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四百年来世界究竟有哪些重大金融危机?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重大金融危机的发生?为何每次金融危机都使受害国面临着冲击和困境。谁又是国际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政府和国际组织又是怎样应对和博弈的?《世界14次重大金融危机透视》将深刻透视、解析全球历次重大金融危机的种种原因。
揭示世界重大金融危机的真相,探求世界宏观经济发展的健康之道。
本书由汪大海、何立军等编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世界14次重大金融危机透视/经济透视书系 |
分类 |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
作者 | 汪大海 |
出版社 |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近四百年来世界究竟有哪些重大金融危机?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重大金融危机的发生?为何每次金融危机都使受害国面临着冲击和困境。谁又是国际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政府和国际组织又是怎样应对和博弈的?《世界14次重大金融危机透视》将深刻透视、解析全球历次重大金融危机的种种原因。 揭示世界重大金融危机的真相,探求世界宏观经济发展的健康之道。 本书由汪大海、何立军等编著。 内容推荐 300多年来世界究竟有哪些重大金融危机?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重大金融危机的发生?为何每次金融危机都使受害国面临着冲击和困境?谁又是国际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政府和有关组织又是怎样应对和博弈的?这些问题《世界14次重大金融危机透视》通过深刻透视、解析,都有详尽的解答。 《世界14次重大金融危机透视》通过荷兰“黑色郁金香”、美国银行危机、“黑色星期一”、日本经济危机、美国金融海啸等世界14次重大金融危机的透视,揭示这些金融危机的真相,探求世界宏观经济发展的健康之道。 该书通俗易懂,适合企业经营者、政府公务人员、院校师生、媒体记者和广大普通读者阅读。本书由汪大海、何立军等编著。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荷兰“黑色郁金香”(1637年) “带刺”的荷兰国花 诚信催生世界上第一只股票 郁金香狂热 博傻理论 “经济泡沫”的诞生 愚人的花车 幼稚的决断者 第二章 南海泡沫(1720年) 白条背后的阴谋 英国国债催生南海公司 国王买股票——无人幸免的诱惑 制造泡沫的《泡沫法案》 难以预料的疯狂结局 “南海泡沫”之思 第三章 美国经济大恐慌(1837年) 新总统与大恐慌“相约而来” 金币本位制的危机 大恐慌的“历史写真” 银行巨头和美国总统的较量 大恐慌留下了什么 第四章 美国银行危机(1907年) 引人瞩目的信托投资公司 一场精心策划的危机? 摩根“拯救”了市场 “美联储”应运而生 金融森林不能无人防火 第五章 大萧条(1929年) 大崩溃,大萧条 罗杰·巴布森的魔咒 “上帝”无能为力 末日猛然来临 胡佛——美国经济的灾星 最大的错误:最高关税法 “新政”改变美国 伟大行动指南——凯恩斯主义的诞生 探寻逝去的秘密——金本位制崩溃的原因 重建“丛林秩序” 第六章 美国战后的“滞胀”危机(1973~1975年) “滞胀”魔影 尼克松——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终结者 雪上加霜的石油危机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强势逻辑:向世界征收铸币税 第七章 “黑色星期一”(1987年) “华尔街历史上最坏的日子” 毁灭性冲击波 金融奇才只出现于崩溃之前 “四高”困境 寻找元凶 格林斯潘救市 第八章 日本经济危机(20世纪90年代) 废墟上的经济奇迹 “失去的十年” 美日贸易摩擦与“广场协议” 政坛频繁洗牌 自由、扩张——将金融推向何处? “日本式陷阱”引人深思 第九章 墨西哥金融危机(1994年) 玛雅之国 从“典范”到“危机” “导火线”:比索贬值 墨政府紧急救援计划 “大哥、众友”鼎力相助 原因并非“运气不好” 第十章 东南亚金融危机(1997年) “泰国虎”病倒了 金融奇才索罗斯 金融杠杆:泰国经济的梦魇 坚守固定汇率=全盘皆输 香港阻击战 僵化的汇率机制 不设防的金融乐园 道德的尴尬 绕不过的“中等收入陷阱” 第十一章 俄罗斯金融危机(1997年10月~1998年8月) 危险的“休克疗法” 东南亚金融危机余震 政府“信任危机” “联合声明”及“三大措施” “泄洪口”被打开 “俄罗斯综合症” 俄罗斯金融危机VS东南亚金融危机 金融开放的“双刃剑”效应 第十二章 互联网泡沫、安然破产引发的危机(2001年底) 网络泡沫的“温床” 万维网+纳斯达克股票市场=网络经济泡沫 网络泡沫破灭,殃及池鱼 虚拟网络经济危机的典型表现 安然破产: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公司破产案 信用的忠告 治标不治本 第十三章 阿根廷金融危机(2001年12月) “发展世界中的发达国家” 可怕的危局 “别为我哭泣” 究竟什么失灵了? 