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精英对话(2英汉对照)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杨锐
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收录了CCTV-9英语频道Dialogue栏目的15篇名人访谈,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类话题。看Dialogue栏目,读Dialogue访谈,与名人面对面,倾听名人的心路历程和人生感悟,透过名人视角看世界,透过《对话》视角看名人。

内容推荐

在对话中拓展视野与智慧

在沟通中实现共存与融合

跟随央视名嘴,走近国内外各界精英人物,透过高端视角看斑斓世界与时代变迁。精选央视英语频道《对话》栏目的15篇访谈,全部以英汉对照形式呈现。

希望读者在品味语言的同时,更能够开阔视野,增长智慧,在对话中感悟思想的力量。

本书精彩访谈推荐:

·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解读总统生涯与退职生活

·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畅谈中美文化交流

·乒坛名将邓亚萍讲述职业运动员的退役后生涯

·瑞士人乌利·希克与中国当代艺术的亲密接触

·音乐人崔健抒发不灭的摇滚梦想

目录

1.耶鲁大学校长率团访华

2.传统饮食文化及发展

3.中国当代艺术收藏

4.英语走向何方?

5.真人秀节目在中国

6.自然保护摄影艺术

7.崔健:摇滚传奇,梦想不灭

8.世界顶级发型师眼中的时尚与生活

9.再掀“红楼热”

10.现代中国回归传统文化

11.邓亚萍谈职业运动员的退役后生涯

12.好莱坞“熊猫旋风”

13.攻坚抑郁症

14.吉米·卡特:总统生涯与退职生活

15.神舟七号载人航天

试读章节

田:大家好,欢迎收看又一期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的《对话》节目。我是主持人田薇。胡锦涛主席去年访问美国时,曾向耶鲁大学的一百位师生发出邀请。今年,这个由一百位耶鲁师生组成的庞大代表团,在其校长理查德·莱文先生的带领下,应邀来到中国。我们有幸把理查德·莱文先生请到了今天《对话》节目的现场。莱文先生,欢迎您来到《对话》节目。这一百位耶鲁大学的师生在您的率领下前来中国访问十天,他们打算看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理:他们将在北京、西安以及上海参观一些名胜古迹,例如故宫、长城、西安的兵马俑等。我想最后一个重头戏是我们的学生将有机会参观贵国的四所重点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与这些大学的学生交流,并且有机会接触到一些中国家庭。

田:代表团是应胡锦涛主席的邀请前来的,他是在上次访美期间在贵校进行演讲时向你们发出的邀请,对吧?

理:是的,我们当时听到这一邀请时都非常惊喜。

田:对,或许是应该用“惊喜”这个词。在这次来北京以前,你们的代表团,至少是团里的部分成员,曾在白宫受到了布什总统的接见。这个耶鲁大学代表团怎么会受到如此多的关注呢?

理:毕竟,贵国的胡锦涛主席是在电视上面对三亿中国观众发出邀请的。当时全世界的人都可能正在收看那个节目,而且中方对这件事也非常认真,所以我们的总统觉得十分有必要派我们来转达他对胡主席的问候。

田:不过,无论如何,这使你们的此次访问变得非常富有政治色彩。

理:倘若我们的来访能增进两国间的友好关系,那么不论你把它称为政治性:的也好,外交性的也好,或者文化性的也好,我都同意。

田:胡锦涛主席去年在耶鲁大学作演讲时,谈到了美方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与进步的目标缺乏了解的问题。你们的总统在白宫接见你们时,则谈到了中美关系之间存在的种种障碍:一面是美国的保护主义,一面是中国的民族主义。既然两位领导人各有各的道理,那么尽管已是第九次访华的您又是怎么看的呢?

