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两类最神奇的预言:“童言无忌”和“一语成谶”,预测王朝兴亡,占卜龙脉兴衰。谶是一种宗教性的神秘预言,又称谶语,以之预测吉凶,因通常配有图,故又叫图谶,童谣就是一个谶语。童谣与谶语不失为一面窥视中国历史大势的镜子。本书选取了那些在封建王朝兴亡更迭的历史中起关键作用的谣、谶来加以细致解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童谣和谶语中的历史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江上渔者 |
出版社 | 中国工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历史上两类最神奇的预言:“童言无忌”和“一语成谶”,预测王朝兴亡,占卜龙脉兴衰。谶是一种宗教性的神秘预言,又称谶语,以之预测吉凶,因通常配有图,故又叫图谶,童谣就是一个谶语。童谣与谶语不失为一面窥视中国历史大势的镜子。本书选取了那些在封建王朝兴亡更迭的历史中起关键作用的谣、谶来加以细致解读。 内容推荐 中国传统文化中充满了诸多神秘的因素。这一方面体现了地域的特色——大陆型文化就是较之海洋型文化有着更多的自然崇拜的因素;另一方面,这也是与古代人们低下的认识水平分不开的。因为很多复杂的自然、社会现象都令人无从捉摸,尤其很多偶然性、巧合性而又频发性的事件往往令人无从解释,这时,童谣和谶语便会趁虚而入。以至主导人们的精神世界,进而影响到历史的发展轨迹——有时甚至只是一则童谣或者谶语。就可以终结一个看去树大根深的王朝的命运。 所以,童谣与谶语不失为一面窥视中国历史大势的镜子。而《童谣和谶语中的历史》正是适当选取了那些在封建王朝兴亡更迭的历史中起关键作用的谣、谶来加以细致解读,并在尊重正史记载的同时,添加了一些趣味性的历史故事,希望能让您拨云见日,品读历史兴衰。 目录 前言 西周灭亡的预言:檿弧箕服,实亡周国 春秋时虢国灭亡的预言:火中成军,虢公其奔 晋国中兴的预言:后十四年,晋亦不昌 吴国灭亡的预言:吴王出游观太湖 战国时赵国灭亡的预言:赵为号,秦为笑 秦朝灭亡的预言第一:亡秦者胡也 秦朝灭亡的预言第二:阿房阿房,亡始皇 秦朝灭亡的预言第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楚人得势的预言:东南有天子气 大汉兴起的预言:宝文出,刘季握 西汉灭亡的预言:三七末世 汉朝中兴的预言:公孙病已立 汉成帝绝后的预言:燕飞来,啄皇孙 王莽称帝的预言:摄皇帝当为真 东汉兴起的预言:得不得,在河北 东汉巩固政权的预言:黄牛白腹 东汉没落的预言:侯非侯,王非王 黄巾大起义的预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董卓覆灭的预言:千里草,何青青 曹丕代汉的预言:鬼在山,禾女运 刘备称帝的预言:益州分野有天子气 孙权称帝的预言:开阊门,出天子 西晋统一的预言:青盖入洛阳 西晋中衰的预言:宫中大马几作驴 东晋兴起的预言: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 东晋灭亡的预言:晋祚尽昌明 南梁灭亡的预言:但看八十三,子地妖灾起 南陈灭亡的预言:来时冬气末,去日春风始 北齐灭亡的预言:金作扫帚玉作把,净扫殿屋迎西家 北周灭亡的预言:白杨树头金鸡鸣 隋朝灭亡的预言:河南杨柳谢,河北李花荣 