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故梦(上)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林佩芬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文辞优美的电视剧故事,描绘没落贵族陆天恩坎坷动荡的百年人生和情感传奇。他的人生伴随着中国近代百年的沧桑巨变,因而是近代百年的一个抽样。《故梦》从男主人公陆天恩出生的1904年写到1996年,时间上跨越了近百年,透过男主角个人及他的家族故事既微观人心中的幽深细微处,也宏观中国近百年来的历史变迁,基于深厚的文化内涵,展现人与历史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是一部历史与文学高度融合的作品。

内容推荐

本书是《故梦》原著小说的上册,讲述没落公子陆天恩与鼓书女子水飘萍的初恋、与门当户对但无任何感情的金灵芝的初婚以及遇到新时代思想沐浴的进步学生秦燕笙的结合。水飘萍肺病而死;金灵芝难产而亡;秦燕笙与他离婚……每一段感情都与他的皇亲国戚的家族背景、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息息相关,所以这是一部个人与历史交融的作品,是反应历史变迁、个人境遇和人性命运的大主题的作品。

试读章节

飞雪如瀑布般澎湃而下,天地间像悬挂了千千万万幅珠帘,壮丽得令人心悸、目眩。

一九二一年初春,北京城里大雪纷飞,放眼尽是茫茫苍苍,景物都显得迷离朦胧,不辨虚实,难分黑白,而天寒地冻,仿佛要将人心凝结成冰。万物都屈服于这酷冷之下,无不带着三分瑟缩,唯独陆府大门前的一对石狮子依旧傲然挺立,不惧风雪,忠心耿耿地守护宅院。

这座宅院是前清遗留下来的八旗贵族、名门显宦的高第,规模极大,气势不凡,讲究的程度仅次于皇宫、王府;而又因为以“藏书”闻名于世,文化的涵蕴特别深,整座府第在无形中流露出一股书卷气来,成为与众不同的特色。只是,时逢大雪,天色晦暗,四空昏黑,使它原有的光芒全被掩去,显得有气无力,却把无奈和苍凉的意味烘托得更浓更重。

红漆的大门是紧闭的,门上布列的铜钉和当中镶着的一对狮首铜环,全都深具特色,只是,原本象征着身份,而今已无意义。用做出入的是旁边的一扇侧门,守门的门房在门后小间里,闲极无聊,随口哼着《桃花扇》中的下场诗:

歌声歇处已斜阳,剩有残花隔院香。

无数楼台无数草,清谈霸业两茫茫。

他的嗓音沙哑,随口哼哼,便能传达出《桃花扇》所蕴含的“故国不堪回首”的寄寓,也流露了陆府处在民国世界里的尴尬;但他不自觉,不停地反复轻哼,直到他一眼瞥见有人绕过影壁,踏雪而来。

影壁上的石刻出自名匠之手,图像取材自金朝武元直的画作《赤壁图》,选取的是“断岸千尺,江流有声”的局部,画中是嶙峋巨壁破空般矗立,顶天立地,与江流一起抗怀千古,而苏东坡在石壁下偕友人泛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画与石刻都诠释了苏东坡的胸襟,展现了磅礴的气势;作为影壁,又代表了陆府主人公胸中的奇磊之气。

只是,建屋、立影壁时的陆府主人公早已谢世——走过影壁的是这一代的少主陆天恩,年方十八岁的他,长身玉立,仪表出众,容貌俊美得有如粉妆玉琢,而胸中没有奇磊之气,整个人和《赤壁赋》的气质相去甚远。

他所流露的是三分斯文、儒雅的先天气质,三分未涉世事、未经磨难的天真浪漫,三分带着虚无、彷徨和苦闷的少年心性。因而眸光虽然清亮,却显得飘忽迷离,双瞳既如水中倒影似的虚幻,又像一艘在人生的大海中迷航的小舟,找不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无所适从,唯有胡乱信步行走;而快步迎到他面前的门房却哈着腰,提出准确的请示:

“少爷,您出去呀?上哪?能赶在老太太之前回府吧。”

“没准——”陆天恩微带不耐烦地随口一应,心里却在这瞬间升起了新的念头,于是换个态度,认真地交代他:

“要是老太太先回来了,问起我,你就替我好好地敷衍敷衍。嗯,就说我看朋友去了!”

