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选取50个话题,从50个大小宽窄不等的视角解读《论语》,着力剔除镶嵌在玉石外面的装潢,用心化去后人粘贴在孔子衣裾上的各式道德标签,恢复一个本真的、常人化的孔子;每个话题下面,以“精读”形式详解原著54章,以“泛读”形式讲解273章,涵括原书三分之二内容;本书其实最应当出版的是这样一本书:用最平常的话,与《论语》原书对应着印给读者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和孔子一起微笑(悦读论语)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王谦 |
出版社 | 中国书籍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选取50个话题,从50个大小宽窄不等的视角解读《论语》,着力剔除镶嵌在玉石外面的装潢,用心化去后人粘贴在孔子衣裾上的各式道德标签,恢复一个本真的、常人化的孔子;每个话题下面,以“精读”形式详解原著54章,以“泛读”形式讲解273章,涵括原书三分之二内容;本书其实最应当出版的是这样一本书:用最平常的话,与《论语》原书对应着印给读者看。 内容推荐 一位“离孔子最近”的人,与你印证对《论语》的个性见解。 在这本书里,《论语》不再仅是《论语》,还有七七八八有趣有识的东西。 经典无法还原,伪装必须剥去。 一本剥去《论语》层层伪皮的书,让经典深处的寂寞孔子重新生动起来。 目录 尴尬孔子 子见南子,赌咒发誓 马路辩论,孔子输了 插个草标,美玉待沽 不言之教=公然说谎? 夫子自道 人生脚印,十年一步 述而不作=光说不练 非有知也,叩其两端 执御、执射,皆非所长 即席作文:我的理想 时人相看 逸民看孔子:鸟兽不同群 弟子看孔子:仲尼如日月 孔子论学 学而时习,温故知新 知是不知,不知是知 也不怨天,也不尤人 举一反三,不愤不启 居食无求,以学为先 朝闻夕死,向死而生 修养进阶 言讷行敏,躬行君子 见贤思齐,吾日三省 人而无信,如车无轴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好色之心,移以好德 何谓君子 从少到老,君子三戒 君子大写,小人倒写 器或非器,划定君子 文质并重,求其彬彬 从政箴言 为政以德,学做干部 要正别人,先正自己 过而能改,观过知仁 处世艺术 失人不失言乎?失言不失人乎? 吃亏是福乎?以直报怨乎? 中庸智慧,狂狷性情 四海之内,朋友遍地 说孝论直 人能养老,动物之孝 父子互隐,可谓直乎? 生活艺术 爱山爱水,鉴仁鉴智 平常饮食,不厌精细 孔门桃李 子路:活得直爽,死得磊落 颜回:惺惺相惜,舍子其谁 樊迟:问仁问智,学未遂 宰予:昼寝一回,聚讼千年 子贡:能文能商,每亿屡中 澹台灭明:第一丑男,越丑越美 孔门弟子TOP 10 其他重要弟子 编外学生:互乡童子和阙党童子 文本辩正 “守死”≠“誓死保卫……” 六合之外,存而不论 女人如水,以礼节之 问天再借五十年以学易 跋 后记 试读章节 据色诺芬记载:当那位名妓惊叹于其智慧的隽永、计谋的高妙,想要高薪诚聘苏格拉底做她的特约拉皮条代理人的时候,他没有直接说“不”,而是婉转地开玩笑谢绝了毒蜘蛛的勾搭之吻。 如果时空可以随意转换,让孔子看到色诺芬描述这件风流韵事时的那种从容甚至替老师显摆的表情,他一定会恨不得把自己的学生一个个开除学籍,给再多的束侑也不行。 中国的圣人孑L子与当时著名丽人的正面交锋,有史可考的只有一次,,便是他为了治国平天下、救民众于水火的崇高目的,私下会晤过虽有淫行却非名妓、相反还有着响当当的公爵夫人身份的南子,由此引发过一次师生间的冲突。 话说两千五百年前,孔子周游列国,在卫、曹、宋、郑、陈几个小国之间转过来转过去,却始终不能实现自己要推行周礼的从政意愿。