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喜悦无处不在》里,凯蒂让读者详尽地看到了通过功课有可能获得的那份自由,这将给他们巨大鼓舞。就像你可能已经认识到的那样,这本书不仅是对《道德经》的注释,它还让你见识了不同深度的存在,见识了一位二十年来像老子说的那样生活的女人。书中表达的那些深刻且轻松愉快的智慧不是理论,是绝对真实的体悟。这是为什么这本书读起来那么生动和令人信服的原因。它描述了一位泰然自若、充满快乐的女人:无论是在和她年幼的外孙女跳舞,还是发现家里被盗贼偷盗一空;无论是面对一个要杀她的男人,还是走在通向厨房的探险路上;无论是得知即将失明、考砸了《你是个好情人吗?》的考试,还是被诊断得了癌症,她都满心欢喜。本书不只是描述了一颗觉醒的心,书里那些在任何情况下都完全自在的故事,还让你看到并感受到行动中的它。
也许你认为,尽管几千年前曾有少数几个开悟的圣人实现了自由,但那样的状态是活在现代社会的人所不可能达到的,至少你肯定达不到。《喜悦无处不在》这本书可以改变你那个认为。
真正内在的喜悦就是无论是在和年幼的外孙女跳舞,还是发现家里被贼偷盗一空;无论是面对一个要杀自己的男人,还是走在通向厨房的探险路上;无论得知自己考砸了“你是一个好情人吗?”的考试,还是被诊断得了癌症,内心都满怀欢喜。
拜伦·凯蒂认为:生活是简单的,一切为你发生,而不是发生在你身上。对抗现实是令人痛苦的,因为在与现实的对抗中,你对抗的恰恰是自己。只有全然地接纳了现实,才能随性自在地拥抱喜悦之心。这是凯蒂的思想和中国古代经典《道德经》结合而生的智慧。本书不仅深入地分析了老子的《道德经》,还向我们揭示了如何把古老的智慧应用在现代生活中,探索生命、死亡、爱、工作以及如何获得真正的自由等最重要的议题。
也许你从未想过要做一位像老子一样的圣人,因为圣人的智慧,是我们现代人不可企及的。但凯蒂却认为,圣人既不神秘也不崇高,他可能是名技工、一位小学五年级的老师、一家银行的总裁或街上一位无家可归的老人,他和我们大家没什么两样,唯一不同的是他不再认为想象中的事物应该与它们的现状不同。因此他总是轻松喜悦的,不管发生什么,都影响不到他的心情。他正是那个理解了你自己心智的“你”。
现实无法用语言来表述,那样你就局限了它。你把它硬塞进那些名词、动词和形容词里,那一刻接着一刻的流动就被截断了。能被说出的道,不是永恒的“道”,因为试图去说它,就会把它带入时间;给它命名的企图,则将它定格在时间里。任何事物一经命名,便不再永恒。“永恒”意味着自由,无限,超越时空,无碍地存在。
此刻坐在这张椅子里的,是不能被命名的,我是那永恒的体验。即使“上帝”这个念头,也会停止和显示在时间里。在我创造“上帝”的同时,我创造了“非上帝”;以此类推,有了“树”这个念头,我创造了“树”和“非树”。创造的原理是相同的。在你为任何事物命名之前,世界无物也无意义。什么都不存在,唯有寂静在一个无语亦无问的世界里,它是个一切都在喜乐的静默中被回应了的空间。
在有语言之前,这世界只有真实——不可分割、不可理解、已经存在。任何表面上分离的事物都不可能是真的,因为是头脑用它的名字创造了它。当我们明白了这点,不真实的也变成美好,因为没有什么能够威胁到真实。我永远不会把被称为“树”或“你”或我的,看做是分离的事物,信或不信,这些事物只是想象。
命名是所有特定事物的起源,它们组成了这幻想的世界、这梦的世界。从一切万物中分出一部分称其为“树”,是第一个梦,我称它为“第一代念头”。然后,念头生念头,我们有了“高的树、美的树、我想坐在它下面的树、可做上等家具的树、我需要拯救的树”,梦就这样不断地做下去。当小孩第一次把词和物联系起来,只需一小会儿,她就落入了那个梦的世界——那个有关世界的梦;而你也只需花一小会儿去质疑它,让自己从那咒语中解脱出来,感恩万事万物的“道”——树、非树,世界、非世界。