门房愣了一下,随即表示拒绝这项任务:

“老太太跟前,我哪说得上话呀?您尽早回府,赶在老太太前头,不就什么事都没有了吗?老太太进宫请安,至少耗两个小时……”

他的话没有说完,但不用说了——陆天恩早就走出门去,坐上人力车了。他无可奈何,不自觉地摇头叹息。

但是,坐上人力车的陆天恩却顿觉神清气爽——待在家里,总觉得很闷,闷得心慌,走出家门才能改善——天上飘雪,地上积雪,车行的速度很慢,但是无妨,他并没有事要办,甚至,并没有固定目标,外出只为随兴游玩,消闲解闷而已,无须赶路。

北京城里好玩的地方多得不得了,旗下的旧时王谢、公子哥儿们常去消闲解闷的地方,他无一处不熟,从各式古玩字画店、书铺、饭馆到遛鸟、斗蛐蛐、喝茶、听戏、看杂耍的所在,都是他日常的流连之处。任何一个地方,随便一坐就能悠游自在地消磨掉大半天;兼之朋友多,随便到哪一处都能遇上一伙熟人,坐在一起随口闲聊,更是其乐融融——他便常常乐不思蜀。

车在城南停下,雪已经小了,他深吸一口气,感觉更好;下了车,脑海里闪过的念头是想走几步路,到游艺园里去看什样杂耍,不料走没两步就让一个长得眉清目秀、身量瘦长、穿着讲究的少年从身后叫住:“小叔,闲逛来啦!”

回头一看,陆天恩也高兴地招呼了起来:“哟!你也来了!”

这人是远亲,名叫荣安,年纪比他大三岁,辈分却比他低一辈,因此称他为“叔”;但,两人名为叔侄,实为玩伴,三天两天就凑在一起玩,几年下来,感情远胜一般亲戚。

荣安告诉他:

“我才听到消息,茶园子新来了个唱‘京韵大鼓’的姑娘,名叫水飘萍,人才曲艺都是上上等;我特地来给她捧个场!”

说着且向他征询:

“小叔要是没别的事,一块儿去鉴赏鉴赏吧!”

陆天恩笑道:

“你才是曲艺鼓书的专家,我鉴赏个什么呢?听着玩吧——跟你去就是了!”

荣安是个典型的遗少,什么正经事都不会做,整天无所事事,但是精于曲艺,不但吹拉弹唱无所不能,还善于品鉴——角儿们一经他品题,也能提高身价。因此,每有新角儿登场,都要请他来捧场,品题一番;久了,这原本消闲的事,竟成了他的“职业”,每天忙个不亦乐乎。

陆天恩的兴趣则是多方面的,没有集中在曲艺上,不如荣安专精,但,茶园也是他一向爱去、爱流连的地方,更何况有伴。他随即迈开脚步跟着荣安走。

茶园和他的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专供庶民消闲的茶园不带半点富贵气,屋顶是黑瓦,梁柱没有藻饰,帘子是青布做成,桌椅是寻常木料,杯壶俱非名窑名瓷;伙计随口亲切、热络地招呼客人,毫无繁文缛节;客人也不必虚伪、做作、摆谱,甚至,人一多便显得乱哄哄,吵嚷嚷,充满了活泼旺盛的生命力——在这里,他觉得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身心舒畅。

两人毫无拘束地就着一张方桌坐下,满园穿梭如花蝴蝶般的伙计送来了热手巾、清茶、瓜子,一面高声喊:“陆少爷、荣二爷,熟客哪——”

尽管高声,却不怎么听得清楚,四周实在太吵了。

而后,角儿登场了。茶客们这才渐渐安静下来,耳中少了噪音,叔侄俩得以举目定睛,而放眼一望,登时为之神往——

先上台的是琴师,他在桌后的椅子上坐了下来,调好了弦,接着,一名身穿月白色镶橘红花边的旗袍、头梳双股麻花辫的妙龄女子款步上台,在鼓架后面站定,向着台下一鞠躬,台下立刻报以热烈的掌声。鞠完躬,她抬起头来,眼眸轻轻一转,清亮得有如两泓秋水的美目流盼间,盈盈欲滴,将一脸有如幽泉般的清雅出尘之美点活了,也吸走了陆天恩的心神。

他一跤跌进了她的眼眸深处,在盈盈如水的光影里泅泳;而她的演唱已经开始,右手持起鼓槌,左手执着牙板,在前奏二弦的抑扬顿挫之后,一击鼓,眼珠儿一转,轻启朱唇,放声唱了起来:

“大观园滴溜溜地起了一阵秋风……”

她唱的是《红楼梦》曲目中的《宝玉探病》,大观园中秋景萧瑟,多情善感的林姑娘悲秋卧病,因此,贾宝玉来到潇湘馆探病。小儿女间的柔情蜜意在她婉转深长、莺啼花语般的说唱中流泻了出来:

“林黛玉昼寝猛惊醒,她把那弱体轻舒倦眼睁。见宝玉独自无言对面坐,倒惹得多情的姑娘意不宁……”

