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北京》是北京电视台唯一的一档全面介绍北京本土文化的节目。带领观众用独特的方式探访北京的人文古迹、巷陌民风;用独特的视角反映北京的历史、文化、名人、掌故。
同名图书《这里是北京》不仅在内容上表现北京,更重要的是使本书的灵魂与北京的灵魂相融合,使图书的风格与电视节目的风格相一致。在变化中看传统的北京,在变化中看现在的北京。
本书在北京地区具有很高销量,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探寻老北京的人文精神,留住易逝的文化根脉,《这里是北京》——一幅北京精神地图。
《这里是北京》的一系列创新成果是为大众所接受且喜爱的。探寻古都风物,传承人文风情,北京台唯一一档本士文化栏目,将带领观众用独特的方式,探访北京的人文古迹巷陌民风,用独特的视角,反映北京的历史文化名人掌故,在变化中看传统的北京在变化中看现在的北京,探寻老北京的人文精神,留住易逝的文化根咏。《这里是北京》——一幅老北京的精神地图!
北京电视台公共频道节目中心于2004年10月1日,一群对北京城有着无限热爱和强烈责任感的电视编导,奉献给广大的观众。引领观众跟随发现者一同听传奇故事,寻找名人遗迹,介绍北京100多家博物馆的几大看点及相关服务信息,探索京城鲜为人知的文物古迹。在《这里是北京(第5辑)》热播的同时,北京电视台与华艺出版社合作,推出了与栏目内容相统一的《这里是北京》丛书。
本书收录了《这里是北京(第5辑)》之孝庄在京遗迹、云居寺石经博物馆、开国大玺、崇庆皇后在京遗迹、历代帝王庙、西周班簋等版块的丰富内容。书中以图片、地图等形式生动的介绍了北京的文物古迹、历史人物以及老北京的文化,可以说既是一本北京人文历史手册,又是一本北京旅游指南。
开国大玺
话说咱们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自1949年一成立,这国旗、国徽、国歌都随之诞生了。但我要问问您,除此之外还有一样东西,也是因中华人民共和国而生,而且还和前面的老几位同龄,你就不一定知道是什么了吧。我也是刚刚听说,咱们国家还有一枚国印。用咱老祖宗的话讲,这叫国玺。今天咱们就来讲述一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玺身后的传奇故事。
跟随张国维先生,我们来到了他在北京近郊的一个工作室。闲聊的时候,张先生最常提到的就是祖父张樾丞。我们这才知道张樾丞是张家的灵魂人物,而我们今天要讲述的国玺背后的故事,也要从张老先生说起。
张樾丞老先生从小就生活在琉璃厂,可以说人家是在文化圈里长大的。张老先生曾经创办过名扬南北的同古堂墨盒店。俗话说英雄出少年,张老先生早在清末就已经是一代篆刻名家了。老爷子平生制印十万余枚,像鲁迅、齐白石这样的名人大腕儿都曾经在他这求过印,但是最让老爷子引以为荣的还要数这枚由他亲手刻制的国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
她是一位贤妻良母,她是一位名人家属,她永远与儿子同时出现,永远躲在丈夫背后,很少有人能记得住她的名号称谓,就连史册上对她的记载,也仅仅是个姓氏而已。今天,咱们就走近这位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去看看这位雍正爷的贤内助、乾隆爷的亲生母亲,到底有着啥样的脾气秉性。
走后门参加选美:地安门
说起北京的城门,大多数人都会脱口而出“内九外七皇城四”。这皇城的四座门,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和西安门。天安地安相对,取天地平安、风调雨顺的吉祥寓意。
按照中国传统习惯,皇城的南门儿,也就是天安门,被认为是正门,那么地安门自然就是后门了,而乾隆的母亲参加选美走的后门儿,指的就是地安门。