当头脑相信它的想法,它便为不能命名的命名,并试图通过命名将其变为真的。它相信它的命名是真的,相信外面真的存在一个和它自己分离的世界,可这是个错觉,整个世界都是被投射的。当你封闭自己,心怀恐惧,世界似乎充满敌意;当你热爱现实,世间一切都成了你心爱的。内在和外在永远一致,它们是各自的反映。世界是你头脑的镜像。
不相信自己的念头,让你从原始的欲望——那个现实应该有所不同的念头中解脱出来,你就理解了那是无法言表和不可想象的。你明白任何神秘都是你自己的创造,事实上,根本不存在神秘,一切都一清二楚。这很简单,因为根本就不存在任何东西,唯有此刻出现的故事,甚至连那也不存在。
最终,“神秘”等于“显示”——你只是从一个新视角去看。世界是一个光学的幻象,它是你——疯狂而痛苦,或者你——喜悦且安详。最终,“欲望”等同“从欲望中解脱”。欲望是份礼物,它引起关注。每件事都为你发生,而不是发生在你身上。
我质疑过我的念头,我认识到与现实争辩是疯狂的,除了正在发生的事情,我什么也不希望发生。例如,我九十高龄的母亲因患胰腺癌而来日无多,我照顾她;我为她煮饭、打扫,我睡在她的身旁,一天二十三小时我都待在她家(每天早上,我先生会带我出去散一会儿步)。这样已经一个月了,就好像她的呼吸是我生命的脉动。我为她洗澡,为她洗最私密之处,我喂她吃药,我感到无比感恩。躺在那里的是我,即将死于癌症,在最神奇的止痛片的帮助下,把我生命的最后几天花在睡觉、看电视和谈话上。我惊叹她的身体——我的身体——的美好与复杂。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天,我坐在她床边,她的呼吸发生了变化,我知道她快走了;然后又一次变化,我明白时候到了。我们紧盯着对方的眼睛,不一会儿她便离开了。我更深地望进那双没有了头脑的眼睛,那无知无念的眼睛,我等着那双眼睛让我见识死亡。但是什么也没有变,她一如既往地在那里。我喜欢我关于她的故事,除此之外,她还能如何存在?
一个男人用枪抵住我的腹部,打开扳机说:“我要杀了你。”我很惊讶他把自己的念头如此当真。对于把自己看做是一个我的人,谋杀之念所造成的内疚,将导致一生的痛苦。所以我尽可能亲切地请求他不要这样做,我没有告诉他,我考虑的是他的痛苦。他说他不得不杀了我。我理解,我记得在我过去的生活里,我也曾认为自己不得不做一些事。我感谢他尽了他的力,我注意到我被强烈地吸引了:她就这么死吗?故事就是这样结束的吗?随着喜悦不断充满我的全身,我发现这真是奇迹——故事竟然仍在继续!即使在它结束的时刻,你也永远无法知道那结局。我被眼前的天空、云彩以及月光下的树深深打动了,我很高兴我没错过这神奇生命的每一个须臾、每一次呼吸。我等了又等。最后他没扣扳机,他没有对自己那样做。
我们称为“好”的和我们称为“坏”的,都来自同一个地方。《道德经》说,所有一切的源头叫“玄”(darkness)。多美的名称啊(如果我们一定要有个名称的话)!玄,是我们的源头,最终它将拥抱一切。它的本性是爱,但困惑中,我们把它称为恐怖、丑恶、不可接受、无法承受。我们所有的压力,都源自我们对那不可知里有什么的想象。我们想象黑和我们是分离的,我们把可怕的东西投射在它上面,但实际上,不可知一直是仁慈的。
什么是“玄中之玄”?那是什么都不知道的心智。这“不知道的心智”是宇宙的中心——它就是宇宙,在它之外什么都没有。“玄”是通向一切理解之门的原因是,一旦理解了不可知,你很清楚没什么和你是分离的。从根本上说,没有一个名称、没有一个念头有可能是真的,一切都是暂时,一切都在变化。那不可知、无名、不可想象,才是你绝对可以信任的,它不变且仁慈。当你认识到这点,你忍不住要笑出声来,生或死都没什么大不了的。
P9-12
《道德经》极其准确地描述了一颗与现实和谐一致的心。古代中国、现代美国,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时间和空间并不存在,当你不再相信自己的想法时,生活变得轻松自在。
以我的经验,困惑是唯一的痛苦,困惑是指你和现实争辩时。当你清晰时,现实就是你想要的。因此,当你想要的和现实不一致时,你就可以知道你非常的困惑了。
