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德国18世纪著名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剧作家,德国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是德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也被公认为德国文学史上地位仅次于歌德的伟大作家。尽管他一生成绩斐然,但他也经历了重重磨难。譬如,出身于社会底层,长期受到疾病的折磨,年仅46岁便英年早逝等等。本书正是从他短暂但积极又辉煌的人生视角入手,给我们再现了其给人提供有思想教益的一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席勒/大家精要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徐恒醇 |
出版社 | 云南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德国18世纪著名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剧作家,德国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是德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也被公认为德国文学史上地位仅次于歌德的伟大作家。尽管他一生成绩斐然,但他也经历了重重磨难。譬如,出身于社会底层,长期受到疾病的折磨,年仅46岁便英年早逝等等。本书正是从他短暂但积极又辉煌的人生视角入手,给我们再现了其给人提供有思想教益的一生。 内容推荐 席勒(l759-1805),德国诗人、剧作家和美学家,l8世纪末至l9世纪初的伟大思想家。他是怎样从社会底层跃升为一个时代的耀眼明星,又怎样与困苦和长期疾病的折磨进行抗争,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他是怎样兼容了形象的文艺创作与抽象的理论思维,提出了审美教育的思想?又是怎样与性格和观念截然相反的歌德密切合作,从而开创了德国的古典文学?让我们从破解中来领略他短暂而辉煌的一生给我们提供的思想教益。 时至今日,席勒的许多至理名言仍然值得我们思考:“享受与劳动脱节,手段与目的脱节,努力与报酬脱节,永远束缚在整体中一个孤零零的断片上,人也就把自己变成一个断片了。” 目录 第1章 童年岁月 一、父亲的期盼 二、罗尔希的田园生活 三、拉丁语学校 第2章 严酷的军校生活 一、卡尔·欧根大公及其军人栽培学校 二、席勒的军校生活 三、学位论文 第3章 初露锋芒的戏剧创作 一、《强盗》的构思 二、《强盗》剧情概要 三、曼海姆的首演 四、《斐尔斯柯》 五、《阴谋与爱情》 六、《唐·卡洛斯》 第4章 诗人的逃亡之路 一、从曼海姆到鲍尔巴赫 二、曼海姆的剧作家 三、挚友和赞助人——克尔纳 四、《欢乐颂》的诞生 第5章 历史学教授 一、初访魏玛公国 二、登上大学讲坛 三、渴望已久的家庭生活 四、《三十年战争史》的写作 第6章 转向康德哲学研究 一、疾病与死亡的阴影 二、来自异国的赞助 三、投入康德哲学研究 四、跨八美学的殿堂 五、荣归故里 第7章 美育思想 一、美育问题的提出 二、如何按道德原则改造国家 三、美的教养与性格的高尚化 四、美的概念阐释 五、人类的发展与审美境界 六、美育主题的现代回响 第8章 与歌德携手合作 一、景仰大师与互生反感 二、他们是怎样走到一起的 三、“赠辞之战” 四、“叙事谣曲年” 五、迁居魏玛 第9章 诗学理论与诗歌创作 一、素朴诗与感伤诗 二、有关中国的诗 三、《希腊的群神》 四、《人质》 五、《大钟歌》 第10章 悲剧理论与后期历史剧创作 一、悲剧理论 二、《华伦斯坦》 三、《玛丽亚·斯图亚特》 四、《奥尔良的姑娘》 五、《墨西拿的新娘》 六、《威廉·退尔》 第11章 英年早逝与永世的缅怀 一、柏林之行 二、生命的终点 三、历史的悬疑和争论 四、后续的葬礼 五、不绝如缕的思念 附 年谱 主要著作 试读章节 二、罗尔希的田园生活 1760年卡斯帕尔·席勒从前线回到了家乡,这时他已经升为上尉了,并在施瓦本格明德担任了征兵官。