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厚厚的长篇历史小说,不艰深晦涩,不故布疑阵。作者以行云流水的笔法再现了我国明代中叶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和文学家王阳明的传奇一生。对于心学,本书作者见解独到,精辟深刻,发人深省。
该书出版至今,受到文艺界、学界、读者广泛关注。曾获中国艺术研究院颁发的文学创作一等奖,获贵州20世纪优秀文学作品提名,获贵阳市金筑文艺奖二等奖。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王阳明(修订本)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袁仁琮 |
出版社 | 巴蜀书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部厚厚的长篇历史小说,不艰深晦涩,不故布疑阵。作者以行云流水的笔法再现了我国明代中叶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和文学家王阳明的传奇一生。对于心学,本书作者见解独到,精辟深刻,发人深省。 该书出版至今,受到文艺界、学界、读者广泛关注。曾获中国艺术研究院颁发的文学创作一等奖,获贵州20世纪优秀文学作品提名,获贵阳市金筑文艺奖二等奖。 内容推荐 王阳明是我国明代中叶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和文学家。生于成化八年(1472),卒于嘉靖七年(1529)。这一时期,人民和统治者之间,统治者内部以及民族矛盾和斗争空前激烈、尖锐。这样的社会现实,对王阳明的影响很深。王阳明是晋代右将军王羲之之后,出生于官宦世家,但是,又被推到生活的最底层。复出以后,屡遭谗害。因而,做一个异于流俗的人是他的毕生追求。他研究佛家、道家、儒家学说,研究兵法,长于词章,而主要是研究圣人之学,也就是研究圣人的思想观点以及是怎样成为圣人的。在他看来,要成为圣人,就必须“去人欲,存天理”;必须不断地进取;“格物”以“致知”;必须“知”与“行”合一,而不能分离;而“致良知”则是修身的最高标准。这是他广泛地继承我国文化遗产,特别是“遍读考亭之书”之后,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和思索而形成的完整的思想体系。也就是后人所说的阳明心学。阳明心学尽管有不合理的一面,但仍不失为我国思想史上的一块丰碑。阳明心学影响广泛、深远,至今,仍然是海内外学术界的研究热点。王阳明为了传播他的观点,广收门人。大凡所到之处,都创设了书院。至于门人创办的书院就更多了。阳明先生治学严谨,富于创新,教授方法灵活,讲究实效,对于推动我国教育的发展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王阳明不失为一代思想巨人,这个思想巨人走的是曲折复杂的人生道路,而且富于戏剧性。作家袁仁琮同志把这一丰富复杂的内容用小说的形式再现给读者,实在是值得庆贺的。出现在这部小说中的王阳明是个极为复杂的人物。他是世宦之家子弟,却经受了生活的磨炼;他接触劳苦大众,到贵州和江西,都为人民做了不少好事、实事,深受老百姓尊重和爱戴,却又镇压了江西、福建等地的农民起义;他忠于皇帝,处处维护朝廷利益,却被误解、被谗害,几蒙不白之冤。总之,王阳明是个有血有肉,性格内涵丰富的人物。作品涉及生活面也很广,从大内到劳苦百姓,从普通人士到重臣,从忠良到佞幸,从地方到军队,都作了生动的描绘,是明代中叶社会生活的缩影。尤其应当肯定的是作家用重笔描写了王阳明富于开拓进取、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的精神,而这种精神,于今天又是特别需要的。这部书很值得一读。 目录 初版序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附录:我与画家刘峰 袁仁琮创作备忘录 初版后记 修订本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1 公元1506年的京城,寒冷似乎来得特别早。