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儒家经典导读(论语入门)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傅永吉编
出版社 中国致公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对于为师者或为学者,这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孟子所谓人生三大乐事之一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孔子有子贡等这样的优秀学生,自然要经常地拥有生命的巅峰体验了!而子贡等辈有孔子这样的圣哲为人生引领者,这份特殊快乐,更是无以名状了吧。

回头看一下上一章,孔子希望弟子们做君子,有高尚的道德追求,于是“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此处的关键词,是这个“求”字。求者,刻意、主动追求之意。君子不是这样一类人,不是整天琢磨吃的穿的住的好点再好点,不是这样一群浑噩浊物。孔子很难说属于所谓的唯物主义一派,他不否认人们拥有适当的物质生活,但却绝不认为这是生活的主调、核心。人际关系的协调,才是他文化视野的核心课题。他希望人们适当看轻物质生活,更加重视精神生活,重亲情,重友爱,讲“泛爱”,希望仁爱能够普遍推广,成为人际关系的主旋律。这能实现么?不是白日梦么?孔子认为,这当然不是做梦,而是很简单的现实道路,只要有人率先做起来就是了。谁来带个头呢?孔子拍拍胸脯说:区区在下我呗。此外,还有我这些不成器的弟子们!当然,孔子相信,社会上还有许多向往君子境界、有道义担当精神的士人,激发这些人的善良意志和激情,正是他毕生所追求的目标。

这就是孔子创立儒学并开办私塾教育的立意所在。要改造这个社会,改变礼崩乐坏、天下大乱的局面,只有重塑社会的价值体系,引导人们走向重视精神生命价值这一生活路径。所谓人之为人的精神生命价值,也就是孔子所谓“义以为上”“义以为质”,仁德的修养、道义(仁义)的担当,不仅居于优先的位置,而且是人的本质——人最根本的特征、特质,舍此则不足以为人。这也就是后来孟子所谓“四心”“四端”“四德”的渊源了。

贵不在求,富不在得。如果符合于道义、仁义、礼制,富贵当然顺理成章,也不必刻意地拒斥。这就是孔子对身外之物的态度。而君子人群尤其要集中精力追求人特有的趋向崇高神圣的精神价值,甚至要杀身成仁、舍生取义。饱暖、安逸、舒适,虽是生物性存在的必需,但尚非人的高级社会本质,固孔子置之不论。如果一定要说轻视与重视,较之物质价值,孔子及其儒学所高扬的是精神价值,但物质对人类生命的支撑性,却并不否认。孔子只是说不讲究这些,不刻意追求它们,却并非要求大家无条件地拒绝吃饭、喝水、穿衣。他的真实意思,更可归结为顺其自然,并且符合于礼制,如果在一定场合下,礼制要求吃穿用度上的考究,孔子就一定也不含糊,关于这一点,可以参考《乡党篇》中的记叙。在更多情况下,孔子所强调的是,真正的君子不必对物质享乐孜孜以求。

我们继续来看孔子对待贫困、富裕的态度。

贫贱之中,如何自处?

富贵之际,如何立命?

孔子主张,必须以道义为前提,在不违背道义的前提下获取财富,即财富必取之于义。任何肮脏的手段都不能用,与肮脏相关的财富也不可取。譬如贩卖毒品是一本万利的大生意,有市侩小人制毒贩毒而暴富,堕入邪恶的泥沼。而士君子则决然不为,即使再大的利益也不为所动。在缺乏正当的致富机遇、条件时,君子的选择是安贫乐道,宁可生活困顿于物质匮乏的窘境,也不能失德,更不能违法。君子是良性社会秩序的坚守者和护卫者。

人类在现代性中如何自我安顿?物质生产力快速发展之后,再次快速完成着主体性自我发现的中国人,如何自处并与他人相处?对财富当抱怎样的态度才是合理的、可欲的?孔子在两千五百年前的建议极富启示性。

一个真正的君子,身处贫贱不会低三下四、卑躬屈膝。贫贱而不失其气节,有铮铮傲骨、挺直的腰板,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为什么会如此?孔子指出了这背后的精神支撑:乐道、好礼。因为心中有道义的担当精神,有神圣的精神支柱,就不会在富贵、权势面前摧眉折腰、奴颜婢膝。因为君子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是天地间的沛然自立者,是天地之心、宇宙之灵,是大觉大悟者,故而君子能不为物质生活境况所左右。若天下有道,则为天下之用;若天下无道,则隐身遁形。君子沛然而自立,何谄谀之有?

