。总之,作者在书中显然将贝蒂描写成了一位十全十美的理想人物。可以看出,作者在她身上寄托和表达了自己的理想。

蒙特·丹斯坦在小说中是个刻画得非常成功、富有层次性和立体感的人物。他外表粗犷,模样笨拙,双肩下垂,没精打采,却又身材魁梧、匀称,肌体强健。由于家道中落,庄园荒芜败落,他从小在属声名狼藉之辈的父兄的统辖下过着屈辱的生活。深受压抑的逆境养成了他乖戾、粗野、火暴的性格,以至总是忧心忡忡,烦躁不安,灰心丧气,却又个性倔强,头脑冷静,富有勇气和开拓精神。他将命运握在自己手中,曾到美国西部开创事业,顽强搏斗,虽败犹荣。他为人正派,有正义感,嫉恶如仇,对父兄及奈杰尔等奸邪之辈恨之入骨,但对下层社会一位打字机低级助理推销员却又彬彬有礼,盛情款待。他在发生疫情的危难时刻,带着强烈责任感为病人和村民鞠躬尽瘁。他带着孤高的敌视心情离群索居,却又与有高度教养、思想高洁的教区牧师形影不离,引为至交。这诸多方面貌似对立,实则和谐统一。这些复杂的性格导致他在爱情上一波三折。起初,他极度鄙视那些英国人把自己看作打上了标记的商品,“将本人、屋子、血统统统卖给有能力购买的外国女人”,强烈反对国际通婚,但他冷酷的外貌下又隐藏着一颗感情炽热的心。随着交往,贝蒂光华照人的风姿、高尚的人品终于打动了他,使他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疯狂地爱上了她。然而,“贱民”的处境,高傲的秉性又使他执拗地拒绝向贝蒂靠拢,只是最后经历了沼泽地发生的故事高潮,为贝蒂对他的无限深情所感动,才勇敢地向她敞开心扉。

格·塞尔登是书中一位妙趣横生的角色,少了他,小说就会黯然失色。他来自社会底层,与令人灰心丧气的艰难人生搏斗,却始终没有失去乐天性格和良好耐心。他坚持凭着自己坚定的意志、敏锐的眼光,在人生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奋勇前进,可说是那一时代富有青春活力的生存竞争者的一个典型。他心地纯洁,性格坦率,爱好交际,诙谐有趣。他的英国之行在这张巨大网络的构筑中起了重要作用,无意识地串起了贝蒂与蒙特·丹斯坦之间的爱情网线,并不自觉地操着舵,引导上流人士与蒙特·丹斯坦一道闯过隔阂的闸门,进入任意交往的辽阔大海。

此外,书中许多次要人物,如学问渊博、思想深邃、品行高洁的教区牧师彭赞思,那位缺少财富、没有确定的社会地位却挖空心思与上流社会人士联姻的米莉等等都刻画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

《生活之梭》的写作风格也颇具特色。故事情节不是平铺直叙,一览无余,而是多线索、多角度、多侧面缓缓展开而又步步趋紧,在社会大背景的烘托下,迂回曲折、波澜起伏、疏密有致,始终紧紧地扣住读者的心弦。小说展现的场景有时热烈,有时温馨祥和,有时沉痛,有时动人心弦。本书的突出特点是运用夹叙夹议手法,不时出现大段大段的评论,表达作者的观点、看法,并采用内心独自手法,揭示贝带、蒙特·丹斯坦、奈杰尔等人物的内心冲突和感情波澜,表现人物心态和形象。作者还运用自由联想,把过去、现在与未来,幻觉与现实交叉、糅合在一起,突破时空界限,加强了生活的密度和容量。小说还不时采用比喻、象征的艺术手法。如前所述,本书标题便是一形象比喻。再如第九章,将罗莎莉比作亨利七世的曾孙女、被推上王位仅九天便无辜被斩首的年幼的格鲁郡主。又如小说最后高潮部分,四五次出现“雾霭”,分别象征“新近释出的幽灵”、“恐怖、可怕的黑色处境”、“遥远、深沉的梦幻”等,意蕴丰富,表达生动而形象。

作品文笔优美。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和诗歌般的语言,借助贝蒂的眼和嘴,重现了纽约迷人的风光,英国乡村、庄园、城堡、园林、庭园、沼泽地等十分优美的景色。书中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具有浓郁的抒情气氛,使全书感情饱满、激越。

最后要指出的是,小说中作者宣扬“美国统治宇宙”,把英国向海外扩张看作是该民族优秀品质的体现,这些片面而又落后的陈旧观点,相信是会受到读者批判的。

彭开明2001.11.25—26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9:2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