理:我必须指出,布什总统对于保护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关注是在谈及当前中美关系良好且稳固时表示的。他当时表示,关于上述问题他有两大担心。但是这些担心的提出是从两国关系的积极角度考虑的。我是这么理解的。我认为中国的繁荣和发展无论对于美国还是对于整个世界都是件好事。中美双方在经济方面相互依赖的程度越高,彼此间互相了解的程度越深,人类的未来就会越美好。

田:有人认为,“冷战”使得两国之间自然而然产生了猜疑的心理,现在还有人在谈论中美两国间显而易见的战略冲突。因此,人们真的很想知道,中美之间究竟存不存在真正的友谊。对于这个问题,您怎么看呢?

理:我想两国间有一些紧张和猜疑的情绪,这些情绪在冷战时期成长起来的上一辈人之间尤为明显。但是从历史上看,有些因素是有利于两国建立和平关系的。中国没有大规模领土扩张的历史;美国自从19世纪中期完成领土扩张后,虽然已经成为一个实力强大的国家,但它也没有进一步扩张自己的边界。我们两国在这方面都很知足。我认为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之后,我们两国在经济上都将非常稳固,相互依赖的程度也会更高。我的意思是说,我们都是相当重要的贸易伙伴。现在有大量来自国外的重要投资,虽然大部分是单向投资,但在不久的将来,这种投资将是双向的。我想在我们两国之间有如此之多的理由保持友好的关系,长远来看,这些理由将会胜过我们相互猜疑的理由。

田:以前我们采用的是“乒乓外交”,当时两国正在努力建立外交关系。而如今,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们看到了中美间日益频繁的学术交流,包括你们此次对中国的访问。人们不禁要问,这一次究竟哪种力量将起到关键作用,起到真正破冰或消除两国间的猜疑的作用呢?学术界有可能承担起这一任务吗?

理:我想从长远来看,这是非常有希望的。我们要以’30年而不是3年的眼光来看,想到年轻人在两国之间往返交流、相互理解并且欣赏彼此的价值观和看待问题的视角。当在过去的20年间成长起来的那一代人开始领导各自国家的时候,我们将更好地互相了解。因此我觉得大有希望。有越多的学生踏出国门去接触对方、去学习对方的文化,我们的将来就会越美好。

田:实际上,莱文先生,你们访问北京大学等中国大学时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交流活动,美国学生将第一次有机会和中国学生在中国大学的课堂上一起听课,一起在宿舍生活。这里要向观众朋友解释一下,许多在中国的外国留学生,无论生活还是学习,都是和中国学生分开的。那么您对这一活动有什么期待吗?您认为美国学生从这种体验中会有什么收获呢?

理:这很有意思,因为学生们告诉我这项活动中最有积极意义的方面就是他们将与中国学生同住一个宿舍。他们认为这是一个真正可以相互了解的机会,而且非常珍视这次机会。因此,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特色,这项活动会鼓励更多的学生参加同其他大学开展的学术交流活动。

田:身为耶鲁大学的校长,您一直有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就是希望将耶鲁大学国际化。这是您第九次来到中国,也带着同样的理想。至于您为此访问了世界上多少其他地方,那就更不用提了。每学期你们的学生都有机会踏出校园进行数周的交流活动。而且自从您在上世纪90年代上任以来,贵校本科留学生的人数也增加了三倍。这些变化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您对于这种国际化究竟有什么样的展望呢?

理: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正在日益增加,我们之间的联系正在因为因特网和当前广泛的贸易交流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稳固。对于生长在这一环境里的学生而言,他们的职业生涯将跨越全世界。任何打算从商的学生都不能只想成为一个美国商人,因为市场已经是全球性的了。从事大多数其他行业的学生也会有同样的感受。所以,我认为每一名美国学生都需要更好地了解世界。一直以来,美国都太孤立了,与世界隔绝。我觉得我们的学生应该具备国际化的经历,也应该懂得如何与在不同价值观和不同文化视角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人打交道。这是因为我们必须学会如何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做事。所以,我认为21世纪的教育不但要培养学生在诸如写作、会话、数学以及计算机等方面的良好技能,也应该培养他们理解不同文化的良好能力。

田:莱文先生,您知道,自从伊拉克战争以后,全世界范围内的反美倾向愈演愈烈。人们对于美国以及美国的价值观越来越不信任,而与此相反的是,这些年美国的教育体制和美国的大学却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比如说耶鲁大学。您如何解释这种反差?您认为美国学术教育体系正在偏离美国所代表的、或者说所追求的价值吗?还是觉得它正在将美国引向它应该发展的那个方向呢?

