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地方人杰地灵,这里的文化源远流长,这里的人们富于变通,这里的智慧镜鉴世界。浙江人带着它富有传奇色彩的才华和性格特征服了商界、收获了财富。浙商作为当今中国的第一大商帮,将踏实敢于的企业家精神传递四方,浙江经商之气由来已久,这朵“财富奇葩”传承了祖辈怎样的个性,让我们跟随方明编著的《浙江人的智慧》一起细细分析,用心解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浙江人的智慧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贸易 |
作者 | 方明 |
出版社 | 新世界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个地方人杰地灵,这里的文化源远流长,这里的人们富于变通,这里的智慧镜鉴世界。浙江人带着它富有传奇色彩的才华和性格特征服了商界、收获了财富。浙商作为当今中国的第一大商帮,将踏实敢于的企业家精神传递四方,浙江经商之气由来已久,这朵“财富奇葩”传承了祖辈怎样的个性,让我们跟随方明编著的《浙江人的智慧》一起细细分析,用心解读…… 内容推荐 《浙江人的智慧》简介:浙江人走出田间地头、走向现代经济文明的历程,这或许是发生在中国大地上最激动人心的一幕。是什么推动了浙江经济这么多年的快速发展? 在一个多世纪的经营中,浙江商人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浙商精神”,即实业兴国、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矢志不渝的奋斗和敬业精神,这是近代浙商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方明编著的《浙江人的智慧》将为您细细叙来浙江人到底凭的是什么。浙江人到底有哪些智慧值得我们学习。 让我们一起关注在浙江这片土地上绽放的“财富奇葩”,用心解读,细细回味。 目录 第一章 巨富之乡 第一节 浙江能否成为“东方的意大利” 一、浙江克隆“第三意大利” 二、资源小省如何变成市场大省 三、“学有对门,比有同行”的集聚效应 四、加工文化如何变成设计文化 第二节 当今最活跃的商人群体 一、浙商,传承华商精髓 二、绽放在异国他乡的“财富奇葩” 三、浙商实力探秘 四、“中国的犹太人” 第三节 浙江商人的启示与反思 一、浙江七富豪引发的思考 二、新生代的思虑 第二章 人杰地灵 第一节 并非毫无凭据——历史传承的个性 一、人文小史 二、浙江商人的祖师爷——陶朱公 三、商品经济的开始 第二节 一方水土一方人 一、温州风土 二、浙江东阳“百工之乡” 第三节 人才荟萃 一、浙江院士走天下 二、国学大师王国维 三、金庸的传奇 第三章 乱世尽显英雄——民国时期浙江经商传统之延承 第一节 雄霸一方的江浙财阀 一、百年商业巨子——刘鸿生 二、百年航运巨头——虞洽卿 三、百年“朱葆三路”的由来 第二节 绍兴帮钱庄 一、绍兴帮与近代上海钱庄业 二、叱咤风云——绍兴帮在上海钱业中的地位 三、持续发展原因探秘 第三节 天下宁波帮 一、开放的宁波 二、开明的宁波文化 三、开拓的宁波帮 第四节 近代浙商精神 第四章 一有阳光就灿烂——世纪年代浙江经济的突起 第一节 白手起家的故事 一、南存辉:从鞋匠到富翁 二、温州打火机:一个关于财富的经典传奇 三、浙江人闯荡上海滩 第二节 解读“浙江现象” 一、不论成分论发展 二、小商品成就大买卖 三、“小狗经济”会战胜“斑马经济” 四、配角经济做得巧 第三节 财富人物——徐文荣 一、横店浮出水面 二、改革总是不容易 三、经营之道,法无定法 四、“共创、共有、共富、共享” 第五章 世纪年代的全面升级 第一节 绝对市场状态 一、义乌模式 二、市场的胜利 三、个私经济乃活力之源 第二节 天空任我行 一、从“没有中国人的地方”开始 二、回国创业梦想成真 三、楼金岁叫板“拜耳” 四、杭州“手机谷”操练“小狗经济” 第三节 网中王 一、浙江网站开创盈利奇迹 二、产业网站另类掘金 三、倾力扩张世界市场 第四节 汪力成的经商哲学 一、商人的经历 二、商人的智慧 三、商人的远虑 第六章 扫描浙江企业 第一节 今天你喝了没有?