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微软内幕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工业经济
作者 王超华
出版社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作为一家传统软件行业,微软在三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奇,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近几年关于微软的著作关注的主题虽然不少,但还没有一本书完整而详细地将微软的发展史展示给大家。比如,微软的操作系统发展史、比尔·盖茨的财富增长史、微软的反垄断诉讼、微软的广告和人才战略等还没有专著进行叙述和分析。本书正是以微软的软件发展为主线,详细描述了微软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阐释了它在新世纪遭遇的挑战与竞争,以及微软未来的发展远景。这可能是本书最重要的特点。

内容推荐

1975年,两位青年人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一家旅馆里成立了微软公司,从此踏上了软件帝国的创业之路;25年后的2009年,“微软之父”已然隐退,微软则已经在世界软件行业内称霸几十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软坛”神话。微软发展壮大的过程凝聚着比尔·盖茨和所有微软人的力量和智慧,该书以简洁欢快的语言风格为我们讲述了微软神话的创业历程和比尔·盖茨的传奇人生,将比尔·盖茨毅然退学创业、集中力量开发Windows系统、与网景在浏览器市场上一决高下、微软反垄断案、与Google的生死之战等事件娓娓道来,深入浅出,业内外人士均可畅读,其中的成功智慧和竞争战略更是能够为在路上的奋斗者提供众多有益的参考。

目录

第一章 改变了世界的微软

 世界首富

不羁的电脑天才

智慧的商业领袖

在财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

 企业历程

与IBM合作

成为软件业巨人

与全世界“为敌”

 微软的成功基因

危机感

热爱工作

兽于学习

第二章 创始人

 比尔·盖茨

“只要我竭尽全力”

开明的家庭教育

 保罗·艾伦

计算机爱好者

少年黑客

 在哈佛

第三章 退学创业

 微软诞生

8008徼处理器

阿尔泰尔计算机

微软诞生

 创业之初

遭遇盗版

两封公开信

BASIC专利权之争

 初入正轨

组建团队

与”日本的盖茨”合作

落户西雅图

8086芯片

第四章 桌面操作系统

 收揽人才

史蒂夫·鲍尔默

查尔斯·西蒙尼与多级菜单

 与lBM合作

 开发应用软件

与莲花竞争

ExceI击败莲花

推出Wndows 3.0

 成功上市

上市经过

最年轻的亿万富翁

第五章 “视窗"操作系统

 不断升级

信息时代到来

开发商业用户

Windows 95——最成功的软件

Windows 98发布

 阻击网景

盖茨判断失误

向网景开战

“捆绑式”销售

第六章 微软在中国

 初入中国市场

水土不服

杜家滨:微软中国探路人

 四处碰壁

维纳斯计划

起诉亚都

吴士宏:不成功的继任者

政府采购出局

 改变赢得转机

高调唐骏

陈永正收获

 重视研发

微软中国研究院

微软的第二个“总部”

第七章 产品理念

 创新、用户和营销三位一体

永远创新

针对用户需求

重视蕾销

 超越PC时代

Vista系统和手机操作系统

最好的即将到来

第八章 人才理念

 以人为本

雇用最有本领的人

历时最长的面试

期权造就”打工富翁”

 管理方程式

自主掌握工作时间

人尽其才

 争夺人才

从学校网罗人才

“架空”对手

第九章 团队理念

 融合一体

协作互助

有效沟通

 责权清晰

贵任明确

充分授权

第十章 网络时代之争

 抗辩垄断

美国政府暗放微软

遭受欧盟重罚

侵权官司不断

 竞争者名单

游戏规则破坏者:Linux

office面临围攻

第二次浏览器大战

 头号劲敌:Google发起全面战争

Google:下一个目标,微软

争抢雅虎

搜索引擎大战

第十一章 后盖茨时代

 盖茨退休

 微软走向何方

附录一 微软编年史

附录二 比尔·盖茨语录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1977年是微型计算机火暴的一年,坦迪公司生产的17Rs-80、科莫多公司生产的PET型计算机崭露头角,苹果公司生产的“苹果二号”更是出尽风头,微软为这些计算机提供软件,但是由于各个公司的计算机使用的是自己的操作系统,因此微软的产品很难适用所有的计算机。此外,微软的产品是为专门满足CP/M操作系统而生产的,因此这个操作系统的命运就决定了微软产品的前途。幸运的是,除上述三家公司使用自己的操作系统之外,其余的计算机公司很快都将CP/M作为标准系统,这使微软的市场大大拓宽,产品相当畅销,获利颇丰,当年销售收入达到50万美元。

