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平视姚明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王猛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姚明,身高2米26,中国在世界上最为人熟知的标志,2008北京奥运会棋手,休斯敦火箭队当家球星,年薪1700万美元……但姚明也是个普通人,他和你我一样,也有过不去可必须熬过去的坎儿,也得经历友情的亲疏转变,也要面对他的“职场”,一支NBA球队、一个联盟、一间更衣室里的角力。记者王猛将用这本书剥开包裹在姚明周围的众多光环,让你看到一个普普通通的姚明。

内容推荐

  《平视姚明》一书作者王猛,通过跟踪姚明采访长达六年的时间,除了向大家披露本次收购上海男篮的细节和内幕之外,还讲述了生活中姚明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帮助球迷剥开包裹在姚明周围的众多光环去了解一个普普通通的姚明。同时,书中也爆料了一些球迷鲜为人知的故事,如姚明眼中的三个好友是谁、姚明与麦蒂为何只是“同事”等众多大家关心的话题。

目录

自序

推荐序Ⅰ 姚明的高度,王猛的深度

推荐序Ⅱ 幸好还有王猛

第一章 姚的兄弟,姚的篮球

 TwoYao

 永远的老大

 三杯茅台为三号

 老大去,大叔回

 幽默感和体积成正比

 盐湖城凌晨的街头

 笑着伤离别

第二章 同事麦迪

 表兄弟分道扬镳054

 自私的得分王

 君临休斯敦

 仰视麦迪的日子里

 姚麦的蜜月期

 35秒13分的“麦迪时刻”

 四十分败走达拉斯

 内存不够的领袖

 伤病中成为榜样

 后范时代的权力真空

 当拳头遇到棉花

 道不同不相为谋

第三章 黑和蜜

 几个火箭人眼中的新秀姚

 从软蛋到伟大

 濒临灭绝的恐龙

 全球化之子

第四章 绝望与希望

 终于跨过了这道坎儿

 细如发丝的裂痕

 最绝望无助的日子

 痛并快乐着

 十多根钢钉

 苦与乐都回来了

第五章 美国来的姚老板

 “弑父杀兄”

 一起长大的铁哥们儿

 姚明:最大的单笔出口商品

 刘炜:留守上海,生活依旧

第六章 什么是NBA

 从销售员到教练员

 华尔街来的股票高手

 当球员变成明星后

 驴肉火烧和NBA

 电视和篮球的婚姻

 疯狂老板库班

 金字塔的中层

 劳资斗争中的那些人和事

第七章 爱国者

 生于80年代

 不惜一切打奥运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成立姚基金

尾声 还会有很多很多故事发生

试读章节

这些年,出现在姚明身边最多,最频繁的,是他的队友。八年下来,有几十口子了。他们中的很多被形容成姚明的朋友。真不是。想想你身边的生活,走进办公室,坐在格子间里和你每天朝夕相处的同事,有多少会成为你的朋友?

一次姚明受伤后的康复训练,我跟着去了。那时候,火箭队在客场打比赛,更衣室里空无一人。姚明走进去,只把自己衣柜旁的灯拧开,换完训练服,训练师还没到,他抱着膀子环视了一下曾经日日热闹的更衣室。我问他:衣柜上的这些个名字,有多少,能算称得上朋友。他想了想:“老大和大叔。”

老大是弗朗西斯的代号,大叔是穆托姆博的。因为姚明这么叫他们,中国球迷也都亲切地跟着这么叫。过去七八年里,在队友之中,他们俩和姚明最亲。

弗朗西斯把姚明带到了NBA。

他比姚明大三岁,从小没有父亲,母亲在他18岁时因癌症去世,祖母一直在他身边照顾。他很爱祖母,逢年过节都把她接到休斯敦庆祝。他也是个直性子人,做事喜欢由着性子来。1999年以第二位新秀身边,被远在加拿大的温哥华灰熊队选中。可弗朗西斯就是不愿意去,以天气,家人等等为理由。灰熊队与他多次交涉无果,只得通过交易,把弗朗西斯送到休斯敦火箭。那是NBA历史上最大的一笔交易,涉及11人。虽然波折,可弗朗西斯没让休斯敦的球迷失望,奥拉朱旺日日老去,他给火箭队带来新的希望。

