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印象北京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邱华栋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印象北京,不光要印象城市的外观,还要印象城市的人群以及城市的内心。

本书的第一部分主要印象北京的场景,第二部分主要印象北京的人群,加上一点个人的经历,这样的印象信息量就比较大,同时也还带有个人色彩,印象起来就五彩斑斓了。

内容推荐

作为中国的政治与文化中心,北京从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关于她的话题也是常谈常新。当代著名作家邱华栋从北京的场景与人群出发,以轻松幽默的笔调多层面、多角度地述写了一个在北京生活了二十多年的新北京人的北京印象和北京经历:大至一国之都的雄心,小至卑微者的美好愿望;飘渺如旧城的灵魂,实在如中产阶层的烦恼;辉煌的摩天大楼,平凡的市井民居……一一勾画着悠远的岁月痕迹、清晰的世间心声。他的印象肯定不是您的,但一定是真实而趣意迷离的,也一定会是每一个关注北京的人所期待的。

目录

咱也来印象北京(序)

上辑:北京的场景

北京的标志

“水蛋”“扭动的A”与“鸟巢”

北京的雄心

北京的意象

北京的长安街

北京的书店和影碟店

北京的显性和隐性生活

北京的CBD

北京的天际线

北京的摩天大楼

天安门广场

北京的火车站

北京的航空港

北京的地铁系统

北京的立交桥

北京城的中心和边缘

北京的新社区

北京的下水道

北京的医院

北京的火葬场、陵园与墓地

北京的商场

北京的电视台

北京的吃喝

北京的大饭店

北京的公园、动物园与植物园

北京的游乐场所

北京的金融街

北京的体育中心

北京的硅谷

北京的大学区与科学城

北京的戏楼、音乐厅和影剧院

北京的报社与杂志社

北京的酒吧

北京的博物馆

北京的艺术区

北京的城市功能

北京旧城的灵魂

虚拟的城市

下辑:纪历与人群

北京的圈子

北京是外来人的天堂

北京的河南人

在北京的星空下

颤抖的城市

卑微者的美好愿望

在酒吧里写作

北京的风很大

北京搬家记

铁轨发亮

北京的流水席

形象设计师

北京的堵车

北京的自由撰稿人

城市蜘蛛人

北京的出租车司机

城市的守夜人

北京的收藏家和收藏者

彩票销售员

盲人乐师

领舞小姐

卖花姑娘

公关人

北京大爷和北京姑娘

北京的白领和金领

酒吧调酒师

北京的策划人

直销人

私人侦探

北京的中产阶层

手机电话人

钟表人

吸毒者,瘾君子

磨刀老人

城市平面人

北京午夜里的游走(代跋)

试读章节

北京的显性和隐性生活

北京的生活有没有两重天地?当然有了,比如说沿着三元桥,向首都机场方向去的道路两边,就有着两重生活。

在三元桥向东北方向延伸的道路两边,右边分布着亮马河国际商务区以及燕莎附近的第三使馆区,左边是西坝河一带的第四使馆区和望京地区。现在这个区域,已经被称为是“上东区”了——我们的房地产商人真是特别会炒作概念。亮马河一带是北京新兴的商务区,这一片地区是十分国际化的第三使馆区,分布了很多的高级酒店和写字楼。这个地区,是仅次于国贸中心和现代城那边的中央商务区的国际化地区。正是在这样的地方,北京生活中的两重天地表现得特别明显。

比如,亮马河一带是北京新兴的商务区,分布了很多的高级酒店和写字楼。亮马河地区,也是国贸中心一带中央商务区的延伸地带,这里又是第二和第三使馆区的连接地区,使馆区一直延伸到三里屯和建国门一带的第一使馆区。这里在最近的几年之间,崛起了美国大使馆、韩国大使馆、印度大使馆、以色列大使馆、日本大使馆等很多的驻华使馆和高档写字楼以及公寓。而北京未来的第四使馆区,就在和第三使馆区隔着机场高速公路的北边,现在的曙光电机厂一侧,所以,今后这里的发展肯定更加国际化。我原先就职的报社就在这个地区,几乎每天我都要穿越亮马河一带,对这里的任何一个去处都很熟悉。这里有希尔顿、昆仑、长城、凯宾斯基等4家五星级的饭店,每天晚上,这里都是一片灯红酒绿和纸醉金迷的景象。有像普拉纳啤酒坊的纯正德国黑啤酒,还有顺峰这样一掷万金的地方;有“硬石”和“星期五”这样的美式餐厅让白领以及老外趋之若鹜,还有可以买到北欧珍奇花卉的菜太花卉中心。还有一个风景,夏天里,站街女郎很多,一度被称为“停鸡坪”,虽然警察经常来管治,但是她们仍旧在打游击战。此外,还有办假证件、倒黑市外汇、卖盗版光盘的。有时候,你还能碰见一些外国骗子,假装和你换人民币,然后偷梁换柱,转眼之间就弄走了你的人民币。