地安门城楼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被拆除了,只剩下一个地名。借着什刹海的光,如今的地安门一带也成了人们眼中老北京风物的代表,烟袋斜街、后门桥、火德真君庙,更是给这儿平添了几分人气儿。
遥想当年,尚是花季少女的乾隆他妈钮祜禄氏,穿着旗袍,走着猫步,暮色之下,弱柳扶风般地穿过地安门,聚集到神武门外,等待参加初试,画面是何等的养眼,恐怕只有带队的太监们才有眼福欣赏了。至于秀女为何夜间走地安门进城,我们猜测八成是碍于皇帝老婆候选人的特殊身份,怕白天进城引起围观甚至骚乱吧。
歪打正着:雍和宫
乾隆他老妈被分配到雍和宫,是选美失败的结果,条件好出身好的都被留在宫里伺候皇帝,次之分给王爷贝勒做老婆,而乾隆母亲,当初只是作为侍女进了雍和宫,那时候这儿叫四爷府,是雍正皇帝还是阿哥时所住的地方。
早年间顺治爷立下规矩,八旗13岁到16岁的少女,都得参加三年一次的秀女大选,被淘汰下来的才能自己找婆家,也就是说,皇帝、王爷、贝勒们挑剩下的女人才能让别人挑。至于这些连宫女都当不了的女孩们,究竟质量如何,也就可想而知了。
钮祜禄氏13岁进了四爷府,六七年都没受过重视,而且她天生淳朴,从不争宠,又因为出身相对低微,所以一向谨慎为人。但在她19岁那年,雍亲王得了重病,钮祜禄氏自始至终细致入微地伺候这位四爷,二人终于正式恋爱,并于次年瓜熟蒂落,这个爱情果实就是咱们的乾隆爷——爱新觉罗弘历。 母子分离:圆明园
京西的圆明园,是帝王家的别墅,随处都可以找出些典故传说来。但鲜为人知的是,乾隆皇帝当初就是从这里迈出了走向皇位的第一步,而他老妈钮祜禄氏,也是在这里第一次印在了公公康熙爷的脑海里。
乾隆12岁那年,早已是个灵气逼人的翩翩少年,跟着老爸雍亲王在圆明园第一次见到了爷爷康熙。这一对隔辈儿人一见如故,康熙爷子孙繁多,却唯独钟爱弘历,不得不承认乾隆爷打小就魅力非凡,搁现在,绝对有成为童星的潜力。
统治清朝130多年的祖孙三代帝王,此时可谓其乐融融。康熙爷一高兴,决定把孙了带回宫里留在身边抚养,同时对弘历他老妈,也就是咱们的主角儿钮祜禄氏赞不绝口,说她能生出这么个儿子,是个有福之人。
苦尽甘来:紫禁城慈宁宫
儿子乾隆25岁登基,可谓年轻有为,钮祜禄氏也算是熬到了头,苦尽甘来了。沾儿子的光,钮祜禄氏由熹贵妃升为皇后,继而晋为太后,住在紫禁城慈宁宫里。虽然由于清官交换孩子抚养的制度,乾隆十几年都不在老妈身边,但母子感情在人情淡薄的帝王家,堪称典范。
乾隆他妈出身低微,因此当年的弘历在众皇子中有点自卑心理,若不是康熙爷的偏爱,恐怕雍正也不会太重视这个儿子。
儿子争气,钮祜禄氏最终母仪天下,但她也没有忘本,依然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朴实本色,勤俭持家。
乾隆爷虽然工作忙,但天天都要到慈宁宫陪老妈聊会天儿,人家娶了媳妇也没忘了娘。老人后是个爽快人,没那么多事儿,所以跟儿媳妇们处的也挺好,从来不给乾隆爷夹板气受,这一点实在值得全中国的已婚男性羡慕了。
承欢膝下:颐和园万寿山排云殿
北京西北郊的颐和园,在乾隆年间叫清漪园,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其实万寿山最早并不叫万寿山,乾隆爷为了给老妈庆祝生日图吉利,才将其改名为万寿山,并且在颐和园里为老妈建了座大报恩延寿寺,也就是今天的排云殿。
老太太好热闹,乾隆爷绞尽脑汁、竭尽全力地营造喜庆气氛,举办大型歌舞晚会,还有大型团体舞灯表演。但对于老人家而言,这些形式主义的过场,都没有儿孙绕膝、家和万事兴来得重要。难能可贵的是,乾隆爷身为国君,还不忘换位思考,在老妈生日之际让子孙们齐聚一堂,承欢膝下。
据说太后80岁生日那年,已经60多岁的乾隆爷还身披彩衣为老妈献舞,其他儿子闺女、姑爷媳妇,也都无不登场献艺,哄得老太后乐不可支。
乾隆爷的孝心可谓是感天动地,往年十一月的北京正是寒风凛冽、雨雪交加的季节,唯独太后生日当天,一片阳光明媚,万里晴空。