唐朝兴起的预言:桃李子 女皇武则天兴起的预言:有女武代王 安史之乱的预言:人逢山下鬼,环上系罗衣 唐朝败落的预言:金色虾蟆争努眼 朱温代唐的预言:易梁,易梁 后梁灭亡的预言:搜珠,搜珠 南唐兴起的预言:东海鲤鱼飞上天 北宋兴起的预言:点检为天子 北宋灭亡的预言:定知金帝来为主 南宋兴起的预言:新兴店 南宋灭亡的预言:这回来,不作耍 元朝灭亡的预言:石人一口八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明朝兴起的预言:塔儿红,朱衣人作主人公 明成祖得势的预言:莫逐燕,逐燕日高飞 明室中乱的预言:雨帝雨帝,城隍土地 李自成做皇帝的预言:十八子,主神器 明灭清兴的预言:遇顺而止 雍正加强集权的预言:帝出三江口 清朝没落的预言:黄花满地发 试读章节 【谣谶】 月将升,日将浸; 檿弧箕服,实亡周国。 ——《国语·郑语》 【释义】 月亮将高升,太阳将浸没;那卖桑弓、箕箭袋的人,就是使周国灭亡的人啊。讲这个故事之前,倒是道家的经典之一《列子·仲尼》篇中一则关于帝尧的童谣值得一提。它大约是这样的:“立我蒸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这首童谣乍听之下好像是给帝尧歌功颂德的:帝尧啊,为了我们普天之下的老百姓啊,没有哪一件事他不是做得好到了极点啊;这样的话,我们是不需要自己动脑筋、想主意的啦,也不要无端揣度尧帝的意图啦,只要照着他的老规矩办就是了啊。 其实,这则童谣寄托了人们的一种安享太平的政治理想,它应该是后人为追思先王的德政而作的,其中虽不免有夸大之词,可是却代表了人们对于“盛世”的深深的向往之心。然而,当人们对统治阶级的统治产生不满、抵触情绪时,童谣表达的内容就可能截然不同了,其意是借用童谣敲打敲打那些作威作福的“肉食者”。 《东周列国志》版画之周宣王闻谣轻杀图。周宣王听到“檿弧箕服,实亡周国”的童谣后,开始捕杀卖桑弓、箕箭袋的人。先秦时期史学经典之一的《国语·郑语》中,记录了西周时代周宣王在位时期的一则童谣:“檿弧箕服,实亡周国。”这话虽然有些夸张,未必可信,可是毕竟听起来不那么让人舒服。据说这童谣的前两句是这样的:“月将升,日将浸”,按照这句的理解应该是阴盛阳衰,有女祸的征兆。周宣王觉得自己不能坐视不理,于是派人到街上去搜捕那童谣中所传唱的卖桑弓、箕箭袋的人。也不知是谁这么缺德,制造了这样一则谣言,可怜那些卖桑弓、箕箭袋的人啊,一时间惶惶然如丧家之犬。他们认识到,杀他们是不需要理由的。逃跑!逃得离京师越远越好!至于那些没来得及逃掉的,自然是被抓住“咔嚓”了。杀光了所有卖桑弓、箕箭袋的人,这下大周王朝可以江山千年永固了吧?然而,让人怎么也想不到的是,最后这童谣竟还是奇迹般地应验了,这究竟是为何呢? 事情还得从夏王朝末年的传说说起,褒地的神突然出奇地化作了两条龙,后降于夏朝的王庭,盘桓不去,并且嘴里还说道:“我们两个是褒国的二君。”有两条大怪物一样的东西整天盘踞在自己安身的地方,谁能受得了啊。于是夏朝的王后便出面应对这件棘手的事。这夏后想卜卦求得一个解决之策,先是卜得“杀”、“驱”、“留”三种方案,都不吉利;后来再卜,竟得到“神示”——如果收集到龙的唾液而加以珍藏,就可保吉利。对啊,龙这东西可是大大的吉祥之物啊。 于是夏后就命人照着“神示”做了,最后用一个结实的柜子将收集到的龙涎密封,并放到一个安全的角落看管起来,不许任何人动它。就这样几百年竟过去了,这个神奇的柜子后来就传到了周王朝的王庭里。估计很多人都知道这是个吉祥之物,是镇庭之宝,所以没有将它遗失。 