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福建省委文明办的陈可敬同志,是下派上杭县通贤乡秀坑村党支部的第一书记,他是一位军转干部,为人热忱,办事干练,一心为民,兢兢业业。如同其他驻村干部一样,陈可敬同志为了驻点村群众的利益,不断奔走,艰苦奋斗,做出了不俗的成绩。作为省派龙岩的领队,我十多次去过秀坑村,亲眼目睹了秀坑村这三年来的变化。
谈起秀坑村的变迁,陈可敬总是谦虚地说:“各级领导真切关怀,派出单位、挂钩单位真心帮扶,社会各界的支持,基层干部群众真心拥护,才做出了一点成绩……”
福建省龙岩电视台记者赖珊盛同志把他的故事整理出来,无疑是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陈可敬和他的秀坑村,就是省派45位驻村干部和45个驻点村拼搏奉献和社会变迁的缩影。
2004年7月的一天,福建省上杭县通贤乡秀坑村,一个不知名的小山村,如同往常一样……
天气渐渐热了,绿油油的稻田里,禾苗正在扬花抽穗结粒,从滚滚稻浪中可以推测,这又是一个丰收年。
这天,细心的村民发现,窄小的村道上驰来了几辆小汽车。车在村里转了转,停下之后,几位干部模样的人被迎进村部,他们走了走,看了看,却又乘车走了。
几个在田里劳作的村民嘀咕着。虽说这是一个革命老区村,但是作为一个贫困山村,既无险峻山峰、惊世奇石,又无滔滔大江,浪漫清溪;也缺少历史文化古迹,又有什么值得客人参观考察呢?
消息灵通的村民说,上级派来了一个领导,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他是专门来扶贫开发的。
然而,几乎所有村民的心中少有波澜,不以为然。
作为省定扶贫开发重点村,秀坑人接触的扶贫工作人员也不算少了。关心他们的上级领导是挺多的,但是,山还是那座山,梁还是那道梁,人还是那些人,秀坑村似乎还是原来的秀坑村。多数村民想,至于多了一个或者少了一个扶贫支书,对他们的生活又有多大的影响呢?
也许,他们真的不知道,这次派来的扶贫使者跟以往的不一样,很不一样。
两三年以后,这几位村民说,自己当初的感觉是错误的。
十一
陈可敬一边着手加强支部建设,一手开展扶贫攻坚。
而要开展扶贫攻坚,少不了方方面面的支持。
驻村时,陈可敬勤奋工作,不断思考,寻找出路。离开驻点村,仍然是在工作。
每一次回省城,既是与家人团聚,也是进行一次次奔走。仅在2004年下半年,陈可敬在回榕期间,先后走访了省财政厅、省交通厅、省水利厅、省教育厅、省国土资源厅、省体育局、省电力公司、省科协、省新华发行集团等单位,交朋友,联友谊,陈民情,寻找支持。
在2006年村支部换届选举时,陈可敬对党员和村民代表说:“没有各级党委政府和派出单位、挂钩单位的支持,我在秀坑将一事无成;没有村两委干部和群众的齐心协力,秀坑的事业也做不起来。”
派出单位福建省委宣传部、省委文明办和挂钩单位福建省财政厅社保处,都对驻点村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
三年来,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唐国忠多次到上杭看望驻村干部、慰问村民。省委文明办四任主任卓家瑞、宋闽旺、吴玉辉、朱清先后到过上杭和驻点村调研、慰问村民和驻村书记,还积极帮助驻点村协调、争取资金。当年,朱清副部长亲自送陈可敬到上杭;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马照南也专程到村调研指导工作;省委文明办副主任陈朱三次到驻点村调研,听取驻村工作汇报,召开村两委干部和村民代表座谈会,研究驻村帮扶的工作思路和秀坑村的发展规划,还亲自带着陈可敬去省财政厅、省广电厅等单位跑项目争取资金;省委文明办副主任张萍、郑赞松都十分关心驻村工作,不仅到村指导,还积极帮助驻点村与省交通厅、省体育局、省电力公司、省科协、省新华发行集团等单位联系争取资金和项目支持。省委文明办综合处的刘玉坤、黄学强和创建处的叶向平、孙保统、陈勇、袁俊华等领导都到过秀坑,为秀坑村的扶贫开发事业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叶向平处长还利用双休日住在秀坑村,具体指导文明村创建工作。省委文明办10位干部职工与秀坑村10位品学兼优的贫困生结成帮学对子,每人每年资助300元……
省委宣传部办公室、干部处、机关党委是驻村干部的坚强后盾,许多具体的困难和问题都是他们帮助驻村干部协调解决的。
省委宣传部办公室的黄伟庆、林仙元、赵健、黄勇、肖荣、杨鸿和干部处的罗训涌、祁小力、陈雯、叶得胜、苗茜以及宣传处处长王展、机关党委副书记张海庭等,都多次到过上杭和驻点村,对驻村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省委宣传部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福州市省派驻村书记领队张琦也专程到秀坑村调研看驻村书记。陈可敬说:“张琦书记十分关心我们几位省委宣传部下派驻村书记,逢年过节和重大灾情暴发时她都会打电话发短信慰问,每当佳节来到的时候,也许我们吃不上端午节的粽子,但一定会收到张琦的祝福。领导的关怀让我们深受感动。”
最让陈可敬感动,也最让秀坑村得到实惠的是,省委宣传部把陈可敬的驻点村——秀坑村,列入省委宣传部的帮扶对象,与省委宣传部挂钩村云山、乌石、曾泗村享受同等待遇。三年来,省委宣传部、省委文明办支持和协调扶贫资金四十余万元,有力地支持了秀坑村的基础设施和各项公益事业的建设,为改变秀坑村的村容村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创建生态文明示范村奠定了基础。
