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弘一大师的前世今生(最后的贵族)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田涛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大师已去,留下的只是一个渐行渐远的背影。他以生命谱写的中国传统贵族精神的挽歌,已经成为旷世绝唱。时间长河的流逝,非但不能拉开今人与大师的距离,反而让我们更真切地感受到他的存在。弘一大师的前世今生,演绎了一个真正的贵族故事。这是大师留给后世的遗产,也是我们今天仍然有取于大师的地方。本书的立意,就是尝试沿着弘一大师的生命轨迹,在清末民国的时代与文化场景下,对其独特的贵族人生做出理解和诠释,或可有助于我们在阅读大师、品味大师人生的同时,得到精神上的感悟与启迪。

内容推荐

李叔同,一个文化贵族,一个精神贵族。在他身上。博雅的知识教养,淡泊的人生态度,纯粹的精神追求,严谨的生活仪轨,浓烈的社会情怀,独立的精神取向,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对个体价值和精神自由的尊重,也体现出传统知识精英注重道德修养、注重社会责任的文化性格。李叔同的一生。展示了一个精神贵族对理想与信念执著的守望,也从一个角度诠释了人生最根本的价值和意义,实则成为那个时代一个特定的文化符号,永久地定格在后人的记忆中。

大师已去,留下的只是一个渐行渐远的背影。他以生命谱写的中国传统贵族精神的挽歌,已经成为旷世绝唱。然而,时间长河的流逝,非但不能拉开今人与大师的距离,反而让我们更真切地感受到他的存在。弘一大师的前世今生,演绎了一个真正的贵族故事。

目录

第一章 盐商李世珍

 一、津门故里

 二、在籍绅士

 三、儒商风范

 四、亲佛的善人

第二章 少年初长成

 一、受教存朴堂

 二、功名之路

 三、世家游艺

 四、与俞氏的婚姻

第三章 海上文人

 一、城南草堂

 二、求学南洋

 三、二十文章

 四、悲欢家与国

第四章 游学东瀛

 一、西洋艺术

 二、春柳社实验

 三、生活印象

 四、关于日籍夫人

第五章 艺术人生

 一、二次南迁

 二、任教杭州

 三、温而厉的李先生

 四、芳草碧连天

第六章 一层一层走上去

 一、末世情怀

 二、器识与文艺

 三、虎跑断食

 四、真的做和尚去了

 五、人生三层楼

第七章 佛门修行

 一、僧腊岁月

 二、行脚散记

 三、醒世恒言

 四、律学名家

第八章 出世精神

 一、君子之交

 二、不断前世情

 三、说法度众生

第九章 人生之最后

 一、南闽梦影

 二、人间爱晚晴

 三、悲欣交集

不能忘却的弘一

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在这种经营方式中,盐商需要先缴纳一笔费用,经盐务署核准为运销芦盐的专商,发给特许凭证,叫作引票。盐商取得引票,在指定的盐场购盐交税,再把盐运到其引岸销售。根据资料记载,清代长芦盐主要行销河南、直隶(河北)两省,其中销河北的称为直岸,河南称为豫岸,北京一带称京岸。在河南的引地包括开封、陈州、怀庆、彰德、卫辉、南阳六府的绝大部分地区,共五十三县。

必然,盐商绝非一般意义上的商人。政府自有一套甄选的标准,一般要求是身家清白的殷实富商充任,但事实上要想获得盐商身份,多少都需要特殊的背景和关系。承担盐的运销给盐商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与此同时,他们也需要与政府保持一种特别的关系。按照清代的情形,盐商往往凭借雄厚的资财,向朝廷报效银两,而朝廷也十分看重盐商, “时邀眷顾,或召对,或赐宴,赏赉渥厚,拟于大僚”。《清史稿》的编者甚至认为,盐商与朝廷之间的这种往来关系,是朝野上下风气日见奢侈的一个重要原因。