后来,周朝的江山轮到刚愎自用、宁死都不肯纳谏的周厉王来坐了。有一天,穷极无聊的周厉王不知吃错了什么药,非要把那个柜子打开,谁劝也不行,于是柜子就被打开了。顿时,龙涎破柜而出,流了王庭一地,怎么也没法除掉。着急上火的周厉王竟突发奇想,让宫中的女人们都脱光了衣服呼叫鼓噪,想把这灵物羞得自个儿缩回去。没想到这一招果然发挥了作用,只是这龙涎又顿时化为一只“玄鼋”——大约像一头黑色的乌龟模样的东西,也不是寻常之物啊。这只玄鼋被羞臊得慢慢爬进了王宫大殿中。宫中有一位当时还只有五六岁的小姑娘一不小心碰触到了这只玄鼋,当下没有什么反应,可是谁想时隔十年以后,玄鼋早已不知去向,这个女孩竟未婚而有了身孕。 这时候已经到了周厉王的儿子周宣王时代。那个神奇地怀了孕的女孩,最后生下了一个女婴,她心里非常害怕,于是将这个女婴设法丢弃到了宫外的树林中。正是“无巧不成书”,当时正是周宣王在全国抓捕“檿弧箕服”的时候,有一对卖桑弓、箕箭袋的夫妇正在连夜逃跑的路上,忽然听到了树林中传来婴儿的啼哭声。两人顺着哭声找到了这个弃婴,并把她带回了自己的故国——褒国收养起来,而这个被母亲遗弃的女婴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美女褒姒。 那么这又与西周灭亡有何关系呢?这还要从褒国的一位首领犯罪入狱说起。原来,当时褒国的首领不知什么原因得罪了周宣王,就被抓起来关进了大狱,估计死多活少。当时已经是周幽王时代了,而这位入了狱的褒老先生正在左思右想脱身之策。恰好当时那个弃婴褒姒已经长大成人,出落得非常漂亮,成了褒地家喻户晓的美女。褒国首领自然也耳闻了她的大名,于是把她买来加以调教,然后进献给极好美色的周幽王以赎罪。结?,献美女这一招果然奏效,幽王一见褒姒就彻底地被她的惊人美貌给迷住了。后来,褒姒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姬伯服。周幽王爱屋及乌,要立姬伯服为太子。但是他已经立申王后所生的儿子姬宜臼为太子了,而且申王后还是申国的公主。周幽王不顾众臣反对,一意孤行废黜宜臼,更立姬伯服为太子,还顺便废黜了王后申氏,改立褒姒为王后。不久申氏就被迫害致死,姬宜臼赶紧逃亡申国,投靠外公申侯去了。 周幽王对褒姒宠爱有加,总想变着法地讨取美人儿的欢心。不知为什么,美女褒姒天生就有一个奇怪的特点——不爱笑,是个彻头彻尾的冷美人儿。这也容易理解,褒大美女出身不凡,所以一切个性就自然奇特。只是,这一下可把周幽王给急坏了,他想要是能博得自己的美人儿一笑那该是一件多么有成就感的事情啊。他于是就下令悬赏千金,让自己的臣民们都出来帮他拿个好主意。 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当然也就不乏脑瓜活络些的“智者”。有一个人竟破天荒地想到了用“烽火戏诸侯”的办法来引褒美人一笑。烽火是专门用来传达危险军情的,也就是说,一旦都城镐京遭到攻击,马上在烽火台上燃起烽火,各地诸侯看到就知京师有变,立马率师勤王。由此可见,乱点烽火可不是闹着玩儿的,谁敢谎报军情,那是要军法从事的。估计出这个主意的人有些没脑子,要是换了个明白的君主,单凭这个馊主意,他的脑袋也得搬家。可是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周幽王比他还没脑子,能让美人一笑,戏诸侯算什么!于是周幽王郑重地吩咐:“赶紧把烽火给我点着,烧得越旺越好,必须让各路诸侯看到。” 手下人执行命令是一点都不含糊的,于是,烽火迅速地被点燃了。这烽火一着,就好比那个放羊的孩子大呼“狼来了”、“狼来了”一样。