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天涯晚札/纸阅读文库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曾伯炎
出版社 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天涯晚札》是作者曾伯炎20多年笔耕于穗沪蓉渝纸媒副刊上的集纳,内容涉猎广泛,思想深刻,对于时下的读者颇有启示。有读书之思,习文之悟,书生之议,茶余闲话等。除谈书议文之外,还收录了作者关于文化方面的时评。

内容推荐

曾伯炎,资深媒体人,专栏作家,现居成都。主要作品有诗集《野蔷薇》、《智慧小语》等。退休后主事随笔杂感,多载于南方报刊。这本《天涯晚札》收录的就是他的散文作品。

《天涯晚札》由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目录

学林探微

散文散议

随笔随想

读之乐

书之思

戏剧与语言

老男人散文

罗荣渠——探索中国现代变化理论的北大学者

文学冷遇解读

老年应文史交辉

阅读?悦读?越读

序《王建摆聊斋》

书生书瘾

话语变迁看三十年

大学者与小册子

诗,受冷落吗

文苑清议

重识王永梭

摩登阿Q

当代《武训》白芳礼

杨宪老的生死幽默

感念卢作孚

文坛傻雄

成都的茶座沙龙

饮茶大慈寺

张善子与罗斯福

狗年杂话

猪年评猪

鼠年唠鼠

美育与人性

老的美与老的丑

闲话“滑头”

流沙河妙联

书生忧患

有吃喝宗教吗

宜居城市

城乡龃龉

大城市的小市民

企业有魂吗

感慨“接轨”

戏剧文化忧思录

别笑怀旧

字的恶搞

从课本说到节约

书斋纵笔

余光中的巴蜀情

名人故居感怀

报坛往事

作客题词

从高尔夫到谢泳

丰子恺山城轶诗

郭沫若的两张成绩单

华西坝忆旧

故乡?童年?小河

车辅怀旧

挽联丛话

读一壶山人

二战老兵陶在廉学长

瞧瞧人家的文风

后记

试读章节

书之思

听说《书城》面临停刊的危机,与读书人相友的《书屋》等人文内容刊物,也面临许多困窘,这不仅反映读书风气衰落,是否也警示人文精神在淡出呢?记得十多年前,某兄向我推荐林贤治主编的《书与人》,读过两期,很受益,也早就停刊了。前些年,我居住的这座有“文化名城”头衔的城市,还有报纸开出“读书”与“阅读”的版面,这些年,用五个版六个版发明星秘闻,七个版八个版为汽车商、房地产商促销,皆不嫌多,这一版半版的书香,竟嫌多余,早就撵人爪哇国了。岂不太轻贱书这种精神文明的结晶与人类文化的遗产?难道社会在向工商业转型中,又在酝酿读书无益无用之风气乎?今日之工与商,也是文化含量很高的行业哩!二十多年前,流行着一种观念,叫:无工不富,无农不稳,无商不活,无军不固,听得老作家冰心奶奶火了,她著文质问道:无士呢?士在这里指知识分子,当然应包括读书人了,今天,我们感慨大学里缺乏大师,学校若这么只用铜臭去代替书香,以商贾代替书生,也许大师还要短缺呢。

书之于人,既使人文化,也使人智化,文化构建文明,智化消除愚昧,人的生命短暂几十年,书可以让你获得人类数千年实践的历程与经验,在前人的成就中创造成就。尤其前人思考人生真谛的认真,对人类历史实践的严肃。以先秦时代为例,那是知识分子思考人生、观察社会,精神最活跃、思想最自由的时代,才形成学术流派异彩纷呈,诸子百家平等争鸣的局面。老子任过周朝的图书馆长,当属读书人了,他著作中谈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道”便是人生的真谛与真理。今天看来,也很符合环保理念。孔子虽然讲读书致用,这用,也是推行他所认识的道去美化社会,并非教弟子用书去为稻粱谋,甚至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这道,不是人生真谛吗?先秦时的读书人,这种读书求索精神,与那时希腊人的哲学思考,洽是东西方文明辉映着人类的时代。今天,我们还受惠于两千多年前那些著书立说的大师们,对孔丘、老子、庄子和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阿基米德犹敬重不已。他们启迪人类的智心慧性,所开创的文明,仍在他们的著作中,闪烁着文化的光辉。反观今日,商业化在排斥文化,如哲学、历史学这类与前人讲的道相关的人文学科萎缩与冷落,海外富翁捐巨资给某大学建哲学楼,却被学校挪去建其他正热门的专业大楼,便是以眼前功利价值去代替深远文化价值的犬儒式倾向了。读书只是纯功利的追求,哪还有求道(追求人生真理)者,读书人的文化含量、学术水准弱化,精神贫化,只有物质的欲望强化,为达到目的,且不顾道德恶化,当书变成功利的敲门砖或垫脚石,书就不是使人文化与智化而是俗化与奸化了,这也是社会难淳厚风气,难和谐之一种因由吧。

