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元曲三百首(最新双色图文版)/国学新读大讲堂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司马哲
出版社 中国长安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元曲三百首》由曲学大师任中敏选编,卢前删定,是继蘅塘退士编《唐诗三百首》、朱彊村编《宋词三百首》之后,又一种广泛流行的中国古代诗歌通俗读本。

本书遴选了数百首作品,比较全面地展示了元曲的风貌。除原文外,另附有注释、曲解、曲评、背景说明,图片丰富,诗情画意交相呼应,让读者在轻松阅读的同时,获得更多的文化熏陶、丰富的想象空间和审美情趣。

内容推荐

元曲是在唐诗、宋词之后,我国文学史上的又一突出成就。元曲语言通俗优美、题材广泛、风格独特,有苍凉感慨的怀古之情,有激越悲壮的边塞之风,有哀婉典雅的闺怨情怀……本书遴选了数百首作品,比较全面地展示了元曲的风貌。除原文外,另附有注释、曲解、曲评、背景说明,图片丰富,诗情画意交相呼应,让读者在轻松阅读的同时,获得更多的文化熏陶、丰富的想象空间和审美情趣。本书既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背诵元曲,也可作为精美的收藏。

目录

元好问

双调·骤雨打新荷

中吕·喜春来春宴

黄钟·人月圆卜居外家东园

杨果

越调·小桃红采莲女二首

刘秉忠

南吕·干荷叶三首

王和卿

仙吕·醉中天咏大蝴蝶

仙吕·一半儿题情二首

盍志学

越调·小桃红西园秋暮

越调·小桃红江岸水灯

越调·小桃红客船夜期

越调·小桃红杂咏

商挺

双调·潘妃曲

胡祗通

双调·沉醉东风

严忠济

越调·天净沙

伯颜

中吕·喜春来

张弘范

中吕·喜春来

王恽

越调·小桃红

卢挚

黄钟·节节高题洞庭鹿角庙壁

南吕·金字经宿邯郸驿

双调·沉醉东风秋景

双调·沉醉东风闲居

双调·沉醉东风重九

双调·落梅风别珠帘秀

双调·殿前欢

正宫·黑漆弩

陈草庵

中吕·山坡羊叹世l

中吕·山坡羊叹世

奥敦周卿

双调·折桂令

关汉卿

双调·沉醉东风

双调·碧玉箫

双调·沉醉东风

南吕·四块玉闲适二首

南吕·四块玉别情

双调·大德歌秋

白朴

仙侣·一半儿题情

双调·庆东原l

双调·驻马听舞

仙侣·寄生草饮

双调·沉醉东风渔夫

中吕·醉中天佳人脸上黑痣

姚燧

越调·凭阑人寄征衫

中吕·阳春曲

刘敏中

正宫·黑漆弩村居遣兴二首

马致远

双调·水仙子和疏斋西湖

双调·拨不断l

双调·拨不断叹世

双调·拨不断

双调·拨不断

双调·拨不断

双调·落梅风远浦归帆

双调·落梅风潇湘夜雨

双调·落梅风

双调·落梅风

双调·落梅风

双调·落梅风

双调·落梅风

越调·小桃红春

南吕·金字经

南吕·金字经l

双调·折桂令叹世l

双调·庆东原叹世

双调·清江引野兴四首

南吕·四块玉恬影

南吕·四块玉天台路

南吕·四块玉马嵬坡

南吕·四块玉洞庭湖

南吕·四块玉临邛市

南吕·四块玉叹世四首

越调·天净沙秋思

王实甫

中吕·十二月带过尧民歌别情

滕宾

中吕·普天乐

中吕·普天乐

邓玉宾

正宫·叨叨令道情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闲适

王伯成

中吕·喜春来别情

冯子振

正宫·鹦鹉曲山亭逸兴

正宫·鹦鹉曲农夫渴雨

正宫·鹦鹉曲感事

正宫·鹦鹉曲野客

珠帘秀

双调·落梅风答卢疏斋

贯云石

双调·落梅风

中吕·红绣鞋

双调·清江引惜别

双调·殿前欢

正宫·塞鸿秋代人作

阿里西瑛

双调·殿前欢懒云窝二首

卫立中