不知情的诸侯们,以为有敌人进犯国都,急急忙忙地往国都这儿赶。可是,当他们急如星火一般地赶到国都城下时,却根本没有发现一个敌人的影子。大家很纳闷啊,怎么回事?烽火台失火了?不能啊!于是各路诸侯的军队也都跟着乱哄哄的,好像一群没头苍蝇似的乱冲乱撞…… 这时候,周幽王正陪着他的褒美人坐定在国都的城楼上,尽情地欣赏城下乱作一团的可笑之状。或许当时的一幕真的是太好笑了,褒美人见此情状也忍不住竟笑了起来…… 戏举烽火图,出自明·张居正《帝鉴图说》。周幽王为博美女褒姒一笑,举烽火谎报军情,戏弄诸侯,后来犬戎进犯,周幽王再举烽火,而诸侯援兵不至,周幽王被杀于骊山之下,褒姒亦被掠至荒蛮之地。褒姒的这一笑太迷人了!周幽王惊得简直合不拢嘴。只可惜这一笑还没有昙花开的时间长,周幽王还没明白咋回事呢,褒姒就吝啬地收回了笑容,又做回了“冰美人”。周幽王郁闷哪!美人不笑了,这可怎么办?接着点烽火吧!于是烽火一次又一次地被点了起来,诸侯一次又一次地赶来救驾。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后来诸侯们终于知道烽火台为啥总“失火”了,大怒,纷纷决定:不陪你玩儿了,你自己逗自己玩儿吧! 烽火戏诸侯,的确博得了褒美人的一笑,只是周幽王怎么也没有想到,她的这一笑的确具有“一笑倾城国便亡”的特殊功效。原来烽火戏诸侯之时,周幽王的岳父、申国国君申侯也接到了烽火警报。按理说他也应该出兵勤王。正当他犹豫要不要去救那个害死女儿、赶走外孙的昏君的时候,其他诸侯又传来消息说并无军情,只是周幽王逗大家玩儿的。这个信息让申侯灵光一现,想到了一条报复周幽王的计策。他决定借机联合犬戎军队进攻首都镐京,为女儿报仇。 犬戎族的首领一听有打劫这样的好事,还有人给带路,自然大喜过望,连呼“同去,同去!”二话不说立马出兵和申国军队会合,浩浩荡荡地奔着周朝国都镐京杀去了。 当敌人云集到了国都城下时,周幽王张皇失措,赶紧命人点燃了报警的烽火,向拱卫都城的诸侯们再次大呼“狼来了”、“狼来了”。这一次“狼”是真的来了,而“赶狼”的人鉴于以往的教训却没有再来——最终,周都被攻破,犬戎大军杀入镐京后逢屋就烧,见人就杀。申侯本意只是借犬戎报复一下周幽王,顺便把他赶下台,让自己的亲外孙当周王,但没想到局势发展到他无法控制的局面,眼看着西周数百年的首都被劫掠后成废墟。 且说犬戎的人马像潮水一样涌进城来,出馊主意的那个虢石父被杀,司徒郑桓公拼死护卫着周幽王和太子姬伯服向骊山方向逃跑,希望能够在那与一两个诸侯的军队会合。结果路上被犬戎追兵赶上,郑桓公阵亡,周幽王、姬伯服被杀。褒姒则被犬戎军队抢到了犬戎所居的荒蛮之地去了,那叫一个命苦啊。 就这样,“檿弧箕服,实亡周国”的神秘预言应验了,存在了不到三个世纪的西周王朝至此戏剧般地灭亡了。但话说回来,如果把西周的灭亡归于“檿弧箕服”,那些卖桑弓、箕箭袋的人确实有些冤,就连褒姒也很冤,就如金庸先生在《鹿鼎记》中借韦小宝之口所说:“其实呢,天下倘若没这些糟男人、糟皇帝,美女再美,也害不了国家。” 序言 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中国人是不笃信宗教的,但是我们中国人的-头脑中却也总不乏“神道”、诡秘的思想。从古至今,鬼神、阴阳、天命等观念一直左右着我们对诸多事物的理解和判断,可谓根深蒂固。甚至历代封建统治者不惜以愚民政策从精神上巩固、强化自己的统治。这其中一个重要的政治举措就是大力倡行“天人感应”及“圣人以神道设教”的思想观念,力求将社会思想神秘化、将封建统治神圣化,如此以致整个中国社会弥漫着厚厚的一重“封建迷信”的阴影。