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传递管理者心声的书,一本体现员工价值的书。每个人都应该对结果负责,对结果负责就是播下机遇的种子,你就是结果的最佳收益者。
企业或个人的成功与财源、机会、性格、知识,甚至民族、种族都没有必然的联系,在他们身上。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对结果负有强烈的责任感。如果你想成为卓越的人才,如果你想成功。那么首要的因素就是: “你是否对结果真正的负责”。
结果,实际上就是我们最初制定的目标、任务和计划,概括而言结果就是你要达成的目标。结果永远不是自然而然得来的,不是水到渠成就有的,而是要经过周密的战略规划、缜密的策略思考,精心准备,积极行动,不断变通,执著地寻找解决方法,不断尝试突破而达成的。
进入企业,这就意味着在你的人生中,每天都要用结果来交换自己的报酬,也要用结果来证明自己的价值。结果怎样,也他人无关,而在于你是否是一名合格的员工,在于你是否是真正地对企业,对自己有价值!
任何伟大的人生,都是每天结果的累加。没有每天的结果,就没有结果的伟大。你的人生价值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对结果负责的人,就是对自己负责的人。所有优秀的人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对自己负责!所以,我们要懂得一个基本道理:对结果负责!
“在现在的工作中,你是否发现有这样的现象——领导安排同样性质的一件事情给两位员工去做。其中的一位每天提早上班,推迟下班,连星期六、星期天都不休息,弄得身心憔悴,愁眉苦脸。但是,由于他没有达到要求,领导对他总是很不满意,甚至对他还严加批评。另外一位员工,不怎么加班加点,只是每天把该做的事情都做好,每天报告给领导的都是好的进度与消息,领导对他总是笑脸相迎,经常表扬,最后将他提拔。”
这是吴甘霖先生在《方法总比问题多》一书中所写到的现象,给我们许多思考。的确,从事同样的一份工作,结果是考核优劣的重要标准。工作不仅要去做,更要做成、做好。人们不仅看苦劳,更看功劳。
联想集团有个很有名的理念:“不重过程重结果,不重苦劳重功劳。”这是写在《联想文化手册》中的核心理念之一。在这个手册中,还明确记录道:这个理念,是联想公司成立半年之后,开始格外强调的。
柳传志曾告诉大家:联想刚刚成立时,只有几十万元,却由于过于轻信人,被人骗走了一大半。而且,骗他们的人,还不是一般人,而是某个部门的干部。这样一来,使公司元气大伤,甚至逼得员丁要靠去卖蔬菜来挽回损失。
毫无疑问,刚刚创业时候的联想,大家都有对事业拼命的干劲和热情,但是,光有干劲和热情,并不能保证财富增加与事业的成功。不仅如此,商场如战场,光有善良、热情、好心等品质,如果缺乏智慧和方法,完全可能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
当时就那么一点点的资金,如果没有用好,公司就有可能夭折、破产!这时,只是强调繁忙、勤奋、卖命、辛苦等,已经没有太多的意义了。
经过了这一教训,联想后来做事不仅越来越冷静、踏实,而且特别重视策略、方法。联想自成立以来,到如今已经20年。这20年,它已经从一个由几个下海的知识分子创建的小公司,变成了一家享誉海内外的高科技集团公司。它之所以有后来这样大的发展,毫无疑问与这个核心理念密切相关。
以往我们经常听到某些人讲:“没有功劳有苦劳。”苦劳固然使人感动,但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只有具备“结果思维”,不断创造功劳的人,才有更好的发展!
一位企业领导让李浩去买书。李浩先到了第一家书店,书店老板说:“已经卖完。”他又去了第二家书店,店员说已经去进货了,要过几天才有;李浩又去了第三家书店,这家书店根本没有卖过此书。
中午,李浩只好回到公司,向领导汇报:“跑了几家书店,快累死了,都没有,过几天让我再去看看!”领导看着跑得满头大汗的李浩,欲言又止,摆摆手让他出去了。
李浩为此事付出很多,有了苦劳,却没有功劳,因为他没有为公司提供结果。公司是靠结果生存的,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满足于苦劳,满足于“我尽力了,结果做不到我也没办法”,那么公司靠什么生存呢?
其实,去买书是任务,买到书才是结果。李浩的确跑了三家书店都没有书,这意味着李浩已经付出了劳动,却没有结果,如何让自己的劳动不白费?只要李浩执著地要结果,会找到有效的方法:
第一:打电话询问其他书店是否有这本书,这样可以省去四处跑书店的时间。
第二:上网查查这本书是哪家出版社出的,向出版社邮购部邮购。
第三:到图书馆查查是否有这本书,如果有,问领导是否愿意花钱复印。
李浩这么做了吗?没有!为什么他不这么做?是因为他脑子中有一个固定的思想:你安排我做这件事,我就做了这件事,我只对事情的过程负责,我不对结果负责。但公司真正想要的是做事的过程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公司要的是这件事的结果!