一天,比尔·盖茨接到一个来自日本的电话,对方说他对微软的产品很感兴趣,并想送给比尔·盖茨一张一等舱的机票,请他到日本去。电话中的人便是西和彦,他和比尔·盖茨同岁,他的朋友们习惯称他为“凯”。西和彦出生于神户,祖父为私立须摩学园创办人,祖父母与双亲都在该校担任教师,西和彦是这个教育世家的第三代长男。小时候,学校便是他的游戏场所,他就是在这种学术气息浓厚的环境中长大的。西和彦曾经两次参加东京大学入学考试,但都名落孙山,饱受挫折之后,于1975年进入早稻田大学理工学院就读。他也同盖茨一样,酷爱计算机。两年后,他离开了大学,一头扎进了微型计算机技术的研究当中,出版计算机杂志ASCⅡ,并开始兼营软件销售业务。

由于相似的经历,比尔·盖茨对这位日本朋友倍感亲切。但是,他没有时间去日本,便在电话上做出解释,并同他约定,在不久即将举行的美国计算机会议上见面。

几个月后,西和彦来到美国与比尔·盖茨会面。他们足足谈了8个小时,发现彼此对微型计算机发展的前景所见略同。他们一致认为,不久的将来,大型企业将纷纷推出微型计算机,数以百万计的微型计算机将进入市场。比尔·盖茨的梦想是使微软公司成为首屈一指的软件发行公司,西和彦则提出愿成为微软公司在东方的代理人。二人一拍即合,就此签订了一项只有一页长的合同。

西和彦回到日本后,便去找日本电气公司主管渡边,并说服他到美国去同比尔·盖茨见面。渡边同意了,并且对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非常欣赏。回到东京后,他立刻召集各部门负责人开会,告诉他们,公司要生产日本第一台微型计算机。渡边宣称,这台计算机将由一家在日本还不出名的年轻的美国微软公司进行设计。当时,日本的个人计算机市场才刚刚起步,而像日本电气公司这样一个已经颇有名声的企业从事这个计划,的确相当冒险。渡边在1986年8月27日的美国《华尔街日报》的一篇报道中说:“在我们做出决定的过程中,微软公司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我总感觉到,只有衣着随便,生活简朴,只要一瓶可口可乐和一个汉堡包就能过日子的年轻人才能为个人计算机开发软件。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为其他年轻人研制出适用的个人计算机。”

1979年,日本电气公司推出了PC8001型计算机。这个产品一炮打响。日本电气公司、比尔·盖茨和西和彦都获利颇丰。比尔·盖茨和西和彦还应邀到日本计算机贸易展览会上发表演讲,畅谈微型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广阔前景。1982年,西和彦说服日本京都陶瓷公司总裁稻森和雄提供资金,与比尔·盖茨共同制造了日本的第一台便携式微型汁算机,再次获得巨大成功。西和彦“神童”的美名不胫而走。

尽管西和彦能力超常,但他的行为举止却颇受非议。他大把大把地花钱,生活奢侈,铺张浪费。他包租一架私人专用直升机,供出差开会和洽谈业务之用,在外住宿时总找最豪华的旅馆。西和彦的行为总是惊人,甚至在参加决策性会议时会躺到地板上呼呼大睡。这一切,都使日本的产业界感到惊讶不已。

渐渐地,比尔·盖茨感到西和彦有点琢磨不透,往往突然间做出决定,使比尔·盖茨感到为难,因此二人的友谊也开始出现问题。一次,西和彦心血来潮,出资100万美元雇用了一名特技专家,制造一条同实体一样大小的电子恐龙,用来在电视节目中推销微软公司的软件。这头高技术猛兽准备在东京稠密市区的新宿车站前展出。比尔·盖茨得知后,一连给西和彦发了好几封电讯,表示不同意这种做法。但西和彦依然我行我素,这让比尔·盖茨大为恼火。1983年的一天,比尔·盖茨在旧金山的飞机场候机,忽然接到一个电话,是西和彦打来求救的。西和彦在电话中说,他看好一家公司的股票,一下子购进了27.5万美元的股票。现在经纪人要他尽快付款,而他无法支付这样一笔巨款,只得向比尔·盖茨求援。这次,比尔·盖茨又以友谊为重,帮助西和彦摆脱了困境。

当微软公司的股票准备公开上市时,比尔·盖茨为了照顾西和彦,准备让他加入微软公司,并提供丰厚的股票作为酬劳。但西和彦拒绝了,他说:“比尔·盖茨要我做他的部下,百分之百地效忠于他。我是非常乐意和他共事的,但我不想把我的灵魂出卖给他。”