而至少有2000左右的德国人在凯宾斯基饭店周围这一片地方生活,有专门给德国人提供食品的纯粹德式的面包房和香肠店,如果你不会说德语,可能人家都不和你做生意。而从三元桥到望京的扇面地区,已经居住了5万左右的韩国人了。在望京地区,朝鲜语已经成了第一外语,韩国学校、商店、美发店到处都是,显示了北京的国际化程度正在迅速提高,吸引了很多外国人在北京长期定居——他们今后也是北京人了。

和这些显性的国际化生活相比,在同一个地区,还有另外的一种生活。在这个地区,“站街女郎”、乞丐、卖花女、贩夫走卒成群地出没着,他们大部分租住在安家楼的平房里。比如,外地的站街女郎来了,一定会在这里先落脚。我曾经采访过从东北来的几对男女,他们就租住在这个光鲜地区夹缝中的一些平房里,白天睡觉,晚上就出来,女人站街挣钱,男人或者男友就当“鸡头”。有时候,男人因为这样吃软饭,会心理变态、歇斯底里,把自己的女人暴揍一顿。我还看见过一个卖红薯的,被好几个城管人员围起来,把他烤红薯的烤炉车子给掀翻,把杆秤给扔到亮马河里面去,然后把人抓到车上带走——后来我们才知道还有一个收容站,正在等待着这些人填空。很多贩夫走卒之流像衍生物一样在这个地区找饭吃。别人吃肉,他们喝汤。可是,我们的主流媒体从来都不会聚焦于他们,他们的生活完全处于一种隐性状态。像办假证件、倒黑市外汇、卖盗版光盘、卖假文物瓷器的等,我们谁知道他们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

而亮马河经过了一次河底的清淤治理,水质好了两年,但是,最近又变成了长绿毛的河流。确实,作为北京的缩影,这个地区人们的生存景象是如此不同,差别是如此巨大,简直就是两重天地。除了下层的贩夫走卒、站街女郎和办假证件的之外,还有一种常态的生活,就是居于中间层的市民阶层。更多的市民在出人中档的京源商场和佳亿时尚广场,出入各种副食菜市场,也在忙忙碌碌地生活着。我觉得三元桥及其延伸地区,是当代北京一个最逼真和浓缩的景观,社会分层从大官、大款、大腕、高级欢场女郎到中级市民再到低级站街女、民工,这里的生存景象的多层空间以及它的国际化,都是最有代表性的了。这多个层面之间,都是不互相沟通和流动的,彼此井水不犯河水,共存共荣地生活着。

第三使馆区亮马河一带生活的人,他们生存的景象是如此不同,差别是如此巨大,除了下层的站街女郎、办假证件的,我还偶然碰到过原中国国家队的足球教练施拉普纳,我曾经见过他在普拉纳啤酒坊喝德国啤酒,不过特别势利的中国球迷肯定已经把他忘了。我还见过当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一个谈判对手、欧盟的专员拉米——当时拉米就在希尔顿酒店外面溜达。至于一些中国名人,在“硬石”就更加经常见,一窝一窝的。我觉得亮马河地区是当代北京一个最逼真和浓缩的景观,这里的生存景象的多层与多种空间以及它的国际化,都是最有代表性的了。

P28-31

序言

咱也来印象北京(序)

“印象××”本来是张艺谋及其班底干的事情,眼下已经有了“印象丽江”“印象漓江”“印象西湖”等,似乎到处都是一片印象之声。所以,要我来“印象北京”,刚接下来这个活儿,觉得也很容易,因为你印象一个东西,不管这个东西是大是小,听上去都是很简单的事情,可以模糊和感觉,可以随意和个人化,即使这印象是自己的偏见和成见,狭隘与短浅,也不过是印象而已。可是,一旦真“印象北京”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和美妙了。像北京这么一个庞然大物,她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都是那么的丰富,谁来印象都是片面的,都是盲人摸象,都是管中窥豹。所以,要印象伟大的北京,还要写下来一些文字,那也只能是我一个人的印象了。不过,我在北京生活了18年了,肯定多少还是留有一些印象的。而且,作为新北京人,我的印象比很多老北京人敏感,尤其对北京的变化和新生事物敏感,这是我的长处。很多老北京人记得的,大都是胡同和大杂院的生活,顶多还有一些机关和部队大院的生活,而最近20年的变化在他们的心里引发的震动,肯定就没有我这么一个新北京人那么大。人在一个环境里待久了,就迟钝了,就不那么敏感了。正因为北京不是我的故乡,我是一个新北京人,我才对她印象和感觉得那么新鲜和真切,那么的生动和新颖,对她的一点点变化都了然于心,印象起来,都是那么细致入微和惊心动魄。