富贵又如何呢?富贵之后,一个直接的问题是如何对待那些仍身处逆境、贫困的人。小人得势就变脸,一朝权在手,就把令来行,往往还会以欺压良善为能事,洋洋自得,不可一世。所以,子贡说,富贵者不可这样,要做到“富而不骄”才好。孔子则进一步认为,富而无骄还只是很初步的修养境界,还要向上升华再升华,要努力追求“富而好礼”的境界。

这里存在一个潜在的问题:富裕者要不要乐道?

P44-45

后记

道德在日常生活中的建构,关键是自觉践行,核心是上行下效。正道德必自正上梁始。这几年来,政治上的反腐重拳频出,对精英阶层的群体行为构成日益严格的法律规范和道德约束,是改善全社会道德生态的重大举措,并初见成效。然而,就“正上梁”这一当代人文工程而言,一切还仅仅是开始,真正见到明显成效至少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而巩固成效进而影响至整个社会风气则需更浩大的时空跨度,比如三十年或更久。2049年是个很关键、很重要的时间窗口,希望政策会有连续性。再到2110年左右(即自今大约一百年后),则可期待更深入、敦厚的道德滋养成果,一种近乎普遍的君子之风的理想社会或可期待。当然,这还有待于全世界的配合,或者就是中华悠久的文明传统再次影响全人类而天下大同之理想真正逼近生活的时候。

今天我们致力中华美德的当代复兴,必须有“正上梁”的阳光政治之长期持续,亦即现代民主政治的深化,而其中极重要的一维是士君子群体现代意义上的再造。这是中华人文精神再造的首要因素。其次,还须寄希望于教育改革的深化,“全人”教育与全员大德育的现实呈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核心任务能落到实处。其三,要寄希望于家庭教育特别是家长教育的全面而根本的改善,营造青少年健康人格成长的微观环境。最后,须寄希望于全社会综合人文环境的继续深度优化,比如传媒与传媒人的再教育,具备厚重的人文底蕴的现代传媒业的形成。质言之,人文精神的再造从来不是粉刷局部矫饰门面,不是修修补补、隔靴搔痒,不是讲桌前的滔滔不绝和舞台上的搔首弄姿,而是综合的、社会化的、持久深远的人文工程,必须集社会各方力量,同心协力,众志成城,长期坚持,方才有望克成。就当下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贯彻、落实到国家治理、社会治理和个人修养的日常生活中,实具有特别关键之意义,而现代士君子群体这一民族精魂、文化脊梁的再造工程则无可替代地居于核心位置。

本书定名为《<论语>入门》,是儒家经典的启蒙类读物。另一本《<论语>进阶》也在抓紧撰写。这部《儒家经典导读》共计四本,总字数超过百万字。想写得短些、精练些,却终于没有做到。因为精短注法似乎已经让前人用尽了,又似乎我对《论语》的理解远未达到化繁为简的境界。于是只能听任思考中的书写与书写中的思考的一再反复,而文本则一再增长。而今,所惴惴的唯一希望,是它并不太酸腐恶臭,相反颇有些营养价值并有些许或足够的迷人芬芳,为书友奉上精神生命的优良滋养——心灵甘霖。

这算作丛书么?我不得而知,只知道它确实是我本人对《论语》,也是对儒家经典的核心理念的解读与阐述。对照了很多读本,掺和进自己数十年百味杂陈的生命体验,也附丽着自己从醉心西学到重归本土传统的心路历程与精神生命的砥砺、淬炼的晶莹汗珠。在很大意义上,这甚至是为我自己写的书,希望有一天能静静地坐下来,信手翻阅,随意浏览,并能有会心的一笑,有些许清凉快感自心田流溢。当然,也期待广大读者会阅读与喜爱,并有所感悟,进而于开掘善良根性有所补益,即知足矣。