一字字,一句句,配合着鼓板与二弦的乐声,传进了座上客的耳中。她嗓音柔润,吐声甜美,唱腔优雅,而且特别带着一种缱绻、缠绵的韵致,登时听得满园客人如痴如醉。

唯有陆天恩的耳朵里没听进几句鼓词,欣赏不了这声曲之美。他始终没有游出她的眼眸,精神陷入恍惚的状态,感受不到身外的事物,连曲终鼓歇都不觉,直到一阵巨雷般的掌声和喝彩声响起,因为声音实在太大了,才总算唤回了他的神志和魂魄。

一样如大梦初醒的荣安朝着他连连点头:

“真不赖!这姑娘能走红的……嗓子好,音调准,节奏强,更要紧的是,她有一股子别的江湖艺人没有的悟性和书卷气,竟能唱出《红楼梦》的情境和韵致!”

然而,面对着荣安这理性的赏析与评论,他根本接不了腔,唯一的反应便是像个傻子似的讷讷呆笑。

这下,荣安也傻了,猜又猜不到他是怎么回事,索性问他:

“小叔,您怎么啦?不喜欢这鼓书?觉得不好?”

“哦,不,不——”

被问得尴尬了,他还是只有讷讷地呆笑而说不出什么话来;倒是隐藏在心底深处的声音非常清楚、非常明确——他反复地在说:

“这世上果然有人的眼眸如星,如月,如秋水,如宝珠,如绛珠仙草的情泪……”

而且,他下了肯定的结论:

“以前,从来没见过这样的眼眸,以后,我要天天上这儿来看!”

P3-7

序言

一九九七年秋天,台湾历史文学学会发来请柬,邀我渡海参加两岸历史小说研讨会。我高兴地答应了。我想借此认识几个台湾同行。我走的是探亲一路,先期到达台湾。抵台次日,历史文学学会来电说明天请我吃中饭,见见面。第二天,我按照约定来到一家餐馆,一个气质文雅的年轻女士早已等候在那里。见我来到,便起身说:“是唐先生吗?我是历史文学学会的秘书长,我叫林佩芬。”说完,大大方方地伸过手来。就这样,我认识了佩芬。十多年过去了,我多次应邀参加佩芬所发起的历史文学学会的活动,或在台湾,或在大陆。应该说,台湾的文化人中,她是我最为熟悉的一个。

佩芬是一个早慧而勤奋的历史小说家。她二十岁时便开始文学创作,写出诸如《辽宫春秋》、《努尔哈赤》、《天问》、《两朝天子》等不少大部头小说。她青少年时期的作品风格趋向古典婉约,企图探寻历史的转折及人心中的幽深细微。三十岁以后的作品,逐渐表现出对社会现象、时代问题与人性的关心,历史观与人生观也渐次成形。她以冷峻甚至沉痛的态度看待历史:“历史的文字记载总是看得人惊心动魄。”她从历史中看出:“每一个朝代兴亡的外在因素也都不尽相同,而内在的原因却永远只有相同的一个,那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她总是试图在拨开历史灰尘的过程中,去发现彰显人性的光辉:“因为有了人性中可贵的、光辉的情操,人类才没有在黑暗的时代中灭绝。”她希望自己笔下的英雄,其顽强的斗志能成为当今读者克服自身弱点及战胜对生老病死的恐惧的“精神力量”。她对历史的诠释和胸中的豪气,看起来似乎与纤弱的外表极不相称。她的一系列历史小说先是征服了台湾读者,后来又进军大陆,受到大陆业界的普遍赞许。

正是基于对中华历史的深入把握和深情钟爱,佩芬很早就致力于两岸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我后来才弄清楚,所谓的台湾历史文学学会,虽然名流云集、阵营庞大,实际上是她一人在唱独角戏。制订计划,跑经费,协调各方,邀请与会者,安排会议期间的食宿以及会后的观光,等等,几乎全靠她一人张罗。有一次,她陪大陆作家们去阿里山,选择的是从松山机场坐飞机去嘉义。我说这么近,用不着坐飞机。她说这次化的缘多一点,让朋友们感受一下台湾的岛内飞行。还有一次,可能化的缘不多,我们的会议则借某书店一角召开。几个人围坐一圈,她做主持,发言人一本正经地宣读论文。宣读完毕,其他人认真评点。四五个人的研讨,与上百号人的大会一样,程序井然,中规中矩。

她对朋友极为热情。凡大陆文化界有人想去台湾,只要跟她一提起,她就会千方百计地去努力。没有多久,手续繁多的各式表格,就会从台湾寄过来了。她说她做历史文学学会秘书长的目的之一,便是尽可能地多邀请和促成大陆文化人士去台湾。事实上,多年来她也一直在做这件事,不少人就是通过历史文学学会的邀请而去台湾的。