金融开放与资产掠夺 第十四章 美国金融海啸(2007年4月至今) 从“华尔街的宠儿”到罪魁祸首 都是“次级房贷债券”惹的祸 助纣为虐的信贷违约掉期 这次必须全球都一起动了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动荡 中国的危机应对策略 共识与建议 自由市场制度、凯恩斯主义:政府抉择的背后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1531年,世界上最早的证券交易首创于比利时安特卫普——世界砖石之都,随后欧洲金融业兴起。但是1609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股票交易所——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在该市的内达姆广场四周诞生。它以金融股票为主业,外国股票占有相当高的比例。 现实往往眷顾历史,2000年9月,有着辉煌历史的阿姆斯特丹交易所,与巴黎交易所以及布鲁塞尔交易所正式公布合并,形成全球第一个跨国境、单一货币(欧元)的泛欧股票交易所。 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1609年成立后,第一个可上市交易股份公司就是荷兰东印度联合公司。通过向全社会融资(当企业或公司出现资金周转困难时,可通过借债或发行股票的方式向社会公众和投资机构筹集资金,这样做是一种双赢——既可以使公司获得资金以进一步发展,又可使投资者获得相应利益报酬)的方式,荷兰东印度公司成功地将社会分散的财富,变成了自己对外扩张的资本。建立东印度公司的目的就是为了派遣商船前往南洋,通过买卖交易换回当时欧洲没有的货物,如瓷器、香料、纺织品等等。当时,这些物品在欧洲可以卖到很高的价钱,但是没有人能单独提供大笔巨资作为船队航海和贸易的费用。这些资金从哪里来呢?无疑社会的巨大零散财富还是存在于民众的手里,可荷兰民众凭借什么信任东印度公司而愿意把钱交给它使用呢? 荷兰人素有诚信的传统和文化,比如历史上就有荷兰船商在海上遇到危难,宁可饿死病死以致数人殉难,也不动用商船中客户食物、药品的美誉。但更为重要的也许不仅仅如此。实际上,荷兰政府也是东印度联合公司的大股东,加上船队贩运回来的货物有可能一年比一年值钱,他们有颇丰的利润可图,对于购买了东印度公司股票的人而言,所获利润既可以以黄金、货币或者货款的形式支付,也可以直接用香料支付。因此,当时的人们对东印度公司是非常信任的,纷纷大量地购买它的股票。这样一来,世界第一只股票就成功地完成了它们所肩负的伟大使命。 也正是这样,荷兰人成为现代商品经济制度的创造者——他们将银行、证券交易所、信用以及有限责任公司等有机地统一成相互贯通的金融和商业体系。当然,也许也正是源于此,“郁金香狂热”才会也只可能在荷兰爆发,给世界经济历史留下了这一不可磨灭的篇章。 郁金香狂热 17世纪初,素有“海上马车夫”之称的荷兰成为世界上头号殖民国家。随着殖民帝国的建立,到17世纪中叶,荷兰已经建立起来与其殖民帝国身份相匹配的全球商业霸权地位。典型的标志是赫赫有名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它的分支机构遍布世界各地,贸易额占到当时世界总贸易额的一半。荷兰的商船在世界五大洋上游弋,昭示着其商业霸权的辉煌。 17世纪的荷兰,郁金香曾是一种引发重大交易危机的特殊花卉。据说郁金香发祥于天山山脉,土耳其帝国扩张势力之后,发现并成功移植了郁金香。最初在1610年,被郁金香的美丽所吸引的主要是生活富裕的花卉植物爱好者,但很快就被大多数人所钟爱。郁金香是一种难以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的植物,所以在供需严重不平衡的情况下,郁金香的球根从一开始就成为高价商品。加之当时引进的郁金香球根异常地吸引人,于是引起大众抢购,导致价格疯狂飙升。到17世纪初期,一些珍品卖到了不同寻常的价格,富人们也竞相在他们的花园中展示着最新奇和最稀有的品种。当郁金香的幼株还在园中生长的时候,其价格已经上涨了几百甚至几千倍。一棵郁金香是20个熟练工人一个月的收入总和。 约在1634年,越来越多的投机商人把目光盯上了郁金香,他们对于栽培郁金香或是欣赏它的美丽并没有兴趣,只是为了哄抬价格获取巨额利润。此时郁金香的虚幻价值从莱顿传到阿姆斯特丹、哈勒姆等城市,需求量日渐扩大。那些投机商人更是乘机兴风作浪,操纵市场。 两年后,这场投机热达到了高潮。合法的买卖便登堂入室,进了阿姆斯特丹的证券交易所,成了类似于现在的股票期货买卖。荷兰全国各地也都同时出现了郁金香交易市场。有的地方干脆就在酒会上交易,参加者通常有数百人之多,大家一边饮酒一边喊价,场面热闹非常。 