他明知卫灵公“无道”,还是和学生们在卫国住了很长时间。 当时的卫国,卫灵公的宠妃南子正把持政权,她找人转告孔子,想见见他。本来这样的安排就不合古礼,况且南子这个女人名声欠佳,孔子没有答应。后来有人告诉孔子,要在卫国有所作为,非要走南子这条路线不行。孔子拖了一段时间,终于决定以“见其小君之礼”前去拜访,这一对著名男女终于相见。据说,当时在两人中间挂了一幅珠帘,南子穿了国家夫人级的大礼服,在帘子里面向孔子跪拜,态度非常尊敬。虽说史书上言之凿凿,但当日情景无人目睹,夫子面对南子时的情景终归是史家事后的臆测。而孔子的学生子路知道老师见了南子,立马就明确表示反对,以至于对老师的品德产生怀疑,用现代人的话说,就是发生了信仰危机。估计当时子路说得很不中听,弄得孔子只好急赤白赖地对天发誓。这事在《论语》中记得确切。 孔子是否做了不正当的事是一回事,别人是否相信孔子的清白却是另一回事,尤其是作为一个教人做君子的老师,如果不能证明自己真的没有出轨,后果也是很麻烦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关于避嫌的说法,即“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因为一旦沾上了某种嫌疑,或在某个不合适的地点、时间有了一个不合适的疑似动作,偏偏又被人指了出来,这沾了嫌疑的一方便纵有千口万口,也百辩难明,至于那指出问题的一方,倒是可以优哉游哉地去凉快喝茶去啦。偏偏孔子惹下的麻烦又关乎风化,难怪他无奈之下用赌咒发誓来洗白自己了,真是天可怜见!在这种情况下,他越是发誓“天厌之”,就越有点儿说不大清楚的意味。 如果对比一下东西方两位圣人的学生,就会发现,同样是学生,差距怎么会这样大呢!西方人主张“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他们的老师教出来的弟子,对“吾师”的热爱一点也不差;强调师道尊严、师徒如父子的东方老师教出来的弟子,却会有时跳出来代行天道,手执道德之剑去斩断老师“莫须有”的性欲倾向。 静下心想想,孔子见南子也许有说不出的苦衷,也许他是立意要走夫人路线来达到在卫国参与政事、施展政治抱负的目的;也许本来就看得很平常,礼节的正常会见,就算跟周礼有些违背,只要大的方面坚守节操,在一些小事上不妨“从权”吧?P004-005 序言 “居第一者”——阅读王谦 与眼睛1.5最佳视力捕捉到的印象,似乎相去甚远,撞入大脑的是产生了一个活跃在潜意识、而非基因天性赋予的神秘直觉:一个人骑两头马。 “一个人骑两头马”,是古代哲人苏格拉底与伊安讨论艺术灵感时对“非本分者”的诙谐调侃;而我对与生俱来的天才王谦,是出于年龄距离颇大、堪称忘年倚重的单纯叙述。 我们初识于二十年前筹备漂洋过海的“孔子文化展”,缘此“亲密接触”,不同住亦同吃。这个“筹备小组”,五六个同事,融洽惬意,嘻嘻哈哈,三两个月自就谙熟,得悉他毕业于上海复旦,可说是最年轻的编辑。外语系而后新闻系,双科折桂,从这种意义上说,恰是“一个人骑两头马”。 王谦骨子里温良恭俭让,旧文人气质;仿佛“逸”与“气”贯通的图腾的现实交叠,一幅人化自然古意归皈的元代丹青,利用先验的冥视似就如此。他果然也绘画,临黄宾虹摹汉魏帖,正来自书香胤脉。不过,他是个与旧文人时代没有一点儿可比性的新文人。与其说旧,“旧”在他是国内发行量排头的老“专栏作家”。他着实著作“等脚”,且为无脚书橱,加之门类互渗的大名头,“光大”到有时就有老文化名人与其扯平了辈分,一腔热忱地在大报上跟他探讨问题或日干架。王谦的时尚还在于在网络上的风云叱咤:“中国民选杰出中年”、“色十三郎”、“不依族”、“青坛第一和诗高手”等等,都是他。一反他的衍义系统的架设,打乱、模糊读者及谋面未谋面的人们对他思维印象中的理念色彩的秩序。 王谦的才气究竟有多么大? 至今我不知道。这大概因为他“很绅士”。