理:我有一位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任教的朋友,他写了一本十分有趣的书,探讨世界对美国所持的矛盾心理。我认为他准确地把握住了这种矛盾的态度。世界上有不少人对美国的外交政策感到失望,对美国在很多情况下对其他国家的需要表现出的无动于衷感到失望。然而在那些正式的政治外交表象的背后,大部分人对美国又怀有崇拜之情。人们喜欢美国的独立精神和创造性,喜欢它的文化、它的电影、电视节目以及消费品。确实如此,所以我认为世界上大多数人其实都很想喜欢美国,但是当美国行事冷漠或者当它用别人觉得不恰当的方式去显示力量的时候,人们的确会感到不满。所以我想,我们的大学所体现出的是文化方面的东西,表现了人们该如何看待美国,因为美国拥有很不错的大学,世界各地的人都想到这里来学习。因此我觉得我们的形象在世界上还是非常不错的。

田:莱文先生,您一直在对您的学生讲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但是,这个概念究竟是如何起作用的呢?我的意思是说,一些耶鲁大学的校友可能已经成了非常有权势的人,但是迄今为止他们作出的一些决策在世界上似乎并不十分受欢迎。您又是怎么看待这种反差的呢?

理:你知道美国的制度允许人们表达不同见解。它当前的政策,就拿对伊(拉克)政策来说吧,目前在国内其实并不是十分受欢迎。布什总统依然相信那是正确的政策,因此他坚定地贯彻下去。我想美国大多数的其他政要正在期待一条能够将美国领出伊拉克泥淖的道路。2008年底,这个问题何去何从,将在我们的总统大选时见分晓。

田:那么,您刚才提到的相互依存的世界,它将会起到什么作用呢?您又如何把这个理念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去呢?

理:我们的工作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我们让外国留学生来到耶鲁的校园,在康涅狄格州与我们一起生活,这是了解来自各国人士的一种方式;另一方面,是让耶鲁的学生踏出国门。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们为耶鲁的在校生增加了大量由校方资助的游学机会,比如这次和北京大学的交流活动。我们的学生有很多参加国际交流活动和到海外工作的机会。今年夏天,我校在北京工作的学生就有30多名,在香港工作的有20名左右。事实上,全世界有好几百座首府城市都为我们的学生提供暑期实习的机会,而且他们也都参与了耶鲁大学的暑期活动。我们希望在今后的一两年里,每一位耶鲁的学生都有机会去国外交流,如果一学年不行,至少可以去一个暑假。

田:我想接触世界是一回事,而形成对世界的看法或许是另一回事。

理:我们的学生所持的见解表明他们确实在独立思考。当有了海外游学的经历,他们会对世界形成自己的看法。我也总是鼓励他们要从世界公民的角度去思考,思考我们对于所生存的这个星球应共同承担的那份责任,以及从安全和环境保护的角度去构想社会的安宁富足。要知道,今天我们面临很多的问题,要通过国际合作去解决。比如,全球变暖就是耶鲁当前正在致力解决的问题之一,不过还有许许多多其他同样重要的问题。

田:的确,将整个学校国际化是件好事,不过莱文先生,我想在背后必定也会有很多挑战。我听说过一些最近发生的事件,或许在此我们应该提一下。你们学校有三位学生,他们都有外国血统,其中一人拥有美国国籍,这三人因在耶鲁的校园里焚烧美国国旗而被拘捕了。作为耶鲁大学的校长,您对这一事件是如何应对的?