这希望,说的是弗朗西斯,也是被弗朗西斯抽到休斯敦的姚明。

2002年5月20日,弗朗西斯身穿一身青色西装,站在了NBA娱乐公司大厦标号为3A的房间外面,除了他,还有另外12支没有打进季后赛球队的代表。大部分球队都是派球队总经理来的,弗朗西斯看到了公牛的克劳斯,这个矮胖子缔造了乔丹的公牛王朝。还有NBA传奇人物韦斯特,据说NBA那个运球小人标志的原型就是韦斯特。站在他们中间,弗朗西斯不知道自己的运气如何,他只不过在NBA打了3年,是颗尚未完全升起的明星。

可那天,弗朗西斯的手气很壮。火箭没打进季后赛,只有8.9%的概率抽到第一顺位,成绩最差的是公牛和勇士,他们的概率接近23%,可命运女神越过了他们,站到弗朗西斯身边。弗朗西斯瞅着身边另外12位代表,尤其是勇士和公牛的,心头一阵狂喜,后来他回忆到:“我觉得他们好像要冲过来,狂扁我一顿。”

状元签到了休斯顿手中,也意味着姚明去向已定。火箭队知道一名伟大中锋能带来什么,从摩西?马龙,到艾尔文?海耶斯,再到桑普森和奥拉朱旺,尤其是最后那位来自非洲的中锋,曾经带领着火箭蝉联总冠军。奥拉朱旺在变老,离开火箭,到多伦多打了一年,就宣布退役,火箭的成绩也每况愈下,他们需要寻找一个新的顶梁柱,重新统治篮筐以下。

他们已经有了弗朗西斯,弗朗西斯说:“我们可不想找一个控球后卫。”他不需要抽来个竞争对手,跟自己抢位置,他得给自己抽来内线帮手。2002年选秀里,姚明是最好的内线,也就是说,休斯顿要定他了。

当时,姚明在北京,备战国家队夏天的比赛。听到这个消息:“有时候,你不信命不行,你一辈子会怎么样,能打到什么地步,可能这一签就全能给定了。”

P14-15

序言

我,1980年出生,属猴,身高1米75,大学毕业后从事体育媒体,过去的六年中,一直在写篮球,一直在写这个大个儿。

这个大个儿,也是1980年出生,也属猴,身高2米26,从初中起开始打篮球,后来一路打到了NBA,他就是姚明。

每年十月,我就收拾行囊,赶往休斯敦。一待至少半年。什么时候能启程回国,全看他和他的队友能不能打进季后赛,能在季后赛里走多远。NBA的常规赛,总共82场,一半在家,一半在路上。

NBA 分成两个大区,东部和西部,每年到了四月中旬,常规赛结束时,两个分区的前八名开始打季后赛。季后赛是淘汰制的七场四胜,赢的,往下一轮走,输的,回家,开始暑假。在季后赛里赢下16场比赛的,就夺走了总冠军。那是无数人魂牵梦萦想要达到的顶峰。我曾经跟自己说:什么时候,姚明拿下总冠军了,我就不跟了,不写了。说那话的时候,我和姚明都24岁,梦想尚未照进现实。现在,我们都早己降低目标,只求过好每一个今天。

每个赛季,我会采访全部的主场比赛和超过30个客场。加上比赛与比赛之间的训练,慈善活动。再算上比赛间隙,我们一起吃饭,闲聊,打游戏,打扑克……

回想一下,过去的六年时间里,在我生活里出现时间最长的,不是我的父母,不是我太太,而是姚明。

他很高,2米26,用美国人的高度计算方法,7英尺6英寸,可以轻而易举地让身边的任何人显得渺小。和他并排站着,我只能清晰数出来,他末端的几根肋骨。他总问我:“想不想知道上面的空气如何。”我总提醒他:“回家记得把鼻毛剃了。”因为这么昂着脖子,仰视他那硕大的脑袋,我很容易观察到这些。他看我,总低着头,我善意地把这理解为尊敬,和他看大多数人一样。所以,他也有他的观察优势,在这个越来越开放,姑娘着装越来越暴露的年代里,他应该能看到别样的风景。我总问他:“哪条沟比较深?”早些年,他会脸上一红,抢白我:“你以为我是你,我可是个正人君子。”这些年,他会嘿嘿一乐:“自己上来看。”