他尤为“异类”的是,不是偶尔,而是经年每天28点睡觉,0点起床,而后是再睡觉再起床,而后是又一次睡觉和起床,白天从不耽搁8小时的“坐班”,而他编辑图书连续5年质量审校为优秀品,省内仅三人,在业内居超一流之列,正如当年他在自己的出生地曲阜高考“居第一”一样。 两年前,北京又要为他出本以“老乡”身份评价《论语》的书,当然有别于央视讲坛上走红的于丹的那本。他更熟悉孔子,一是地域上的亲近感;二是“子日”家学的授受心得独到;三是二十郎当岁咋就被擢拔到“孔子文化展”撰文呢?王谦让我为他的那本书写个序,于是我很快动了笔。 写自有写的理由。 由于工作的原故,在香港回归之前和前一年,我是与赴鲁祭孔的“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加先生一行,有过“亲密接触”的,且又与王谦同为孔老夫子摸爬滚打过一阵子,自然不好婉拒。及至阅读了他的通篇书稿,也就更感觉值得写了。 许多问题他比某些高人写得透彻,写得深邃,写得生动,带些霸气却仍坚实,有的“极尽工巧和搞笑,出乎意表,令人发噱”。 “序”,我是从自己的亲历写起的。 你说,在我国的国旗五角星下面绣上个孔子头像怎样?对这样一个意料之外的问题,大概脑子里最先显现的一个词汇,就是“天方夜谭”。可提出这一个问题的人是非常认真的,其身份又是独特而尊贵的,且是郑重提出的“建议”或说“创意”,你是否会认为此公“独尊儒术”已走向极端? 听来像笑话,却不是笑话。1996年冬,在奉命接待之初,国务院宗教局和新华社香港分社的同志将被接待一行向我作了背景介绍,故而遭遇此说,也就“自桧以下无讥焉”了。 无疑,来访者的政治立场,根自其爱国主义热情,可这么一“极端”,距离彼此共同的“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心愿,则“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了。 第二次遭遇这样的“极端”,是香港回归数年后在北京参加的一次学术活动。会上发了一套《经济全球化与中华文化走向》的论文集,在偌多的作者中,恰也有在济南面晤时提出“在国旗上绣上个孔子头像”的那位先生。 不可否认,就他文章中对许多问题的看法,也有正确的、基本正确的或说在探讨中的,包括引述的美国哈佛大学亨廷顿教授预言“21世纪将是一个文化冲突的时代,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将促进人类文明产生新的繁荣”这样一个观点。以“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史伯论和同》)这句话,说明在这个多元文化并存的世纪,“只有按照孔子‘和而不同’、‘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思想来指导,才是人类惟一正确的出路”。姑且不说这样是否真的是“惟一正确的出路”,只是持论者坚持让国人把儒家学说当成惟一“信仰”,就又走向偏颇,何况又呼吁把儒学“应采取各种形式使之宗教化、礼俗化”呢! 由于有了前述惊聆大论的遭遇,作为一家之言,形诸文字,自也见怪不怪。 偏偏还有第三次“遭遇”,就更加让人不敢恭维了。2001年8月15日《中华读书报》发表北大哲学系教授张祥龙先生一篇文章,他提出了个还要可笑的“建议”,又给“使之宗教化、礼俗化”加了“可操作”注脚,要营造一个“乌托邦”,让儒家不仅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出现,还要让它作为一种“文化活体”存在。这个所谓“文化活体”,就是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土上,划地百里方圆,自组儒家政府,官员以科举形式选择任用,教育完全私塾化,克隆一个“儒家社会”以“保存文化,拯救人心,重振道德”。