——娃哈哈集团记事 一、娃哈哈简介 二、娃哈哈创业纪实 三、娃哈哈西进创业启示录 第二节 广厦集团创业发展纪实 一、创业:楼忠福的传奇故事 二、扩张:“收购企业就是收购市场” 三、管理:二次创业的桥梁和支点 四、质量:“把生命意识融入建筑” 第三节 念资本真经,登实业高堂——华立系重组结出累累硕果 一、走曲线上市之路 二、打通产业与资本通道 三、套马车撑起华立系 第四节 吉利与李书福 一、从照相馆起步的亿万富翁 二、一条逆流的鲶鱼 三、兄弟混战 四、创作《吉利之歌》 五、“豪赌”汽车城 第七章 江浙模式新析 第一节 经济学家如是说 一、浙江模式背后的金融推动力 二、浙江经济的中流砥柱 三、“家族制”与民营企业制度创新 四、浙江民企离资本市场还有“两道坎” 第二节 浙江经济的三维模式 一、浙江商人的政治学 二、浙江商人的文化气质 第八章 浙江模式何以为继——浙江可持续发展之难 第一节 浙江经济的困惑 一、廉价品制造商需闯关 二、国有资产投资难题 第二节 在现代化道路上闯关 一、浙江经济急需“绿化” 二、“资源小省”的强省之路 三、给浙江经济注入“绿色” 第三节 浙江何去何从 一、乡镇企业终结了吗 二、利用外贸外资推动产业升级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第一节 浙江能否成为“东方的意大利” 改革开放30多年,浙江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由1949年的14.98亿元,增加到1978年的12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49年增长5.9倍,年均增长6.9%,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49年的73元增加到1978年的331元,增长4.53倍。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124亿元猛增到2009年的22832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331元提高到45123元。浙江经济总量在全国的位次,由1978年的第12位升到2009年的第4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第14位升至第5位。 我国一些学者在研究浙江省的经济特色时,惊奇地发现,这个省无意中克隆了“第三意大利”的经济增长模式。意大利东北部到中部的一大片区域,因为诞生了众多享誉世界的特色产业区,从20世纪70年代起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人称“第三意太利”。 其中,宁波依托“奉帮裁缝”的传统技艺,大力发展服装产业;绍兴借“日出华舍万丈绸”的传统经济,建成了闻名全国的中国轻纺城;永康利用“百工之乡”的优势,发展成了专事小五金生产的企业群体;义乌发扬“鸡毛换糖”的货郎担精神,演进成全国最太的小商品贸易集群;温州更是利用“其货纤靡、其人善贾”的特点,逐步形成了皮鞋、低压电器、打火机、眼镜等鲜明的特色产业群。浙江还有一些特色产业区并非依托当地传统工业基础,而是建立在大量推销员对市场的把握上。有关专家指出,这是浙江与“第三意大利”相比独有的竞争优势。 与此同时,当地政府正计划把浙江建成未来世界轻型加工业尤其是日用品工业的重要基地,成为东方的“意大利”。 一、浙江克隆“第三意大利" 虽然已经记不清是第几次来浙江了,但北大教授王缉慈仍然保持着一个学者最可贵的好奇心与新鲜感。这是2002年1月一个温暖的午后,汽车在宁波市著名的L型服装企业集聚带内缓缓地行驶着,王缉慈一直向窗外道路两旁不停地张望。在这片长约10公里的区域内,集中了几十家服装企业,产量占宁波服装总产量的60%。一家家知名企业的生产厂房在视线中相继闪过,它们分别是杉杉、雅戈尔、罗蒙、培罗成、太平鸟、洛兹、步云……但王缉慈显然还不满足,又请司机按原路返回,着重看了一下那些掩藏在大企业身旁毫不起眼的针织厂、配料厂等。 作为我国区域研究的权威,类似的情形经常发生在王缉慈的l浙江之行中,原因很简单,浙江像宁波L型区域这样的专业化产业区太多了。温州柳市的低压电器、诸暨大唐的袜业、义乌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嵊州的领带、海宁的皮革、绍兴的轻纺城……一个个专业化的特色产业区走下来,时常在王缉慈脑海中形成蒙太奇效果,让她联想到遥远的“第三意大利”。“太像了,那里盛产服装、花边、工艺品、鞋、珠宝、瓷砖、皮革……浙江也盛产服装、纽扣、鞋、打火机、眼镜、皮革……不仅产业结构相似,而且都是以中小企业为主,集聚在一个个专业化产业区阿。” 浙江省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颜春友则以一组数字说明了这种相似性,据他介绍,浙江省2003年已形成产值超亿元的特色产业区300多个,经济增长速度比浙江省平均水平快3~5个百分点,总产值占全省的60%。他认为,在这一点上浙江与意大利也很相似,因为意大利70%以上的制造业、30%以上的就业、40%以上的出口量都是在专业化产业区实现的。可以说,特色产业区已成为两个区域内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据了解,浙江省政府目前已把意大利作为国际上的赶超对象,正计划将浙江建成未来世界轻型加工业尤其是日用品工业的重要基地,成为东方的意大利。 二、资源小省如何变成市场大省 浙江与第三意大利的起步也有很多相似之处。20世纪70年代的意大利,人们普遍看好的是发达的北部核心地区(“第一意大利”)以及虽然不发达但受政府资助较多的南部地区(“第二意大利”),但实际发展中,恰恰是“第三意大利”创造了该国的经济奇迹,成为产业增长最快的区域。