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单是话剧和演出们的“护照”,是这些现场艺术的身份证明和活动内容记录。只要你拿过它看过上面记录的那个戏,它就一定还残留着当年演出现场的气息。好多节目单都被握成了卷儿,里面大都还夹着票根,记录着你在某个剧场准确的座位,如果是两张票根你甚至可以回忆起同去看戏的伙伴;显眼的位置有可能有导演或者演员的签名,有的角落甚至会有某个朋友留给你的呼机号码、手指印或者唇膏;那个大褶皱你想了半天之后会突然哈哈大笑,那是在小剧场里将它垫在屁股下坐在地上看演出的结果……
那些很小的细节会把你带到多年前那一个个生动的现场。你可能都快忘了那场戏的内容了,但是你会记得舞台上的水溅了你一身,一个女演员走下舞台坐在你的腿上搞互动,一个戏剧爱好者一晚上在你的耳边喋喋不休,你看了旁边新女友一晚上而根本不知道女主角的模样,有个演员从台上掉下来,你比看任何一个喜剧都笑得欢。你偶尔会无意间闯进演员的化装间,看到他们卸妆后的狼狈,看见导演还不如你有修养地光着膀子吃着大西瓜……
在节目单里你还会有更吃惊的发现,原来你见过那么多的大明星,他们没出名时在舞台上也是配角,曾经鼻子对鼻子给你演过戏,你可能拿眼夹都没夹过人家,你甚至想不起来你曾经离刘烨、徐静蕾、姜文、宋丹丹、陈建斌、郭涛、胡军、邓超……只有咫尺之遥。你还会发现孟京辉曾经给牟森当过演员,郭冬临曾经是北京人艺的演员,撒贝宁和辛柏青同过台并且互为AB角演过一条蛇……
慢慢地你终于想起舞台了,那个泛着光辉的舞台,一个个故事一个个人物一束束光亮,那个你曾经为之心动为之澎湃为之激荡的梦一样的舞台。
你不一定会看节目单
节目单大致是下面这些内容。后来有钱的戏把节目单搞厚了,也叫节目册。
封面:
那上面除了大字号的剧名,就是编剧、导演的名字、出品单位的名称,演出地点和时间。封面设计一般会体现剧目的风格和创作者们的品位,看到封面你基本上就知道今天来对了还是来错了。
主创介绍:
我们必须知道舞台上那些动静都是谁制造出来的,编剧、导演、舞美、音乐、灯光、服装造型等等缺一不可,他们都以艺术家自居,罗列一堆他们觉得可以炫耀的资历,他们多少都有点儿自以为是,但是观众对这些人一直报以宽容的姿态。
演员介绍:
大部分演员演之前,你谁都不认识。演之后,你还是对不上号。偶尔有个明星或老艺术家,你比谁都熟。
导演的话:
导演中心制把导演弄得特爱说话,演前演后都说,还在节目单上说。如果你想从导演的阐释里解读出这个戏的思想内涵和表达愿望,我劝你看戏前一定别看,真的,那一般都是深情的自我肯定和自我向往,跟戏关系不大。
剧情简介:
这个也先别看,演出中间实在看不懂就借用手机的一点光亮看一下,有时候会有点儿用。看完如果还没看懂也就不要看了,忘了它吧。
工作人员名单:
仔细读,真没准就有你认识的人,管丫要票。
照片: 现在的节目单一般都有主创和演员的照片,我们太不想知道主创们的长相了,演员什么样待会儿就见着真人了,这块毫无意义。另外,还会有一些为节目单拍摄的宣传照和排练照,这些照片一般都有点儿信息含量,是我最喜欢看的部分。
演出信息:
以前剧院的节目单都会有近期上演的剧目预告,这个对老观众特别有用。现在很少见了,可见大部分演出单位也是越来越没计划了,都是走着瞧的心态。
广告和鸣谢:
广告是告诉你冤大头叫什么,鸣谢告诉你谁拿了红包。
我熟悉北京所有剧场周边的地形,哪里停车不要钱,哪里的饭馆好吃,哪里可以碰到小憩的演员和导演,哪里有可以小逛一下的书店,哪里可以晒太阳,哪里可以乘凉,提谁的名字可以进北京人艺的大院,提谁的名字可以把车停到青艺大庙,实在没票了你可以去找谁,各个剧场的经理都叫什么……演出前的两个小时我基本上会把自己扔在剧场的周边。不知有过多少这样的傍晚,或者桑榆暮影或者西风斜阳或者薄暮氤氲或者灯红酒绿,工作、会友、神游闲逛,直到演出铃声响起……P3-9
当时极度迷恋周星驰的邓超,男扮女装一出场,那真是令人爆笑。演着演着一只乳房还掉下来了,几个女孩儿笑到出溜到座位下面去了。邓超一边不断提拉乳房一边自已也快忍不住笑场了,底下观众更是笑疯了。
——《翠花,上酸菜!》
我们都知道那将是于是之最后的演出了,患了老年痴呆症的于是之几乎说不出一句完整的台词,他在另一位老演员朱琳的搀扶下完成了两个过场戏,共计两分钟,仍然赢得了全场最热烈的掌声。
——《冰糖葫芦》
陈建斌真是演疯了,钻铁圈、拍板转、跳窗户、砸椅子,装疯卖傻不仅搞慢动作还玩儿回放,张嘴是天津快书闭嘴就是哑剧,最后的一个画面,众警察问,无政府主义者到底是谁杀的?陈建斌一个字一个字地声嘶力竭地大喊:都——是——别——人!