随着传统社会的转型,书的普及与大众化,尤其商品化,无可厚非。书与读书人被神圣化的风习,自然也会转化,书的经典性,也有实用性在渗入,书的雅性向世俗性融汇,也是必然趋势。但是,读书只有简单的功利目的,前人将读书作为做官的阶梯,科举取士制度由来已久,现在又出现发财做官。这些变化,对纯粹读书人,难以产生刺激,对那些怀着读书做官目的者,便产生冲击了,这是今日厌学与持读书无用观点的特色,与泛政治化时期贬损文化与知识分子的读书无用论,又有差异了。

书,是多义多功能的,以书求黄金屋、求颜如玉者,古有今有,未来还有,以书去求学术之术而弃其学者,如韩非、李斯之徒,深得权术之奥,早有传统。吾国传统书籍中,谋略文化盛行,相比之下,讲学问的文化,只在先秦百家争鸣时期辉煌过,以后还有延续遗韵,也只在民间了。术,可急功近利,学,只有长远影响,而学出现的思辨形成活跃的思想,不符合皇帝们的嗜好,所以,讲学问与学术的百家争鸣,秦以后便灭绝,以史官文化独步世界,就是史家尊崇的直笔,也改成曲笔。史学家顾颉刚先生认为。许多历史是后人添进去的,古时的大舜,到了战国时,就在儒家笔下,变成孝子了。那么,今日这新的读书无用论风气下,从古书中去寻实用的东西,也该慎之又慎,弄不好,在赝品中再造出新的赝品来充学问,岂不贻误苍生吗?

P15-17

序言

一九五一年认识曾伯炎,他才十九岁,迄今已有五十八年,彼此都老了。家庭出身相似,在民国时又都是中学生,国文便背诵过《古文观止》里相同的篇目,交游圈内会见过相同的朋友。加之邻县而居,他中江,我金堂,乡土风物近似,与他一见如故,只是相处太短暂了。一九五二年我从省报社调到少文联后,与他疏远开来。此后两人青春一亮而熄,俱遭五七之祸,遂致断交二十年,街上遇逢,我不敢招呼他。此种尴尬情形,令人很难理解。天真者问:“你们为啥不反抗呢?”我哑口无言,俯愧而已。心想:“你们年幼,怎知厉害。”

必待一九八。年后,罪罟松弛,两人才敢正大光明往来。当时伯炎与我一样,寄希望于开放改革,我们都做编辑工作,他在《四川农村报》文艺版,我在《星星》。两人业余都写诗,可以说是见好就唱,今日返观,无非是一些宣传品罢了,价值浅薄。当初未能省悟。竟如阿Q舂米,俞舂愈起劲。还有一事成风,那时朋辈相聚,总要畅谈近期报刊上的好文章,以及具有震撼力的伤痕文学作品,各自抒发读后见解,互相鼓舞。说得高兴,往往声播室外,惊动邻人。大慈寺路游藜兄家便是星期聚会处,虽风雨而不改。除了伯炎与我,还有一些当过右派吃过苦的朋友去游家。我那几年多有机缘外出开会,见闻稍广,感触亦深,都在那些聚会处敞开谈。说到快意之事,固然欢笑,而提起可恨之事亦不免愤慨斥骂。有一回沙汀提醒说:“我要做五七战士哈。”我知道墙有耳,“新时期”亦不免。当时伯炎与我仿佛回到青春,自觉胸中腾涌正气,又见光明在前,所以不怕。