那么,如何来印象北京呢?我想先从北京的场景入手。场景就是环境,一个城市的场景和环境,带给人的不仅是视觉的印象,还有它背后的文化和心理暗示。我们都是在一个环境和场景中生活的,谁都离不开环境和场景,场景不断地投射到我们心里,构成了生活在这个场景和环境中的人的基本心理状态和感受,由此形成了一个地域和城市的人的基本性格与文化。我是1992年大学毕业后来到北京工作的。我记得,在那个时候,北京的整体建筑风格是要“夺回古都风貌”,这句话听起来没有错,可是,连城墙都早早拆了的北京,如何能够真正地“夺回古都风貌”呢?一边大拆胡同,一边去夺回古都风貌?这就是一个巨大的矛盾了。因此,那个时期留下了一些穿西装、戴瓜皮帽的建筑,比如西客站、长安大戏院、交通部大楼等,都是这样的建筑,并不好看。不过,这样的东西有几个也好,不要太多了。后来,一些领导下台了,这样的建筑就少了。

从建筑风格上来说,北京的建筑基本偏向于传统和保守。民族样式建筑比较多,但是建筑是时代的纪念碑,因此,各个时期的建筑,都留存有一定时代的烙印和影子。现在来看北京的建筑风格,真是杂乱无序,从20世纪50年代受苏联意识形态建筑文化影响的建筑军事博物馆、展览馆等到20世纪80年代全球化影响下的各种建筑风格,什么希腊罗马式、包豪斯式、洛可可式、巴洛克式、芝加哥式、汉风、唐韵、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建筑,真是五方杂陈。北京的建筑风格实在很难归纳,也许,用一个“乱”字就可以全部概括了。但是,印象北京,不光要印象城市的外观,还要印象城市的人群以及城市的内心,这印象,就越发不容易和不好玩儿了。于是,就出现了本书的第一部分主要印象北京的场景,第二部分主要印象北京的人群,加上一点个人的经历,这样的印象信息量就比较大,同时也还带有个人色彩,印象起来就五彩斑斓了。

但是,一切终归是印象,而且,我的印象,终究代替不了你的印象。那么,不行的话,大家一起来印象印象?

后记

北京午夜里的游走(代跋)

在北京,我喜欢看城市的夜景。近些年来,北京的夜生活已经大为丰富了。大多数餐馆都要营业到晚上12点,还有东直门内的簋街和后海一带集中了24小时营业的餐厅和酒吧,已经形成昼夜吃喝的美食一条街了,北京的夜晚是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

有一阵子,我最喜欢的事就是在夜间兜风,开车沿着二环、三环、四环不停地走。夜晚的北京和白天的北京是不一样的。白天,它傲慢、僵硬、霸气、污染严重。到了夜晚,空气多少是新鲜的,快速主干道上没有一处是堵车的,霓虹灯广告牌和各种路灯咬破了黑暗,整个城市在黑暗的夜空笼罩下,显得阔大、澄澈、清爽和繁华。它的夜晚比白天美。在夜晚,城市带给我一种沉醉的感觉。坐在车内向外看,城市像是一艘灯光通明的大游艇,它正带着1000多万人的睡梦,向着梦的深处,向着黎明漂移。

在过去,大多数时间我都是在夜晚写作的。夜晚安静,有利于我静心思索,但后来,我改为白天写作了。因为到了夜晚,我要成为一个游走者,游走在北京醉人的夜色中。但是,夜晚还是有陷阱的。我还记得,前不久的一天夜里,我从东便门立交桥下步行抄小路走回我的居所。刚走进河边的一大片绿化林就被绊倒了,夜太黑,我看不清四周,我感觉到我好像被一张网给兜头罩住了。而且还有鸟叫声在我身边响起,我挣扎了一会儿,才从那网中爬出来,我明白了,这是捕鸟人在这里拉的一面粘网,飞鸟只要撞上就跑不了。现在让我给撞上了。我划着火柴,发现粘网被我撞倒了,可恨的捕鸟人!在北京市区,即使树越来越少,飞鸟也还一直在自由地飞,它们根本想不到会撞上这种网。我借着手中光亮,看到网上一共有三只鸟,两只麻雀,一只说不上名字的小鸟。我把它们摘了下来,放飞到了空中。我想,在城市里,有时候我们也像这鸟,在不知名的陷阱里被困,好运来的时候又化险为夷。

在北京的午夜里,我曾到过很多酒吧、迪厅,我非常喜欢激烈的迪斯科音乐震颤的效果。那样一种颤抖,就如同这座城市的夜晚一样迷幻。不过,无论有多么狂躁的音乐,无论有多少人的面孔在我身边浮动,我都仍旧感到四周是那样的空旷。也许城市中的每一个人都差不多,没有谁在夜晚是特别的,就如同所有的创伤都会让心感到疼痛。午夜游走者,他们是黑夜里的舞者。我听到了我自己的心跳,也听到了这座城市的心跳,它那么有力,像一头温柔的巨兽在喘息。而这个时候,我和其他更多的人,一起构成了午夜黑暗而又绚烂的城市森林,在一起浮动。

2010年2月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2:1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