这本书定位为“入门”,所入之门,既是《论语》这部最重要的儒家经典的门庭,亦可谓儒家为代表的中华人文精神(儒道释之总成)所内蕴的修德——成功——幸福这一生命大智慧的门径。我们的意愿是悄然踱入中华民族悠久、博大、厚重的人生大智慧的宝库、神殿,所欲汲取的是最甘淳的精神文化甘露,所想达到的是成就自我,拥有美德意识(自觉)、意志与强大的践行能力的士君子,从而走向真正的(溶入、持久而绵延如缕的)人生成功、幸福之路。

本文中反复引述《论语》原文,为方便读者阅读,又特意注明相关语句的篇章出处。《论语》一书,版本繁多,篇章划分亦颇有差别。本书注引主要依据大陆最流行的杨伯峻《论语译注》和杨朝明《论语诠释》,这两部注解本都注明篇章,很方便阅读,亦颇具权威性,故本书选作引文之源。如读者欲进一步索解《论语》微言大义,不妨参阅二书。

本书撰写过程中参阅了大量其他相关文献,对学界同仁长期以来的辛苦和努力,亦表达真诚的感谢和由衷的敬意。本书出版得到北京市教委科技创新平台项目专项资助,促使此书得以顺利付梓,由阅读思考心得化为可触摸的纸质成果,在此一并致以衷心感谢!

傅永吉

2015年4月12日

目录

第一篇 智慧之门

 1.1 探寻生命的慧根

 1.2 孝悌是践行仁德的根本

 1.3 拒绝巧言令色

 1.4 每日三省的修身功夫

 1.5 为政五锦囊

 1.6 找准人生的起跑线

 1.7 人生智慧四真谛

 1.8 君子人格五要素

 1.9 洞察深远须慧眼

 1.10 问政的学问

 1.11 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1.12 完善制度,共享和谐

 1.13 修身养德“三要”

 1.14 学会驾驭财富与权力

 1.15 乐道好礼的君子

 1.16 己知与知人

第二篇 管理之基

 2.1 仁德政治的愿景

 2.2 诗与人的精神高度

 2.3 政治管理的两大方略

 2.4 渐进的心性修炼

 2.5 孝道的阶梯

 2.6 唯其疾之忧

 2.7 人类比禽兽更高明

 2.8 孝之色难

 2.9 大智若愚,修身有道

 2.10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_

 2.11 温故而知新

 2.12 君子不器

 2.13 以身立教

 2.14 君子不党

 2.15 处理好“学”与“思”的关系

 2.16 学问的“中道”

 2.17 人贵有自知之明

 2.18 “干禄”的秘诀

 2.19 合法性的泉源

 2.20 教化的路径

 2.21 践行美德,间接为政

 2.22 诚信乃立身之本

 2.23 因应与变革

 2.24 依仁守礼,见义勇为

第三篇 和谐之路

 3.1 红绿灯与规矩感

 3.2 陈规陋习奚可变?

 3.3 仁德是礼乐文化的内核

 3.4 礼的根本

 3.5 礼乐文化是为国之本

 3.6 山川有灵谁堪祭?

 3.7 君子之间的竞争

 3.8 浓妆淡抹总相宜

 3.9 历史研究要尽可能占有详细的资料

 3.10 礼崩乐坏则无所措手足

 3.11 博大精深的祭祀文化

 3.12 如何保持虔诚心态?

 3.13 阎王和小鬼

 3.14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3.15 虚心使人进步

 3.16 射礼的学问

 3.17 爱羊还是爱礼?

 3.18 健康的上下级关系

 3.19 君臣相处有讲究

 3.20 中正平和的审美趣味

 3.21 社主的沿革

 3.22 小气的管仲

 3.23 修习礼乐,陶冶精神

 3.24 道义担当精神的好榜样

 3.25 尽善尽美的精神追求

 3.26 改革创新与循规蹈矩

第四篇 为人之本

 4.1 仁德的化身

 4.2 君子能安仁、能利仁

 4.3 爱憎分明的仁者

 4.4 大爱无疆真君子

 4.5 不违仁德,富贵有道

 4.6 每个人都有修养仁德的能力

 4.7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4.8 毕生求仁,孜孜不倦

 4.9 含辛茹苦士君子

 4.10 铁肩担道义

 4.11 德法并治,和谐有期

 4.12 不做纵情利欲的市侩

 4.13 礼是治国的根本

 4.14 时刻准备着

 4.15 忠恕——仁德之核

 4.16 选准做人的方向

 4.17 见贤要思齐

 4.18 温情而坚定的“几谏”

 4.19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4.20 孝道与现代生活

 4.21 喜惧交加的天伦之乐

 4.22 话到舌尖留半句

 4.23 找回久违的规矩感

 4.24 讷于言敏于行

 4.25 美德的魅力

 4.26 人与人的距离

第五篇 成长之乐

 5.1 孔子择婿

 5.2 进退裕如的君子

 5.3 遍地皆君子

 5.4 师生间的小玩笑

 5.5 没有仁德,何必口才

 5.6 博士后该出站了?