1951年,“第三意大利”内只有36万人就业,20年以后,虽然产业_区数量几乎没有变,但是就业人数增加到百万以上。当意大利的大企业减员时,产业区的就业人数持续增长。 颜春友的手中有两组数据:改革开放之初,浙江是全国历年来国家投资最少的省份,人均耕地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8%,同时又是著名的资源小省。根据这3大特点,浙江似乎难有大发展。但20多年后,浙江成了全国经济增长最快的省份,国民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第12位提升到2000年的第4位;资源小省的劣势也被市场大省的优势取代,2000年浙江有交易市场4378个,成交总额4023亿元。 究竟是什么内在动力,使上述两地裂变出众多富有活力的特色产业区和专业市场?不少专家给出了近似的答案,那就是悠久的手工业和经商传统。如浙江的温州,早在南宋就成为当时全国7个对外贸易口岸之一;鸦片战争之后,宁波、温州被列为通商口岸;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金融界,浙江人的势力约三分天下有其二。 P3-5 序言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地方不在大小肥瘠,有人则行。 2008年,我国经济实力最强的100个县市中,浙江占了27个,占1/4强。无独有偶,温州人在巴西圣保罗建立了中华商城,义乌在南非开办了小商品海外分厂,海宁瞄准乌克兰,杭州看中布达佩斯……以“小商品、大市场”蜚声国内的浙江,正以强烈的市场竞争意识,走出国门。 浙江的经济在全国各省市中一直名列前茅,2009年浙江省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2832亿元,全省人均GDP达到45123元,GDP总量在全国各省区中排第4位。然而,浙江资源匮乏,人均耕地只有全国平均的40%,国家重点投资项目也不多,是什么支撑起了浙江经济这么多年的快速发展?浙江人凭什么? 首先,浙江的经济深深扎根于浙江的历史文化、山水人文之中。被世人尊崇为“商圣”的陶朱公,在绍兴留下众多的流风遗韵,成了绍兴历史传统文化中颇为精彩的一页。其中,民间商会世代祭祖陶朱公这一习俗,一直在古城这块土地上流传,因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而令人难忘。浙江自古以来就是文化大省,名人名家数不胜数。鲁迅、茅盾、郁达夫、蔡元培、秋瑾、徐志摩、戴望舒……一个个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而到了现代,浙江又是名副其实的“院士之乡”。在所有被评上过两院院士的人当中,浙江籍的更是占到1/3之多。浙江的这种“书香味”源于浙江深厚的文化底蕴。浙江的文物古迹众多。全省现有杭州、绍兴、宁波、衢州、临海等5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而国家级、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更是比比皆是。浙江的戏剧艺术底蕴丰厚,源远流长,既是中国古老南戏的诞生地,又是全国第二大剧种越剧的故乡。浙江的藏书之盛在中国自古闻名。至今保存完好的宁波天一阁、杭州文澜阁、湖州嘉业堂等著名藏书楼在保存古代文献、培养人才、促进学术研究等方面素负盛名。 近代浙江商人是中国近代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区域商人群体。他们名震十里洋场,叱咤风云,中国近代史上不能没有他们的名字。在一个多世纪的经营中,浙江商人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浙商精神”,即实业兴国精神,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矢志不渝的’精神和敬业精神,这是近代浙商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近代浙商精神是一笔精神财富。 20余年来,浙江人走出田间地头、走向现代经济文明的历程,或许是发生在中国土地上最激动人心的一幕。昨天还作为中国经济试验场的浙江,今天浙江在全国各地经商办企业达3万多家,人数多达160万,亿元以上资产的企业就达上百家。 在改革开放前,浙江经济毫无知名度,但20多年间,浙江省克服了资源紧缺、市场狭小的先天不足,依靠培育专业市场,放手发展“配角经济”,推动农村工业化,让千家万户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1991年,以多种所有制经济为代表的浙江农村工业,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只有48.3%;而经过短短3年的突破性发展之后,1994年这个比重达到了76.5%。