双调·殿前欢

吴西逸

越调·天净沙闲题

双调·清江引秋居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商调·梧叶儿春情

鲜于必仁

越调·寨儿令

双调·折桂令诸葛武侯

张养浩

中吕·朱履曲三首

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

双调·水仙子咏江南

双调·庆东原

曾瑞

正宫·醉太平

南吕·骂玉郎过感皇恩采茶歌

闺中闻杜鹃

周文质

正宫·叨叨令自口又

越调·寨儿令

双调·落梅风

赵禹圭

双调·折桂令题金山寺

乔吉

双调·水仙子游越福王府

双调·水仙子赋李仁仲懒慢斋

双调·水仙子嘲少年

双调·水仙子展转秋思京门赋

双调·水仙子寻梅

双调·水仙子为友人作

双调·水仙子怨风情

双调·水仙子重观瀑布

双调·水仙子咏雪

双调·水仙子嘲楚仪

双调·水仙子乐清箫台

双调·折桂令寄远

双调·折桂令赠罗真真

双调·折桂令七夕赠歌者二首

双调·折桂令

雨窗寄刘梦鸾赴宴以侑尊云

双调·折桂令丙子游越怀古

双调·殿前欢登江山第一楼

双调·清江引笑靥儿

中吕·卖花声悟世

中吕·朝天子小娃琵琶

中吕·山坡羊寄兴

中吕·山坡羊冬日写怀二首

越调·小桃红赠朱阿娇

越调·小桃红春闺怨

越调·小桃红绍兴于侯索

越调·小桃红晓妆

越调·凭阑人金陵道中

越调·天净沙即事

正宫·绿幺遍自述

刘致

中吕·山坡羊燕城抒怀

中吕·山坡羊西湖醉歌次郭振卿韵

阿鲁威

双调·落梅风

王元鼎

正宫·醉太平寒食

虞集

双调·折桂令

席上偶谈蜀汉事因赋短柱体

薛昂夫

双调·水仙子集句

正宫·塞鸿秋

正宫·塞鸿秋凌歆台怀古

双调·殿前欢冬

双调·殿前欢

中吕·山坡羊述怀

中吕·山坡羊西湖杂咏二首

双调·庆东原西皋亭适兴

双调·楚天遥带过清江引二首

吴弘道

双调·拨不断闲乐二首

赵善庆

双调·沉醉东风秋日湘阴道中

马谦斋

越调·寨儿令叹世

张可久

大吕·普天乐秋怀

中吕·满庭芳客中九日

双调·水仙子次韵

双调·水仙子山斋小集

双调·水仙子乐闲

双调·水仙子归兴

双调·殿前欢次酸斋韵二首

双调·殿前欢离思

双调·殿前欢客中

双调·折桂令九日

双调·折桂令次酸斋韵

双调·清江引春思

双调·清江引春晓

越调·小桃红寄鉴湖诸友

越调·寨儿令次韵

中吕·朝天子山中杂书

中吕·朝天子湖上

中吕·朝天子闺情

中吕·红绣鞋春日湖上

中吕·红绣鞋湖上

中吕·红绣鞋天台瀑布寺

双调·沉醉东风秋夜旅思

越调·天净沙鲁卿庵中

双调·庆东原次马致远先辈韵

正宫·醉太平

中吕·迎仙客括山道中

越调·凭阑人暮春即事

越调·凭阑人江夜

双调·落梅风春晓

仙侣·一半儿秋日宫词

商调·梧叶儿感旧

正宫·小梁州失题

南吕·金字经感兴

南吕·金字经乐闲

正宫·塞鸿秋春情

双调·庆宣和毛氏池亭

中吕·卖花声怀古

中吕·卖花声客况

正宫·汉东山述感

中吕·山坡羊闰思

任昱

中吕·红绣鞋春情

张子坚

双调·得胜令

钱霖

双调·清江引二首

徐再思

双调·殿前欢观音山眠松

双调·水仙子夜雨

双调·水仙子红指甲

双调·水仙子马嵬坡

双调·折桂令春情

双调·清江引相思

双调·凭栏人春情

中吕·阳春曲赠海棠

中吕·朝天子西湖

商调·梧叶儿钓台

商调·梧叶儿革步

商调·梧叶儿春思二首

孙周卿

双调·水仙子山居自乐

双调·沉醉东风宫词二首

顾德润

中吕·醉高歌带过摊破喜春来

旅中

曹德

中吕·喜春来和则明韵二首

失宫调·三棒鼓声频

题渊明醉归图

高克礼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越调·黄蔷薇带过庆元贞

天宝遗事

吕止庵