据资料记载:“1636年,一棵价值3000荷兰盾的郁金香,可以交换八只肥猪、四只肥公牛、两吨奶油、一千磅奶酪、一个银制杯子、一包衣服、一张附有床垫的床外加一条船”,甚至还有过一个高级品种的球根交换了一座宅邸的纪录。可见,当时郁金香的正常价值扭曲到了极为惊人的程度,整个荷兰的郁金香市场已经形成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巨大泡沫。 然而,泡沫膨胀必有破灭之时。这就好比当你往酒杯中越来越快地倒入啤酒时,就会产生越来越多的泡沫,这些泡沫很快就会溢出杯外,不一会儿杯中的啤酒就会因为大量泡沫的溢出而迅速减少,只剩下一半或者更少。这就是后来被学者们概括为“啤酒泡沫”的由来。这个比喻很直观,也很形象。 经济泡沫和它的道理一样,啤酒倒猛了,会从杯子里溢出来,剩不下多少酒;经济发展过快,也会出现泡沫,造成通货膨胀。往杯子里倒啤酒和经济发展同理,这个过程必然要形成一定比例的泡沫:没有泡沫的啤酒不好喝,而离开适度通胀的经济也难发展。这个浅显的道理,却让人类付出了不小的代价——1637年的郁金香狂热投机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1637年2月,谁也说不清直接的导火索是什么,恐怕应了物极必反之理,这场郁金香狂热急剧降温,花价狂泻不已,交易市场一片恐慌。在泡沫化过后,郁金香的价格仅剩下泡沫时的百分之一。不少商人一夜之间倾家荡产,有些商人签了合同不愿照价付钱,东躲西藏。因为合同票据不可能兑现,导致无法出货又背负债务的人达到3000之众。荷兰各大城市交易市场陷入混乱,其中不乏同时身兼债权和债务的人。 当时郁金香交易纠纷诉诸法律的案件剧增,但是在债务人明显没有偿还能力的情况下,也无法寻求法律途径解决。此事态震动了议会和政府,最终政府做出了干预市场、一揽子解决交易纠纷的规定,这一决策使市场暂时避免了崩盘的危机,郁金香狂热时代就此结束。但交易失败的破产者和暗暗窃喜的暴发户却留给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思考。P14-17 序言 时间已步入2011年,距美国金融海啸也已近四年,世界经济已现曙光,但在那段时间中,您若在网络的搜索引擎中搜索“金融危机”一词,将能找到相关网页约4000多万篇;搜索“经济危机”一词,将找到相关网页约1600多万篇。“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俨然成为不折不扣的焦点话题。 从历史上最早的“黑色郁金香”,到1929年经济大萧条,再到2007年开始的美国华尔街金融海啸,金融危机如幽灵般与市场经济如影随形,相生相伴。随着全球自由市场制度的逐渐成熟,金融危机以及交织在一起的经济危机发生频次渐多,两次危机的间隔越来越短,危机发生规模和强度越来越大、蔓延方式越来越多样化、波及范围越来越广阔、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 面对金融危机的肆虐,世界各国的政府、企业及社会公众都在积极寻找对策,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然而,每个国家都有特殊国情、经济模式、生存方式、文化习俗以及政权架构,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在表面上看起来是一种应对手段的不同,实质上却折射出内在价值选择的差异性。 它代表着一种具有强大威力的社会意识形态分歧。正是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幽灵,代表着人类的灵魂、价值、差异和智慧,将世界进行了鲜明的国别分割,同时又让彼此之间发生微妙的耦合,让人类在重大抉择时呈现差异。14次全球金融危机的不同应对,不正是这一神秘幽灵游荡的写照吗? 全球金融危机成就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史、发展史和社会史,它反映出人类寻求发展的欲望,它让各国政府在“自由市场”和“政府管制”之间徘徊。然而,世界文明的冲突伴随始终,但融合大势所趋。随着社会发展,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交织,人类文明不断提高,文明的冲突加剧并发生融合的趋势。世界历史的多次金融危机,一步步地拉近了世界各国的距离,彼此更加相互依赖,追求合作共赢。经济全球化狂潮席卷世界,网络化经济相互依赖,这种需要公平透明、合作参与的国际惯例为支撑,也需要政治学巨擘塞缪尔·亨廷顿所提到的“维护世界安全则需要接受全球的多元文化性”为基础。 从历史上第一次金融危机(或者经济泡沫)发生,一直到当前金融危机肆虐全球,我们发现,随着自由市场制度逐渐成熟,金融危机(部分被包含或者交织在经济危机中)发生频次渐多,两次危机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危机发生的规模、强度越来越大、蔓延方式越来越多样化、波及范围越来越广阔、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此外,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局部性金融危机也往往在很短时间内迅速演化为跨区域的、大范围的、甚至是全球性的金融危机。