说白一些,即搞一个彻底的复古试验区。不是搞“试验田”种庄稼,而是“试验”播种一个国中之“国”! 这“建议”或谓“创意”,大可以为属于一个当代老学究的新昏聩!凡事最怕极端,“过犹不及”。可以说真理很少给“极端”留有成功的机会与空间,哪怕它的动机是善良的、正义的。在现代儒学界,有的甚至不承认我国历史上有哲学和科学,而惟有“理学”。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的《中国理学史》,其作者贾丰臻即持此论。他在该书的代序中写道:“我敢大胆地说:中国以前只有理学,没有什么叫做哲学。那《周易》极像是哲学书,不过翻开《周易》一看,如首卦乾,乾为天象,颇像哲学,但是文王作卦辞,‘乾元亨利贞’,孔子作文言,‘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这分明是理学么?”他又说:“我又敢大胆地说,中国以前只有理学,没有什么叫科学。曾子作《大学》,有‘格物致知’章,可惜其义已亡,朱子取程子意以补之。”因此解释“格物致知”,“近于现代所谓感觉问题”、“近于现代所谓认识问题”、“近于现代所谓研究问题”、“近于现代所谓解决问题”,总而言之,“格物”替代了人类世界的一切学问,这是否又是一个“极端”?而这个极端,与“国旗上绣上个孔子头像”、划地百里方圆自组政府,同样怪诞。而把这些“妙论”联系起来看,其意识形态的张扬,决非近几年事,这“试验”,自无益于现代中国社会的健康发展。 不过,谁也没有资格亵渎孔子。 战国时代的社会,奴隶制度瓦解,奴隶主贵族阶级崩溃,官学流入民间,教育趋于普及,平民子弟有机会接受教育,从而使其中的佼佼者一代又一代过渡为士人,占领政治舞台。孔子集天下之大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以教育陶冶人的性情和高尚人格,使之成为效忠国家、社会的堂堂正正的大写的人,皆不失为《论语》的功绩。《论语》“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社会功效,乃至影响人类的“正得失”,谁能否认他的伟大呢?孔子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尽管历经历史的潮汐,仍保持着无法湮灭的辉煌。特别经历中国近代史“五·四”以来的《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宪法与孔教》、《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复辟与尊孔》及至“文革”的檄文挞伐,至今人世间仍未对他失去实事求是的相待,这也是一种和谐社会的公允。 根据美国理论物理学家朱利安·巴伯“时间并不存在”、“我们生命的每一瞬间实际上都是永恒”理论,孔子永存。 当年,我国著名学者辜鸿铭作为极端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对儒学、孔子的崇敬自不待言,但他对尊孔、崇孔“行为不端者”和“动机不纯者”却百般讥讽。据说,1921年10月的一天,胡适应邀与辜一道吃饭。胡在当天日记中就此写到:“许久不见这老怪物了。今夜他谈的话很多。他最喜欢说笑话,也有很滑稽可喜的……他说:俗话有监生拜孔子,孔子吓一跳。我替他续两句:孔教拜孔子,孔子要上吊。此指孔教会诸人。他虽崇拜孔子,却瞧不起孔教会中人,尤其陈焕章,说‘陈焕章’当读作‘陈混账’。” 固然,反孔的鲁迅先生曾将孔子喻作历代营私利者的“敲门砖”,辜鸿铭大骂陈焕章是否也是因此君太过“极端”呢? 孔子也怕遇“极端”。 