仙侣·醉扶归

景元启

双调·殿前欢梅花

查德卿

仙侣·寄生草感叹

仙侣·寄生草问别

仙侣·一半儿拟美人八咏

赵显宏

黄钟·昼夜乐冬

双调·殿前欢闲居二首

双调·殿前欢题歌者楚云

李伯瞻

双调·殿前欢省悟

李德载

中吕·喜春来赠茶肆二首

李致远

中吕·红绣鞋晚秋

越调·天净沙春闺

越调·小桃红碧桃

张鸣善

双调·水仙子讥时

杨朝英

双调·水仙子自足

双调·清江引

商调·梧叶儿客中闻雨

周德清

中吕·喜春来春晚

中吕·喜春来别情

双调·折桂令

钟嗣成

南吕·骂玉郎带过感皇恩采茶歌

恨.别

双调·凌波仙吊陈以仁

汪元亨

正宫·醉太平归隐四首

双调·沉醉东风归田

双调·折桂令归隐

中吕·朝天子归隐

孟防

越调·天净沙七月

倪瓒

黄钟·人月圆

双调·折桂令拟张鸣盖

越调·凭阑人赠吴国良

刘庭信

正宫·醉太平忆归

正宫·塞鸿秋悔悟

越调·寨儿令戒嫖荡二首

双调·折桂令忆别三首

刘燕歌

仙侣·太常引

汤式

中吕·满庭芳京口感怀

中吕·山坡羊书怀示友人

无名氏

双调·水仙子遣怀

双调·水仙子喻纸鸢

仙侣·寄生草闲评

仙侣·寄生草

商调·梧叶儿

商调·梧叶儿嘲谎人

中吕·喜春来闺情

中吕·喜来春

正宫·叨叨令

正宫·叨叨令

正宫·叨叨令

中吕·红绣鞋

越调·寨儿令

中吕·普天乐

正宫·塞鸿秋春怨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指甲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双调·沉醉东风维扬怀古

双调·沉醉东风

双调·沉醉东风

双调·折桂令

越调·凭阑人萤

黄钟·红衲禊

黄钟·贺圣朝

南吕·玉交枝

双调·殿前喜

双调·驻马听

双调·清江引牡丹

双调·清江引秋花

双调·清江引

正宫·醉太平

正宫·醉太平讥贪小利者

正宫·醉太平叹子弟

正宫·醉太平春雨

正宫·醉太平

仙侣·游四门二首

中吕·朝天子

中吕·朝天子志感

附:

元曲常识

试读章节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县)人。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进士,曾人翰林,知制诰。金亡后不愿入仕元朝,筑野史亭隐居,以著作自仟,著有《遗山集》,并编有《中州集》、《壬辰杂编》。

元好问生活的时代,散曲尚值由民间俗调和词向曲过渡的时期。他能“用俗为雅,变故作新”,曲风近苏、辛,刚健而又婀娜。元初散曲家白朴、王恽等都曾受到他的启发和影响。《伞元散曲》存其小令九首,残套数一支。

绿。十阴浓,遍池亭水阁,偏趁:京多。海榴②初绽,妖艳喷香罗⑧。老燕携雏弄语,有高柳鸣蝉相和。骤雨过,珍珠乱撒,打遍新荷。

人生百年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穷通前定④,何用吾张罗刨!命友邀宾玩赏,对芳樽浅酌低歌。且酩酊吲,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

【注释】

①骤雨打新荷:原名“小圣乐”,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九云:“小圣乐乃小石调曲,元遗山先生好问所制,而名妓多歌之,俗以为骤雨打新荷者是也。”分上下两片,属慢调。②海榴:即石榴,因其自海外传入,故有此称。③妖艳喷香罗:是说石榴花刚开放,红艳如绸。喷,怒放;香罗,一种丝织物。以上二句似化用元稹《早春登龙山静胜寺》中“海榴红绽锦窠匀”句意。④穷通前定:穷困和通达本是前生就注定了的。⑤张罗:宋元俗语,犹言筹措、谋划。⑥酩酊:酒醉的样子。