2007年开始的。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就是最真实的写照。 一个容易被证实的结论就是,金融危机周期性循环已经逐渐演变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常态化模式。 通过对全球14次金融危机的梳理,我们发现,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如同孪生兄弟,关系密切。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共同具有周期性演变规律,金融市场的格局在一轮又一轮的经济周期中不断变动,从而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金融危机让人类屡遭劫难,昔日含辛茹苦积累的财富瞬间蒸发,消失殆尽,眼前的生产生活都无法继续,人们对未来失去信心。危机似乎源于人类自身的贪婪,这个结论无法给我们一个理性的交代,事实果真如此吗? 历史上数次金融危机表明:“资本逐利的本性与人性贪婪的抗争与博弈从来没有停止,也不会停止。资本逐利和贪婪的本性附着在人身上,就表现为人性的贪婪,这贯穿了整个资本主义发展史。” 然而,无论是资本还是人性的贪婪如何叠加,财富创造和分配有国别分割和差异。金融(经济)危机总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战略有着天然的相关性。 金融危机的实质,“货币战争论”以及“世界经济大循环”理论至少都说明:金融危机实质是一场强国资本掠夺的阴谋。正如有学者所言:“债务帝国和虚拟经济的本质就是掠夺。债务帝国和金融资本的虚拟经济,其本质就是通过不等价交换、空币和恶意赊账等剥削、偷窃手段对全世界进行财富掠夺的霸权主义经济,它是一种文明的罪恶,它把不劳而获发展到了极致。” 发达国家通过金融工具掠夺它国成果维持“繁荣强大”。在经济市场化、全球化时代,金融运作变成资本运作最高形式,金融资本成为资本主义最高存在方式。 从宏观经济学的视角剖析金融危机的爆发,究竟是市场失灵还是政府失灵?也许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清楚,但次贷危机爆发以来,人们对“市场失灵”的认识重新被唤醒。 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政府必须加强对金融创新的监管,特别强调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不能脱离其实际资产基础。过去10多年来金融市场上的自由市场资本主义发展过头了,美国一些“救市”举措——金融机构国有化意味着走向正确的发展道路。因为政府注资必然加强监管,金融机构管理层的天价薪酬可以重归地面,金融机构财务报表将更加透明。持有这类观点的人还认为,在一定程度上,美国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制度正在借鉴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 但也有完全相反的观点指出,正如大萧条的爆发不是“市场失灵”而是“政府失灵”;“政府失灵”同样在金融危机的形成与爆发中扮演重要角色。 由此,很难说清楚本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到底是“市场失灵”还是“政府失灵”,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是“两类失灵都有”,而且应该是相互交织呈现,两者可谓一体两面。 历次金融危机都反映出,自从有了资本主义的市场制度,“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一直交织呈现,交替上演,政府角色也一次又一次变换,政府职能也在经受着不间断的挑战和考验,政府存在的价值伴随着危机的周期性循环不断得到重塑。 金融海啸席卷全球,全球经济遭遇了巨大损失,很多国家付出惨痛代价。如何化解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创新发展模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 次贷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是由于美国的投资银行及部分商业银行、房地产开发商以及信用评级机构贪婪的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不惜越过道德底线,不顾借款人实际还贷能力而疯狂发放贷款,“两房”等把危险贷款通过ABS(资产抵押证券)等卖给金融市场,金融市场在经过一系列的风险嫁接和转换后,最终泡沫坍塌,市场崩溃。次贷问题、金融衍生品等金融创新工具的开发普遍被认为是祸根。