1986年3月,比尔·盖茨和西和彦一道从澳大利亚的悉尼乘飞机到达日本东京。经过30小时的谈判和激烈争论,未能达成协议,只得分道扬镳。

散伙不可避免,遗憾却很难消除。“对一个日本人来说,西和彦可能是我所遇到的和我最像的人,但他做过了头。”后来比尔·盖茨惋惜地说。P47-49

序言

2010年2月15日,中国农历大年初二,在刚刚开幕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微软正式推出全新的手机操作系统Windows Phone 7。微软从2009年以来就一直为这款软件宣传造势,如今这款酝酿多时的手机操作系统“千呼万唤始出来”,表明微软已经开始在移动通信领域为用户提供云计算服务,这令全球使用者们充满期待。

Windows Phone 7操作系统的推出,似乎是微软想向世界表明自己应对未来挑战的决心和信心。而在此前的几年里,已过而立之年的微软正遭遇着“中年危机”:Windows Vista遭遇恶评、收购雅虎失败、反垄断案此起彼伏、竞争对手强力挑战……这就是Windows Phone 7系列“出生”之时的背景。或许,正如业内人士所说,微软已经到了关乎生死存亡的时刻,而Windows Phone 7就是当前微软拯救“内忧外患”局面的最后一根稻草。

虽然在最近公布的2010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上,蝉联14年首富的比尔·盖茨让位于墨西哥电信大亨卡洛斯·斯利姆·埃卢,但毕竟微软仍旧很强大,是全球最伟大的公司之一。从目前形势看来,微软的一些“独门绝技”至少还能保证它在未来的十年内未必会落于下风。

回溯过往,1975年,为了方便和罗伯茨的公司(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微型仪器遥测系统公司)合作,年仅19岁的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创立了微软公司。在此后的不到20年的时间里,微软靠着自己的努力和绝佳的机遇不断发展壮大,最终成为软件行业的领跑者,其在业内建立的霸主地位至今无人可以撼动。但是,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微软或多或少还有一些神秘,在他们眼里,微软的成功是一个神话,遥不可及。但在笔者看来,微软并非深不可测,其主要的成功经验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

第一,在创新中不断“升级”。Windows操作系统是微软起家的起点,也是它至今统治传统软件业的最有力武器。然而,操作系统却不是微软的初创。1980年,微软从编程人帕特森手里购买了QDos操作系统的使用权,并对其进行了改写,最终编写出了MS-130S系统,尽管是改写,但这也是微软的一项创新。从此,微软的操作系统不断升级,从Windows 1.0、红极一时的Windows 3.0,到享誉世界的Windows XP,再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Windows 7。在这个过程中,微软人从来没有在自己的功劳簿上呼呼大睡,而是怀着强烈的危机感,不断在创新中进步,最终在操作系统领域无人能敌。微软的另一艘“战舰”是Office办公软件,它经历了Word、Excel等软件的单一出现,再到Office 2003、Office 2007套装的面世过程,功能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使用更为便捷。Windows和Office两艘“战舰”,载着微软乘风破浪,两种产品的进化史,也就成了微软的发展史。如今,面对云计算时代的到来,微软不失时机地推出在线办公软件和手机操作系统,无疑也是正在追逐时代的步伐,升级自身的战略竞争力。可以看出,一个企业想要进步,只有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用户的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升级产品,增强自身的内在竞争力,才是发展壮大的根本途径。

第二,善于抓住机遇,善于借助他人之力。“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1975年,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抓住了与罗伯茨合作的机会,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此后,微软“招兵买马”,团队不断壮大。1980年,微软又迎来了与IBM公司合作的机会,比尔·盖茨借此推出了自己的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随后,搭载IBM“战车”的微软开始顺风顺水,成为行业“老大”。不难看出,当机遇之神来“敲门”之时,只有当机立断,敢于出手,才会得到“上帝”的眷顾。

第三,“搏命一击”的竞争战略。20世纪90年代中期,微软阻击网景的浏览器之战可谓是最好的证明。1995年,网景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浏览器,在互联网即将到来的时代,浏览器的诞生无疑是对传统软件业最大的挑战。当网景上市迅速创造股市神话后,微软开始发力,在谈判未果的情况下,很快生产出自己的浏览器IE,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微软不断升级自己的浏览器,技术上与网景浏览器几乎没有差别。此时,微软抛出自己的“撒手锏”,提供IE的免费下载,短时间内,IE已经夺走市场的主导地位。但此时,微软并没有收手,它利用操作系统的垄断优势,将浏览器与操作系统捆绑销售,当时全球85%的计算机都装有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也就是说,微软的浏览器也会达到同样的市场占有率。网景还没来得及还手就已经没有还手之力,它很快沉沦并被收购,再无出头之日。“乘胜追击”、“搏命一击”、“不给对手喘息之机”正是微软在激烈竞争中生存并发展的最好阐释。