——《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
在希腊看戏真是一种享受,神山神水神殿,午后的阳光洒在圆形剧场的大理石座位上,神思神想神来到,到处都有神的印记。忽然想起,戏剧不就是与神沟通的方式吗。当神来到的时刻,戏就开始了,或者说,当戏开始的时候,神就来到了。
——《忒拜城》
从一九八六年到二○○九年,因为喜欢和工作的原因,我看过上千场的演出,其中话剧也有几百场。剧场从冷清到热闹,观众从稀少到众多,票价从低廉到昂贵,戏剧人从真诚到浮躁,舞台从殿堂到草台……我目睹并亲历全过程。那台上的光彩夺目,那台下的恩恩怨怨,那台前的道貌岸然,那台后的花边八卦……忘记的比记住的要多得多,记忆是个筛子,漏不下去的总是有它的道理。
不过这本小书,仅仅是我个人的看戏记录,是特别个人的。也有我没看过的戏,并不证明那戏不好,也有看过的戏没留下节目单的,也收不进这本小书。我看过的戏实在太多,这小书只能选取不到一百个,保守地讲也占不到我看戏的六分之一,所以还是有那么一点儿标准,喜好为主兼顾一些影响力吧。每个戏的记录都以现场为主,加一点儿时间背景和演出背景的介绍,实在忍不住评点一二,也完全是个人的角度,要不怎么把票根上我坐的位置也印上了呢,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即使有偏颇,也不影响各位在戏剧史上的地位,千万不要跟我太计较。
这本小书里面,记录的是细节和氛围,记录的是事件和人物,记录的是欣喜、激动、思索和沉醉,记录的是我生命里一段段逝去的时光,都远去了,就剩下一点点的怀念。
杭程
二○○九年十月十七日
序
那些演出们的“护照”
你不一定会看节目单
狗儿爷涅柴
车库
哗变
芭巴拉少校
老顽固
情感操练
'93戏剧卡拉0K之夜
浮士德
思凡
离婚了,就别再来找我
放下你的鞭子-沃依采克
情痴
棋人
筏子都
冰糖葫芦
鱼战役温柔
想变成人的猫
厄勒克特拉
商鞅
倾述
西区故事(West Side Story)
死无葬身之地
科诺克或医学的胜利
音乐之声
保尔·柯察金
图兰多
人鱼传说
汉森和格瑞泰机器——失去的孩子三部曲之第一部
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
红色的天空
恋爱的犀牛
生死场
茶馆
美女与野兽
盗版浮士德
切·格瓦拉
故事新编
霸王别姬
翠花,上酸菜!
非凡之作——作曲:安德鲁·劳伊德·韦伯音乐剧盛典
千禧夜,我们说相声
天下第一楼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Aida(阿依达)
忒拜城
3 Dark Tales(三个黑故事)
丑儿的春夏秋冬
Cats(猫)
我爱桃花
迷宫
佑大和他不可思议的伙伴
新青年
安魂曲(Repuiem)
圆明园
两只狗的生活意见
The Lord of The Rings(指环王)
Les Miserables(悲惨世界)
伦敦西区音乐剧
A Chorus Line(舞蹈线)
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
上海昆剧团经典折子戏专场
美狄亚Ⅱ
哈姆雷特1990
罗密欧与朱丽叶
爱丁堡戏剧节
A new world——A life of Thomas Paine
(一个新世界——托马斯·潘恩的一生)
老节目单赏析
后记
很少看戏了,因为简陋。
那些商业话剧挂点布放个箱子就敢卖好几百块钱一张票。话剧不是繁荣了吗,怎么越来越简陋?去国家大剧院看投资几百万上千万的戏,那感觉仍然简陋,那些创作者的内心怎么那么简陋,不堪一瞥。记得看过钱少的戏,全场就五盏灯,运用得特别巧妙得当,戏是那么地丰盈,演员们是那么地高贵,我曾经仰视那样的戏剧,曾经在那样奇妙的空间里无以自拔。
很少看戏了,记性也不好,好多戏都想不起来了,只有那一大堆杂乱无章的节目单扔在角落里,偶尔会翻开,只是偶尔。但是偶尔翻开一张,就会像打开一个泛着光辉的舞台,每读一遍都会跳出几个躲在记忆深处的角色,还有那些戏里戏外台前台后的朋友,那点恩恩怨怨……
等身而高的节目单,是一场一场看下来的,就算九十分钟一个,那连起来会是生命里多长的一段时间?
《看戏节目单》为八十年代后期至今的国内外经典戏剧的回顾总结,从上千份节目单中精选近百场戏,每篇文章配有看戏时的戏票或海报,是一本具有鲜明时代风格的私人戏剧读本。因作者为戏剧圈内人,对戏剧界的掌故和前因后果了解颇丰,因此他是在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票据图文并茂地、语言诙谐生动地展现二十年来的中国戏剧沧桑史,行文间透露着十足的京城文化底蕴。
杭程,一个看戏看成了导演的家伙;名戏名导名演一锅端!贴身观察京城文化,从上千份节目单中选取精华,独特视角折射二十年戏剧沧桑!
本书为上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的国内外经典戏剧的回顾总结,从上千份节目单中精选近百场戏,每篇文章配有看戏时的戏票或海报,是一本具有鲜明时代风格的私人戏剧读本。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票据图文并茂地展现20年来的中国戏剧沧桑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