寿比南山:北海极乐世界
太后信佛,北海西岸有组建筑,人称小西天,主殿叫做极乐世界殿,殿内模仿西方极乐世界建了一座须弥山,这就是乾隆在他老妈80岁生日那年建造的,意在为母亲祈求长寿。
钮祜禄氏出身贫寒,却也因此练就了一副健康的身子骨,老太太经常跟着儿子天南海北地游山玩水,曾经三游五台、三幸泰山,更重要的是老人家心宽,整天乐呵呵的,没啥烦心事,要知道这帝王之家的女眷们能如此心理健康实在难得。
钮祜禄氏身体素质好,乾隆爷也没少受益,首先是省心,而立之年,正是事业繁忙的时候,老妈的身体没让他操多少心,不仅如此,乾隆爷的长寿也多少继承了老妈的健康基因。
尽管如此,人终有一死,钮祜禄氏86岁与世长辞,那年乾隆也已经66岁高龄了。而北海的这座极乐世界,虽未能求来母亲的长命百岁,却将乾隆爷的一片孝心永载史册。
建寺纪念:海淀区畅春园恩慕寺
京西有座畅春园,是康熙爷当年为了避喧听政而建造的,其实就是躲清静的办公场所。如今畅春园的遗迹已经荡然无存,只有恩佑寺和恩慕寺两座山门是当年园子里的物件儿。恩佑寺为雍正皇帝敕建,原来寺里供奉着康熙爷的像,而恩慕寺是乾隆皇帝为了纪念他的母亲钮祜禄氏所修建的。这座寺院之所以取名恩慕,是因为当年康熙爷为皇祖母孝庄祈求长寿,在南苑建了座永慕寺,康熙去世之后,雍正帝为了尽孝心,又在畅春园建了座恩佑寺纪念老爸。而这座恩慕寺,正取“恩佑”、“永慕”二者之意,可谓集三代帝土孝心之大成。儿子如此有心,作为母亲的崇庆皇太后钮祜禄氏,虽没能寿比南山,但福如东海绝对是当之无愧了。
纵观太后的一生,出身微寒,却从不急功近利,备受冷落,却从不争风吃醋,为人妻,相夫教子,勤俭持家,可谓样样出色,为人母,尽管皇帝儿子百依百顺,却从不干预朝政,更是深明大义。至于乾隆爷,忠孝两全,古今难得。一家人母慈子孝,想来若是雍正爷地下有知,也会惋惜自己早走了几年,无福消受这天伦之乐了。
P16-28
后奥运时代如约而至,北京,正在向品牌化城市目标迈进。在“十一五规划”对北京的城市定位中,“文化名城”四个字,代表着这座城市所蕴含的品牌文化特性。作为北京对外的主要宣传窗口之一,北京卫视“文化品位,大家风范”的频道定位,与北京打造“文化名城”的城市定位,相辅相成,目标一致。
自2009年始,北京卫视大幅度增加了文化类节目的比重,如何向全国乃至世界展示北京的文化特性,并将其深入浅出地予以诠释,是北京卫视迎来的新的挑战和目标。
这是一个个性化的年代,电视机前的观众也在用手中的遥控器,行使着自己个性化选择的权利。而《这里是北京》栏目,作为北京卫视晚间文化档的七档精品栏目之一,在与兄弟栏目朝着同一个方向共同迈进的时候,也在寻求自我发展途径,追求个性发展,独树一帜。在经过多年的尝试与探索之后,他们总结出了一种“于幽默中蕴含智慧,于调侃中传递观点,于主题策划之中彰显文化品位,于关注视角之中展现大家风范”的节目特色,一贯追求“为百姓做电视,内容大于形式”的制作理念。
从收视率和社会反响来看,《这里是北京》的一系列创新成果是为大众所接受且喜爱的。甚至其独特的操作模式与表现形式,也成为电视业内的一个有待研究的课题。
北京“十一五”规划为北京制定的六大发展方向中提到“重点发展六大文化创意产业(文化演出、出版发行和版权贸易、影视节目制作和交易、动漫和网络游戏研发制作、文化会展以及古玩艺术品交易等六大产业)。抓住奥运契机,打造世界一流旅游城市和国际会展之都。”《这里是北京》丛书的相继出版,是影视节目制作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的初步尝试。节目中对北京地理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历史积淀予以深入浅出的解析,为打造世界一流旅游城市作出了努力。
一直以来,文化类节目的创新,令人望而却步,大众审美与精英文化之间的矛盾,始终无法调和,但《这里是北京》对此发起了大胆的挑战。通俗的语言、幽默的调侃、个性的主持人包装,用戏剧化的结构讲述故事、用人性化的视角回顾历史,这些创新点独立出来,都曾被运用到各类节目当中,但诸多特点集结在一起,并且被运用在一贯严肃的文化专题类节目当中,实属少见。
