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苏联出兵东北/回望东方主战场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徐焰
出版社 解放军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今天,重新回顾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巨大牺牲和贡献的东方主战场,会给今天的人们怎样的启示?

《苏联出兵东北》站在今天的高度,用全新的视角、纪实的手法,再现当年发生在中华大地上的一幕又一幕战争活剧,客观生动地描写了苏联红军出兵的决策过程和作战经过。既有新史料的披露,又有生动的“情景再现”,还有作者徐焰对于战争的深刻思考。并配有大量图片。

内容推荐

整整70年过去,逝水东去,夕阳几度,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已经是沧桑巨变,曾在几十年间对中国有过最重大影响的苏联也因解体而不存在。档案的解密和当事人的披露,使众多历史真相大白于天下,不少重大事件又需要重新评价。如1945年苏联出兵的那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是一次有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在国内外恐怕是评价最为复杂、毁誉最不统一的一例。在思想已呈多样化的中国,对当年苏联进军东北也是有人称赞、有人谩骂。旧日的光荣与屈尊,功勋与失误,梦想与现实,均在无情的历史裁判席上接受着后人评说……

《苏联出兵东北》是徐焰教授两年写出的一部厚重书稿,站在今天的高度,采用了不少新发现的史料,站在今天的视角,客观生动地描写了苏联红军出兵的决策过程和作战经过。

目录

虽有积怨,还应感谢苏联

 ——写在前面的话

第一章 俄日为刀俎,满洲为鱼肉

 一、沙俄东进看中满洲,清廷轻边弃疆土万里

 二、日本瞄准满洲,在甲午获胜却遇俄国干涉

 三、日俄矛盾激化,明治天皇叫嚷“卧薪尝胆”

 四、两个强盗在中国交战,恶狼最终击败笨熊

 五、满铁、关东军直插东北腹心,日俄平衡又被打破

 六、日军炸死“东北王”,想占满蒙却暂时缩手

第二章 日本炮制伪满,对苏剑拔弩张

 七、清朝余孽勾结侵略者,日本选中溥仪备用

 八、“九一八”偷袭成功,在于旧中国的软骨症

 九、伪国粉墨开场,溥仪只是“儿皇帝”

 十、白山黑水多英豪,抗联苦斗真卓绝

 十一、“苏满边境”剑拔弩张,并发生局部战争

第三章 雅尔塔会议对中国主权的幕后交易

 十二、强权划界,巨头交易

 十三、苏联同意对日作战,却又提出苛刻条件

 十四、《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近代又一个不平等条约

 十五、中苏两党关系趋冷,苏联出兵延安一无所知

第四章 苏联准备给幻想“体面媾和”的日本以最后一击

 十六、日本上层急于媾和,组建起“和平内阁”

 十七、美国放宽投降条件,日方仍想请苏联调停

 十八、斯大林采取惑敌战术,促成日方错误判断

 十九、发出“本土决战”叫嚣,实为提高求和价码

 二十、关东军内多是四流部队,研制细菌武器又不敢用

 二十一、苏联万里调兵,为保密费尽心思

第五章 苏军“闪电战”式的突击

 二十二、斯大林稳操胜券去看电影,苏军以夜袭开始进攻

 二十三、日方自乱阵脚,关东军变成“凄惨稻草人”

 二十四、苏联钢铁大军穿越大兴安岭,从西部插入满洲

 二十五、突破满洲东部、北部筑垒地域,苏军向纵深推进

 二十六、苏联有堵枪眼英雄,日军倡导以“肉弹”拼命

 二十七、延安得知苏军攻日消息,马上下决心大反攻

第六章 关东军经两天拖延才投降

 二十八、苏联参战后天皇“圣断”投降,日本官兵如闻霹雳

 二十九、昔日征服者举白旗,少数据点却顽抗到底

 三十、“七三一”抢先撤逃,恶魔逃脱惩罚

 三十一、东北抗联余部返回,配合苏军控制各城市

第七章 苏军抢占东北各战略要点

 三十二、苏军突然空降长春,进入关东军司令部

 三十三、空降沈阳的苏军,解救出美英战俘

 三十四、美国在朝划定三八线,日苏留下“北方领土”问题

 三十五、苏日公布伤亡数不同,日俘几年才得遣返

 三十六、伪“满洲国”收场,皇帝和大臣都被抓捕

第八章 昔日征服者尝到“亡国奴”滋味

 三十七、日本“开拓团”掠人土地,此时结局最可悲

 三十八、日本居民建立维持会,“慰安妇”派上新用场

 三十九、百万日侨被遣返,他们眼中的国共两军

 四十、8000日人参加解放军,工作积极受称赞

 四十一、“日本孤儿”留在中国,有的还当上“议员”