【赏析】

本篇是作者早期散曲中的名作,当时被歌女广为传唱。早期的散曲,特别是小令,与宋人小词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区分。这一时期的散曲家们,虽然采用的是民间曲子的形式,但实际上仍然未能摆脱唐宋词的影响,多半还是用填词的方法来写曲。所以词境多而曲境少,可以说是一种曲子化的词。这是由词向曲过渡时期的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元好问的这首小令就反映了这个特点。

这首以“白雪词”抒写“沧州趣”的小令,代表了宋元之际文人的一种典型精神生活。上片写的是春末夏初之景:红榴绿叶,水阁风凉,高柳呜蝉,燕莺调舌,更有一番骤雨,在新荷上遍撒珍珠,洗出清景无限。作者用几句有声有色的描写,就把盛夏雨后的景色——绿阴水阁、乌语花香,天地间的勃勃生机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产生联想。下片是作者面对良辰美景所发出的感叹:人生苦短,还是呼友唤朋,浅斟低唱吧!因景而生情,词中用的虽是及时行乐的恬淡语,貌似消极,实际上则是诗人对衰时乱世的否定,反映了作者当时复杂矛盾、无可奈何的痛苦心情。

这首小令写景明丽爽畅,写情疏狂豪宕。上下两片浑然一体,过渡处妙无痕迹。如此,岂能不脍炙人口,流传久远。

梅残玉靥香犹在②,柳破金梢眼未开③。东风和气满楼台。桃杏拆④,宜唱《喜春来》。

【注释】

①喜春来:中吕调曲牌名,又叫“阳春曲”或“惜芳春”。定格句式为七七、七、三五,五句五韵。此调的首二句要求对仗。②“梅残”句:意谓春至梅残,然而那洁白的,犹如美人脸上酒窝一样的花瓣,依然散发出阵阵幽香。靥,脸上的酒窝。③“柳破”句:意思是嫩黄的柳条上已经长出一个个叶芽,不过那小小的芽儿,还似没有睁开的睡眼。④桃杏拆:形容桃、杏花苞的绽裂。拆,绽开。

【赏析】

《春宴》共四首,都是写春天景色的,而且各具特色,各显风致。这是第二首。这首小令以白描手法,用梅残香存,柳眼未开,春风和暖,桃杏拆花等句给我们织成了一幅美丽动人的春最图,让人如临其境。可谓着意状物,恰到好处。元好问一生热爱春天,尤其喜爱春天里的杏花,在这里,他用一个“拆”字写活了杏花,也写活了春天。

卜居外家尔园。

重冈已隔红尘③断,村落更④丰年。移居要就⑤:窗中远岫⑥,舍后长松。十年种木,一年种谷,都付儿童。老夫惟有:醒来明月,醉后清风。

【注释】

①人月圆:原为词牌名,曲牌沿用之,为双调。定格句式为七五、四四四、四四四、四四四,十一句四韵。特点是三组四字句均为鼎足对。②卜居:用占卜的方式选择定居之地。后泛指择地定居。外家:外祖、舅父、岳父之家皆可称外家。比处指元好问生母张夫人的娘家。③红尘:本佛语,喻人世、凡间。④更:虽又,再。⑤就:靠近。⑥窗中远岫:化用南朝齐谢胱“窗中列远岫,庭际俯乔林”句。岫,峰峦。⑦“醒来”二句:此二句表面上抒写醉生梦死的闲居生活。本于《南史·谢弘微传附月出子■传》:“有时独醉曰:‘入吾室者,但有清风;对吾饮者,惟当明月。’”

【赏析】

蒙古太宗十一年(1239年),年已五十的元好问,在外漂泊多年后,于国破家亡之际终于携家回到了阔别二十多年的故乡忻州。这时自然遇到了“卜居”的问题,该住在什么地方?经过缜密的思考,他最后选择了自己舅舅家的东园。在这里,他写下了很多诗文词曲,其中《卜居外家东园》二首就是其一。本小令是两首中的一首。

曲的上片“窗中远岫,舍后长松”两句写出了卜居环境,既“隔”“重冈”,又“断”“红尘”,自是远离蒙古统治者的世外桃源。下片“醒来明月,醉后清风”两句写的是卜居生活:既然住上了这么幽静的地方,而且自己也已经老了,就什么事都不管,植树种庄稼这种事自然也都交给儿孙们去做了。自己只是喝酒睡觉,醒来观赏山头的明月,醉后感受村落间的清风,何等闲适自得。这样的生活看似悠闲,实际上则饱含着作者满腹的忧愤。P1-3