作为首都电视台,北京卫视为文化类节目提供了肥沃的生长土壤,鼓励一切个性化创新,因此才会诞生像《这里是北京》这样的个性化节目,以及其它诸多品牌文化节目。
内涵是文化品位的基础,包容是大家风范的精髓。北京卫视正是“以包容之心鼓励一切有内涵节目的创新与发展”,来兑现频道的定位,追求收视率的攀升,实现对广大电视观众的长远承诺。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观众可以在北京卫视看到更多个性化的节目,它们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气质,仔细品味,却能品出同一种味道——北京乃至中国文化的陈年醇香。
北京电视台台长 刘爱勤
很高兴再次为《这里是北京》作跋,这说明他们兑现了对观众的承诺,丛书按部就班的出版,不曾间断。
今天的《这里是北京》跟昔日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虽然仍是一贯的“京腔京韵”,但文案在进步,主持人在进步,节目包装在进步,选题领域更是在不断拓展。
通过与《这里是北京》的主创多次交流,我看到他们把“节目重在策划”真正落在实处。虽然一档五十分钟的周播节目,在北京卫视的众多品牌节日中,犹如沧海一粟,但是《这里是北京》的每一分钟背后,都有一个漫长而又精心的策划过程。
对于一档电视节目而言,能够持续地坚持系列化操作,并且适时推出全新系列,并非易事。相信很多观众提起《这里是北京》,都会和我一样,能如数家珍地列举出那些让人印象深刻的系列节目——博物馆宝典、北京记忆、北京发现、重访盛事北京城、文物修缮背后的故事、寻找京城手艺传人等等。不难看出。主创们在策划节目的过程中,考虑的不仅是一期两期节日,而是如何培养观众的收视习惯,实现整个栏目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正是这种策划充分的系列化操作模式,为《这里是北京》丛书的出版提供了可能性,这就是“科学发展观”的一种实践。
细心的观众不难发现,近年来《这里是北京》的镜头,已经走出了北京的城区,延伸到燕赵大地,甚至触及全国各个角落,搜寻北京文化对中国文化的辐射与影响。这至少可以说明两个问题。
其一:《这里是北京》真正理解了北京卫视关于“文化品位。大家风范”的定位。北京文化不是狭隘的地域文化,不仅是巷陌民风抑或宫廷遗事。北京文化在中国文化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占据着不可取代的地位。我们曾经站在北京看北京,但更需要走出北京看北京,换个角度,视野才能够更宽阔。
其二:《这里是北京》选题范围的扩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任何资源都并非用之不竭,只有不断地吐故纳新、拓展领域,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不仅如此,从节目形式上看,《这里是北京》也在学习中西方各种新颖的节目制作手法,试图将诸多生动元素融入专题片的制作当中,相信观众们已经有目共睹。
总之,我们看到了《这里是北京》的努力与进步,看到了主创们为满足观众,所做的一切努力。希望有朝一日,《这里是北京》不再是半年出版一册的书籍,而是月月可见的杂志刊物。当满汉全席变成家常便饭,我们的饮食水平,才算是真正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当然,前提是节目要不停地做下去,书才能不断地写出来。
北京电视台总编辑 张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