李世珍就属于这一特殊的商人群体。

李家何时进入盐商之列,目前还不确切。其中涉及到李家的祖籍问题。关于李家的祖籍,以往普遍的说法是浙江平湖。有关李叔同的各种传记资料,大多将此视为定论加以沿用。有人推论,李家先人之所以从浙江迁居天津,与清朝开发天津盐业有关。当时朝廷为了开拓财源,从南方招商引资,李家很有可能就是在康熙、乾隆年间,也就是17、18世纪时北上天津经营盐业的。这种说法的依据主要是李叔同留下的一些资料。据称,1896年,李叔同随早年书法老师唐静岩学习时,曾请唐遍书钟鼎篆隶各体范帖24帧,以《唐静岩司马真迹》为名刊印,李叔同的题签即自署“当湖李成蹊”。所谓当湖,就是浙江平湖的古称。后来的时间里,李叔同也一直自称是平湖人。1902年在浙江参加乡试时,李叔同填写的身份是“嘉兴府平湖县监生”。在杭州任教时,履历表上也标明是浙江平湖。与李叔同比较接近的友人弟子,也都将他认作平湖人。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浙江平湖很可能只是李叔同生母的籍贯所在。李叔同后来之所以一直自称平湖人,其源头或许即在于此。李世珍的会试履历表称李家“世居天津县镇海门外河东三甲”,根据研究者的考察,最晚在李世珍的曾祖时,李家就已经人籍天津。因此,将天津视为李叔同的祖籍,应该也说得通。尽管我们不能排除李家是由外地迁来,但中国历朝历代都有规模庞大的移民,仅以清代而论,从湖广填四川,到沿海人口移民台湾,觅食东南亚,再到19世纪因为战争、灾荒等等原因的迁移,以及闯关东、走两口、进城市等等,移民数量何止千万。就此而言,相当数量的中国人口都可以归于移民行列。移民在异地扎根之后,参与当地的经济和文化活动,早就与当地社会融为一体。以李家而论,李世珍活着的时候,李家前三代二十余位先人就埋葬在天津城北宜兴埠和张兴庄一带,这一家族的生存与天津已经密不可分。在这一意义上,无论李家先祖当年由何地迁来,天津才是李叔同真正的故里乡梓。

在李家后人回忆中,还有一种说法,称李家祖上有可能是从山西迁来,最初是靠串街卖布为生。但这种说法目前也难以得到证实。由于资料的有限,我们不能确切地知道在李叔同父亲李世珍之前,李家究竟有无介入天津盐业。但不妨推断,在此之前,李家先祖很可能已经为其家族的命运做了多年的努力,其中演绎的也许是一个外来移民的奋斗故事,但后人已经无从揣测了。从现有资料看,李家在天津的发达,是李世珍手中完成的,其中的关键之处。就是李世珍的盐商身份。正是靠着这一身份,李世珍积累了财富,使得李家具备了步入贵族行列的物质条件。

一般认为,长芦盐的鼎盛期是清朝最后几十年间,也就是李世珍的时代。每到产盐季节,大批芦盐从盐场运到天津海河东岸,盐包堆积成巨大的盐山,称为盐坨,形成绵延数里的壮观景象。借助于天津便利的水运,一船一船的芦盐从这里启航前往各处引岸,而财富则从不同的地方源源不断地汇聚而来。根据后人的回忆,李家的引岸即专销地为河南内黄县。在年复一年的经营中,包括李世珍在内的天津盐商获得巨大的财富,成为这一时代天津城最富有的人群。财富是李家跻身当地名门望族的基础,也是贵族身份的保障。P4-5

序言

大凡个人命运的起伏,总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能够面对现实适时调整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路线者,在中国社会大多会受到认可。反之,过分坚持个人一定的立场,执著于其一贯的处世风格,则往往被归于拘谨乃至迂腐之列。这种评判理念彰显了国人对求新、求变的认同,自然无可非议,但却难免诱使我们走进另一个歧途,即相对忽略那些具有恒久价值的人生追求。在一般人看来,趋新善变者在社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的机会,潮起潮落之间,挟风雷之声,指画江山,激扬文字,所谓春风得意马蹄疾,可为其人生写照。而凝神定气,无畏浮云,不为外界风声雨声所动,以我行我素的方式立身行事者,则很可能被社会边缘化,成为世俗所谓的失意者。

不过,当喧嚣的大潮挟泥沙退去,坚守在海岸上的,则是那些默默的巨石。晚清民国以来的社会大变局,给我们留下了同样的故事。从19世纪中期开始,在西力东渐的现实下,中国社会开始脱离其一贯的运行轨道,进入了一个剧烈变动的时代,大到国家面貌,小到个人生活选择,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这一时代不同程度的影响,呈现出纷繁多样的面相。西方文明的强势介入,在为中国社会增添了斑斓色彩的同时,也淘刷着中国自身传统的根基,引发了国人价值理念与精神世界颠覆性的变异。一波一波连绵起伏的革新大潮,将中国社会带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境遇。那些交织了激情、冲动乃至热血的变革者的故事,自然也成为这个时代留给我们的主流记忆。

然而,当激情逐渐平复、社会回归常态,个体或群体的价值评判原则也随着生活方式的迁移而发生转变,以往未被人们留意的另类历史在记忆中复活,那些一度被忽略的人与事,在后人面前开始展现出它们的存在,并给我们带来某种生活价值的昭示。