进入一九九○年后,十年大梦初醒,两人同时结束了“第二度青春”,内心难受,全靠每周星期四锦江茶聚和星期日寒舍茶聚,相暖相慰。伯炎从此再不写诗,真是“灵魂深处爆发革命”,对他说来好比自割盲肠,痛而且难。他为人倔强,毅然另辟蹊径,试作社会性议论文字,以及读书笔记。起初手生,有时理路多碍。所幸他少年时读过唐宋诸家议论文章,可资借鉴。后来愈作愈好,不但路通道广,而且随手捃摘中外引证古今,竟斐然可观了。最可贵者,有活火山在他胸中不时喷发,火辣辣的螵灼观者,而为我所不及。现在他似乎进入了“第二度青春”,光辉灿然映照白发,令我羡慕。

伯炎与我五十八年友谊,情同手足。我对他最大的影响,此处不可不说,就是戒烟。一九九一年十月我戒烟,他偏稳起不戒,相聚时依然吸云吐雾,不时猛咳排痰,满脸胀红气喘。待到冷眼旁观我五年,见我戒烟以来气色变好,病少了,不咳了,他才决意跟着我戒除。至于他对我的影响,我认为亦不小,就是他在网上读到妙文,便要复印下来,每周一厚叠,赐我开眼界。我是电脑盲,眼界窄,“赖此,能知天下事”。现在他要出书,推出这些年来所写文章,叫我作序。我因眼疾甚苦,只能从简,写成此篇,请求老友谅我。

二○○九年七月二十八日,写于成都

后记

辑成这些随笔,取个名字,颇费思考,这是前后二十多年笔耕于穗沪蓉渝纸媒副刊上的集纳,有读书之思,习文之悟,书生之议,茶余闲话等。除谈书议文之外,涉及文化方面的时评,都搜入,只好以“书话、实话、杂话”来包容了。

比起流沙河兄自称“职业读书人”、龚明德兄在他“六场绝缘斋”做“纯粹读书人”和冉云飞那种饕餮读书人来,我只是一个出身读书人家庭的客串读书人而已。或是个传媒界里不羡官颇爱书的另类。比起五四时期那些博通中西的文人,可谓不博不通。比起国门开放广汲博收的下一代,也有汲纳不丰思想未全解冻之憾。读书多随意而未深探,索性浏览较少定向与系统,便有鲁迅所诟病的博识者多浅的缺陷。好在走出为人做嫁衣的编辑角色,转入自由撰稿人获得思想恣肆的空间,便有自我的复苏与心志的复壮,先由恢复诗心再发掘文心,复读旧典再贪读新经,在读而思又思而写中,拓宽了笔耕的境域。尤其这几年以网上读补助纸上读,更扩展了精神空间与文化天地,单一汲收扩大为多样汲收,仿佛出现读与思的写作第二春,便有勇气以这些篇什付梓,就教于方家与读者了。

回忆商潮激涌的这些年,我仍能留住书生的书香不被浸蚀,看人们弄潮,或得或失,或富或贫,只作浮世观,守住书馨文趣,延续文化情缘。米舒编《新民晚报·读书乐》、刘绪源主编《文汇读书周报》、诗人寒星在广州编《读书人报》,乃至后来周实在湖南主编《书屋》都常亲近,为我案头读物,有时也写点感悟与心得。他们延续了中华读书人的书魂,我有幸与他们交流,也就保持书香对铜臭的免疫力,这也是今日还有这些说书议文随笔的因缘之一了。

社会转型,知识人追求真、善、美价值的传统与操守,应不被拜物教的功利价值取代,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的传统,更应信守。岂可在物质的暴发中丧失对精神贫困的警醒乎?这种精神贫困的一类表象,便是:大话惑世,套话凝脑,废话遗豕,假话愚人。那么,提倡以书话代大话,以实话代痞话,以真话类杂话代套话与废话,也是民风与文风的归雅归淳,所谓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岂不也在其中吗?编好这集随笔,在此向读者作个交代,也是以心与读者交流了。

作 者

二○○九年三月六日于成都

书评(媒体评论)

……他为人倔强,毅然另辟蹊径,试作社会性议论文字,以及读书笔记。起初手生,有时理路多碍。所幸他少年时读过唐宋诸家议论文章,可资借鉴。后来愈作愈好,不但路通道广,而且随手捃摘中外引证古今,竞斐然可观了。最可贵者,有活火山在他胸中不时喷发,火辣辣的燥灼观者,而为我所不及。现在他似乎进入了“第三度青春”,光辉灿然映照白发,令我羡慕。

(流沙河)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