目前,浙江非国有经济比重已达95%。各地依托“前店后厂”式的发展模式,涌现出了成百上千个生产纽扣、眼镜、鞋类、灯具、服装等专业村、专业镇。温州柳市的低压电器、义乌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嵊州的领带、海宁的皮革、绍兴的轻纺城……一个个专业化的特色产业区块星罗棋布。进入20世纪90年代,浙江经济全面升级。 在这里,仅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诠释不了浙江经济快速发展的谜底,因为若论文化底蕴深厚,浙江还不及陕西、河南等省份。浙江人的精明在于把“文化力”的内核注入到经济结构中去,并用文化的外表去“包装”经济,不断提升经济的品位和价值。“文化经济”的新概念高度概括了“浙江经济现象”,即浙江的经济是“文化的”,浙江的文化是“经济的”。 浙江人总喜欢“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柑橘节、杨梅节、毛竹节、丝绸节……仅一次“不经意”的APEC会议,就给浙江丝绸带来20多亿美元的经济收益。无怪乎浙江的节庆有200个之多,居全国之最,其背后隐藏的不正是经济吗? 产品是如此,城市也是如此。 “经营城市”的理念在浙江已非简单的房地产开发,而是包含了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利用,生态绿化的规划建设,文化教育产业的拓展等更为复杂、更为深奥的内容。在这样的理念下,有了乌镇、南洛、西塘等“江南水乡”的韵味,有了临海“江南长城”的复古,有了绍兴、杭州等历史文化名城的兴盛……也有了旅游业带来的成百上千万元的收入,以及由其凝聚起来的“人气”和经济景气度。正是“文化力”的注入,浙江的经济才具有了“核心竞争力”,才在基本条件大致相同的现实背景下,取得了快于别人发展的优势。 著名区域经济专家、北京大学教授王缉慈就认为浙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很好地继承了浙江各地历来的民俗和文化传统。她举例说道,宁波依托“奉帮裁缝”的传统技艺,大力发展服装产业;绍兴借“日出华舍万丈绸”的传统经济,建成了闻名全国的中国轻纺城;温州更是利用“其货纤靡、其人善贾”的特点,逐步形成了皮鞋、低压电器、打火机、眼镜等鲜明的特色产业群。浙江之所以成为“市场大省”,在经济上占据全国的制高点,不就是文化在经济中的渗透力吗? “经济的背后是文化,反之文化的动力在经济。”在物质生产力大同小异的今天,经济必须“文化化”,同样,文化也必须“经济化”(产业化)。现在,“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大省”的口号对浙江人来说已是耳熟能详,浙江的经济也在文化力的推动下快速发展,“文化也是生产力”已不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 除文化底蕴外,浙江人身上还有一股劲。 浙江虽然富为鱼米之乡,却人多地少,生存竞争激烈,所以浙江人闯世界的很多。尤其温州人更是遍布天下,闻名全国。 在严酷的竞争中,浙江人培植起一种生存能力,他们凭本事养活自己,走南闯北做生意,修钟表、擦皮鞋、裁衣服,只要能够糊口的职业,几乎都可以见到浙江人的身影。浙江人善于动脑筋,相信个人的本事,所以,你经常看到手艺高超的浙江师傅,但你却很少看到可怜巴巴的浙江乞丐。面对生存,浙江人敢打敢拼,事无巨细,都力求做好。这种吃苦耐劳、精明能干的品性,使浙江人在各个行业中都是好手。 浙江商人企业家头脑活络,门槛很精,也算中国商界的能人。使浙江经济所从事的具体产业,门槛可以非常低,但进入之后的收益有些也不是很高。即便政府推出一些法律上的举措,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要提供理想的就业岗位还是很难。京沪的情况正好相反。我们这里可以看到许多从三个人、两口锅子、三个罐子起家,而成为当代富豪的故事。但浙江人似乎过于相信一己之力,不像山东人那样讲究团队精神,往往单兵作战,难免彼此提防,相互掣肘,有时,为了一己的利益,浙江人会不惜利用其聪明制假贩假,因此,浙江也曾是中国假冒伪劣产品的集散地。浙江人的弱点一样在本书中给您详尽分析。 褒贬自有公论,成就不可不去承认,本书就为您细细叙来浙江人到底凭的是什么。浙江人到底有哪些智慧值得我们学习。 书评(媒体评论) 一个有抱负、有远见的企业家,当他谋求企业的发展时应尽可能使自己站到政治和历史的高度,从世界大市场的角度,审视经济的走向,找准自己的坐标。 ——浙江广厦集团董事长楼忠福 不低头不认输,擦干眼泪坚持住,该受的苦我来受,该走的路我清楚。 ——浙江吉利公司厂歌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