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年轻的探矿人多希尼
在多希尼晚年的时候,很多人都称颂爱德华·多希尼的显赫。但这位有万贯家财的石油商人年轻时的境况却大不相同。出版商B.C.(“伯蒂”·)福雷斯称,比起在室内坐享安逸,多希尼更钟爱户外生活:“探矿人多希尼很少睡在屋檐下,他过的更多的是以天为盖以地为庐的日子。每晚,他都会把心爱的步枪放在身旁,猎刀悬于腰问,而六发式的左轮手枪也总是不离左右。”
有太多关于多希尼那些采矿岁月的传说,在政评专家和律师们的笔下,这位可能使用高压手段交易的百万富豪很有人情味儿,从而使人们的注意力转移到他的青年时代。那时的他只是一个在边远未开发地带艰苦创业的年轻人。尽管年轻时的多希尼不乏有趣的冒险,但后来的描述却忽略了不少重要的细节,并且夸大或捏造了很多事情。这样的改编大多源自矿营的吹牛皮。在酒吧里,所遵循的还是西部习俗,人们很少问及他人的过去。有些人是非法进入这片土地的,而有些人则是放弃了车夫或纺织品销售的工作来矿上碰运气的。有些人离开了农场,而有些人则冲破婚姻的束缚,来西部冒险。有些人家境原本不错,来这里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而有些人则断绝了所有家庭关系。
可以确定的是,多希尼刚刚抵达新墨西哥时只有20来岁。像很多人一样,他孤注一掷,想通过采矿发大财。19世纪80年代美国社会一片混乱,离政府就位、社会稳定还差得很远。金斯顿是新墨西哥布莱克岭上的一个矿业城镇,并不像《福布斯》和当时的冒险杂志所形容的那样只是个乡野营地。探矿者们生活在艰苦且恶劣的环境里,他们有着各式各样的背景,其中的很多人都相当野蛮。背井离乡且满怀愤恨的阿帕奇人会从峡谷里或河床边冲出来搞突然袭击。采矿实在是一个危险的职业。
多希尼来到金斯顿就踏上了成功之路。每当他不辞劳苦地跋涉到一片崎岖的山地时,他总是说:“穿过这些山口就行了。”1856年8月10日,多希尼出生于威斯康星州的丰迪拉克,他的父亲是个贫困潦倒的爱尔兰人,大饥荒时好不容易才从蒂帕雷里逃了出来。横越大西洋的旅途是残酷的,四兄弟中只有多希尼的父亲帕特里克和一个叔父威廉有幸活着抵达加拿大。
帕特里克成了一个捕鲸人,在满是浮冰的拉布拉多水域上讨生活,直到遇见埃莉诺·伊丽莎白·奎格利,他才结束了海上生活。他们相恋,结婚,并生下了五个孩子。
人们都说爱德华是个天资聪颖、认真刻苦的孩子。他很努力地读书,1872年就高中毕业了,当时年仅15岁。他很早便掌握了算术技巧,且记忆力超强——当地的报纸对此有过记载,他“心算很棒”。夏天,他不是下田干活就是到镇上的锯木厂工作。那段日子十分艰辛,当地人总是很仇视外来家庭。农村的新教徒们特别蔑视爱尔兰移民,让他们在农场干活,却因他们骨子里的天主教灵魂而厌恶他们,也怕他们有什么“天主教”企图。
爱德华的母亲希望她的儿子学习神学,以后做个神父。她是个很严格的女人,她为自己的节俭与朴素感到自豪。他父亲比较严肃,是个劳工兼园丁,从小就教导他好东西都是通过努力换来的。在生活的压力下,爱德华很快成熟了。就在他毕业几个月后,他的父亲过世了,享年63岁。
爱德华接受了一份美国地质调查部的工作,还很年轻的他跋涉到西南部的边界进行调研。很多时候他都是和政府的卖骡人同行的。这些卖骡人从当地各部落中采购骡子。在艰苦的野外生活中,他靠的是智慧和体力。他的体型略显瘦小,体重只有125磅,身高也只有5英尺7英寸。他棕红色的头发、浅色的皮肤、蓝蓝的眼睛,看上去还是个农村青年的样子。他的脸颊不是苍白就是红润,好像他很容易脸红,但那时的他已经雄心勃勃且十分独立了。
爱德华很快便开始了他事业上的第一次冒险。故事是这样的,他在政府拍卖会上以每匹5.35美元的价格购得了29匹马,在调养和训练之后,再卖掉它们,净赚了2 000美元。就这样,他买卖马匹,并磨练着讨价还价的本事。
1873年,爱德华被派到堪萨斯州的基奥瓦一科曼奇土著居留地。接下来的那一年,年仅18岁的爱德华辞去了他在地质调查部的工作,跑到西部与世隔绝的地区开始了探矿事业。他加入了查理·基代罗组织的一次南达科他黑山的金矿探查之行,查理是个出名的淘金人。美国政府以非法闯入布莱克福特苏族保护区为由驱逐了这些探矿者。至此,这次冒险结束。但是年少的多希尼总在营火边听那些较为年长的同伴讲故事,他用他的绝技“心算”,计算出找到一处富矿可以赚到的钱数。凭借着年轻人的热情与自信,他踏上了属于自己的寻金路。