大部分时间,我们俩坐着聊天,或者,他坐着,我站着,这样我们才能平视彼此。

姚明在休斯敦的家里,有几把椅子是特制的,特别高。因为他们家的基本成员都是巨人:他父亲姚志源身高2米08,曾效力于上海男篮。母亲方凤娣身高1.88 米,曾经是中国女篮的队长。太太叶莉身高1米90,前中国女篮主力内线。 一般人坐在那些椅子上,脚是悬空的。姚明会对着脚下悬空的客人说:“欢迎来我家做客。”与他对坐,平视,聊天,是件很有趣的事儿。

平视是我认识姚明的方法。平视意味着平等,尊重。平视,让这位传奇人物在我眼中还原成一个人。当然,他早已不再是个普通人,可他和你,我,每一个普通人一样,有喜怒哀乐,有家长里短。实在没有太多人会花费如此漫长的时间跟踪采访姚明,可这就是我的职业。无论你曾经喜欢,或者讨厌他,请跟随我以平视的角度重新认识这个大个子吧!

所以,我想叫这本书——《平视姚明》。

后记

到此,我的讲述接近尾声。

时光荏苒,我刚认识姚明时,他24岁,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年纪。现在,姚明30了,当了父亲,肩上的担子无比沉重,可也很幸福。

他会很骄傲地讲述为人父的快乐:“抱着闺女幸福啊。”

我逗他:“就你?会换尿布了吗?”

“当然了,我现在能一手抱孩子,一手换尿布。”

“废话,这是基本程序,你总不能两手抱孩子,用舌头换尿布。”

于是,他开始反击:“跟你说你也不明白,有本事自己生一个,你有这能力吗?”

“回头生一儿子,扣了你家闺女。”

“嘿嘿,就你那小高度,你儿子能够着我闺女吗?”

我问他幸福吗,他说,挺幸福,也挺麻烦。我又问他,那是麻烦多还是幸福多,他回嘴:“废话,这事儿太高深,你理解不了,赶紧生一个自己体会去。”

其实生活总是这样,挺幸福,也挺麻烦。

30岁的时候,姚明带着火箭队又来到中国,打季前赛。于是,2004年中国赛的盛况再现,硕大京城,一票难求。

2004年,NBA季前赛第一次来到中国,来的是休斯敦火箭队和萨克拉门托国王队。当时的火箭队有姚明、麦迪,国王队有韦伯、毕比,一场盛宴上演。舞台的中心是姚明,那是他衣锦还乡的日子。

那时候,他已经在NBA打了两个赛季,从未受伤,全勤出战,活蹦乱跳,能扣能投。那时候,弗朗西斯被交易,名头更响的麦迪来了。弗朗西斯是姚明的老大,对麦迪,姚明没有这种最初的依附感。在那支火箭队里,两人位置相当,已经开始有人用领袖来形容他了。那时候的姚明是如此青春,青春仿佛拥有征服一切的力量,让人觉得生活是如此快乐。

用他自己的话来形容那一次中国赛:“当时哥们儿牛气轰轰啊,怎么说都是NBA季前赛第一次来中国打,第一次,肯定觉得高兴、光荣。那场景真的让人感觉很爽,我就记得走进球场的那一刻,耳边响起的是山呼海啸,看台上的观众都捧着我的大照片,你没法感觉不好。”

从 2004年起,中国的篮球市场如同打了兴奋剂一般飞速成长,从媒体到球迷,再到相关的篮球产业,都如一夜春风桃花盛开。原本中国的体育媒体里没有专业的篮球报纸,在2004年,三家专业篮球报纸诞生了。你随便来到任何一个报摊,上面至少摆着数份篮球杂志。中国的球鞋企业开始把触角伸向NBA,越来越多的 NBA球员穿上了中国品牌。2010年北京的这个秋天,当姚明跟随火箭队走下飞机时,一排机场的服务人员举起相机对准了他们,这些服务人员可能不全是球迷,但他们能说出这支火箭队大部分球员的名字。

2004年启程之前,姚明要回答很多队友的问题,对于火箭的大部分人来说,这是一个神秘的国度。现在,很少有队友再问姚明问题了,巴蒂尔来过七次,布鲁克斯来过四次,斯科拉来过三次……姚明说:“我们这间更衣室里还有谁没来过?他们熟着呢,都是老朋友了。”

