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百家姓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杨葵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干净的文字,质朴的小书。五十篇短文,五十位人物,五十段人与人的交集,似雁渡寒潭,雁过而潭不留影,却终归有迹可循。

杨葵编著的《百家姓》收录五十篇短文,速写貌似陌生的熟人,以及貌似熟悉的陌生人。

内容推荐

  《百家姓》作者杨葵说,活了四十多年,与多少人相遇。有的仅一面之缘,即成永久陌路;有的定期交集,却从未用心留意;有的以为相知甚深,细想却不尽然。某日一念及此,开始素描其中一二,不想一发不可收拾。

《百家姓》收录五十篇短文,速写貌似陌生的熟人,以及貌似熟悉的陌生人。只勾勒大模样,重神似,不强求齐备。其中或另有含义——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曾有这样一些人来过。

目录

自序

辑一

 乌老师

 杨大姐

 小张

 小罗

 小月

 小惡

 小奚

 小童

 小鞠

 老钟

 陈制片

 茶人大林

 老孟

辑二

 小琴

 小花

 小黄

 小丁

 小侣

 老林

 老秦

 老袁

 老罗

 赵老太太

 老郑爹

 老武

辑三

 小顾

 东子

 小军

 小冯

 小蒋

 小陈

 小茹

 小魏

 姚大姐

 老张

 卫老

 老唐

辑四

 老狼

 小强

 小龙

 英子

 小毅

 梅

 卓玛

 小连

 小江

 东东

 麻雷子

 豆腐

 王老黑

后记

试读章节

赵老太太

七十五岁的赵老太太每天这样度过——

早晨六点起床,先喝一杯昨晚晾在床边的白开水,之后并不急着起床,先在床上做半个小时的腹部和腿部体操。做完操,洗漱清爽,七点要看中央台的“第一时间”节目。看完开始做早餐,常是煮点粥,配以粗粮和三四样小成菜。

九点,赵老太太下楼买菜。单为买菜其实不用天天下楼,不过她天天去,每天买新鲜菜还在其次,主要想遛遛弯儿。俗话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赵老太太信这个。

十点,赵老太太已回到家中,一般会上网看看新闻。她还在理财顾问的推荐下,买了基金,所以上网必不可少的另一件大事,是关注基金行情。都说现代人易有网瘾,赵老太太没有,网络对她来说只是工具,接受新鲜事物的工具,也是与亲人、朋友联络的工具,几乎每天打开信箱,里边都躺着几份老同事、老朋友发来的邮件,内容多是关于老年健康生活的。赵老太太有时看人家说得好,就再转发更多人。

十一点半左右,赵老太太吃午饭。午饭后小睡片刻,那时宽敞的四居室,是一天中最宁静的时刻——这房子里只住她一个人。

下午的时光,主要用来读报和看电视。赵老太太订了《健康文摘》、《作家文摘》等七八份报刊,每天浏览,过不了几天,这些报刊就在屋子一角摞成堆。隔两三个月,赵老太太招呼收废品的上楼,清理一次旧报刊。

赵老太太爱看电视剧,下午经常会有优秀电视剧重播,一放好几集,不用一集一集地看着揪人心。看电视的同时,还会挑些家务做,择择菜,抹抹灰,也是借机活动锻炼。

赵老太太住在一个六层板楼顶层,很多朋友劝她,年纪大了,住六楼,没电梯,爬着多累啊,换个房子吧。赵老太太说,它还帮我锻炼呢。还真是,她每天至少爬两趟楼,上午买菜一趟,下午五点左右下楼取报纸一趟。

傍晚的家属院最热闹,老同事们在院里活动或者经过,赵老太太会和他们聊聊天,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

六点准时吃晚饭。吃完收拾停当,开始连看北京新闻和新闻联播。然后又是她钟爱的电视连续剧。这么大岁数了,还是经常会被电视剧里一些情节感动,流眼泪。不过从中也证明,赵老太太的心还很活跃。

十点左右,赵老太太洗漱完毕上床休息,忙碌而充实的一天,就这样拉上了帷幕。

赵老太太被单位拉去参加健康老人选拔赛,比赛规则里有一条,要选手提供一段展现自己生活的视频。赵老太太常看电视剧,对影视作品结构不陌生,默默在心里打草稿。最终决定,就拍“我的一天”,从早晨起床至晚间休眠,画面有条不紊。画面有了,赵老太太又设计用画外音方式,附加介绍,让观众能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老年生活。

