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今文渊源/海上帆丛书
分类
作者 刘绪源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本《今文渊源》让我们听到了“水”流淌的声音,那是对中国文章“文体与文心”一次体悟至深的考察。在刘绪源看来,白话散文之所以有生命力,是因为好的文章,大多读来平淡冲和,如与人聊天,在娓娓道来的“谈话风”中富有“余情”。胡适、鲁迅、俞平伯这些新文学闯将,可将“谈话风”运用得得心应手,在做学问之余,信手拈来的文章也是不慌不忙,从容道来,底子里是一股灵动滋润的气息。这一股“谈话风”的文学涓流,在山涧中跳动歌唱,永不干涸。这股清泉,它与文人的生命息息相关。

内容推荐

《今文渊源》是一本有趣的、可轻松阅读的“散文史论”。

作者刘绪源潜心十年,对中国白话散文自五四至今的发展作了一次梳理,以“闲话”笔调娓娓道来。“上编”从“谈话风“入手,围绕胡适、鲁迅、周作人三大重镇的不同特色,逻辑清晰地阐明了白话散文绵延有序的思潮源流;“下编”涉足“消费性”一面,细致剖析与林语堂有关的三种半月刊《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一探寻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散文衍变,并结合编《文汇报》散文副刊经历,论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生活散文、情感散文、小女人散文、文化大散文等的“中兴与没落”。

《今文渊源》引文经典、例证鲜活,让读者在品味之余,形象地感受白话散文的渊源与流变;视角独特、创见颇丰,对白话散文的走向提出了较有价值的设想与展望。

目录

序 鲲西

上编

 一 “谈话风”的诞生

 二 文人传统与创作生命

 三 一清如水

 四 尝鼎一脔

 五 在人世的大沙漠上

 六 “苦雨斋”的文脉

 七 给他们的好世界留点缺陷

 八 “鲁迅风”妙处再探

下编

 九 林语堂与“礼拜六”

 十 文学市场与幽默实验

 十一 从《人间世》到《宇宙风》

 十二 京派散文:“即兴”与“赋得”

 十三 女性散文,及散文之大小专杂

 十四 新散文的危机与回归

 十五 谁是五四新文学的对立面

 十六 臆想明天的散文及研究

【附】作家、作品、报刊名索引

试读章节

一 “谈话风”的诞生

一九二一年六月八日,在中国文坛上,发生了一件看起来小得不能再小的事。

就在那天的《晨报》第七版,登出了一篇仅五百多字的短文,署各子严。当时《晨报》还没有副刊,这第七版不久就将改成“晨报副镌”——这是中国现代报纸副刊的“起首老店”,不过那还得再过些时日。

子严,是北大教授周作人的化名。这篇文章,就是后来被收入《谈虎集》,又被作者全文引入《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导言》中的《美文》。文章的立意是经过长期酝酿的,是作者一直在思考的,但文章写得有点匆促,这从文词上不难看出来。

《美文》一开头就说:

外国文学里有一种所谓论文,其中大约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批评的,是学术性的。二是记述的,是艺术性的,又称作美文,这里边又可分出叙事与抒情,但也很多两者夹杂的。这种美文似乎在英语国家里最为发达,如中国所知的爱迭生,兰姆,欧文,霍桑诸人都做有很好的美文,近时的高尔斯威西,吉欣,契斯透顿也是美文的好手。读好的论文,如读散文诗,因为他实在是诗与散文中间的桥。中国咕文里的序,记与说等,也可以说是美文的一类。但在现代的国语文学里,还不曾见有这类文章,治新文学的人为什么不去试试呢?

周作人先把外国文学中的这一品种统称为“论文”,再从中分了批评的(学术性的)与叙事、抒情的(艺术性的)两大类,他把后者称为美文。但对称为美文的那一部分,依然视其为“论文”。这是否有点奇怪呢?我想,这与他从“英语世界”里取来此一品种,是大有关系的。英语里,论说文和散文随笔都称为“essay”;但科学性的论文称“paper”,学位论文、毕业论文等正式的“论文”也称“thesis”。周作人所指的显然是前者,也就是“论说性质”的文章,即使是叙事、抒情的美文,也还是带有议论性的。他在后文中也谈到了抒情,谈到了诗,但他强调:“他的条件,同一切文学作品一样,只是真实简明便好。”他还批评了当时《晨报》上的几篇文章是“落了窠臼,用上多少自然现象的字面,衰弱的感伤的口气,不大-有生命了”。可见,即使是抒情,他也以英美散文中的“essay”为指归,要合于广义的“论说”,而不是一味地文人气地“滥情”。

再看看他在其他地方的论述,我们就可理解得更确切些。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的“导言”中,他之所以全文引入这篇《美文》,目的正是要借此批评当时的一些散文只能够“说得理圆”,却“没有什么余情”。从这里不难看出,他所强调的“论文”的“诗化的性质”,最根本的,还是在“论文”之中,要能容纳这种真实的“余情”。用我们现在的话说,也就是要写得从容、随意、丰饶,有余味,耐咀嚼。具备了这些特点的,像钱锤书的《旧文四篇》,虽然是说理的,是批评性、学术的,也还是美文;像杨绛的《干校六记》,是记事的,但“真实简明”,没有太多的“自然现象的字面”和“衰弱的感伤的口气”,无疑更是美文。

