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发端于一个欲在汉语中说清海德格尔所论述的“Sein”之意义的冲动。海德格尔的思想即围绕这一在汉语中如今大多被译为“存在”的词展开。 本书以现象学的哲学方法来重读中国哲学中的“有”与“无”“道”等核心观念,如此则使对中国哲学的解释重新充满新的活力与创造力,并同时呈现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各自的思想脉络。全书分两个部分:上编从被翻译的“存在”回到汉语的“有”与“无”,下编在对于汉语的“有”的这一独特现象的思考推动下重读《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等重要段落,讨论了其哲学意义。 作者简介 伍晓明,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后获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硕士学位和英国萨塞克斯大学(Unive rsity of Sussex)哲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北京大学,现任教于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University of Canterbury),研究领域介乎文学与哲学之间。著有《吾道一以贯之:重读孔子》《有(与)存在》《“天命:之谓性!”:片读中庸》《文本之“间”:从孔子到鲁迅》等,译有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莱维纳斯《异于去是,或在是其之所是之外》等。 目录 上篇 从西方的“存在”到中国的“有” 第一章 “语(言)(边)境”之上的“存在” 一、“有存在” 二、翻译“的”欲望 三、“吸收”或“款待” 第二章 跨越“语(言) (边)境”的“存在” 一、难以在汉语中款待的西方“存在” 二、西方的“存在”(Sein/Being)与“是”(sein/be)的语法关系 三、以汉语的“是”翻译名词性的“Being”的问题 四、作为差异的“存在” 五、“存在”这个词与西方形而上学传统 第三章 汉语中的“有”:“占有”与“存在” 一、回到中国传统的“有 二、一身而二任的“有” 三、“有”与“在” 四、作为语言事件而发生的物之原始性的因“占”而“有” 五、人与物之互有或相有 第四章 “有‘有’也者” 一、有之成为万物的总名,以及有之有的遮蔽 二、人不可能不有 三、“有”什么都不可能“是” 第五章 “有生于无” 一、魏晋玄学所关心的无 二、“以无为(本)体”还是“以无为用” 三、“崇有论”之何以非真崇有 上篇 结论中国之“有”与西方之“存在”(Sein [Being]) 下篇 重读《老子》 第一章 “道可道……” 一、道“可道”,名“可名” 二、“始”与“母” 三、“故常无……” 四、天下万物“同”于有 五、玄同 六、众妙之门 第二章 “虚”(之)“极”与“静”(之)“笃” 一、引论 二、“虚”(之)“极” 三、“静”(之)“笃” 四、“物”之“命” 五、“常”之“常” 六、“道”之“久” 第三章 “道”何以“法自然” 一、引言 二、“道法自然”的直接语境:《老子》第二十五章 三、汉语语境中“道法自然”的若干传统与现代解释 四、“道法自然”的若干西方翻译 五、王弼对“道法自然”的理解 六、“道法自然”与“道生……万物” 七、“道生……万物”的“具体”意义或方式 八、“道法自然”与圣人之“能辅万物之自然” 第四章 老子与海德格尔之近:“道之为‘物’”抑或“物之为‘道’” 一、对海德格尔文本的阅读:物之为“道” 二、对老子文本的阅读:“道之为‘物’” 初版后记 修订版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