然而,这并没有触及问题的实质。这些只是细枝末节的技术问题,更深层次地剖析,要从美国主导的全球金融市场秩序和金融市场风险监管的滞后与缺失等方面深入探究。应对这场危机,或者说防范类似危机的再次发生,关键还是要改革目前的国际金融秩序,建立全球金融风险监管的国际标准来进行治理。 有学者提出创造世界货币,用日元或者欧元代替美元,这恐个白行不通。在信用货币体系下,储备货币发行依靠富于弹性的、可持续的赤字创造机制,储备货币发行国需要具备强大的经济实力、金融实力、政治实力和军事实力,这四个条件缺一不可。目前日元、欧元都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还有一种观点呼吁人民币代替美元,成为世界货币。在华尔街日报的网站上曾有一篇文章《21世纪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它指出,当年负债累累的英国请求美国人领导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今天美国应该扮演英国的角色,而中国应该扮演当年美国的角色。在目前看,这种观点简直是异想天开,即便中国乐意将人民币升级为世界货币,但美国在短时期内也不会认同。 次贷危机爆发以来,世人对“市场失灵”的认识重新被唤醒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萧条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复归。 金融危机的发生,对政府的治理水平构成了巨大挑战。政府不得不通过一些快速而有力的举措拯救危机,拯救那些濒临破产的投资银行、商业银行、证券机构等关乎金融市场存活的金融机构,拯救关乎国家经济稳定和安全的房地产公司以及其他的大型企业,帮助大量失业的人群以及那些缺乏基本社会保障、嗷嗷待哺的社会弱势群体渡过难关等等。 此外,政府还必须深刻反思:一场危机所暴露出来的深层问题,这些问题到底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有些问题历经一次又一次的金融危机依然存在?政府究竟应该通过什么途径,采取什么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似乎永远有无穷多的亟待解决的国际国内的经济、政治与社会问题,似乎很难找到一个优越的治理体制或者治国救世的灵丹妙药。 一场围绕“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关于危机爆发根源的争论还没有结束,另一场关于坚持“自由市场自我治理”还是采用“凯恩斯主义政府干预”的应对危机的策略讨论刚刚开始。这是一个关于国际范围内“自由市场制度”和“凯恩斯主义”的学术争论,也是金融危机背景下具体应对策略思考,又是一个社会信仰以及深层意识形态的分歧。 14次全球重大的金融危机,让我们对资本主义几百年发展历程有了一次系统回顾与深入反思,我们看到了人类文明发展脉络中的“冲突与融合”,也看到了中华民族文明复兴的希望,以及世界多元文明和谐、共融、共同发展的战略契机。 前方的道路依然漫长,然而,前方曙光再现! 后记 自1637年荷兰“黑色郁金香”至今,世界历史上发生过大大小小近百次金融危机,这些危机有共性也有特性,但无一例外都给整个世界经济带来巨大灾难。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推进,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各国金融市场稳定与否对全球经济运行的影响持续加深。 任何一国的金融市场出了问题都可能会给全球经济带来冲击。建立一个健康、繁荣、可持续发展的金融市场,成为各国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和面对的现实问题。2007年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带给各国政府和人民强大的震撼,并促使人们苦苦思索问题的根源与应对的策略。 为了让社会公众对金融危机有更全面的了解,我们深入地透析了历史上14次重大金融危机——并以《世界14次重大金融危机透视》为题出版成书。本书编写工作从2010年年初开始,历时将近一年,因诸多事务耽搁,本书姗姗来迟。在此期间,同仁、朋友,给予我们很大支持与帮助,对本书的编写工作进行了悉心指导,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对此,我们深表谢意。 为了多角度、广视野、真实、客观地将这14次重大金融危机呈现给读者,书中引用了一些学者和著作的观点以及部分来自于官方或权威媒体的数据资料,但原引并没有一一列出,我们对众多学者的前期辛勤劳动表示衷心感谢。因水平有限,书中观点和认识难免有一些纰漏和不足,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汪大海 2010年10月于北京师范大学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