 5.7 君子不逞匹夫之勇

 5.8 需不懈努力的仁德境界

 5.9 谦虚使人进步

 5.10 求学也要好身板

 5.11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5.12 向内寻求和谐

 5.13 求取智慧的技巧

 5.14 笨鸟先飞早入林

 5.15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5.16 君子之道四法门

 5.17 在心灵默契中培植友情

 5.18 知礼而违礼,错上再加错

 5.19 仁德的智慧根基

 5.20 不做优柔寡断的懦夫

 5.21 装傻充愣有学问(智可及而愚不可及)

 5.22 故乡的呼唤,心灵的归宿

 5.23 不念旧恶,拥有包容之心

 5.24 怎样才算正直?

 5.25 爱憎分明的君子

 5.26 君子的伟大抱负

 5.27 和自己打官司?

 5.28 自学成才的典范

后记

序言

《论语》居“四书”之首,是儒家经典中最重要的一部。当代中国人要走进中华人生大智慧的宝库、神殿,汲取最高端的精神营养,成长为拥有美德意识、意志与强大的践行能力的士君子,从而走向真正的人生成功、幸福之路,认真阅读《论语》成为时代的必需。

钱穆先生曾说:“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他将自己读并劝人读《论语》,视为读书人(知识分子)的“两大”责任,不仅是责任,而且是“大责任”,可谓语重心长!

我们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期,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步履并不轻松,腐败和丑闻深深困扰着我们这个迅速崛起的古老而伟大的民族,而深陷在腐败和丑闻漩涡中心的恰恰是各路精英。在相当程度上,我们的精英群体土豪化甚至市侩化了,缺乏起码的道德修养,缺乏应有的人文知识和教养,急功近利,鼠目寸光,将丑陋性、劣根性放大了。对于许多个体而言,似乎曾经离成功很近,而最终却被成功彻底抛弃。现在流行的一句话是:“小胜靠力,中胜靠智,大胜靠德,全胜靠修。”力,就是气力,就是身体好,靠体力吃饭。智,就是知识和能力,聪明才智得到适当的开发,有学历文凭,靠智商吃饭。德,就是道德修养比较高或很高,或者说具备了相当的美德,有准君子甚至真君子甚或“希贤希圣”的健康人格。修,我的理解就是修养到了圣贤境界,就是孔子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真正抵达了现实人生的自由境界。一个人如果仅仅求取日常的小胜——小成功,只要有个好身板就大致够了。要是只求中胜,也就是一般般的成功,主要靠智商的开发也能差强人意了。而如果要想有真正的人生大成功,就不得不诉诸更核心的资源了,这个资源就是“修身”“修德”。从这样一个视角看,《论语》关涉到人生的成败——持续的、稳定的、长远的成功,当然也就关乎能否享受真正的幸福。

下面我们来讨论第二问题:怎样读《论语》?也就是阅读技术问题。有人说,阅读《论语》不存在技术问题,只要去读就是了。但我们还是从技术层面来讨论一二。

第一法,随时读,也就是零碎时间随时阅读《论语》,将《论语》当成《圣经》来读。钱穆先生曾这样说:“任何人,倘能每天抽出几分钟时问,不论枕上、厕上、舟车上,任何处,可拿出《论语》,读其一章或二章。”各位不妨一试。

第二种方法,研读,即所谓“主题研讨法”。也就是将《论语》所关涉的中华人文精神的核心范畴,作为不同的主题分别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将《论语》所表述的儒家人文精神做深入的分析、理解、阐释,分析其中最核心的价值观或最基本的范畴等,如仁、义、礼、智、信、勇、中、和,等等。这种方法,属于专业研究型的阅读法,不予特别推荐。当然,哪位如果有深入钻研的兴趣,则不妨尝试,说不定也会有意外惊喜。