 四十二、日本俘虏在苏服苦役,遣返后大多反苏反共

第九章 “抢东北”时中共占了先机

 四十三、延安虽不知苏联出兵,却有进军东北的准备

 四十四、毛泽东下令进军东北,部队却并未出动

 四十五、侦察部队进东北传喜讯,表明斯大林改变态度

 四十六、抓住“千载一时之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

 四十七、东北老百姓惊呼,“国军原来是汉奸”

 四十八、苏军同意交“家当”后,中共决定“独霸东北”

 四十九、国民党“接收大员”要撤,苏军又驱赶中共部队

 五十、“老兵老枪,新兵新枪”,东北部队一时陷入困境

第十章 苏联“老大哥”在东北

 五十一、“老大哥”态度反复,援助多为日军旧货

 五十二、苏军趣闻多,“革命行动”让人啼笑皆非

 五十三、苏军起初军纪败坏,拆运机器又起争执

 五十四、苏军突然撤军,国共在东北大打

 五十五、中共赢得解放战争,收回东北全部权益

 五十六、苏军打击日寇建功绩,出兵主流应肯定

附录 苏日双方武器对比

后记

试读章节

五、满铁、关东军直插东北腹心,日俄平衡又被打破

在1905年结束战争的和约中,日俄双方为缓和矛盾,曾规定两国同时从满洲撤兵(日占旅顺、大连除外),由中国方面恢复在当地的管辖权。不过条约上还留下一个伏笔,便是日俄双方可以在南、北满铁路沿线留下少量“护路兵”,每公里的限额是15人。后来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的“关东军”,正是利用所谓“护路”之名出现。

日俄双方签约后,分别同中国清政府签订了接收条约。不过进入东北的日军后撤时,在长春至大连的南满铁路线上留下1个师团以“护路”为名长期驻留,后来还将其命名为“关东军”。

1907年,日本财阀又在满洲成立了“南满铁路株式会社”(简称“满铁”),控制从哈尔滨以南至大连的铁路,并在沿途主要车站及其附近划立了租界和由“满铁”控制的“附属区”。从此,一个关东军、一个满铁,成为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主要工具。

很多老一代的东北人都记得,那时由关东军“保护”、由满铁经营的南满铁路,实际上成为横插在东北腹心的“国中之国”。从大连至长春的铁路上,时时有关东军巡逻警戒,中国军队反而不得“擅入”。各主要车站及其附近区域,都有日本的“租界地”,生活着大量日本侨民。那里的房屋是日本式样,招牌和路标均为日文,治安由日本警察管理,货币也用日本国内的“老头票”。一批批在本土不得志、无正当工作或想出外发财掠地的浪人们,像饿虎觅食般地纷纷涌入。在这块“满铁附属地”上,日本军警傲然巡行,穿着布裙脚踏木屐的日侨们俨如主人,而浪人们或偕妓漫游,或公开贩卖毒品、枪支。这里作为一颗埋在大陆深处的定时炸弹,只要日本军阀需要,就可以随时引爆,出现一个个“事件”或“事变”。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头的枪炮声宣告了腐朽的爱新觉罗王朝统治的崩溃。次年2月清廷退位,国家仍然保持完整,变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的中华民国。满洲地区被民国政府划分为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带有清室发祥称号的奉天城又改回了明朝时的老名字——沈阳。

清王朝宣布退位,袁世凯名义上担任了大总统却不能控制多数省份,整个中国大地就形成了“有枪便是草头王”的局面。东北是清朝未年国内最大移民区,从同治年到光绪末年的半个世纪里,山东、河北贫苦人大批“闯关东”,东北人口由不到300万增长到1800万,到张学良统治时更增长到3000万。当地又有日、俄两大帝国主义插手和交战,地方秩序极为混乱,有钱人几乎家家买枪自卫,土匪也多如牛毛。就是在这种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中,出身草根阶层的张作霖靠武力和投机于外国之间成了“东北王”。

张作霖系河北移居到辽西的贫苦农民,甲午战争时当过兵,所部被日军击溃后流落民间组织武装,后来被清朝收编,成为巡防营头目。1911年秋天辛亥革命爆发时,他率部乘机控制了奉天城并降服了那里的各派,一时成为关外最有实力的军阀。1912年2月袁世凯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后,任命张作霖为第27师中将师长。这一任命,只不过是承认奉天省(辛亥革命后改称辽宁省)已被张家控制的既成事实。

民国初年,张作霖表面上服从袁大总统,实际成为独霸辽宁的军阀,并利用吉林、黑龙江出现混乱把军队开进去,收编了当地武装。1915年袁世凯恢复帝制时,张作霖积极劝进,被封为盛武将军。1916年袁世凯死后,张作霖又被北京政府任命为奉天督军兼省长,接着他暗通溥仪为首的已经退位的小朝廷,在1917年张勋复辟时准备支援,又被复辟仅11天的清朝封为东三省总督。总之,这时的张作霖可谓“有奶便是娘”,利用国内政局变化多方投机发展自己。