秀坑村是福建省财政厅社保处的挂点村,自2002年以来,省财政厅有关处室领导黄新銮、陈书华、李洪荣、韩健、谢隆进、马英、郑林芳、郑孔斌等领导先后多次来村调研,看望慰问村民。自2004年陈可敬驻村任职以来,省财政厅支持秀坑村修路、通水、修卫生所、劳动力培训、发展乌兔养殖、普法宣传等项目帮扶经费达四十多万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省财政厅农业处长李洪荣,他到上杭调研时听说秀坑村修路、修自来水资金有缺口,主动提出来帮助秀坑村协调争取资金;上杭县委副书记(省财政厅综合处处长)谢隆进在上杭县挂职期间(2005年1月至2007年1月)十分关心驻村工作,多次到秀坑村调研,还利用县领导的特殊身份帮助驻村书记协调工作,2006年3月13日谢隆进还带领六十多名县、乡干部到秀坑村义务植树;省财政厅社保处处长陈书华到任后对驻点村工作很重视,不仅积极协调争取资金,还主动与上杭财政局胡金祥局长联系、协调,确保了扶贫资金及时到位。
陈可敬说:“三年驻村,还得到了省派驻村领队刘亚圣和驻地市、县、乡领导以及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委文明办、县委创新办、县老区与扶贫办、县财政局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省派驻村领队刘亚圣对驻村工作高度重视,十分关心驻村书记的工作和生活,及时、正确地进行指导和服务,刘队长走遍了龙岩45个驻点村,对驻点村的基本情况十分熟悉,十多次亲临秀坑村指导工作,他作风深入、务实、理论水平高、协调能力强、基层经验丰富,是龙岩市省派驻村书记的好领导、好老师,大家都很敬佩他。上杭县领导张斯良、赖继秋、林英健、谢隆进、钟群妹、雷庆源(上杭县市派驻村任职党员干部领队、上杭县委常委)等对我们驻村书记更是鼎力相助,关怀备至。2006年11月时任上杭县县长的赖继秋带领导十多位科局长到秀坑看望驻村书记,现场办公支持秀坑12万元基础建设资金,使我们深受鼓舞。”
有一次,陈可敬笑着对采访的记者道:“我为什么在村里的扶贫开发工作一直进行得比较顺利?除了我有了上级的支持,我手上还有‘扶贫攻坚三剑客’!”
刚驻村时,陈可敬感到扶贫工作千头万绪,应该从何下手,才能让上级放心、村民满意?
在陈可敬的提议下,村里成立了扶贫开发智囊团,聘请阙李波、阙祥玉、阙隆波为助理政工师,协助进行扶贫规划,专门解决扶贫开发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陈可敬道:“一个好汉三个帮。我自己在部队时是政工干部,现在基层有了三个熟悉农村基层情况的助理政工师,简直可以用如虎添翼这样的词语了。”
有了智囊团的大力帮助,有了自己的虚心学习,陈可敬很快就进入角色。
陈可敬由家门走进校门,又从校门跨人军营的大门,实事求是地说,虽说他也是出生在农村,但是对农村基层的许多事情并不是特别了解。原先,他对农村的许多设施也是一知半解,如机耕道与普通公路的区别。后来,他虚心求教,不断学习,对村里应该修怎样的路,如何修路,如何监管公路的质量等等,几乎成了行家里手。
迈开大步向前走,秀坑村有了领头雁。
有了上级领导的关怀,有了各级、各部门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秀坑村的扶贫开发全面展开。陈可敬和村两委想到了——
1.建章立制,有章可循。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好,可以使魔鬼变成圣贤,制度不好,也可以使圣贤变成魔鬼。
陈可敬说:“我们这个秀坑村,天高皇帝远,一个贫困山村,该怎么才能管好?加强制度建设显得格外重要。有一整套好的制度,不仅是对掌权人的制约,更是对掌权人的关心和爱护。”
他想起了自己上一年写的杂文《由人皮鼓引发的思考》。
P67-70
赖继秋
龙岩电视台记者赖珊盛同志送来一部书稿,是专门记叙省委文明办下派上杭县通贤乡秀坑村任党支部第一书记陈可敬同志事迹的,要我给这本书写个序。我想县级干部不太适宜做序,但我被可敬同志的事迹深深感动。我去过秀坑村,三年来变化很大,群众交口称赞。因此,情不自禁地写一段话,表达对可敬同志及全体驻村干部的敬意。也感谢珊盛同志三年来一直跟踪了解,把驻村干部的事迹记录下来,整理成书,为驻村干部做了一件好事,体现了一个人民记者执著的敬业精神。
2004年7月,省委、省政府决定创新农村工作机制,下派干部驻村任职。我县有派驻干部85A,其中省派7人,市派13人,县、乡(镇)派65人。所驻的85个行政村,共有673个村民小组,1.81万户、10.1万人,占全县人口的20.91%,大多是条件较差或经济欠发达村,有些地处偏远,基础薄弱。通过驻村干部三年的艰苦努力、派出单位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大多数村的基础设施、村容村貌、班子建设、精神面貌等各方面都发生可喜变化,农民收入有较大增长。我去过省派驻干部的7个村及部分市、县派驻干部的村,所到之处,干部、群众都感谢省委、省政府的正确决策,称赞驻村干部的巨大奉献。三、年来,驻村干部克服了家庭、生活及工作上的种种困难,扎根基层,吃苦耐劳,兢兢业业,上下奔波,为当地群众办了许多好事、实事,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与当地干部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的工作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三年过去了,驻村干部就要回原单位工作了,在此我代表中共上杭县委、上杭县人民政府及上杭县人民对全体驻村干部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敬意!诚恳地期望省、市驻村干部多回第二故乡走走,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上杭各项事业。祝愿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作者系中共上杭县委书记)