那时候的作家其实很有意思,周作人是他们中比较突出的一位,他有了一个想法,就很随意地说出来,每次的说法不尽相同,但想法则是一贯的,这就需要你去揣摩和领会,需要一种感悟,却不能通过他们前面用过的概念作简单的推导。这正是读他们文章的趣味所在。周作人在后来的《近代散文抄》的序言中,对于上述的“论文”和“美文”又有了一种说法:“小品文则又在个人的文学之尖端,是言志的散文,他集合叙事说理抒情的分子,都浸在自己的性情里,用了适宜的手法调理起来,所以是近代文学的一个潮头……”在这里,他用了“个人的文学”、“言志的散文”等,而最令人注目的,还是把“叙事说理抒情”全都包含在这“小品文”里,当然须得“浸在自己的性情里”,这是一种很巧妙的提法。此前不久,在为俞平伯的散文集《杂拌儿》写的跋中,周作人干脆说,自己所谓的“论文”,“或者不如说小品文”。然而,也就在他应郑振铎的介绍选编《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时,却又说:“对于小说戏剧诗等等我不能懂,文章好坏还似乎知道一点,不妨试一下子。选择的标准是文章好意思好,或是.(我以为_)能代表作者的作风的,不论长短都要。我不一定喜欢所谓小品文,小品文这名字我也很不赞成,我觉得文就是文,没有大品小品之分。”(《(散文一集)选编感想》,载一九三五年一月《新小说》。现已收入《周作人文类编·本色》)这又是为什么呢?这又该怎么理解?我想,他依然是忠于自己的想法而又表达得率性随意的,而他的想法在这十多年中也是有所发展的,可是归根结底,他真正想要提倡的,并不只限于一种体裁,而是一种文风。他在这里列为选择标准的,是“意思好文章好”,“能代表作者的作风”,且“不论长短”。这样说好像有点空泛,好在我们在下面还要说及。

P3-6

序言

鲲西

刘君绪源《今文渊源》顷已杀青,这本身不是文学史,但它的视点将来必有助于文学史的编写。自五四新文学运动起,白话取代了文言,这就产生了新的文体——散文。在最初周作人提出这个观念时,他还是非常小心的,因为当。时他自己对于西方的散文特别是英国的散文,还没有达到完全了解的境地。随着《晨报》副刊的创立,一时名家都在上面写文章,所以散文体在中国的风行,主要是靠大报副刊起作用,譬如天津《大公报》文学副刊,南方的《申报》的“自由谈”,《时事新报》的“学灯”等,都为当时的散文家提供了园地。

本书作者是较早企图解读散文的开拓者,在他早年所著的《解读周作人》里,就尝试通过文体,分析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苦雨斋散文,此书受到老少读者同样的欣赏,其原因就在于作者从文体来解读。譬如有人要研究周作人的思想,可以从他所推崇的中国的俞理初和英国的蔼理斯加以阐述,但这样研究的结果就成为一篇思想性的论文,而刘君的《解读周作人》另取一途,从文体入手,从而看出了周氏散文的特色就是苦涩。他现在着手的对于整个散文渊源的分析,我以为,也是从这一出发点上开始的。

在白话新文学出现之前,还有一个它的对立面,这就是梁启超的新民体。梁启超的新民体曾经风行一时,它的文气十分强盛,譬如写罗兰夫人一文,文章铿锵有力,极其容易感动人。但新民体实际上是八股文的变体,所以虽然风行一时,并不能取代白话。胡适的文章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梁启超的影响在,他总是以加重语气来推衍,实际上对文章的意思并没有增加,只是一种行文的方法,这就是受梁启超新民体的影响。

周作人对散文文体提出了“余情”这个概念,这就真正说清了散文文体的优雅所在。在西方,蒙田被认为是最伟大的散文家,莎士比亚也受过他的影响。蒙田所以伟大,就是无论遇到什么题材,他的散文都以亲切自然取胜。他的特色,用一位英国诗人的话说,即他写的就是他脑子里所想的,所以他有一句名言:我懂得什么?(Que sais-je?)他总是这样自问再发而为文,这就把自我、把“余情”调动起来了。在本书中,刘君发掘了许多散文家,也都合乎蒙田的这一句话。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就变成一篇优雅的散文。

上世纪三十年代,林语堂创办《论语》、《人间世》,可谓异军突起,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对左翼思潮的抵御。所谓幽默云云,就是要文章写得真实有味,问题其实不在于幽默,而在于讲真情。从后来历史的发展看,林语堂提倡这种文体,和周作人的文章风格一样,一直影响到抗战时期的《古今》杂志。今天被认为的许多散文名家,有不少就是在这些杂志上成名的。

对于中国白话散文的发展,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因为在西方.学院派起了决定的作用。本来学院派都是比较保守的,但大西洋彼岸传出的新思潮,逐渐被作家和学人所吸收,这就意味着学院的影响对当代思潮起了主导作用,而散文无疑是受益者之一。

在美国,现在有专门刊登散文的刊物,同时,美国大报上的书评也逐渐散文化了。而我们中国散文将来的发展和繁荣,还不能简单地看待,那还需要靠有力者的进一步提倡,还要看能否出现一些真正具有权威性的大作家——比如五四以后出现的那许多散文大家。窃以为,对中国散文的更大威胁来自小说创作,小说创作的势头远远压过了散支。  如前所述,本书作者从对周作人作品的解读开始,就深深地体现了敏锐的分析力,这部长稿可以说是以解读周作人为起点的。对于文体的解读,应当说作者是一个开拓者。希望他的研究能对散文文体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我同样希望中国散文能如他所想象的那样继续繁荣下去。

本书作者对资料的收集和对整个散文思潮源流的把握是极为细致的,堪称既勤奋又极敏锐,于此窃不自量引用古人“敛衽无间言”这样的溢辞来称许作者的成就。是为序。

二〇〇九年八月写于上海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18: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