立秋刚过,已满目萧条,早晚冷得叫人打战,大有寒冬即将降临的势头。这种反常情形的出现,不知究竟是祸还是福,京师人不禁惶惶。 大内的确在酝酿一场祸乱,但正德皇帝(明武宗朱厚照)自己还蒙在鼓里。用过早餐,刚回到书房,贴身太监刘瑾说:“皇上,您知道眼下是什么季节吗?” 正德想一想,说:“夏天?” 刘瑾说:“皇上,夏天哪有这样冷?” 正德说:“那么,是冬天了?” 刘瑾说:“皇上,哪里就到冬天了?” 正德说:“绕什么弯?说吧。” 刘瑾满脸讨好的笑容,说:“爷爷,正是万里无云,天高气 爽的时候呀。”正德听了,长长地“啊”了一声。 一段时间来,顾命大臣内阁大学士刘健动辄以祖训来规劝少年天子正德,要他不要遗忘父皇临终时的嘱咐,好好习儒术,做个贤明君主。不但如此,还不时抽出四书、五经中的某些话要他解释,或者背诵某些内容。有好几回,他出了丑,解释不了,也背不出。他不知道这老头肚里会有那么多货,不看书也倒背如流,哪儿都蒙不了他;更恼恨自己老记不住,老分心,他真有点受不了啦,盼望这种审问似的学业检查快点结束。刚才,这位严厉的老先生问了一连串问题,他断断续续地回答了,一定是回答得不流利,不准确,老先生的脸才上了一层霜,听完,禁不住叹口气,说:“皇上虽然聪颖过人,如此荒疏,如何是好啊!” 正德讨厌这个须发灰白的老头子,但他是顾命大臣,父皇在病床前当面把自己托付给他和谢迁、李东阳三人,不敢摆皇上架子,只好收收心,用心去啃那些乏味的子日诗云。所以,他已有许多日子没有外出了。其实,最清楚正德行止的就是刘瑾,清楚而偏要问,用心只有刘瑾自己明白。 虽说正德已十五岁,登基好几个月,但没有一点人君的样子。想到担子落在肩上,自己得像父亲那样没完没了地听报告,处理事,批奏折,头就疼得厉害。只有和刘瑾等大小太监在一起的时候,才像脱缰的马,只要他高兴,要怎么玩怎么疯都行。刘瑾对他来说太重要了。连正德自己也奇怪,一个小小司礼监太监,居然斗鸡、遛狗、放鹰、狩猎、音乐、豢养豺狼虎豹,什么都会,又能事事都顺着他,他想得到的,刘瑾已经替他想到,他没想到的,刘瑾也替他想到,真是天下难求的知心人。听刘瑾发问,把正拿在手里玩弄的一只精致绝伦的笛子放下,一脸苦相,说:“你有什么好主意?” 刘瑾忙上前打躬说:“皇上这些日子读书太辛苦,该歇歇了。” 正德没有正眼看刘瑾,不管怎么说,刘瑾不过是贴身太监,不能失了身份,冷冷地说:“有屁就放,绕什么圈子啊?” 刘瑾连说:“是是是,皇上不知,今年秋天来得特别早,才交秋,郊外已经一片红,好看极了。” 刘瑾听皇上在他面前冒出粗话来,愈觉得他和皇上之间的关系远不是刘健、谢迁这帮迂夫子可比的,试探说:“皇上年纪还小,一天要忙这么多事务,够累了,老东西还这么逼……” 正德忽然变了脸色,说话也不好听了,说:“老东西,这话是你说的吗?” 刘瑾忙低眉顺眼,说:“奴才的意思是,皇上该出去散散心了……要是皇上累出病来,我这个当奴才的,就是碎尸万段也抵不了这罪过……” 正德心里骂道:“就你嘴巴会说。” 正德一想到外面,心思全野了,但还是怕不讲情面的刘健说他荒疏学业,将来当不好皇上,治不好大明天下,有负于先皇,有负于天下,等等,说:“还是别去了吧,朕不想听人数落不是……” 刘瑾听正德说“听人数落不是”,潜藏在心里深处的那点硬东西忽然膨胀了不少,隐隐作梗,好像胃痛发作。 尽管弘治帝、明孝宗朱韦占樘生前对儿子寄予厚望,费尽心机管教,朱厚照还是老不醒悟,根本不知道他不愿受祖制、祖训约束,沉溺于嬉戏的怪癖正在被刘瑾一伙太监所利用,正一步步向可怕的泥潭边缘滑去。刘瑾知道这时正是正德拿不定主意的时候,只要加一把火,就会向他们靠拢一步,他说:“皇上真的是忙得自己生病都忘了?” 正德一时没转过弯来,愣愣地看眼前这张再熟悉不过的老妈脸,刘瑾提醒说:“皇上是不是受风寒?昨晚上还发烧来着呢……。” 正德不想读书就装病,已不是头一回。而且常常先缺了课,再由刘瑾跟刘健说缘由。“感冒”明明是刘瑾编出来骗刘健的瞎话,但正德想的是瞎话是刘瑾为他才编的,忠心难得,没再说话。不说话就是赞成,正德这德行,刘瑾再熟悉没有了。下面该做什么,没必要再问。问也白问,正德说不出什么道道。去哪里玩,如何玩,由他安排妥当,到时候来迎驾就是了。能堂而皇之地出去更好,不行,先出宫再说。只要皇上玩得高兴,谁能奈何! 2 刘瑾刚离开,刘健进来。 