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独立评论时期胡适政治思想研究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政治理论
作者 高志勇
出版社 南开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目录

绪论

一、胡适与《独立评论》

二、研究旨趣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

第一章 《独立评论》时期的政治生态

 一、西方民主遭受冷落的际遇

(一)西方民主在中国的风行

(二)西方民主遭冷落

 二、民族主义的兴起

(一)民族心理的激荡

(二)抗日救亡高潮的形成

 三、国内政局转变的趋向

(一)国内政治分裂的状况

(二)国内政治统一的趋向

第二章 胡适对日观的变化

 一、胡适对日观与南京国民政府对日政策的关系

(一)主张对日和谈

(二)对日强硬态度渐占上风

 二、胡适的民族主义品格

(一)有限度的让步

(二)胡适民族主义与汪精卫“大亚洲主义”比较

第三章 胡适与国民党政治关系的转变

 一、胡适对孙中山政治思想的阐释

(一)与孙中山关系的演变

(二)对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的评价

(三)对孙中山民主宪政思想的理解

(四)对孙中山政党政治思想的阐释

(五)对孙中山政治思想来源的解说

 二、胡适与蒋介石政治关系的转变

(一)与蒋介石政治关系转变的轨迹

(二)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参政的影响

 三、胡适与汪精卫政治关系的变化

(一)初步接触

(二)关系趋向密切

(三)关系裂变

第四章 胡适的建国思想

 一、建设西式国家思想

(一)民族反省思想

(二)“充分的世界化”思想

 二、和平建国思想

(一)创建与维护“社会重心”思想

(二)政治统一而非武力统一思想

第五章 胡适的民主宪政思想

 一、坚持民主政治、反对专制思想

(一)“民主与独裁之争”中的民主派

(二)中国无实行专制政治的必要与可能

(三)民主政治是“幼稚园的政治”

(四)“好政府主义”的标准

 二、宪政思想与对“五五宪草”的批评

(一)宪政的意义与本质

(二)宪草初稿是“七拼八凑的百衲本”

(三)有限宪政论

 三、民主政制建设思想

(一)中国应实行联邦制

(二)议会政治的意义

(三)国民参政会应是“雏形国会”

(四)权力的分立与制衡

第六章 胡适的政党政治思想

 一、对政党政治的早期认识

 二、“无党政治”主张

第七章 胡适的自由主义价值观

 一、关于人权与思想的自由

(一)通过法治的途径保障人权

(二)充分实现思想言论的自由

 二、个人主义价值关怀

(一)五四运动的本质意义是造成了思想的大解放

(二)个人主义是社会进步的前提条件

结语

 一、政治信仰上的自由主义品格

 二、政治行为上趋附极权主义

(一)为民族危机与民族主义的情势所至

(二)实用主义哲学与好政府主张的内在指向

 三、中国自由主义的命运

主要参考资料

后记

内容推荐

《独立评论》时期(1932年5月至1937年7月),在胡适政治思想的发展历程中具有承先启后的重要意义,也是胡适处于与现实政权、特别是与国民党蒋介石统治关系生涯中,具有转折性意义的阶段。整理和探讨这个时期胡适政治思想的丰富内容(政治信仰)和政治立场(政治行动)的分裂状况,对深化胡适及其政治思想的整体研究,对促进近现代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及其自由主义政治思想的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这本由高志勇所著的《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独立评论时期胡适政治思想研究》的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章,《独立评论》时期的政治生态。《独立评论》时期,是中国民族主义大兴起和西方民主在中国际遇十分不佳的时期,也是中国政局因救亡之需由分裂走向统一、言论环境相对宽松的时期。随着日祸加剧,民族危机愈益严重,民族主义由此而成为制控中国政治思想格局的主流;西方民主政治,因其理论的“修正”、西方世界的全面危机和德意日法西斯主义,更因无法满足中国的现实需要,而遭到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冷落;为救亡图存,国共两党开始逐渐捐弃前嫌,走上合作轨道,国民党蒋介石成为中国政权的代表。这种政治生态(语境),既是促进胡适政治思想发展的机遇,也是驱动胡适政治思想主题由自由主义转向民族主义的重要力量。

第二部分,即第二章,胡适的对日观转变。在《独立评论》时段,胡适虽然欲坚持以世界大同主义理想,来阐述和处理世界政治关系特别是中日关系,但最终因日本侵华步伐加快、民族危机加剧,民族主义逐渐成为他的政治思想的主题,自由主义最终让步于民族主义。

第三部分,即第三章,胡适与国民党政权的关系。《独立评论》时期,是胡适与国民党蒋介石政治关系的“中转站”,即胡适由“独行”转而跨越“独立”边界,走向趋附国民党政权、接近政治“中心”的转折阶段。在此时期,胡适力图重释孙中山的政治思想,以寻求与国民党蒋介石合作的“初步的共同认识”(即政治信仰上两者之间的切合性);不断挖掘国民党蒋介石统治的种种“带民主的色彩”与“很有价值的大进步”,寻找趋附它,做其“诤友、”“诤臣”的现实基础。此外,他还幻想汪精卫能在国民党政权中形成“文”对“武”的制约力量,只是由于民族主义与投降主义的分际,他最终更加靠拢蒋介石政权。这是在民族主义的驱动下,胡适政治行动转变的重要表现。

第四部分,即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胡适的自由主义政治思想。在《独立评论》时期,胡适的政治思想虽然缺乏“新月”时期的激烈色彩,但仍然极富自由主义的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

第一,继承“五四”风格,坚持进行民族反省与批判,主张通过“充分的世界化”来打造英美式的新型民族文化,“西化”倾向十分鲜明。

第二,坚持民主宪政理想,反对在中国实行专制独裁,反对武力建国方式,主张实行“宪法之治”,建设议会政治和民主政体。

第三,主张解除党禁、废除党治,实行无党政治或多党制政治。

第四,阐发自由的内容与人权的重要性,主张“法治”之下的人权保障,重释“五四”自由传统精神,阐释“健全的个人主义”的社会价值。

总之,在《独立评论》时期,胡适政治思想价值的指向仍然是自由主义,但他对国民党蒋介石现实政权的政治态度却发生了转变。因此,他的政治人格特征就表现为这种政治信仰与政治行为二相分裂的状态。胡适的这种政治人格是决定其晚年角色与命运的重要因素。透过胡适的政治人格,可以诠释近现代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群体的裂变和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命运。

《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独立评论时期胡适政治思想研究》适合胡适研究者阅读。

编辑推荐

高志勇的这部《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独立评论时期胡适政治思想研究》在借鉴前人丰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以“断代史”的方式,从《独立评论》时期切入,来解读胡适的政治思想,考察胡适的政治行为,阐释胡适的政治人格,是很有新意的,对于认识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群体的历史命运很有学术价值。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21:2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