当你深入探询自己的想法,你将会发现执著一个信念或故事如何造成了痛苦。心的自然状态是平静,一个念头进来,你相信了它,平静似乎消失,你立刻注意到那紧张的感觉。这感觉让你明白,相信那念头是在对抗现实,它告诉你此刻你正与现实抗争。当你质疑这个感觉背后的念头,并认识到它不真实时,你跳出自己的故事。在意识的光芒里,故事渐渐淡去,剩下的唯有对最真实自然的觉知。在下一个令人紧张的故事出现之前,宁静是你的本性,它没有故事。最终“功课”活在你的内在,成了意识对升起的念头的自然无言的回应。
当《道德经》谈论“圣人”时,它在描述一个内心安详的人,一位热爱现实的人。因为《道德经》的缘故,我在书中也沿用了圣人这个词;我用女字旁的她,是因为我所谈的仅是我自己的经验。通常我不用圣人或老师这样的词,因为它暗示我们大家不是平等地在教,而那不是真的。每个人都拥有同等的智慧,它绝对是平均分配的,没有人比任何一个人更智慧。归根结底,除了你自己,没有人能教你。
我从不给人建议,我明白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路,我绝对相信这点。我茫然了四十三年,然后我发现了路,或者说我足够开放,路终于发现了我,这是为什么我确信你也能发现路的原因。没有人比另一人更特别,没有什么上师能神奇地让你开悟。不过,如果灵性导师指的是一位生活幸福的人,一位不和现实争辩、轻松愉快地与每一刻同行并以它本来的样子爱它的人,那谁知道呢(如果我存在的话),也许我就是一位灵性导师吧。
我拥抱心智带来的一切,拥抱生活带来的一切。我质疑过我的想法,我发现它没有任何意义,理解的喜悦使我内心熠熠生辉。我了解痛苦,我了解喜悦,我知道真正的我是谁。即便你还没有认识到,真正的我就是真正的你。当没有故事、没有过去或将来、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也没有什么要做的、没什么地、方要去也不需要成为什么人时,一切都很好。
——拜伦·凯蒂
一篇真实、清新的灵性宣言。
——《出版周刊》
对《道德经》发人深思的诠释。凯蒂反映了具有老子现实观之特点的开放。
——《灵性与健康》杂志
拜伦·凯蒂的教诲和她日常生活的点滴是纯粹的智慧,《喜悦无处不在》为我们指出了通向内在和平的道路,而凯蒂以她最大的慷慨,无惧和不懈地指引我们走向那里。我很少见到任何人所体现的智慧——括灵性导师,能像凯蒂在她热烈拥抱每一个当下中所体现得那么强有力。
——伯尼·格拉斯门上师,《厨师须知:一位禅师有关“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的课程》的作者
对行动中的‘觉醒的心’的颂词。
——索诺玛信息论坛报
《喜悦无处不在》为《道德经》提供了与众不同、发人深思的诠释,它是实用技巧和似是而非理论的出色结合。
——《灵性与实践》
拜伦·凯蒂是我们这个时代一位真正伟大、鼓舞人心的老师。我个人从她那里受益匪浅,我爱这位睿智的女人。我鼓励每个人都专心地读一读这本不同凡响的书。
——韦恩·W·戴尔博士,《灵感》的作者
期待你最珍贵的信念——也许是妨碍你幸福的信念——被一种独特、诚实的方式所挑战;期待对生与死、善与恶截然不同的看法吧。
——《共同点》杂志
对那些希望每天都得到鼓舞的人,这是一本放在枕边的书。
——SRQ杂志
拜伦·凯蒂的世界是既了不起,又令人好奇的熟悉,她的新书让我们看到我们一直深知的东西——生活可以那么广阔、包容一切和快乐。当你阅读《喜悦无处不在》时,你沉浸在那样的世界里,要不了多久你便畅游其中——见到凯蒂所见到的光辉。
——约翰·塔兰特
《盐官齐安:那些让心喜悦的禅宗公案》作者
有时,像这样的喜悦也许让人很难消受,而这正是为什么进入凯蒂的‘调查’过程,可能将彻底改变人生的原因。她的‘方法,让我们直接体验到,相信自己大部分未经检查的想法,如何让我们继续着对自己的禁锢和伤害,这也许是最深刻、最充满爱的认知疗法。
——乔恩·卡巴特·兹恩 《迷途知返:通过观照,愈合自己和世界》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