张作霖控制东北,离不开日本的支持。对俄战争结束后,日军仍在长春至旅顺的南满铁路上留下1万多驻军。辛亥革命后,在对待张作霖的问题上日本有两派意见,参谋本部次长田中义一、外务省和驻奉总领事的态度是,张作霖可以作为日本的最好帮手,应该鼓动他独立。这一派势力起初还占了主导地位,因此张作霖控制吉林、黑龙江时,日军还是表示了赞同,并卖给武器。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其原来控制北满的局面结束,这也是张作霖势力北进的重要条件。十月革命爆发后,俄国原政权被推翻,旧俄在东北的势力失去后援。1919年白俄的高尔察上将得到美、英、日支持,在亚洲地区的鄂木斯克建立了与苏维埃政权对抗的俄罗斯政府,在北满的俄军民也归其管辖。不过这个政权在同年末被红军击溃,流窜和留居哈尔滨和中东铁路沿线的白俄一时真成了丧家之犬。张作霖的东北当局收编了不少白俄兵作为内战打手,日本也出钱豢养一些白俄组织准备作为对苏作战的内应。P38-41

序言

虽有积怨,还应感谢苏联

——写在前面的话

整整70年过去,逝水东去,夕阳几度,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已经是沧桑巨变,曾在几十年间对中国有过最重大影响的苏联也因解体而不存在。档案的解密和当事人的披露,使众多历史真相大白于天下,不少重大事件需要重新评价。如1945年苏联出兵的那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史上都是一次有深远历史影响的重大事件,在国内外恐怕是评价最为复杂、毁誉最不统一的一例。在思想已呈多样化的中国,对当年苏联进军东北也是有人称赞、有人谩骂。旧日的光荣与屈辱,功勋与失误,梦想与现实,均在无情的历史裁判席上接受着后人评说。

曾是“老毛子”,又是“老大哥”

东北老一代的人差不多都会深深记得1945年苏联出兵东北的情景,当年中国的每一个共产党员、革命军人乃至每个关心政治的人也都曾为此事受过强烈震撼。对于在中苏友好的蜜月中出生并度过金年童年,又在“反修防修”的震耳口号声中步入社会的我们这一代人,对于以往的苏联和中苏关系总有一种极其复杂的感情。

从少年时代起,我就熟悉并一直喜欢《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那动人的旋律。在新中国建立初期成长的那一代人,也始终忘不了对自身的人生取向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作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革命摇篮维堡区》、《卓娅和舒拉的故事》,那时在银屏上看到并深深留在脑海中的印象是戴红袖标的赤卫队员、高大的水兵和严肃的政委、身着皮夹克佩手枪的契卡人员的形象……

意识形态的形成主要不是靠灌输,而要建筑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之上。至少两代中国人有着深深的“苏联情结”,这绝不是靠宣传口号和简单的思想教育就能形成,而是有着物质原因。中国第一代革命者从国外能得到的唯一外援,包括活动经费、部分武器和家属的供养,基本都来自苏联。在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的多数时间内,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都保持着中立而不肯援华,只有苏联提供了空军、武器和经济方面的大量援助(当然中国拖住日本对苏也非常重要)。苏军在1939年激战诺门坎大败日本关东军,又使受重创的日军不得不保持大量精锐师团在满洲边境与之对峙,这也是对中国抗战的重大战略帮助。

1945年苏联出兵东北加速了日本投降,此后又向中共领导的部队秘密提供了不少帮助。在新中国建立之初,苏联更是提供了当时称为“156项”的全面工业和技术援助,在世界经济史上谱写了一个新兴的工业国帮助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奠定了工业化基础的重要篇章。作为一个有40多年军龄和了解装备发展史的笔者来说,也深知我国的武器装备上大都刻着苏联印记。当年的中国人称苏联为“老大哥”,确实发自由衷,因为人家毕竟还是讲“兄弟”之情并帮助过自己。

日本刚投降时,东北抗联的最高领导人之一周保中随苏军进入长春并以卫戍副司令“黄中校”的身份进行了接收,当时我父亲受中共东北局派遣赶到他身边负责联络。家父前去同苏军联系时两次遇到违纪乱兵在夜间抢手表和皮大衣,讲起来便叹息,不过还是从大局出发看待对方的帮助。家父多少年后讲起还感到激动的一件事,便是他第一次进入驻长春的苏联远东军司令部大厅时,翻译向在场的军官介绍这是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代表,当场就发出一片欢呼,苏联军官争着过来一一握手表示亲热。这个场面他一生中首次遇到。不久宋美龄、蒋经国飞到长春慰劳苏军并授勋,当天晚间家父在苏军司令部餐厅见到授勋回来的军官们都对国民党此举嗤之以鼻,有人甚至当场把勋章扔掉。我父亲生前一讲起此事就说:“那时他们毕竟把我们当成同志!”