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的《易经》中,就表达了这样的观念:“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雒出书,圣人则之。”也就是说所谓“圣人”的统治天下之道其缘起都要归因于上天的示意,天道和人道是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所以及至现代,很多西方人还都认为我们中国人充满着玄疑莫测的神秘感。 确实,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充满了诸多神秘的因素,这一方面体现了地域的特色,大陆型文化较之海洋型文化,有着更多的自然崇拜的因素,尤其表现在对于“天”的敬畏中,比如当遇到不祥和麻烦之事时,我们口中就会情不自禁地念叨着求“老天爷”保佑等祈福之语;另一方面,这其实也与古代人们低下的认识水平密不可分,那时的人们越是渴望正确地、积极地认识世界(以谋求更好地改造世界的目的),内心的无知与困惑感也就会越强烈。因为即使到今天,因科学发展的局限性,很多复杂的自然、社会现象还令人无从捉摸、无所适从,尤其很多偶然性、巧合性而又频发的事件往往令人无从解释。因此,“神道”的观念便会趁虚而入,以至主导人们的精神世界,由此对现实世界产生深刻的影响,很多时候甚至是直接而重大的影响——古代的童谣和谶语就是这样被堂而皇之地写入中国之大历史的。我们在后面的行文中将不难看到,有时甚至只是一则童谣或者谶语,就可以终结一个看上去树大根深的王朝的命运。 因此,童谣和谶语就成为本书写作的主题。 (一) 首先,童谣在反映社会动态方面是非常敏感的。它就像一面镜子,反映着天下的治乱兴亡,传达着广大劳动人民的心声。 仔细追溯起来,童谣就是传唱于儿童口中的那些没有曲调的歌谣,许多童谣在民间口口相传。比如有这样一首从明代就开始传唱至今的童谣:“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刀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要回去学打铁……”只不过我们今天所要讲述的这些古代童谣,是其中比较特殊的一类罢了,那就是它们都和古代政治扯上了千丝万缕的关系,而且还都在政治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至于它们是怎样和政治扯上关系的呢,这还要从作为儿童的天真特质说起。 古人认为,童性乃是一种天真,那么在儿童间传唱的童谣就应该是一种天籁,是来自最灵异世界的声音。它是上天通过儿童之口,向凡间隐晦地传达所谓的“天命”。如此,童谣便渐渐地受到了统治者的高度重视,以至竟使得它慢慢地与传统的神学、政治、文化体系——“阴阳五行”学说发生了深刻的联系。当然,这是一个复杂作用的过程,它主要体现了封建传统政治的神秘(神权)特色。在唐朝人编修的《晋书。天文志》中,首次从理论上正式地提出了童谣与阴阳五行的关系:“凡五星盈缩失位,其精降于地为人,荧惑降为儿童,歌谣嬉戏,吉凶之应,随其告众。”总之,在封建时代,童谣绝不会被等闲视之。 实质上,绝大多数童谣是由成人故意教授的,以达到对现实政治进行变相讽喻、规鉴甚至詈骂、诅咒的目的。除了一些白描性质的童谣,不少童谣似乎起着预警、预言的作用(这就相当于谶语了),还有的就是直接为统治者歌功颂德或者表达不满。