佩芬的极善言辞也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开会时,她总是即席演讲。她的演讲流畅自然,内容丰沛,条理清晰,且语速极快,几乎无一多余之字,令我惊讶。有一次我对她说,你可以去做议员。她却口气不屑地说,我才不去做哩!台湾政局,一派乱象。

我于此看出佩芬的心境高。她的心境高,不只表现在她对无聊政客的轻视,更表现在对自己事业的强烈自豪感和成就意识。她对著书立说这种名山事业有很高的期许。她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长久流传下去,影响着民族文化品格的铸造。她也不在意当下市场对严肃文学的冷淡。在她看来,真正的好作品是不需要一时的热闹的。她曾经说过她住的房子,今后会成为林佩芬纪念馆的。虽是一句玩笑话,其自信自许之心,可见一斑。我有时觉得佩芬或许就是历史上的蔡文姬、李清照一类的人物。是的,她和她们一样,有着高迈的心气、过人的才华,也和她们一样有着坎坷的身世。

多少年来,佩芬一直孤身一人在台湾文坛打拼。她父母早丧,又没成家,而且还没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她的“秘书长”也只是义工而已。她自己的日常开支,全赖笔耕所获。在台湾这种高度商业化的社会里,维持如此状态,需要多大的内心定力和实际能力!闲聊中,她说过她身上有满人的血统,她的祖上可以追溯到慈安太后的娘家钮祜禄氏。有一个心愿在她的心里长久地保持着:以自己的家世为原型,写一部中华民族的百年变迁的苦难史。她说她身处台湾,长期研究历史,有冷眼向洋的先天优势和漂泊动荡的流徙感受,一定能写好。书名已定了,就叫《故梦》。我听后眼睛为之一亮:眼前的这位历史小说家,多年来寒窗孤灯的书斋生涯,莫非是全为着《故梦》所作的准备?不久,我看到《故梦》的写作大纲,当读到最后一句“孑然一身的女作家终于回到大陆”时,出自编辑的职业感,我觉得就凭这一句话,《故梦》就有可能是一部厚重的沧桑之作。

也许正是为了《故梦》的写作,佩芬真的回到大陆。她选择北京,而且选在当年皇家园林的旁边,将新家安顿下来。她的心灵从此可以不受台湾海峡的阻隔,而与她的老祖宗靠得更近,交流也更方便了。我去颐和山庄玉华园看她。还未来到她的家门,便传来一阵热闹喧哗的狗吠声。门打开后,迎接我的居然是十几只狂跳乱嚷的各色小狗。好在它们都一只只地分装在铁笼子里,否则,我将会立即被一群狗包围。我当时真有误入狗市的感觉。早就知道佩芬爱狗怜狗,却没有想到她的狗如此之多。

“你为什么要养这么多的狗?”我困惑不解地问她。

“我也不是存心要养这么多。”她有点无可奈何地说,“狗妈妈都生下来了,我还能掐死它?”

她指了指对面的一套小别墅说:“这套房子让给狗住了。我又租了一套房子,我们去那里说话。”

她竟然为狗让出了刚装修不久的新房子!

于是,在狗儿女们的陪伴下,在老祖宗留下的御花园旁,她潜心写《故梦》。她先写电视连续剧的剧本。就在电视剧即将播出的前夕,小说也脱稿了。承蒙厚爱,我得以成为此书的最先读者。

这部小说从上个世纪初,主人公降生于北京的一个显赫的皇亲国戚之家写起,一直写到这个世纪初,主人公的独生女儿在祖居之地创作积累祖孙三代心愿的巨著为止,整整一个世纪的风起云涌,通过陆氏家族的悲欢离合而得以文学再现。其写作风格,与她的历史小说一脉相承:大气、细腻,只不过历史小说呈现的是大气中有细腻,而《故梦》则是细腻中见大气。我掩卷叹息:佩芬没有辜负祖先的期望,也没有辜负自己多年的意愿,《故梦》真是一部可以告慰先辈、启迪后人的心血之作。佩芬之心、林氏家族的百年飘荡之心可以安矣。

书评(媒体评论)

这部小说从上个世纪初,主人公降生于北京的一个显赫的皇亲国戚之家写起,一直写到这个世纪初,主人公的独生女儿在祖居之地创作积累祖孙三代心愿的巨著为止,整整一个世纪的风起云涌,通过陆氏家族的悲欢离合而得以文学再现。其写作风格,与她的历史小说一脉相承:大气、细腻,只不过历史小说呈现的是大气中有细腻,而《故梦》则是细腻中见大气。

——唐浩明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4 6:5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