笔者在东北生活学习和工作许多年,听当地老一代人谈起北方那个邻国时往往使用“老毛子”这个带有贬义的称呼。沙俄夺取原属清朝的“外满洲”地区以及占领东北时加以蹂躏,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屈辱,都在中国史册上留下令人伤感的篇章。1945年苏军出兵后,又有拉走机器和不少奸淫掳掠等现象,这在东北民众的心中留下过恶劣印象。苏联对中国提供援助时,还有人表现出傲慢态度,尤其是上世纪60年代中苏原来非常密切的关系破裂,亲人一时变成了仇人。当年,一边是撤退专家、中断合同,一边是“反修”和声讨“新沙皇”。笔者当时在中苏边境上也度过几年枕戈待旦的紧张战备生活,当时曾考察过日苏交战的旧战场,目的却是研究如何抗击那个假设敌沿着昔日的进攻道路再重来。

……

我的这位导师早已作古,这段话却让本人长久记忆犹新。值得庆幸的是,在这一重新选择历史发展大道的十字路口,中共中央确定了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英明决策。经历过90年代初期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再看到改革开放后我国的高速发展,人们更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

当年苏联出兵东北时,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曾冲破斯大林的限制,独立自主地做出发展东北的战略决心,从某些意义上看也是探索冲出苏联体制的一种尝试。90年代我在美国和日本的学术讲台上回答问题时,都曾针对对方的一些传统偏见而强调说:过去西方政界一个巨大的认识错误,就是将中国革命者看成苏联的忠实追随者,其实中国共产党人的成功,一定程度上是冲破苏联领导人束缚及其模式的结果。

在中国革命的岁月中,先行者曾提出“以俄为师”。经过后来几十年考察北方这个邻国的情况,有识者会看到国内的建设事业应该“以苏为戒”,这也是历史留下的重要启示。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面貌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巨变,国民生产总值已由世界第8位变为第2位,中俄的综合国力对比和相互关系也根本易位。昔日在苏联领导人眼中贫穷衰弱的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已是俄罗斯的4倍,“徒弟”、“受援者”的身份早已是过去。

一切取决于力量对比,当年和今天的中俄、中日关系也都是如此。回顾1945年苏联出兵东北的历史篇章,国人应该纪念帮助过自己的国际友人,同时也更应感到“发展是硬道理”。只有自己强大起来,才能让本国领土成为他国战场的情景再不会出现,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梦想最终一定会成真。

后记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告别了东北边疆的沈阳军区的部队营房,进入肃穆的京都校园,弹指间已有几十年过去,然而那块黑土地却令我久久依恋。无论走到什么地方,那片我国过去最大的工业中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总让我萦怀。记得上世纪70年代本人在中苏边境驻防时,曾眺望对面那块让中国人有最复杂观感的土地,恩与怨、情与十艮都涌上心头。因我父亲在苏军出兵东北时恰恰参加过中共方面的对苏联络工作,自己在小时候听到的那个“老大哥”的作为就有积极、消极的两方面解说,成年后总想将其化为文字留存。苏联瓦解后,本人同俄罗斯的军官和史学家也有过一些交往,他们对中国的态度也明显表现出复杂的态度,这更促使笔者想写一本反映两国关系史的作品。

往事越百年,纵观中国近代史上,可以说俄国曾给中国版图造成最大的损害,却也给中国人民提供过最大的帮助,这里面的功与过引发了后人不尽的评说。早在1992年,我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做访问学者时,同原任苏联远东所所长的基塔连科相识,也讨论过两国关系的复杂历史。2001年在上海再次相聚时,他已经是俄中友协的主席,我们二人都谈到中苏关系史是一个几十年都会引发热议的话题。通过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两国应该长久地友好下去。笔者在20世纪90年代就曾写过关于苏联出兵东北的小册子,这些年通过充实材料,终于又挥就此书。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俄两国共同庆祝了当年对日本侵略者作战的胜利,进一步彰显了双方的战略伙伴关系。如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篇章早已成为过去,面对新时期的挑战、竞争和机遇,温故而知新,又显得格外重要。中国需要友谊与合作,不过回顾当年东北大地上成为外国刀兵角逐之地的历史,更感到不奋勉自强便会为他人刀俎之肉,也是笔者想通过这部书对读者的寄语。运笔至此,浮想联翩,因之不避拙陋,结尾特调寄《临江仙》填词一阕:

北国夕阳凭故垒,

忆昔过往甲兵。

自掌乾坤建勋名。

比邻伯仲事,

难理恩怨情。

卡尔列宁遗篇在,

龙种虱获堪惊。

和平发展新潮迎。

先贤功长在,

古国庆振兴。

公历2015年5月落笔于北京红山口国防大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