理:那是一次很不幸的事件。两名学生立刻就被释放了,第三名随后也被释放了。这件事的主要责任在于其中一名学生。他声称自己因为饮酒过度才做了不负责任的傻事,并且说他那么做并不是政治抗议。不过要知道,许多美国人都对焚烧国旗这种事很反感。因此媒体和公众十分关注。不过,我想或许就是他说的那样,他只是做了年轻人有时会做的傻事。

田:还有一件事,据说你们的一位学生是塔利班的前发言人,当然他很早以前就和塔利班脱离关系了,但是美国的保守派却一直因耶鲁大学录取了他而指责你们。

理:他们就这件事制造了一桩非常有趣的媒体事件。的确,许多非常保守的广播节目和电视节目连续好几周都在谈论这件事。

田:莱文先生,您是如何经受住这一事件的呢?

理:我们经受住了。耶鲁大学是个大气的地方,能包容各种有不同视角和持不同见解的人。我们录取了那个年轻人。他在20岁出头时的确当过塔利班组织的新闻发言人。但他在耶鲁时只是一名普通的学生,不再是那个概念化人物了。他是一名不修学位、非全日制的特别生。我们有不少校友都认为将这样的人引进耶鲁大学是件好事,体现了耶鲁的开放思想。而且从他身上,耶鲁的其他学生或许也能够学到一些东西。

田:众所周知,美国和其他国家一样,政治气候也会时常发生改变。但作为一名大学校长,您有责任保护学术自由和言论自由。那么在各种政治气候之下您又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理:事实上,多年以来,我们大部分的一流大学在维护学术自由方面都有很好的经验。我想耶鲁大学尤其如此,它一直以来都在维护所有师生畅所欲言的权利,不论其观点受欢迎与否。因此我们学校请过不少非常具有争议性的人做演讲,右翼团体或者左翼团体非常反对,想要将他们驱逐出校园,阻止校方向他们发出邀请。耶鲁师生有权利邀请他们喜欢的人来讲演,师生们愿意听到他们的观点,我们也一直尊重这一权利。耶鲁大学的规定是,演讲者有权在公众场合畅所欲言,而那些试图打断别人发言、损害他人言论自由权利的人其实才需要受到处分。所以说,在耶鲁你永远不会因为发表不受欢迎的言论而被拖出礼堂,但是如果谁要打断别人的演讲,那么他就会被拖出礼堂。

田:有时这个界限可能很难判断,是吗?有时情况会不同。

理:不,我所指的是否定别人,打断别人演讲的行为。不允许别人表达见解是我们无法容忍的事情。

田:这其实就是我刚才所讲的将国际化引进你们的学校所带来的挑战之一。但是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像你们这样的学校不得不面临的其他挑战。我们都听说了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校园枪击案。这是发生在美国的一桩非常悲惨的事件,它引发了人们关于如何帮助在校青年学生保持心理健康的众多探讨。从您的角度来看,您将会做些什么呢?

理:要知道,类似发生在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可十白事件在任何地方都可能发生。一个精神受挫者变得极为疯狂失常。这种事可能发生在任何地方。我们必须努力去发现那些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确保他们不会对公众安全带来危害。不过你永远都无法做到绝对的保护,因为你不能为了防备这种25年一遇的事件而把学校关了。而这种事情一旦发生,就会妨碍别人寻求成功、幸福和安全的生存机会。

田:有人认为,枪击案其实表明了美国教育体制的危机,您觉得有那么严重吗?还是说,尽管校园枪击案在美国发生的频率比较高,而这一次只是孤立事件而已?