多希尼来到了亚利桑那。那时,这里还属于新墨西哥,但是当在亚利桑那矿上失败后,他收起行囊转向布莱克岭上的莱克怀利。相传,布莱克岭盛产银矿石。他的运气来了。他来到了“铁王”。这个传说中的矿场引来了大批满怀希冀的采矿人,新兴城市金斯顿也是以此矿的名字命名的。1880—1883年间,多希尼一直停留在这一带。他住在一间小砖房里。“50美元一年,乐子很多,盐很便宜,(我)就是这么过来的。”多希尼回忆道。
数百年来,土著居民一直生活在新墨西哥的土地上,纳瓦霍人和阿帕奇人认为早在白人来矿场挖取财宝之前,一股力量就已经从布莱克岭崎岖的山麓和深邃的峡谷中传了出去。金斯顿这个小镇在地图上几乎找不到,骑驿马从最近的铁路到这里都要半天的时间。它是那么偏僻,就好比从东部的经济中心到首都的政治中心那样。就是这样一个小镇却出了三个男人,他们将青春的力量和友情注入共同的目标,在金斯顿成就了一番事业。他们在这里所获得的财富与权力足以震动东部政权。
在金斯顿的扑克牌桌上,多希尼遇到了有趣的艾伯特·B.福尔,后来他因当上了西部政治领袖而声名鹊起,再后来他担任了哈定总统内阁的内政部长。查尔斯·阿德尔伯特·坎菲尔德以勤奋著称,他是个顾家的男人,后来以探矿伙伴的身份进入了多希尼的生活,再后来他成了多希尼数百万美元事业的合伙人。与拥有大学教育背景、家世显赫的东部人的孩子不同,西部人的孩子接受的是一种截然不同的教育,他们在边疆激烈的战火下成长起来。在后来,东西部哲学理念的互通引发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大辩论。
P3-5
一本关于石油大亨爱德华·多希尼的精彩传记,尽管他的名誉严重受损,但他和洛克菲勒、卡内基一样重要。
——罗·坎农
在《财富的黑暗面》中,玛格丽特·莱斯莉·戴维斯描述了多希尼在发展加州石油工业和开创世界石油新时代的过程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戴维斯把多希尼早期存新墨西哥做矿工的失败与其在18世纪90年代中期取得的巨大成功进行了对比,她的叙述引人入胜。
——《AB读书人书评》
戴维斯写出了肯定多希尼的传记,并为这个经常被贴上“贪得无厌”标签的人进行了有力的辩护。
——《洛杉矶杂志》罗伯特·伊托
这部石油大亨爱德华·L.多希尼的传记读起来更像是一本小说,这么说毫不为过。这位才华横溢、富有进取精神的企业家的人生故事就是一部小说的素材……戴维斯精彩地描述了多希尼获得名望、权力和巨额财富的过程,以及他如何在摧毁沃伦·D.哈定政府的蒂波特山石油开采租约丑闻中变得名誉扫地。这些精彩的描述丰富了历史记录,同时对那些喜欢有关财富、声望和政治阴谋的故事的读者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前言杂志》约翰·弗莱舍
1935年9月11日
神圣且华丽的圣文森特教堂香气弥漫。商界、政界及宗教界的重要人士齐聚洛杉矶,来送爱德华·劳伦斯·多希尼最后一程。1 200多位宾客挤满了偌大的教堂,还有2 000余人站在教堂外,一起缅怀“年轻的他艰苦奋斗、励精图治,中年的他名利双收、富贵荣华,而老迈的他却在悲痛中蒙受耻辱”。‘然而很多来宾在过去的十年里对多希尼是避之唯恐不及,生怕受到牵连,毕竟那起丑闻已经玷污了他的名字。
八名男子将铜棺从切斯特的豪宅抬往多希尼斥资数百万美元兴建的宏伟的罗马天主教堂。爱德华的遗孀卡丽·埃斯特尔·贝茨德·多希尼在两个年纪最长的孙子的有力搀扶下,和唱诗牧师们一并走在布满白色康乃馨和百合花的棺柩之后。
洛杉矶教区的主教约翰·J.坎特韦尔身穿黑色正装长袍,吟诵起安魂弥撒的庄严祷告。在感人的颂词中,他盛赞这位石油大亨的坚定、智慧以及宗教信仰。多希尼不仅是富豪中的富豪,他更是善长仁翁,他的仁慈与慷慨值得颂扬:
他是为数不多的善士之一,他捐给神和神的子民的总数比什一税还要多。他是一口永不干涸的慷慨泉眼,将爱的雨露洒向四面八方。如果没有他和他夫人的慷慨解囊,我们所在的这座教堂……坦皮科的大教堂,以及其他宗教机构……根本不可能兴建起来。