赵老太太在画外音里先是介绍自己还喜欢旅游,喜欢打太极拳、舞太极剑;又说自己爱好广泛,对新鲜事物都感兴趣,和时代脉搏共跳动;还说和子女、邻里、朋友无不来往融洽,和睦相处,极少有烦心事。

最后赵老太太说:我今年七十四岁,老伴离开我已经十五年了,三个孩子各自独立生活,我算是个空巢老人吧。不过,独居老人自找乐,单身生活也精彩。我人老心不老,身体健康,精神愉快。

老郑爹

小时候生活在苏北一个县城,住在五金公司的家属院。那院子,前头一片玉米地,后边一片核桃林,虽然整个县城也没多大,但比起闹市的十字街,这里还是荒僻了很多。  家属院被一道围墙隔成两半,围墙里,三排大库房呈U型分布;围墙外,五排红砖尖顶的平房,住着几十户人家。老郑爹住在中间一排的最东头,那是这个院子最佳位置,安全、核心、一览无余。

老郑爹也的确是这院里的核心人物,六十开外,已经退休,但是之前做过单位领导,而这院子里除他以外,都是售货员、司机、搬运工等平头百姓,所以老郑爹顺理成章,成了家属院的居委会主任。虽说是份不入品的闲差,可在大院,老郑爹威信极高,平时说话,口气软软的,声音不大,人人都听他的。

威信高不是因为当官,老郑爹太不像当官的了,也不像当过官。否则也不至沦落到与平头百姓混居的境地。老郑爹的威信,全靠多年积德行善攒下的,厚道、勤俭、有担当、乐于助人。相由心生,老郑爹一脸纯朴,像个农村老大爷。

老郑爹确实农民出身,进城几十年,长相做派还是农民样子,脸上好多皱纹,额头尤其沟沟坎坎,开怀大笑时候,那些沟坎平展些。

我在那院子住的时候,正逢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彼时全中国人都忙着批来斗去。批不下去、斗不下去了,就学《毛选》,还有各种白纸黑字的学习材料。白天在单位、学校学,晚上到家,居委会继续组织学。可是,哪有几个人心甘情愿这么个学法儿啊。老郑爹肩负组织重任,以他一贯之老实,不能不好好组织;与此同时,以他一贯之厚道,他又明白众人的心。于是,每到学习日,只听老郑爹在五排房子之间穿梭,口中高喊:学习啦!学习五十四号文件啦!

所谓五十四号文件,是指扑克牌,五十四张。

每到学习日,全院的大人在老郑爹组织下,聚集一处,兵分几桌,打升级,捉黑叉。老郑爹自己不怎么玩,坐在门口放哨,以防别有用心者来查岗。一边放哨,一边看着屋里一桌桌牌局,老郑爹满脸憨笑。

外人面前,老郑爹一副忠厚长者样子,一见老郑奶,就成了小孩子。老郑奶手脚勤快、动作麻利,平日见她洗菜做饭,嘁哩喀喳,忙而不乱,有节奏有气势。有这样的老伴,老郑爹乐得做个“妻管严”。俩人在院里散步,会看到老郑奶一会儿揪揪老郑爹起皱的衣服角,一会儿拍拍老郑爹后背的浮尘,老郑爹看着一副不要你管的架势,其实呢,很享受,眉间大大开开的。

老两口一辈子没生小孩,老来膝下无子,不免有些寂寞。所以老郑爹对院里每一家的孩子都特别疼,兜里永远备着小饼干、水果糖。

有年除夕,突然满院子听到老郑爹欢快的通知声:来我家吃饭!都来都来!我凑热闹跑过去,只见他家桌上堆满香喷喷的饭菜,蒸好的馒头摞在一边像座小山。屋里除了老郑爹老郑奶,还多了个人,一个解放军,齿白唇红,穿着挺刮的绿军装,红领章分外耀眼,目光柔和地对我笑。

后来才得知,这是老郑爹当年收留的一个弃婴,老两口省吃俭用把孩子拉扯大,送去参了军。一去经年,孩子刻苦上进,节假日从不休息,很多年没回来过了。这次因为刚刚升职为排长,荣归故里。