但是这里的生活费用太高,1764年他们举家迁往符腾堡边缘小镇罗尔希。这里处于起伏的山丘和黑森林之间,他们生活在农舍之中。席勒五岁便上了乡村小学。第二年父亲又把他送到牧师莫泽尔那里,让他和莫泽尔的儿子一起向这位正直的人学习拉丁语,同时感受一些希腊语。这位乡村牧师是一位有教养的神学家,也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人。他给幼年的席勒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以致后来席勒在创作《强盗》一剧中以他的形象塑造了正直无畏的牧师。 牧师莫泽尔成为童年席勒心目中理想的形象,成为他效仿的榜样。根据他姐姐克里斯托芬娜后来回忆,小时候他们做游戏,席勒动不动就会扮演牧师的角色。他让妈妈或姐姐给他围上一个黑色的围裙,戴上一顶帽子。这时候席勒显得很严肃,让大家听他宣讲道义。如果这时有人发笑,他便不乐意了,马上跑开,好长时间不露面。 除了做这个游戏,席勒也很认真地对待天主教义中对人们的告诫。有一天,父亲发现席勒的鞋是用普通的带子系住的,而没有用当时表示身份的扣子。原来席勒是把扣子扯下来给r另一位贫困的同学。父亲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那个孩子家里根本没有扣子,而他自己还有另一副扣子。有段时间,他接济穷困者的热情像着了魔似的。背着父母,席勒将家里的书籍或衣物等赠送给别人。有一次他甚至从家里拖出床单和被套给一个乞讨者。直到他父亲威胁要严厉惩罚他,他才不再一字不差地按教义要求去做这类事。 在席勒后来的回忆中,罗尔希的三年时光犹如天堂。虽然从童年到青少年都有艰辛的磨难,但是,那一段时光是唯一没有遗憾的。 三、拉丁语学校 1760年席勒的父亲由于卡尔大公克扣军饷而长期拿不到俸禄,只好请求调回驻军所在地路德维希堡。路德维希堡的王宫是巴洛克时期德国最大的一处宫殿。是由埃贝哈德·路德维希亲王于1709年在他的狩猎场建起来的,宫内装潢十分豪华,风格类似于法国的凡尔赛宫。据说当年拿破仑还亲自跑来一看究竟,看它是否能与凡尔赛宫媲美。后来,符腾堡大公卡尔·欧根便以此为行宫。 席勒和家人一起由田园生活回到了城市,但他们很少接触到城市生活的繁华和喧闹。席勒被送到拉丁语学校。严酷的学校生活开始了。填鸭式的灌输,死记硬背式的学习,加上拳打脚踢式的体罚,这些在当时被看做是教育学童的最好方法。因为就连《圣经》也谆谆告诫人们:主惩罚他所挚爱的人。 有一次,拉丁语学校的校长把小席勒打得鼻青脸肿,后来却发现完全是一场误会。校长倒还有点绅士风度,对自己的过失向席勒上尉表示了歉意。据姐姐克里斯托芬娜后来说,父亲对这事原本一无所知,当听说此事之后立即把儿子审问了一番,没想到儿子的回答非常真诚。小席勒对父亲说,他之所以没有把这件事告诉父亲,是因为他觉得老师也是为他好。这种宽容的态度十分令人感动。 七岁的孩子每天要像钟摆一样,不停地按时上课和作息。一周六天都是拉丁语课和宗教课,只有星期五才有德语课、算术课,还有几节音乐和唱歌课。为了让学生在做礼拜时能跟得上,星期天上午要到教堂去,下午仍是宗教课。 每年在斯图加特市都要举行拉丁语的国家考试,整个施瓦本地区的学童都要去参加。只有通过了这些考试,将来才有可能学习神学和成为神职人员。这也是席勒父母对于席勒的期盼。在前三次考试中,席勒都取得了第一名,但第四次考试却没有通过。这时正值席勒的青春发育期,身体虚弱,为了赶上规定的课程,他有时到了拼命的地步,就连老师都为他的健康担忧。其实,他在九岁时就已经用拉丁文写诗了,当时写了一首《庆贺新年诗》献给父母。 席勒家庭虽然无缘于路德维希堡宫廷的豪华生活,但是小席勒在每年受到学校表扬嘉奖时,父亲也会带他到辉煌的剧场。这里的演出也给小席勒留下了短暂的印象。据姐姐回忆说,小席勒在书本和绘画书中建起了一个自己的“剧场”。有时玩木偶疲倦了,就和小朋友在屋里或院落搭起由空椅子组成的“剧场”,由他来分配角色,一起做模仿式的游戏。 P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