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稿的撰寫,以普遍得到改善的竹簡圖像,尤其是多批紅外影像為基礎,吸纳海内外學者數十年的研究成果,並融入課題組成員各自探究和相互切磋的心得,在十四種簡册資料的文本復原和内涵揭示方面,取得了大量、重要的進展。
在研究方法上,恪守學術規範,遵循古文字學、文獻學、歷史學等學科規律;審慎對待原整理者在簡號、簡序、分篇方面的處理意見,比較好地保持了新、舊整理本之間的連貫性;在簡册圖像處理上,首次大量應用紅外成像技術和數碼圖像技術,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開發的“楚簡字形、辭例數據庫”也得到充分運用。
成果提供了經過重大改進的楚地出土戰國筒册文本和注釋,相信會得到海内外中國古文字、古文獻、古代史、思想史、法律史、經濟史和科技史學界的重視和利用,並推動相關領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