刘健是洛阳人,进士,文渊阁大学士,当朝首辅。学问精深,正直,敢说敢干,先帝朱佑樘每每采纳他的意见,都取得良好效果。和刘健同朝辅佐正德的还有谢迁、李东阳。谢迁,进士,浙江余姚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谢迁高风亮节,思维敏捷,善于辩论。李东阳,湖南茶陵人,进士,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善于谋略。朝廷上下对他们三人作过这样的评价:李东阳善于谋略,刘健善于明断是非,谢迁长于机辩,对明朝都忠心耿耿,又各有所长,一起辅佐朝政,可说是上苍所赐。三人都是弘治手里留下来的老臣,正德知道他们资格老,有学问,有能耐,凡朝廷重大决策,一定要和他们商议,不可由着自己脾气胡干。但正德对他们的了解远不如刘瑾一伙。刘瑾深知这三个老家伙在朝中的地位,知道他们不好对付,要在朝中占一席之地,不除掉老东西不行;要除掉,硬来不行,只能在少年天子身上打主意。 刘瑾一伙人的绝妙主意已经在正德身上实施几年,有了怎样的变化,正德自己不清楚。看得清楚的是刘瑾一伙和刘健等三位顾命大臣,他们双方站到敌对方面,已经身不由己,而且正在酝酿着一场大较量。不管这场大较量对明朝,对百官和老百姓祸乱有多大,都在一步步地逼近。 以往,正德早朝退下,用过早膳,稍事歇息,即由内侍送书案到文华殿,再昕侍讲官讲解。这天,正德和刘瑾多说了些话,又牵挂着到郊外面去玩,把这事忘了。刘健在门外等了多时,不见皇上到来。看见刘瑾从殿旁门出来,猜想这贼一定又在皇上跟前鼓捣了,见到正德,得尽量心平气和一些,免得惹皇上生气。正德以为刘健又有什么事,问:“先生,有事刚才你为什么不说呢?” 正德说的“刚才”,说的是早朝的事。刘健知道正德又犯糊涂了,这天根本没上早朝,他怎么说?刘健说:“臣等了半个时辰还不见圣驾临经筵,才特地过来看看。” 正德这才想起早该去听讲了。每天都这样:早朝、早膳、听讲、批红,这日子真不是人过的,这天,他无论如何也不想再听讲了,说:“刘阁老,朕今天身体实在不济,就免了吧。” 刘健极迅速地扫一眼正德脸色,明白正德一定又是听了那贼的怂恿,要变着法到郊外游乐,他一定要把这把戏戳穿,说:“皇上龙体不适,臣叫太医来吧。” 正德连忙摇头,说:“那帮老家伙,看病没本事,过场不少,朕不想见他们。” 刘健说:“皇上,有病还是早治的好。” 正德不高兴了,脸拉得长长的。不过,他不好太给刘健难堪。得罪了三位老臣,真的有了什么大事,他是无论如何担不起的。这么想着,口气和缓下来,说:“朕没多大病,不用担心……稍歇歇,自会去的,何须刘阁老亲自来?” 话说到这份上,刘健不好再说什么,走出大门,但是,脚步格外沉重,一个不好的预感又顽强地冒上来:弄不好大明要坏在这伙贼的手里。 刘瑾躲在背处,等待刘健出殿,走远了,认定不会很快返回,才又从小门进来见正德,说:“皇上,若果值此金秋时节举宴于南郊,放鹰,比箭,必定特别有趣。” 打发走了刘健,正德情绪轻松了许多,说:“朕都快闷出病来了,你去安排吧。” 刘瑾说:“请皇上放心,奴才一定让皇上满意。” 说着,要退下,正德朝他招手,说:“机密不可外泄,千万千万,让那几位阁老知道了,可不是玩的。” …… P1-5 序言 王阳明是我国明代中叶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和文学家。生于成化八年(1472),卒于嘉靖七年(1529)。这一时期,人民和统治者之间,统治者内部以及民族矛盾和斗争空前激烈、尖锐。这样的社会现实,对王阳明的影响很深。王阳明是晋代右将军王羲之之后,出生于官宦世家,但是,又被推到生活的最底层。复出以后,屡遭谗害。因而,做一个异于流俗的人是他的毕生追求。他研究佛家、道家、儒家学说,研究兵法,长于词章,而主要是研究圣人之学,也就是研究圣人的思想观点以及是怎样成为圣人的。在他看来,要成为圣人,就必须“去人欲,存天理”;必须不断地进取;“格物”以“致知”;必须“知”与“行”合一,而不能分离;而“致良知”则是修身的最高标准。这是他广泛地继承我国文化遗产,特别是“遍读考亭之书”之后,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和思索而形成的完整的思想体系。也就是后人所说的阳明心学。