那天,解放军跪在老郑爹膝下,老郑爹使劲胡噜他的头发。那天夜已很深的时候,还能昕到一向说话声音不大的老郑爹亮开嗓子的笑声。

P76-81

序言

这些文章都很短,写的时间跨度却挺长,三四年了。

三四年前某一天,我去理发。进了店,脱外套,小工接过去,换回一个存衣牌,拴在我手上。我坐到椅子上,小工替我围上围裙,我闭上眼睛。耳边是剪刀落发的嚓嚓声,周围三三两两聊天的南腔北调,还有店里循环播放的流行歌曲……这些声音浮在半空,若有若无如梦幻一般。那一刻忽然想到小张。就在这家店,小张给我理了好几年发。一个念头冲上来:我该写写小张。

我是这么想的:活了四十年,遇到好多小张这样的人,我们互为生命中最轻微的过客,有的仅一两面之缘,即成永久陌路;有的如小张一样,多年定期交集,却从未专心留意。这些人很像那天店里的那些声音,浅浅地、飘飘地浮在生命的表层,很虚幻,可是定心一想,音容笑貌又宛现眼前。

顺势就想到琉璃厂伙计小罗,我从他那儿买过几千张纸,可所有交谈加起来不超过十句话;想到小时工小月,帮我打扫卫生两年多,可我们之间只是不断重复相同的几句对话,我开门说来啦,她关门说再见。

从那天起,我开始写这些人。不定期地写,不刻意地写,忽然想到某个人,就撒开思绪的缰绳,放任它多跑会儿,过后把想到的记下来。

起先写貌似陌生的熟人,后来也写貌似熟悉的陌生人。很多相熟的朋友,以为全面了解,其实经不起细想,越想越不把稳,我们彼此真的很熟么?经常也只是一种习惯而已,习惯了当作熟人相处、相敬、相亲,甚至相爱。而实情是,人人孤苦熬世,所见所处,也无不零碎片面,哪有什么全盘知晓。

都写不长,像人物速写,只勾勒个大模样,并不细摹。是有原因的:一是因为得到报纸副刊青睐,要逐篇发表;二是对自己笔力深浅有自知,生怕细摹露怯,因而有意藏拙。

我多少也有点态度在里头。我想的是:现在人真能写,以致出书越来越厚,厚到原来大小适中的开本排不下,一时各种宏大开本遍布书市。书柜里从此“远近高低各不同”,想收拾整齐,成了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那些文字,在我这个做编辑的看来水分太大。

曾有个作者,送来一部三十万字的小说让我提意见。我看完劝他:不如删成三万字的小中篇,一定精彩。这作者从此不屑搭理我。别人管不了,就管管自己。我决定尽量写短句,写短文,有机会出书,也出得尽量薄一些,开本正常些。这年头,开本小些、文章短些、文字精练些的书其实不多,我想往这方向努力。

更深一层的意思,我要引用巴伐利亚戏剧大师Karl Valentin的一句话来表达。他说:“一切都已被说出来,但不是被所有人。”既然我没有自信说得更好,就选择了尽量不要喋喋不休。

五十个人,却叫做“百家姓”,乍看驴唇不对马嘴,其实并无不妥。中国经典启蒙名著《百家姓》,也不是真只收录一百个姓氏,而是五百多个。叫“百家姓”只是取个方便。另外,多少也有激励自己继续写下去的意思。

2011年元月

北京西坝河

后记

封面这棵树,出自明代松江派画家宋懋晋《摹诸家树谱》。在这一长卷中,宋懋晋临摹了自唐讫元二十多位画家笔下的二十多棵树。

二十多棵树里,我一眼看中这一棵,自是有缘。细打量,先是发现,这棵临摹的是王摩诘;后又发现,长卷起始处宋氏即有阐述:“树为山之侣、水之伴,道路之朋友、屋宇之衣裳。故从古至今无无树之画。”

这意思,正巧与本书内容略有契合——书中写的这些人,可不就是我之侣、我之伴么。人生如画,无无伴侣之人生。

又一层巧在,说到人物关系谱,中外都有以树状表现的习惯,而我写的这些人,正如这棵树上的条条分枝,各自独立地茂盛,又都来自同一根主干。这根主干,就是我们生存的这个时代。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9:5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