其实,王谦有的时候也很“极端”,在愉快的疲劳中仍让大脑不停顿运作,无眠而不感到特殊的恐惧,只作为一种绵延不废的传统;在网上赤膊上阵,用尽十八般武艺,有时只剩了裤头继续紧迫不舍,使落荒而逃者产生嫉恨和敌意;餐中坚实和非食用颗粒不动用敏觉的舌尖剔除,亦不以齿缺为憾,令圈内长姐长妹们引为茶余饭后的谈资;特别是在不该庄重的时候庄重,不该羞怯的时候羞怯,不该结巴的时候结巴,这样容易造成自信力的丧失,有时让人感到他的畏葸和逃避的倾向…… 如此等等。 这是王谦“笨”的一点? (刘焕鲁:著名作家,山东省华夏文化促进会副会长) 后记 这本书的写作,属于朋友蛊惑之下的一次文字冲动,要说缘自文化人的内心本能,也勉强过得去,只是这听上去未免失之迂阔。 书稿完成,蓦然觉得这份电子文稿也许在交付出版社之前就应当格式化,不必有存世的必要。在前人和时贤出版了那么多关于《论语》的书,特别是美女于丹的《于丹<论语>心得》狂销到四百万册的今天,试想,还有哪个自诩热爱文化的朋友会掏银子买“于著”之外的新书?国学美女的畅销书深入城市乡村书斋炕头的后果有二:一是原先文化墨水喝得不多的人们如享灌顶醍醐,由此知道并“发现”了孔子和孔子思想,并从此用孔子和于丹的一些想法融人到人生之中去,古人半部《论语》可治天下,现今于丹七篇心得已经足学足用,于著在手,不啻人手一盏指路明灯,夫何他求?二是一些“先进”于知识分子阶层的人们,被眼前的文化现象败坏了胃口,从此对今人解读类的图书再无兴趣,听说都重新捧读线装原版书以度余生啦。 既然出版已成定局,下面还是老实说说这本书的情况,对读者尊重,对自己负责。 老王生在曲阜,长在曲阜。家居之处,与孔子当年阙里故宅、孔子求教礼乐的周公庙(即太庙)正好形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出家门向南,可至阙里,向东,可至周公庙,距两地均只一箭地之遥。想当年孔老夫子往周公庙问礼,当从吾家门前经过数番,每念及此,肚子里总能生出不少虚幻的骄傲感;忆昔五六岁时常往城中的新华书店看书买书,其地即在阙里东侧,夫子少年时俎豆礼容、成人后与弟子游艺,那里当留下不少圣与贤们的身影。写到这里,顿觉跟孔老夫子竟有了几分贴心贴肺的关系。 少时就读的东方红小学,现名孔子中学;曲阜一中,其前身是“阙里孔氏私立明德中学堂”,都与先贤孔子有着或实或虚的关系。后来负笈沪上,求学复旦园,自己的思考和文字习惯发生了变化,美化的说法是其思其学融汇了南北学人之优长,非美化的说法是邯郸学步,南人的优雅没学到,连原先北方的厚重也忘了。但在内心,对传统经典文化的尊重,未曾稍减。 北京大学李零先生把自己的《论语》讲义命名《丧家狗——我读<论语>》出版,取义于《论语》中的“累累如丧家之犬”,但是实际上,孔子在那个时代,虽然一直坚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而“道不行”,差点儿都要去浮于海了,而且在卫、蔡地方,饿着肚子被人围追,有很多辛苦和辛酸,但是理性地去看,在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社会秩序陷入混乱之际,孔子是在切切实实地构建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孔子的思想核心在于“以仁释礼”,他实际上是重建了我们的精神家园,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受惠于孔子两千五百年前的贡献。这样去看《论语》中的言语和事件,实际上正是精神家园重建过程中发生的吉光片羽。 认真地说,今人读《论语》,是赴一场与祖先的心灵之约——孔子重新诠释了西周的礼乐制度(也可以说成是“祖宗留下的规矩”),使彼时那些已徒具形式的礼乐制度,因为有了“仁”作为内核,重新焕发了活力。