结果第一,执行的本质就在于抓住结果,实现预期结果;没有结果,一切过程都没意义。
反过来讲,如果没有结果,那么所有的苦劳都没有价值,因为过程追求的目的是获得结果。
谁都知道凡尔纳是一位世界闻名的法国科幻小说作家,但很少有人知道,凡尔纳为了发表他的第一部作品,曾经遭受过多么大的挫折。P3-5
成功没有模式,成功者就是模式。
任何伟大的人生,都是每天结果的累加。没有每天的结果就没有结果的伟大。这说明,你的人生价值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所以我们要懂得一个基本道理:对结果负责!
性格决定“代价”,人生的成败得失,除个人能力、天分外,还与其性格有着巨大的联系。纵观人的一生,其最终结果如何与他每一天每一件事情对结果负责程度相关。人的性格的形成归纳起来基本上是三方面的原因所致,即所交往的“人”、所处的“环境”和“时代”。有一种说法,与上等人在一起谈思想,与中等人在一起谈事情,与下等人在一起谈是非,选择怎样的人群和环境会决定怎样的性格,从而决定这个人的基本发展规律。性格没有好坏之分,只能说做一件与其性格相吻合的事情其结果会更好。
所以思想决定一切,路线决定一切,结果决定一切,思想、路线的准备是完成结果的前提,那些自恃聪明而不去准备的人,免不了被这种愚蠢的“聪明”耽误了前程,可以说没有准备的人是事业上的失败者、生活中的穷光蛋。此时,也许会有人说:“我做准备了,为什么还是没有把事情办好?”这只能说,准备得不充足同样会导致失败。目光短浅者有时只会看到眼前仅有的一点路程,所做的准备也就不可能更多更远,所谓养兵干日,用兵一时,就是一种准备哲学。
很多不注重结果的人实际上是对现实的逃避,怀着这种所谓“超然”心态去做事,结果只能是失败。这种人所看重的“内心体验”也只不过是失败所带来的遗憾与伤感。这种遗憾与伤感或许是诗人们创作的源泉,但对于我们绝大多数靠薪水生活的普通人来说,没有任何帮助。
邓小平先生所提的“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其实这就是非常强烈的结果论。“每天都要有所改变”,这是一位成功者时刻告诫自己的一句话,只有每天不断地进步与突破,才能摘取成功的桂冠,一个人要有伟大的成就,必须天天有一些小成就,因为大成就是由小成就不断积累的结果,假如你每天没有进步,没有成就,那么在心理上你可能永远都不会认同自己,没法永葆必胜的信心。
作者
拙著《复命》中有这样一句话:“没有复命就没有结果,没有结果就没有一切。”这句话阐明了“复命”与“结果”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复命的核心是有命必复,只要一件事布置下去,就必须在限定的时间内给我一个结果。复命所要求得到的就是一个结果。《复命》一书侧重于复命心态、复命作风、复命精神,乃至建设一种企业复命文化。笔者在实际操作层面涉及不多,仅从自我修炼和处理好人际关系两个方面作了初步阐发。
鉴于上述情况,特别是在《复命》出版后,不断受到友人、读者、企业朋友的鼓励,他们希望我把《复命》再深化一步,从具体执行角度讲讲如何复命。我曾想以《复命论》、《复命Ⅱ》或《信任》为题动笔,但觉得还是与一般员工和管理者的理解有隔膜。经过斟酌,于是摘取《复命》中的一句话“结果决定一切”,作为本书的题目。
结果决定一切,那何谓结果?结果为何如此重要?结果,实际上就是我们最初制定的目标、任务和计划,概括而言结果就是你要达成的目标。结果永远不是自然而然得来的,不是水到渠成就有的,而是要经过周密的战略规划、缜密的策略思考,精心准备,积极行动,不断变通,执著地寻找解决方法,不断尝试突破而达成的。
结果就是你认定的目标。目标是行动的开始。锁定目标,才能将能量和精力聚焦在一点,信心坚定,方向始终如一,专心致志,力克困难,实现计划,获得结果。目标一旦明确,一切归于简单。
蒙牛有一项成功法则,目标倒推,从目标出发,反向推演,步步链接,倒推资源配置,倒推时间分配,链接战略战术,链接方法手段……这异于通常的原点式思维模式,即从现有资源出发,先点兵后打旗,步步为营正向推演,结果是小打小闹难成气候。
结果决定一切强调做事的目标意识,从做事开始就紧紧盯住目标,从目标出发,根据目标的要求,规划实现目标的路径,明了实现目标的条件,并在实际工作中努力去发现、借助和创造实现目标的条件,按照路径一步步推进,最终实现目标,取得满意的结果。
听过不如经过,经过不如做过,做过不如“错”(犯错、教训)过。十个好想法不如一个简单的行动,要取得结果,那就立即行动吧。
感谢不断给予我激励的朋友们。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