序言

近人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序》中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文,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代莫能继焉者也。”元曲作为元代文学的代表,包括杂剧和散曲两大类。杂剧是合动作、语言、演唱为一体的戏剧艺术;散曲只是清唱,所以又叫“清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我国古代诗歌文学史上的又一朵奇葩。本书所选的作品即属于后者——元代散曲。

散曲与唐宋词一样,源于唐代的民歌俗曲,当宋代的文人词崛起诗坛兴盛之时,散曲作为潜流在民间也不断地流传和发展着。到十二三世纪,宋代文人词日趋僵化,渐渐失去它原有的生机和活力,散曲遂继之而起,成为元代诗坛上非常重要的一种新体。它与词都属长短句,但却可以在正格之外,加衬字、衬辞;用韵上也突破了诗词的平仄不能错押,形成了阴阳上去四声通押,一韵到底,甚至密到每句一韵,而且不忌重韵。这样,就使元散曲在形式上呈现出一种“格律与自由”相统一的特点,使作家有更大的自由和活动余地,可以淋漓尽致地去抒发情怀、叙事摹物,曲辞也更加流畅顺口,和谐动听,产生一种浓烈的声韵美。

在用语方面,由于大量的生活口语与俚俗方言的人曲,自然地形成了语言质朴自然、鲜明泼辣,形象生动的独特风格,达到了“文、言”的统一。这是一种新的文学语言,是中国文学语言更加贴近生活、贴近人生的一大进步。后来,又广泛吸收了传统诗词的用语,形成了一种“文而不文,俗而不俗”(周德清《中原音韵》)的风格,获得了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正因为如此,元曲成了真正的人民大众文学,“元代最佳文学”(王国维语)。

同时,散曲题材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叹世之作,向我们展示了社会的黑暗,仕途的险恶;怀古咏史之作,大多借古人的遭际来说明富贵无常、居官得祸、人生如梦的思想;歌吟归隐闲适之作,体现了诗人避祸全身、任性自然的思想追求;而游兴、时令、羁旅之作,则为我们描绘出了或雄浑壮丽,或清新俊朗的山河之美。所有这些,都从各个侧面展示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广阔画卷,成为研究元代社会十分珍贵的资料。

元代是散曲的黄金时代,作家众多,佳作纷呈,风格各异。有姓名可考的曲家就有二百多人,现存散曲作品四千三日余首。然而在正统文学观念的影响下,元散曲一向被封建文人目之为“小道末技”,长期不被人所重视,尤其是对它的研究和整理工作,几乎是无人问津。直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胡适等人对白话文学、俗文学的大力提倡,曲学研究才出现了一个空前繁荣的局面,散曲研究也在此时方从笼统的曲学研究中独立出来,成为与戏曲(杂剧)研究平行发展的新学科。

近世散曲研究,以任中敏为一代宗匠。任氏在他的《散曲概论·序说》中说:“处今日而言曲,寻常多知有传奇,知杂剧者已较少,知套数者乃益少,知小令者乃更少,即知套数小令者,亦多目为曲中馀事,而绝不重视之也。”有鉴于此,任氏从文体学、创作学、风格学等多方面开始了散曲文学的研究工作。同时,为了满足一般读者的需求,和便于普及元曲的阅读与欣赏,选编了《元曲三百首》。后经著名曲学研究者卢前先生修订,便有了当今流传较广的任中敏、卢前《元曲三百首》选本。

此选本所收曲作既顾及题材、风格的多样性,又注重曲子的艺术性,在元散曲的普及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选辑作品是件难事,难免会顾此失彼。如马致远、张可久、乔吉的作品选得有些偏多,关汉卿的作品则选得有些偏少;再如无名氏的曲子,多有精彩杰作,未曾选人实在令人遗憾。所以本书在任、卢选本的基础上,做了适当的增添和调整,共三百二十首。同时,由于旧本只列曲牌,不标宫调,显得不够完整,本书遂根据《全元散曲》及《康熙曲谱》,将宫调一一补齐。此外,为了帮助广大读者更好地阅读和欣赏,本书在原选本的基础上,参考市面上流行的一些选本,加入了适当的注释与赏析。限于水平和时间,如有不当错谬之处,还希望大家能予以指正。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20:4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