可以说,孔子为建构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奠定了最重要的几块基石,包括“仁”、“孝”、“忠恕”等。 尝听人夸奖当代人解读经典作品时的轻松与游戏心态,如于丹自承其写作“心得”时所说,“我没备课,就是冥想,拿杯水,想如何把《论语》里做人的道理匹配点故事,拿张白纸,这边是一主题词,那边是一点小故事,鼓捣到一起”,这样的轻松惬意与时尚的智慧,我愧不能及。老王这本书的准备工作可以上溯到27年前为《论语》作注,出版《论语简注》,那是一本发行8万余册的128开的小书。其后又出版《孔孟解读》一书,曾再版四五次。 三十年来,披阅《论语》相关著作数十部,虽其专精程度不同,但有一些共同之处。 前贤解读《论语》时素来存在过度神圣化、道德化的不息冲动,他们笔下的孔子哪怕再平常的话语,也能给解绎出个高境界或深意出来,就算老人家打个隔夜的饱嗝也让人闯了三月不知肉味。二三无知无畏小子摆出了要反弹琵琶的架式,也终脱不了被同化的结果。 而各书中的今文讲解,名人大家以至普通译注者的通病,是跟现代语言时时有“隔”的感觉,当他/她摆明了要用白话文来翻译的时候,从笔下流出来的不是明白如话的文字,却像胶水、粘粥一样地流不顺畅,左右难免僵刻、板滞之病,甚至今日所说与孔子原意截然相反,这大多可归结为现代语体文的功底问题。只要肯用平常心来对待文字操作,难题极易解决。 四 简单报告一下这部书稿的情况: (一)选取50个话题,从50个大小宽窄不等的视角解读《论语》,着力剔除镶嵌在玉石外面的装潢,用心化去后人粘贴在孔子衣裾上的各式道德标签,恢复一个本真的、常人化的孔子。在这一过程中,主要取材可在史籍中得到确证的资料,进而在讲述中让读者看到:呶,孔夫子就是这样的,也会有无法从容周转的窘迫时刻,也会有纯用道理和道德无法把自己择清以至于被学生逼得要对天骂誓的时候!有趣有趣。 (二)对后人聚讼不已而又影响较大的《论语》章节,试着回到孔子的立场上来看待和分析其文字和思想,对此前各家讲解相异之处,务求角心辨析,在有理、有节的原则下,最后往往会发现在前贤诸种理解之外,最后形诸本书文字的,不少属于似能更接近孔子本意的新的解释,对作者而言,这算是写作本书的个人化收获。自己读书心得的与前贤有所不同,并非本书写作之初的刻意追求,只是自然结出的果子。 (三)每个话题下面,以“精读”形式详解原著54章,以“泛读”形式讲解273章,涵括原书三分之二内容。“精读”部分,围绕《论语》原文,在本书作者的“今日直解”、以朱熹等前人为主的“儒家解读”之外,将少年“批林批孔”期间所抄录的批判笔记,选取相应内容附后,可为当今读者添一不同视角。虽说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林黛玉,这样三种视角罗列于一席,读者朋友会看到有时不同读者眼中的林妹妹竞比同一人眼中的林妹妹跟焦大的差距还要大。视角不同,反差攸大,相比于朱熹等旧儒的寻章摘句,大革文化之命时代的上纲上线的批判几至令人喷饭,如此置于一页之间,读者看到的可谓中国现代文化中最黑的黑色幽默。 (四)写作之初,作者规定务用平常心写平常话,在直译部分纯用大白话写作。这其实是一项有趣的文字操练,在这样的文字研磨之中,往往写成一段,蓦然回首:这不正是当年情境下孔夫子说话的口气么?满意得连自己都要竖大拇哥儿。这样与孔子的会心之处,是放平心态后的自然收获。 再多说一句,有关《论语》,其实最应当出版的是这样一本书:用最平常的话,与《论语》原书对应着印给读者看;至于注解,用最少的文字注出难认难读的个别冷僻字,再简单解释一下字义,足矣,一如上面提到的那本小书《论语简注》,全部注释不足三千字。 五 感谢著名文化人、文学家刘焕鲁先生和张海珊女士赐序、感谢侯仰军博士、游翔女士在出版中给予的指点和热诚帮助。友若此,夫复何求? 王谦2009年9月于济南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