2007年7月18日
有一首流行歌曲,似乎唱出了部分现代人的迷惘:“真心真意真爱有何用…
假如,真心真意真爱洒向广阔的农村,洒向那里的善良的农民朋友,也许他们永远不会发出“有何用”的感叹。
事实上,有些事情是意义非凡的;有些东西是大有作用的;有的天地是大有作为的……
作为地方电视台的记者,从2004年7月开始,我们用了近三年时间,把镜头对准了省、市驻村书记。其中本人亲自做过电视专题报道的驻村书记有:武平县湘店乡店下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简忠诚;龙岩市新罗区雁石镇下营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张红;连城县庙前镇丰图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杨本明;上杭县通贤乡秀坑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陈可敬;上杭县蛟洋乡桃源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黄辉昌;长汀县南山镇谢屋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刘雪松;永定县高陂镇北山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廖亿兆;上杭县稔田镇连四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葛文清;永定县陈东乡岩太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王福平;上杭县官庄乡曾泗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林永忠;永定县抚市镇新民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陈玉秀;漳平市南洋乡党口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蔡乃强;永定县金砂乡上金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吴志坚;武平县东留乡苏湖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李明;长汀县大同镇利星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李文明;连城县莒溪镇莒市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游志越……
哲人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我觉得,那些真心为民兴办实事的驻村干部,“精神”可不止“一点”。从他们的身上,我们可以学习的东西很多。
这些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所苦所乐,值得我们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当驻点村淳朴的村民们纷纷为这些下派干部树碑、立传、铭记时;当驻点村的干部群众依依不舍极力挽留之时;当这些“派友”们离开驻点村,村民真心的泪如泉涌出之时,我想,我做的这点事也是有价值的。
古人元好问说:“人亡典型在,百世留清尘”。我们应该向值得人们尊敬的人致敬,向一心为民的人学习。
值得一提的是,福建省龙岩市委创新办热情提供了新闻线索和背景资料;秀坑村老干部阙李波无偿提供了许多村情、村史资料。
本书能够付梓,感谢福建省龙岩电视台杨杰、王为民、陈泓、郭建明、陈在腾、谢钦福、简宝良、罗晓嘉、侯东等领导的关心与支持;感谢龙岩市委文明办领导郭凌云、侯小丽的关心与支持;感谢龙岩市农办刘友洪、胡宗潭等领导的关心与支持;感谢福建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委文明办、省委农办、省委创新办、龙岩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委文明办、市委农办、市委创新办、上杭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委文明办、县委创新办、县委农办、县财政局、县老区与扶贫办和通贤乡党委、政府和秀坑村的大力支持;感谢姚建刚、胡长缨、钟小平、王伟鸿、林鸿、罗小波、赖明章、吕丽、陈正平、钟亚男、胡健、卢伟兰、李文钲、黄凌强、陈宓捷;感谢陈勇跃、赵永建、林金虎、蔡永华、吕东兴、吴文明、肖金星、肖征华、林香莲、刘路永、钟亮梅、陈永河、王福平、张红、杨本明、刘红品等领导、友人的关心与支持;感谢《福建文学》编辑部第一编辑室主任练建安先生的大力帮助,感谢笔者家人的全力支持;感谢所有关心、鼓励笔者创作的人……
因为文稿匆忙写就,错误之处难免,还请诸位读者不吝指正。
赖珊盛
2007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