由此,童谣的所谓现实“职能”,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历史的沉重,因为它往往寄予了人民群众太多的思想感情。比如这首东汉末年流传于江淮间的童谣:“太岳如市,人死如林。持金易粟,贵如黄金。”就表现出了一派人间地狱般的惨状,今天读来仍觉得沉重。 (二) 当然,人们对于童谣、尤其是谶语的态度,也是极其敏感的,从“谣言四起”一语中可以想见人们紧张的神经。也正因如此,它才可能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谶语可算作我们民族文化中一个绝对的异类,我们经常可以听到的莫过于那句“一言成谶”。当然其他民族的文化中,也不乏像预言之类的神秘之事,可是它们和政治的关系都不如谶语那样紧密。可以说,谶语就是一种政治文化的产物。尤其由于中国文化、特别是汉语文字的独特性,就使得谶语具有了一种难以言说的神秘性。列举一个不是谶语而又相当于谶语的玄妙的例子,比如老北京城的前三门,从东到西分别是崇文门、正阳门、宣武门,至现代竟仍有人这样一语惊人地指出:其实这三个门,已经分别宣示了在北京定都的三个王朝灭亡的具体时限,元朝灭亡时的年号是至正,明朝灭亡时的年号是崇祯,清朝灭亡时的年号是宣统,正好各占了前三门的一个字。 《国语》中提到的那句“檿弧箕服,实亡周国”的童谣,被认为是至今有案可查的最早的谶语。由此我们不难想见,西周时期,人们对谶语已经不陌生了。然而进入春秋战国以后,诸侯疲命于征战杀伐,神秘的谶语之类就没有再受到普遍的重视,它所产生的影响及发挥的作用也就有限。及至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志得意满的始皇帝有感于自己的幸运和“天命所归”,头脑中的迷信思想也跟着进一步膨胀。 汉武帝时代的大儒董仲舒,不仅向最高统治者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得到采纳,而且还将传统的儒学杂糅法、道,尤其对儒学阴阳五行思想加以神学化,从而为封建统治者的统治披上了一层神圣而又合理的外衣,充分迎合了帝王神权化的要求。从此,也就正式拉开了两汉谶纬文化勃兴的大幕,这成为我们中国政治、思想文化的一大独特景观。 鉴于东汉以后谶纬文化愈演愈烈,已经达到严重混淆政治视听的地步,及至隋朝再次实现全国的政治统一后,谶纬书已经被封建统治者严厉禁绝。但是,人们对于谶语的迷信心理却相当顽强地绵延了整个封建时代,甚至到科学文化已经非常昌明的今天,很多人的头脑中依然残存着挥之不去的迷信情结。当然,对于种种令现代科学都无从解释的神秘之事,也不能轻易地就一律斥之为“封建余孽”,好奇之余,还是应该多多认真地思考它。 值得注意的是,利用人们强烈的迷信心理,童谣和谶语还成为古人政治斗争的有力工具。比如陈胜率众起义前就自造了那条著名的“大楚兴,陈胜王”的谶语;还有王莽正是利用那些所谓的上天“降示”的图谶、祥瑞篡权做了皇帝;而当王莽的统治引起了普遍的不满时,又有人专门制造出一些不利于他做皇帝的谶语加以反击。 总之,欲知天下兴亡,童谣与谶语不失为一面可以让我们窥视中国历史大势的一面可贵的镜子。而本书正是适当选取了那些在封建王朝更迭的历史中起关键作用的谣、谶加以解读,并在尽量尊重正史记载的同时,添加了一些趣味历史故事,以调动广大读者的阅读兴趣。当然,由于能力有限,加之时间所迫,书中不免会有一些纰漏,望请读者多多批评指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