弘一大师李叔同其人其事,也许就可以被看作属于这一类。

在某种意义上,李叔同属于贵族出身。天津的这个盐商家庭,与一般的商人家庭有着显著的不同。其父李世珍并非仅凭资财自重的商人,进十出身、在籍绅士、与官方良好的个人关系,以及在地方公共事务中扮演的领袖角色,使这个天津盐商家庭获得的声望,远远超过了其财富本身具有的效应。李世珍的成功,使李家得以进入天津上流社会之列,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按李叔同本人和其他人的一些说法,进士出身的李世珍不仅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的成功本身就说明了这一点,即使是在晚年财富与声望如日中天之际,也仍然保持了端谨守己、注重自我修养的风格,李家以存朴堂命名的客厅,就透露出其主人内心的精神追求。优裕的物质生活,浓厚的书卷传统,自我省视的修身目标,这些在李叔同身上先后都曾体现出来的特征,也许就是从盐商李世珍那里继承而来,它构成了李家的贵族传统。

家庭背景对一个人的人生道路有着直接的影响。对于名门出身的李叔同而言,早年生活是快乐的,以至其出家之后,对幼年时受教存朴堂的情形仍然有清晰的记忆。李叔同五岁时,李世珍因病辞世,在这之后,李家的声望和地位仍保持了一段时间,但危机也在逐渐显露,当民国初年李叔同南下执教之时,李家已经沦入没落贵族的行列。不过,李家的衰落并没有影响到李叔同的成长过程。从接受启蒙教育,到依循一般读书人的生活道路参加科举考试,再到负笈东渡留学异邦,回国从事艺术事业,优裕的家庭条件为李叔同的事业选择提供了保障,李叔同有机会走上艺术之路,与这一家庭背景有很大的关系。凭借家庭资财的支持,他选择了一条迥异于一般商人子弟的生活方式。从少年到中年,李叔同大体上是以贵族文人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

后人对李叔同的兴趣。大多集中在其艺术活动和出家两件事上。艺术家与僧人形象的反差,使人们对李叔同的人生感到莫大的迷惑。如果将对弘一大师李叔同的研究局限在寻求这一问题的答案,可能永远难以得出一个为所有人接受的结论。个人的人生选择,要受到时代与社会环境的制约,在清末民国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李叔同作为较早接触西学、思想进步的知识精英,既有留学经历,又是引进西洋艺术的前驱性人物,按照一般的理解,似乎应该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列,成就一番不同凡响的事功,才合乎逻辑。但人生问题并不如此简单,不同人生关口的选择,既会受到社会条件的影响,也会受到个人性格的左右,还涉及到当事人内心隐秘的情感与精神世界,李叔同之由艺术家而入佛,恐怕就是如此。对于后来者而言,复原和再现这一“现场”是十分困难的事情。在一定意义上,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因此,任何对弘一大师李叔同人生的还原,能够做到形似恐怕就十分不易,更遑论传神。

传统意义上的贵族,是指那些凭借血统关系获得政治和社会特权的人群,严格来说,李叔同并不具备这样的身份。但是,如果我们站在今人的立场上,将贵族看作是一种社会精神财富的象征,一种生活品质的代表,一种理想人生的示范,那么李叔同就完全可以看作是一个贵族,一个富有知识修养、具备独立精神、一以贯之地追求人生价值、践行社会责任的贵族。这一观察角度有助于我们理解李叔同别具一格的人生,并从中发现它对于后来者的启示。

李叔同的一生,尤其是情感与气质,颇多变化,但却始终贯穿着独特的贵族气质。有人曾经指出:“综观大师之生平,十龄全学圣贤;十二岁至二十,颇类放荡不羁之狂士;二十至三十,力学风流儒雅之文人;三十以后,始渐复其初性焉。”早年的李叔同身上体现出商人子弟的优裕和文人的儒雅。留学时代的“披发佯狂走”,以及我行我素的行事风格,确实有“狂十”的一面。及至民国初年在杭州从事艺术教育,又尽洗铅华,呈现出静穆质朴之气。出家之后的弘一法师,则潜心于自我的修养,以高僧大德的形象示人。就表面看,李叔同一生形象与气质的变化,是依其身份的不同而转移,但从本质上来说,这些外在的变化又有其内在的不变为根基。这种不变,就是李叔同的贵族品质与贵族精神。在李叔同的人生历程中,深厚的文化积淀与人格修养,自尊自重与对他人的同情,强烈的社会情怀与责任担当意识,以及审慎、独立的人生态度,执著于传统的坚定信念,等等,构成了一个贵族的精神底色。这些贯穿其一生的贵族气质,概括到一点,就是他的认真精神。与李叔同有过交往的很多人,包括他最亲近的弟子丰子恺都提到,李叔同一生做人做事的特点就是认真,做一样像一样。对照李叔同的一生,看起来平凡的“认真”二字。实为他成年以后的人生箴言。