第三种方法,通读,也就是循序渐进地认真通读。钱穆先生曾说:“读《论语》可分章读,通一章即有一章之用。遇不懂处暂时跳过,俟读了一遍再读第二遍,从前不懂的逐渐可懂。如是反复读过十遍八遍以上,一个普通人,应可通其十分之六七。如是也就够了。”我理解钱穆先生的意思,是说《论语》这种经典之经典,需要从头到尾地读,细细地读,认真地读。

第四种方法,反复读,就是反复地细细品读。我们经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读《论语》这事,要活到老、读到老,生命不息、阅读不止。《论语》是解决做人这个根本问题,人生在世一天,这个问题就永远没有完结,就得保持住向上、向善的趋势、方向。《论语》就是保持“从善如登”的“核动力”。钱穆先生说:“整部《论语》共二十篇,一年以五十一星期计,两年应可读《论语》五遍。自二十到六十,应可读《论语》一百遍。”

我从21岁上大学后才开始真正接触《论语》原典,40岁时因翻译《东方哲学的故事》而酷爱东方哲学特别是中华传统文化,近年因工作关系,主要研究儒家伦理当代转化与传承问题,反复研读《论语》《孟子》等,有些粗浅体会,就尝试撰写《<论语>入门》,介绍自己的粗浅心得。

我读《论语》有几点很初步的体会:第一,阅读《论语》,努力做好人。孔子所创立的儒学也称仁学,就是做好人的学问。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所以,他的这套学问所致力的就是人生之根本。《大学》中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论语》就是教人如何修身的学问。孔子讲“学而时习之”,讲“士志于学”,讲“学而思”“思而学”,最主要或核心的内容就是这个修身的学问。修身的基本目标是成为君子,也即仁人,具备仁德的好人。仁的含义极丰富,但基本的含义是“爱人”。《论语》中说:“樊迟问仁,子日: ‘爱人。’”后来,孟子直接说“仁者爱人”, 以此来简略概括仁的含义。人的生物本性是自私的,仁德的开启,意味着个体的人能够主动、自觉地爱别人,爱除了自己之外的其他人,这就是人脱离动物之性而具备人性了。孔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爱他人的仁德要由爱亲人起始、发动,也就是培基固本的意思了。当然,进一步的要求是由近及远地“推己及人”,并达到“泛爱众而亲仁”的目标,这就具备初步的君子人格了。我们一般说仁是总德,又说仁德是美德之枢、之核,讲的都是仁这一范畴在儒学中的根本、核心意义。

我的第二点体会是“义以为上”“以义驭利”。君子要努力具备道义担当精神,是具现代意识的人文精英——民族脊梁,也就是孔孟所谓的大丈夫。这里的关键是解决好义与利的关系问题。《论语·子罕篇》第一章这样说:“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孔子对于利益谈论得极少。虽然极少,却并非不谈。我们从侧面探究,可以发现孔子对利益的真实看法。孔子说:“无见小利。……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又说:“见利思义。”前一句,孔子告诫我们不要盯住蝇头小利,那样就会妨碍成大事。大事,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大利——整体的、群体的、长远的利益?我觉得可以这么理解。那么这个整体的、群体的、长远的利益是什么?孔子的视野中,这就是“义”。所以,第二句说的就是“见利思义”。孔子还有一句话:“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这话其实挺通俗的,就是为人民服务了。

《论语》中有一段很著名的话:“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真正的人,首先须具备沛然独立的人格,不为物欲所羁绊,当然也就不会为金钱、权势所左右。这就是我们伟大的人文圣哲的人生观、快乐观、幸福观。显然,孔子所追求的幸福,主体或核心是精神上的。

富且贵,孔子都不拒绝,而且也是人生应有之义,看他当政后,合于礼制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唯酒无量,不及乱”,足可略见一斑。然而,孔子又明确表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富贵自然是要的,但有一前提,就是合于道义,合于礼制;如果与道义、礼制(制度)不合,那就是浮云,毫无意义。