从1975年到2010年,微软已经走过了35个年头,当初两个年轻人退学创业的“壮举”已成为了世界上许许多多创业者激励自己的商业传奇。有人说,微软的成功是美国的大环境造就的。笔者对此不敢苟同,在3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微软更多的是靠着自己的努力,抓住机遇,勇于竞争,留给世人一个又一个传奇。

在金融危机之后的新世界,中国处在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不少人预言未来的“微软”可能会在中国诞生。于是,笔者也经常问自己:中国如何才能造就“微软”,中国的“微软”应该具备什么特质?

恰巧,笔者从2009年年初开始,由于工作关系有机会接触了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总裁张亚勤及微软的其他高管、员工,在和他们的交流沟通中,对微软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微软为何能成为一个世界级公司也有了更深刻的感触。因此,笔者产生了挖掘微软成功经验和教训启示的想法,希望能和中国读者一起重温微软的创业之路,从其发展历程中汲取创业智慧,以期有益于早日成就中国的“比尔·盖茨”,创造中国的“微软神话”。

在本书付梓之际,笔者要感谢为书稿采访、资料整理付出大量心血的北京广天响石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的朋友,他们是彭征、朱仰晴、黄伟芳等人,也要感谢为本书编审付出辛勤劳动的出版社编辑,得益于他们的大力支持,本书才能够顺利面世。由于笔者知识面所限,难免导致书中出现一些偏激或者错误之处,衷心希望各位读者提出宝贵意见,再版时一并更正。如读者有问题需要和笔者切磋,亦可发送邮件至lsying7966@163.com,让我们为打造中国优质的财经图书而相识……

是为序。

王超华

2010年8月2日于北京昆玉河畔

后记

放下笔的瞬间,我长长地嘘了一口气,许久没有这样轻松过了。对于我来说,这本书堪称一个巨大的工程。因为,在写作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前所未见的困难,并努力一一克服。

作为一家传统软件行业,微软在三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奇,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近几年关于微软的著作关注的主题虽然不少,但还没有一本书完整而详细地将微软的发展史展示给大家。比如,微软的操作系统发展史、比尔·盖茨的财富增长史、微软的反垄断诉讼、微软的广告和人才战略等还没有专著进行叙述和分析。本书正是以微软的软件发展为主线,详细描述了微软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阐释了它在新世纪遭遇的挑战与竞争,以及微软未来的发展远景。这可能是本书最重要的特点。

2009年,微软已过而立之年,在更加成熟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和挑战,有人认为,微软已经是“昨夜星辰”、“明日黄花”,属于微软的时代已经过去。很明显,大家对于微软的未来并不看好。不过,当今微软仍然占据着软件霸主的地位,随着比尔·盖茨的“逊位”,新领导集体地位的确立,微软向着更长远的目标奋进,说微软已经是“壮士暮年”看来还为时过早。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岁月里,微软将以更清新的面目展现在我们面前。

对于微软,我当然满怀信心;对于本书,我却诚惶诚恐,有不足之处希望读者批评指正。能在读者的批评中成长,也是一种幸福。

书评(媒体评论)

比尔·盖茨 微软公司前董事长

我之所以为自己所领导的微软而感到自豪,是因为在这个团体中聚集了一大批与我一样热爱微软事业的人。

比尔·克林顿 美国前总统

比尔·盖茨赚的钱比人类历史上所有人都多,但他在努力把钱捐献出去。大多数人也许会把钱用在别的地方,或是只捐出一点点,并希望别人给他们别上勋章,而不是像比尔·盖茨和梅琳达那样,把全部的时间都用在寻找真正行之有效的东西上。这就是他毕生的工作。

沃伦·巴菲特 “股神”

如果盖茨卖的不是软件而是汉堡,他也会成为世界汉堡大王。

李开复 中国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我对比尔·盖茨特别敬仰,不是因为他的技术,不是因为他的财富,也不是因为他的战略商业头脑,而是他这么成功还能够做到如此谦虚,有这样的胸怀,对世界上用户的福利抱着这么大的一股期望,我觉得看到一个很伟大的人,这是我比较感动的地方。

美国《人物》杂志

比尔·盖茨之于软件,就像爱迪生之于灯泡——他部分是发明家,部分是企业家,部分是推销员,是完完全全的天才。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4 15:3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