阳明心学尽管有不合理的一面,但仍不失为我国思想史上的一块丰碑。阳明心学影响广泛、深远,至今,仍然是海内外学术界的研究热点。王阳明为了传播他的观点,广收门人。大凡所到之处,都创设了书院。至于门人创办的书院就更多了。阳明先生治学严谨,富于创新,教授方法灵活,讲究实效,对于推动我国教育的发展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王阳明不失为一代思想巨人,这个思想巨人走的是曲折复杂的人生道路,而且富于戏剧性。作家袁仁琮同志把这一丰富复杂的内容用小说的形式再现给读者,实在是值得庆贺的。出现在这部小说中的王阳明是个极为复杂的人物。他是世宦之家子弟,却经受了生活的磨炼;他接触劳苦大众,到贵州和江西,都为人民做了不少好事、实事,深受老百姓尊重和爱戴,却又镇压了江西、福建等地的农民起义;他忠于皇帝,处处维护朝廷利益,却被误解、被谗害,几蒙不白之冤。总之,王阳明是个有血有肉,性格内涵丰富的人物。作品涉及生活面也很广,从大内到劳苦百姓,从普通人士到重臣,从忠良到佞幸,从地方到军队,都作了生动的描绘,是明代中叶社会生活的缩影。尤其应当肯定的是作家用重笔描写了王阳明富于开拓进取、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的精神,而这种精神,于今天又是特别需要的。这部书很值得一读。 1950年代,我和仁琮在大学同学四年。当时,他给我的印象是:一个思想境界较高的人,一个在文学领域执著追求的人。在那个年代众所周知的偏激潮流中,他头脑清醒,未曾因为推波助澜而悔恨终身。后来,仁琮果然在教学领域、文学领域里作出了显著成绩,而且老当益壮,至今笔耕不辍。而我,确多少有些疏懒了。 1997年12月写于贵阳照壁山 后记 长篇历史小说《王阳明》出版至今,受到文艺界、学界、读者广泛关注。获中国艺术研究院颁发的文学创作一等奖,获贵州20世纪优秀文学作品提名,获贵阳市金筑文艺奖二等奖。广西资深研究家过伟、贵州资深评论家龙光沛等专门撰文评述。由于王阳明哲学博大精深,教育、军事、文学都有很高成就,且距今已六百多年,一般读者要走近这位先哲比较困难;再说,经历十多年的学习砥砺,对王阳明的方方面面有了进一步认识,于是,有写一本解读王阳明的愿望,并很快付诸实施。于是,便有了《解读王阳明》一书的出版。由于研究的深入,修订长篇历史小说《王阳明》便迫在眉睫了。对王阳明这座思想和哲学的高山,有了新的探索,新的思考,在艺术作品中必须有相应表现。其二,由于十一年前种种条件的限制,一些重要内容很想写而没能写进来。这些,都希望在修订本中得到解决。这就是要对《王阳明》进行修订的基本原因。整个2008年,我除了写写短文,给朋友看看书稿,写写序,参加必须参加的活动,撰写《解读王阳明》和修订长篇历史小说《王阳明》就成了我的主要工作。《解读王阳明》由巴蜀书社出版,完成了这套书的一半。待长篇历史小说《王阳明》(修订本)出版,我要做的关于王阳明这位先哲的研究与创作将告一段落。 为要让读者能获得更为直观的印象,我的挚友——内蒙古著名画家刘峰为之作了八幅插图,使本书增色许多。在创作过程中,得到贵阳学院教授、著名王阳明研究家张清河的许多帮助。同时要提及的是我从初中、高中到大学一直同窗,而今又是至交的老作家谭良洲,十一年前,在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的时候,他是这本书的责任编辑;在修订过程中,从头至尾得到他的关心。 要特别说到的是我的夫人王敢凤,她对我的支持不遗余力。十一年前长篇历史小说《王阳明》初版,她逐字逐句地看了三遍;这次修订,篇幅几乎增加一倍,她不仅逐页逐行勘核讹夺,还特别留心情节安排和细节描写,发现前后矛盾、不当的情节安排和描写,提出修改意见。我感动于她的敏锐和细心,感动于她对读者的责任心,惊讶于她文学水平提高的迅速。如果她不是为我的创作耗去太多精力,她的创作会有更多的收获。 只有文化才可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粮食,成为永久的财富,至于富贵,不过过眼烟云。能为人类的文化大厦添砖加瓦,足矣。 2008年12月5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