我们看到,孔孟所发明的儒家学问一点也不回避利益问题,所要刻意回避的是对一己私利的追求。而孟子曾直言不讳地教导梁惠王:“王!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并且还一再重复、一再强调:“王亦日仁义而已矣,何必日利?”盯着自己的利益,就是孔子所谓的“见小利”,这样缺乏政治眼光和人文胸怀的人,必定“大事不成”!而以民众之普遍与公共利益为着眼点和着力点,既“富之”复“教之”,让百姓享受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富有,这就是仁义,也就是仁政。实行这样的政治管理的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你想不做管理者,想不做君王,都不行。

第三点体会,要做“克己复礼”的志士仁人。要懂礼、守礼,循礼而行,做文质彬彬又充满阳光气质和创新能力的现代君子。这里的基点是“复礼”。我们当然不是要恢复西周的礼制,也不是要恢复封建的礼教,我们是要回到内在的秩序,也就是士君子人格所代表的强大、强烈的自律精神,做有规矩感、遵纪守法的公民,并由此路径而积淀升华为真正的各路精英。

第四点体会是,修持仁德,止于至善。 《论语》为代表的儒家经典所提供的首先是元伦理——做人、成人的根据、根本、基础的善良根性,概而言之,就是仁、义、礼、智、信“五常德”。最核心、最根本的则是:仁。孔子所发明的儒学——“仁学”,是巧妙、恰当处置人际关系的生命大智慧。这一生命大智慧,高扬的是道义担当精神,强调的是人之为人的责任,包括对自我、群体、国家、天下等四重责任。人首先要担负起对自我的责任,即自我独特潜质、潜能的发现和开发的责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所标示的就是这一自我发现、自我开发、自我实现的为人之首责,指向个体的自我潜质的开掘、展示、完善,成就(成长)为尽量完善、完美的自我人格,即健康(健全)的个体人格的自觉建构。

我曾反复揣摩孔子所谓“十而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认为可适当地理解为,孔子15岁才开始这一健康人格的自觉与开发的生命历程,至30岁初步完成。自我开发与实现这一责任的初步履行后,接下来彰显的是个体的更高、更重要的责任——齐家,即管理(为政)的责任的进一步展开。所谓“齐家”,在春秋(周代)时代体现为大夫这一职层的职责,也应包括辅助、协助大夫进行政治管理的宰、辅等的职责。周代之大夫所管理的面积相当于现代的县级市甚或地级市。如果个体的人生更加成功,就须承担起更重大的责任,这就是“治国”或参与治国,即诸侯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管理职责, 孔子在《论语》中谈到的“庶之”“富之”“教之”等,就是治国的具体职责内涵。作为士君子之人生成功追求的最高表现则是履行“平定天下”(可表述为“平治天下”,或简化为“平天下”)的责任,即孔子所谓“克己复礼”而“天下归仁”——小康之境甚或大同理想之境的现实化。这四个大层面的责任,就是士人、君子“希贤希圣”的人生诉求的基本内涵。这四大责任如何履行、完成?孔子给出的答案至为简约:为政以德。无论是自我管理还是群体、邦国及至天下的管理,核心与关键都是美德的觉解与践行,即德国大哲康德所谓“善良意志”的发现和坚守。中华人文传统中,士君子、圣贤是精英中的精英,这一群体最大的特点是强大的自治、自律能力可建构起的健康人格,并为大众树立优良的榜样,并成为参与国家政治治理的最终重要的资本。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众星拱之”,又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其身正,不令而行”“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风过,草必偃之”,所强调的都是精英群体美德自觉、培育、践行对于治国的根本意义。这也就是儒家所一贯推崇的德治传统。

以上是我今人阅读《论语》的理由和方法,以及我个人读《论语》的几点粗糙体会的陈述,粗糙尽管粗糙,却都是心里话,供有心的读者参考。权为序。

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 傅永吉

2015年1月于京北龙泽

内容推荐

《儒家经典导读:论语入门》是儒家经典的启蒙类读物,是对儒家经典的核心理念的解读与阐述。作者傅永吉对照了很多读本,融入自己数十年人生经验的结晶,期待对厂大读者有所启发,于开掘善良根性有所补益。

编辑推荐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它以语录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一部最集中地记载孔子思想的著作。

《儒家经典导读:论语入门》为《论语》的启蒙类读物,是作者对《论语》,也是对儒家经典的核心理念的解读与阐述,其中融入了作者傅永吉数十年人生经验的结晶,启发读者开掘善良根性,开启人生智慧之门。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3:4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