一个美国人在其祖国的历史长河中永垂不朽,他在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中倾其所有。对于这样一个深爱着这片生养他的土地的人而言,他的奉献都是值得的。
俄克拉荷马教区的主教弗朗西斯·C.凯利从一个会计的角度谈起这位获得全球性成功的商业奇才:
昨天他手里还捧着那些沉甸甸、金光闪闪的宝贝,今天魔术师般的死神对着它们吹了一口气,瞧!它们就化为乌有了。于是乎,死神对世界狂笑,因为他戏弄着我们每一个人。与冷酷无情的税鬼打交道,休想占得分厘便宜,他独占一切,即使是天才,留下的也只有回忆……
国家、州、城市都欠爱德华·劳伦斯·多希尼很多,哪怕让国家或州或城市还上一分钱的债,哪怕只是一个善念或是一句迟来的公正,对他而言都不是小事。
凯利主教说爱国主义奉献精神和对友谊的付出丰富了爱德华·多希尼的个性,却也让他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爱德华·劳伦斯·多希尼的努力所换来的却是不幸。但是他却可以笑着说:不管怎样,我做过了。没有人可以把诚实的奖励从我身边夺走。”出席葬礼的人都知道所谓的友情与慷慨必然包括爱德华·多希尼当时给哈定总统内阁内政部长艾伯特·福尔的极具争议的10万美元借款。
对于多希尼的慷慨与爱国,有些人难以掩饰其不屑。所谓的贿赂案被称为蒂波特山和埃尔克山石油丑闻案。人们齐聚一堂主要还是为了哀悼刚刚过世的多希尼,他们相信对多希尼的指控是错误的,多希尼的名声就这样被毁掉了,多希尼的名字根本就不该与蒂波特山案件扯上关系。有人认为多希尼冲动,甚至有些鲁莽,会如此不谨慎地答应一个朋友的借款要求。但是谁又可以预料到这样一连串的是非呢?是命运弄人吧,很多人都为多希尼感到惋惜,同时也将他的经历当成最好的警示。
洛杉矶的报纸竞相报道这场葬礼。十年前这起贿赂丑闻绝对是报纸的头条,如今却也淡化了,多希尼总算体面地与世长辞了。
这场盛大的葬礼对爱德华·多希尼的遗孀而言可谓是一种慰藉,她觉得丈夫得到了应得的认可。在历经国会听证会、审判以及爱德华独子惨遭杀害之后,埃斯特尔·多希尼与丈夫终于得享安宁,这是一种救赎,是对多希尼形象的重塑。作为他形象的守护者,埃斯特尔想尽一切办法来挽回丈夫的声誉。
葬礼过后,埃斯特尔回到了切斯特8号的家,很快她便作出了一个决定。就在当晚,她丈夫刚刚入土几个小时后,她小心地收集了这位石油大亨所建立起来的文档。在妹妹黛茜·梅·安德森的帮助下,她秘密地从爱德华那些带锁的抽屉、书柜里找出数百封私人信件和商业文件。随后,两个女人走向地下室,打开钢制金库的双层大门。这里藏着爱德华保存的其他文件。片刻过后,她们在巨大的焚化炉中点燃了一把大火,烧毁了爱德华·多希尼所留下的这些文字记录。
她将所有文件付之一炬——这是她为丈夫做的最后一件事,以确保他的生活和财富免受法律方面的纠缠。很多年后,埃斯特尔·多希尼向自己的私人秘书露西尔·V.米勒坦言,对此她悔恨不已。
《财富的黑暗面》囊括了好莱坞惊悚大片的所有元素,填补了美国西部历史上一段最重要的空白。玛格丽特·莱斯莉·戴维斯的这本传记让人爱不释手,书中描述了多希尼作为勘探者在险象环生的墨西哥丛林中进行勘探的故事,故事扣人心弦、精彩绝伦。在墨西哥,多希尼创建了庞大的石油帝国,这也开启了石油工业的新时代,但他的这些贡献并没有被人们认可。这个故事是以悲剧结尾的,在事业如日中天时,多希尼卷入了臭名昭著的蒂波特山石油开采租约丑闻,并被控向美国内务部部长、他的好友福尔行贿。漫长的官司使他心力交瘁,在此期间爱子不幸遇害,石油生意也遭受了很大的损失,最终他在争议中落寞地度过了余生。
本书叙述了20世纪初美国石油业发展中一段重要时期的历史事件,填补了美国两部历史的一段空白。
爱德华·L.多希尼开创了美国20世纪20年代石油业的新时代,他创造了一个强大的石油帝国,为美国20世纪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却因一桩政治丑闻而身败名裂,本书将带你走入这段被遗忘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