从这里出发。李叔同演绎了一个别样的人生。从风华正茂的世家公子、慷慨激昂的热血青年,到涉猎新文艺的留学志士、散发着人格魅力的艺术教师,一直到抛却红尘、遁入空门,以苦修惜福、弘扬律法为职志的佛门弟子,在清末民国的趋新风潮下,李叔同以其特别的人生道路彰显出自我的价值,完成了人格的追求。他的人生轨迹,提供了一个与那个时代多数人迥然不同的生活样本。也折射出一个末世贵族对理想的坚持与守望。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可以被归于最后的贵族之列。

在一定意义上,李叔同的人生,也是晚近以来中国传统的文化贵族们共同人生的象征。在西洋文明的冲击下,域外知识、观念从涓涓细流到汪洋恣肆的输入,社会生活不同层面的变革,促使中国传统的知识群体迅速分化,形成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具有强烈的入世精神和时代意识的知识分子,以时代与世界风尚为追逐对象,尝试通过学习西方和不断的变革挽救民族和国家命运,一个客观的效应,就是在否定自我文化与文明传统的同时,在社会上造就了风起云涌的趋新潮流。与此同时,钟情于传统的文化贵族们则坚守本位立场,视道德沦落与败坏为国家命运每况愈下的根源,以重振文化与道德为口号,来应对中国的旷世之变。两种不同的路向选择,其目标虽然不无重合,但前者像是喜剧,后者则更具有悲情的色彩。前者热烈而喧嚣,后者孤独而孑然。就李叔同的人生选择而言,似乎更受到后一种文化路向的影响。

这一点,不仅在出家后的弘一法师身上有明确体现,而且在其青年时代的生活中就时常有所表露。早年对旧学的浸淫,使李叔同形成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李叔同并不排斥西洋文化,他本人就是西洋艺术引进的先驱,但欧风美雨日盛一日的现实,也使他很早就形成了深深的文化忧虑。面对世风的趋向,他的文化立场选择表面上是偶然的,实则有必然的一面。不同的是,与一般人相比,李叔同做得更认真,也更彻底,在坚持自我立场的努力中,最终将人生导向了宗教一途。

对李叔同的文化立场选择进行正误判断,本身也许没有太大的意义,但其特立独行的生活方式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则闪耀着贵族精神的光辉,值得细致的品读。在世风变幻不定的年代,不为流风所动,坚持独立的人生方向,以一以贯之的生活态度,彻底而无一丝苟且的实践精神,实现自我的生命诉求,向芸芸众生展示了不同凡俗的另类生活样态。“以出世的精神,做人世的事业”,李叔同的一生,建立在对生命价值的独特体悟上,也建立在对理想人格的执著追求上。重人格、重修养、重践履,是李叔同始终如一的贵族品格,在那样一个喧嚣的时代,李叔同以自己独特的行为方式,坚守着自我的人生立场和生命尊严,看似超然的人生态度背后,实则隐含着对理想一贯的坚持与追求。

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将李叔同归于贵族之列,一个文化贵族,也是一个精神贵族。在他身上,博雅的知识教养,淡泊的人生态度,纯洁的精神追求,严谨的生活仪轨,浓烈的社会情怀,独立的精神取向,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对个体价值和精神自由的尊重,也体现出传统知识精英注重道德修养、注重社会责任的文化性格。李叔同的一生,展示了一个精神贵族对理想与信念执著的守望,也从一个角度诠释了人生最根本的价值和意义,实则成为那个时代一个特定的文化符号,永久地定格在后人的记忆中。

大师已去,留下的只是一个渐行渐远的背影。他以生命谱写的中国传统贵族精神的挽歌,已经成为旷世绝唱。时间长河的流逝,非但不能拉开今人与大师的距离,反而让我们更真切地感受到他的存在。弘一大师的前世今生,演绎了一个真正的贵族故事。这是大师留给后世的遗产,也是我们今天仍然有取于大师的地方。本书的立意,就是尝试沿着弘一大师的生命轨迹,在清末民国的时代与文化场景下,对其独特的贵族人生做出理解和诠释,或可有助于我们在阅读大师、品味大师人生的同时,得到精神上的感悟与启迪。

有关弘一大师李叔同的研究,近年来获得了更广泛的关注,新资料的发掘和新成果的问世,使以往有关大师生平的描述与认识不断得到纠正。对学界研究所得的进展,作者虽然尽可能予以吸取,但仍难免挂一漏万。加以个人识量所限,相关理解也未必合理。未尽之处,敬请读者诸君指正。

作者

2009年6月

书评(媒体评论)

叶圣陶:是深深尝了世间味,探了艺术之宫的,却回过来过那种通常以为枯寂的持律念佛的生活,他的态度应是怎样,他的言论应是怎样,实在难以悬揣。

林语堂:李叔同是我们这个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

张爱玲: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

曹聚仁:对一个晶莹如玉的忠于自己生活的老师,表示最后敬意。他的这一道光辉,永远使我的灵魂感到温暖。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3: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