理:频率并不是那么高。类似这种大规模的枪杀事件,据我所知,在过去的25年中只发生过两三起。不过美国是个很大的国家,我们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了。

P4-19

序言

由于读者的喜爱,根据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品牌栏目DIALOGUE(《对话》)整理出来的中英文双语《精英对话2》终于问世了,《精英对话3》和《精英对话4》也出版在即。感谢外研社的领导和编辑们的所有付出。

不过,《精英对话》中的“精英”二字让人心情复杂。所谓“精英”,未免曲高和寡,远离大众。况且,华尔街精英们推导出来的数学公式和金融衍生品导致了灾难性的全球金融危机;欧盟的精英们设计出来的货币一体化因为忽略了财政政策的统一而引发主权债务危机,有可能导致世界经济二次探底,南欧诸国也将为此付出瘦身的痛苦。金字塔顶端的云山雾罩和风雨如晦,让我们在社会转型的今天更加关心公民社会的灵魂,这就是信仰和诚信。所幸,改革30年来,我们的每一次危机都是一个转折点,都能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因此,我们有了对话的基础。

对话是这个时代的需要。在我们不断融入国际社会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平民百姓或社会精英认为我们被误读了,而越来越多的西方人,甚至我们的亚洲近邻都认为我们的软实力不足,而且战略意图模糊。这将严重影响中国的和平崛起。时代需要对话。无知和偏见一样,我们需要通过广义上的对话,特别是不同政治制度和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消除误解。孤芳自赏的时代过去了,我们在融入,我们在开放中吞吐百家,在对话中回归常识,回归人的本身,回归国际社会的共识。

中国需要对话,寻找具有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的对话。我们的民族贵有五千年的文明,但是面对西方媒体排山倒海似的质疑和批评时,却显得手足无措,只知道匆忙回应,失去了对话的从容和优雅。

互联网的异军突起使舆论监督成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市场经济鼓励的是平等、竞争、多元和依法治国。告别人治和强人政治时代的亚洲,正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讨论如何在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加强经济一体化进程。所有的内因外因都在敦促我们理性对待多元和竞争,敦促我们以更加开放的胸襟迎接挑战,推动人类大融合的全球化进程。

中国不仅正在告别和调整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告别高污染和高能耗的时代,也在告别低成本低收入时代。我们正迎来中产阶层的崛起,它必将以大幅度减少赤贫和暴富的社会光谱的两端来突出社会公正,追求社会平等。所有对话必须建立在平等基础之上。

当前我们正在建设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建设本来就是不和谐力量之间博弈的动态过程。在合理的制度安排下,科学发展,这是常识。坚持对话,一定会让我们回归常识,也会让我们回归大众,摆脱精英的光环。

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的品牌栏目DIALOGUE到2009年正好走过了十个春秋。春华秋实,它赢得了国内外的广泛赞誉。它的主持人以平实、尖锐、厚重、理性、大器、平衡与自由赢得了国际观众的普遍称赞。应该说DIALOGUE为国际频道同类节目打造了行业标准。它为平抑西强东弱的舆论格局,为追求真理、正义和跨文化的沟通,低调地做了大量工作。

《精英对话2》和即将出版的第三册、第四册收录了过去五年间该栏目采访的国内外精英人物,如美国前总统卡特、乒乓球名将邓亚萍、当代艺术先锋艾未未、流行歌手崔健,以及鸟巢的设计者、格莱美奖主席、耶鲁大学校长、《苏菲的世界》作者和非政府组织环保方面的代表人物马军。在对话之中,主持人与节目嘉宾广泛探讨了中国的人文精神重建的进程。

今天,我们意识到,财富总有形而上和形而下的,物质和精神的。与有良知和有思想的大师对话,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话,我们可以找回自己,找回尊严、权利和自信。

限于水平,我们的选题和节目制作,以及后来的听写和编辑,整理和加工一定存在不如人意之处。只要我们的热心读者能够在获取语言知识的同时格外关注一下思想的含量,我们的对话就不虚此行了。毕竟,对话就是a journey of discoVery and rediscovery。  杨锐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8:5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