火箭队的老板亚历山大从未来过中国,可他在北京最昂贵的住宅区拥有一套住房,这家楼盘在休斯敦的主场丰田中心里打过广告,每当火箭比赛时,这家楼盘的名称就在中央电视台的屏幕上晃来晃去。华尔街出生的亚历山大也进军中国的股票市场,他是上市企业安踏的股东,他挣钱的领域早已经跳出了篮球和体育。

甚至,那些曾经和姚明当过队友的前NBA球员,也发现他们在CBA里非常抢手,因为所有人都熟悉他们,在中国他们仿佛明星一般,在美国他们从没听过这么多掌声,拥有这么多球迷,而且CBA挣的也确实不少。

姚明就像是一座桥梁,横跨在两个国度、两种文化、两个市场之间。  回想2004年中国赛,留在姚明记忆最深处的一幕发生在他的小学。这事儿得从姚明和范甘迪的斗嘴说起。那年的中国赛,在参加一个公开活动之后的中巴车上,范甘迪一脸坏笑地逗姚明:“嘿,姚,给我们介绍一下你的城市。你最喜欢去什么地方玩?”

姚明最初没明白范甘迪的意思,问:“什么我最喜欢去的地方?”

范甘迪说:“放心,姚,我是不会告诉你女朋友的。”

范甘迪又对车窗外似乎永远不会停歇的人潮发生了兴趣,他接着逗姚明:“嘿,姚,如果我们把车停到这儿,你下车,然后从公园中穿过去,会发生什么?”

面对这样的问题,姚明永远不会让发问者失望:“除非你再也不想见到我了。”

范甘迪的回答更绝:“如果你能像见着奥尼尔时那样奔跑,估计问题就不会那么严重了吧?”

一阵嘻嘻哈哈之后,范甘迪想去看看姚明从小成长的地方——他的学校。范甘迪想看看,这位中国大个子是如何一步步成长起来的。

姚明回忆道:“在篮球场上,我跟他说那是我第一次拿起篮球的地方,当时我投了个三不沾。我觉得好玩,又找了个篮球,在罚球线上投了两球,还是什么都没碰到。”我记得很清楚,范甘迪当时说:“Something never change(有些东西永远不会改变)。”我们还去看了教室,我在黑板上用粉笔写道:姚明到此一游。

小学操场上立着高高的旗杆,五星红旗在旗杆上飘扬着。姚明介绍说:“我们每周都有一次升旗仪式,最优秀的学生才能有资格去把国旗升起来。”

范甘迪问:“你升过多少次?”

姚明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从没有。”

范甘迪不信,可这是事实,学校里的姚明从来不是一名优秀的学生。不过这位当初并不优秀的孩子,在北京奥运会上扛起国旗走在中国代表团的最前面——骄傲、自豪。

2010年秋天,你很难从姚明的脸上找到这两种情绪。这次中国赛,球场外的热闹对于姚明已经不再重要,他知道,在球场上表现如何、能恢复多快、能否保持健康才是最重要的。浮华散尽,姚明过得越来越踏实了。

姚明的第二次中国赛,他依旧在球场里听到山呼海啸的叫喊声,依旧有很多人举着他的海报,可他没有丝毫分神,皱紧眉毛,紧紧盯着裁判手中那颗即将抛向空中的皮球,那是他的全部关注。

过去几年,他经历了太多事情,太多伤病,太多悲喜,风霜和世故让他成熟了,淡然了。

太多事儿压在身上、压在心里,姚明早已不再是六年前的那个他了。

左脚脚踝上的结构重建手术确实让姚明不同了,新的赛季他会重新站在球场上,可不会再像从前一样了。从前的姚明可以咬紧牙关一直挺到最后,但现在他没法挺,不能坚持,任何的勉强都潜藏着危险,再伤,他的职业生涯很可能会画上句号。于是,火箭异常小心,他们已经订下一条明确的警戒线:新赛季,姚明每场比赛的上场时间不会超过24分钟。

可这24分钟只是上限,姚明并不清楚他需要多久才能恢复,才能让阿德尔曼心甘情愿地给他这么长时间。如果他最多只能打24分钟,火箭还会把他当作球队核心吗?到了最关键的第四节,最要命的时刻,他只能坐在替补席上,还能被称作球星吗?

从今以后,他可能再也无法身穿国家队的球衣上场比赛,那些胸口绣着国旗的球衣将在衣柜里沉睡,成为回忆往事的线索。可如果他能在NBA每场比赛打24分钟,他的中国同胞能接受他在夏天里休息,在电视前、沙发上看着国家队在世界列强面前苦苦挣扎吗?  他的职业生涯已过大半,现有合同打完,姚明最有可能得到的是一份为期四年的合同,全部打完后,他35岁。如果把职业生涯比成爬山,爬到顶峰之后就该往下走了。谁也说不好姚明还能爬多高,能不能再回到曾经到过的高度,可从整体的趋势上说,30-35岁是一个降势。他能接受吗?深爱他的球迷们能接受吗?不惜重金请他代言的商家们能接受吗?

有人说,姚明挣够了,不用再打球了。这话不对。

他接手上海队,找到了职业生涯的延续,可花销一下子大了很多。购买上海队的股权花了2000万人民币,每年的投入也接近这个数字。过去几个赛季,CBA球队挣钱的只有广东队一家。他们挣钱,靠的不是俱乐部商业运营,而是夺冠。夺冠之后,赞助商、市政府奖金无数,这才让他们实现盈利。其他球队都在亏。别的球队老板各有主业,玩资本做企业,可姚明的主业是打球,用青春和健康赚取资本。

劳资谈判的阴云将笼罩2011年的夏天,姚明的合同也恰恰将在那时候结束。从姚明的角度来说,当然希望在2010年夏天争取一份合同,可最终的结果是,他选择执行最后一年合同。在与火箭的博弈中,姚之队处于下风,脚伤影响了他的价值。2008-09赛季,是火箭盼着姚明尽快与球队续约,姚明受伤之后,主动权到了火箭手里。他们不用极尽所能地说服姚明签下长约,只冷静观望,看看姚明能否保持健康,能否恢复状态。姚明身上的一系列问号让坐在谈判桌前的姚之队筹码不足,他们没法对火箭形成足够的压迫力。火箭队不愿冒险,也不信联盟里有人愿意把赌注押在姚明的脚踝上。一年之后,姚明能用实力再一次争取到顶薪合同吗?

职业生涯之外,还有上海队,第一个赛季,他们大获成功。CBA球队有个特点——外援流动性太大,合同一年一签,打不好中途能换,打好了,第二年找支球队要个更高的价,或者在其他国家的联赛再找份工作。第一个赛季能打好,姚明前队友卢卡斯居功至伟,还有CBA给前一个赛季后四名球队的特殊照顾——一个亚洲外援名额。现在成绩好了,亚洲外援的名额没了,上海队还能保持成绩吗?在CBA立足,靠的是对国内球员的争夺,姚明入行晚,下手晚,财力也比不上其他老板,他能迎头赶上吗?他入主上海队时,我曾写道:他当老板带给中国篮球的影响力,也许比2002年他走出国门、加盟 NBA带来的更多。这可能发生吗?

无数的问号摆在面前,姚明比任何人都想把它们拉直,找出答案。

无数个问号,就是这本书的结尾。三十岁的姚明,会用另外一种步伐、一种心态来继续他接下来的人生,接下来还会有很多很多故事……

书评(媒体评论)

在所有追随姚明和火箭的记者里,王猛不算是身高最高的,但这并不妨碍他和姚明之间的相互平视;从2004年开始,王猛用他作为一名记者的职业态度、敬业精 神和专业素养,为所有中国读者诠释着最真实的姚明和火箭。在很多媒体以“哈哈镜”、“显微镜”乃至“照妖镜”似的笔法误读姚明和火箭时,王猛质朴而扎实的 文字就像摆在姚明和火箭面前的一面镜子,全部都是他们真实的写照:他们也有麻烦事,他们也会不开心,他们也有和我们一样的喜怒哀乐,因为他们也是和我们一 样的普通人。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著名篮球评论员 于嘉

这不是一本谁坐在家里都能上网查到的NBA史话,而是一本用6年的经验、阅历、人脉、功底,扎扎实实砌出来的一本“硬书”。

——《体坛周报》副总编 杨毅

幸好还有王猛,一个可以平视姚明的体育记者,在他与姚明的平视和聊天中,我们看到了姚明向常人生活的回归。这才是真实的姚明,不再是媒体的产品。

——新华社资深体育记者 徐济成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8:3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