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两种爱心两种命运(第2版孙云晓教育作品集)/大教育书馆
分类
作者 孙云晓
出版社 江苏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夏令营中的较量

1993年7月,我在广东的《黄金时代》发表了《我们的孩子是日本人的对手吗?》一文,经读者推荐,同年11月,发行数百万册的《读者》杂志全文转载,并将题目改为《夏令营中的较量》。

《较量》的发表石破天惊,引发了中国一场持续多年的教育大讨论。也许,就从那个时候起,《较量》几乎成了中日儿童教育比较的同义词。

为什么一篇3000字的文章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呢?究竟发生了什么呢?感兴趣的读者不妨读一读我有关《较量》的三篇主要文章。

一 《夏令营中的较量》

1992年8月,77名日本孩子来到了内蒙古,与30名中国孩子一起参加了一个草原探险夏令营。

A.中国孩子病了回大本营睡大觉,日本孩子病了硬挺着走到底

在英雄小姐妹龙梅、玉荣当年放牧的乌兰察布盟草原,中日两国孩子人人负重20千克,匆匆前进着。他们的年龄在11岁至16岁之间。根据指挥部的要求,他们至少要步行50千米,而若按日本人的计划,则应步行100千米!

说来也巧,就在中国孩子叫苦不迭之时,他们的背包带子纷纷断落。产品质量差给他们偷懒制造了极好的理由。他们争先恐后地将背包扔进马车里,揉揉勒得酸痛的双肩,轻松地又说又笑起来。可惜,有个漂亮女孩背的是军用迷彩包,带子结结实实,使她没有理由把包扔进马车。男孩子背自己的包没劲儿,替女孩背包不但精神焕发,还千方百计让她开心。他们打打闹闹,落在了日本孩子的后面。尽管有男孩子照顾,这位漂亮女孩还是刚走几里路就病倒了,她蜷缩成一团瑟瑟发抖,一见医生泪如滚珠。于是,她被送回大本营,重新躺在席梦思床上,品尝着清香的内蒙古奶茶。

日本孩子也是孩子,也照样生病。矮小的男孩子黑木雄介肚子疼,脸色苍白,汗珠如豆。中国领队发现后,让他放下包他不放,让他坐车他更是不肯。他说:“我是来锻炼的,当了逃兵是耻辱,怎么回去向老师和父母交代?我能挺得住,我一定要走到底!”在医生的劝说下,他才在草地上仰面躺下,大口大口地喘息。可只过了一会儿,他又爬起来继续前进了。

B.日本父母乘车走了,只把鼓励留给发高烧的孙子;中国家长来了,在艰难路段把儿子拉上车

下午,风雨交加,草原变得更难走了,踩下去便是一脚泥水。当晚7点,队伍抵达了目的地——大井梁。孩子们支起了十几顶帐篷,准备就地野炊和宿营。内蒙古的孩子生起了篝火。日本孩子将黄瓜、香肠、柿子椒混在一起炒,又熬了米粥,这就是晚餐了。日本孩子先礼貌地请大人们吃,紧接着自己也狼吞虎咽起来。倒霉的是中国孩子,他们以为会有人把饭送到自己面前,至少也该保证人人有份吧,可那只是童话。于是,有些饿着肚子的中国孩子向中国领队哭冤叫屈。饭没了,屈有何用?

第二天早饭后,为了锻炼寻路本领,探险队伍分成10个小组,从不同方向朝大本营狼宿海前进。在茫茫草原上,根本没有现成的路,他们只能凭着指南针和地图探索前进。如果哪一组孩子迷失了方向,他们将离大队人马越来越远,后果难以预料。

出发之前,日方队长乡田实先生驱车赶来,看望了两国的孩子。这时,他的孙子已经发高烧一天多了,许多人以为他会将孙子接走。谁知,他只鼓励了孙子几句,就毫不犹豫地乘车离去。这让人想起昨天发生的一件事:当发现道路被洪水冲垮时,中方一位工作人员马上把自己的儿子叫上车,风驰电掣地冲出艰难地带。

中日两位长辈对孩子的态度是何等的不同!我们常常抱怨中国的独生子女娇气,缺乏自立能力和吃苦精神,可这板子该打在谁的屁股上呢?

C.日本孩子的吼声在草原上震荡

经过两天的长途跋涉,中日两国孩子胜利抵达了目的地狼宿海。

当夏令营宣告闭营时,日方队长乡田实先生作了总结,他特意大声问日本孩子:“草原美不美?”

77个日本孩子齐声吼道:“美!”

“天空蓝不蓝?”

“蓝!”

“你们还来不来?”

“来!”

这几声大吼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中国人。天哪!这就是日本人对后代的教育吗?这就是大和民族的精神吗?当日本孩子抬起头时,每个人的眼里都闪动着泪花。

在这群日本孩子身后,站着的是他们的父母乃至整个日本社会。

据悉,这次由日本福冈民间团体组织孩子到中国探险的活动得到日本各界的广泛支持。不仅政府和新闻机构、企业提供赞助,政界要员和企业老板还纷纷送自己的孩子参加探险队。许多教授、工程师、医生、大学生、小学教师自愿参加服务工作。活动的发起者、该团体的创始人河边新一先生与其三个女儿都参加了探险队的工作。他们的夏令营向社会公开招生,每个报名的孩子需交纳折合7000元人民币的日元。一句话,日本人愿意花钱送孩子到国外历险受罪。

D.中国孩子的表现在我们心中压上沉甸甸的问号

日本人满面笑容地离开中国,神态很轻松,但却把沉重的思考留给了中国人。

刚上路时,日本孩子的背包鼓鼓囊囊,装满了食品和野营用具,而有些中国孩子的背包却几乎是空的,装样子,只背点吃的。才走一半路,有的中国孩子便把水喝光、干粮吃尽,只好靠别人支援,他们的生存意识太差!

运输车陷进了泥坑里,许多人都冲上去推车,连当地老乡也来帮忙,可有位少先队“小干部”却站在一边高喊“加油”,当惯了“官儿”,从小就只习惯于指挥别人。

野炊的时候,又白又胖抄着手啥也不干的,全是中国孩子。中方大人批评他们:“你们不劳而获,好意思吃吗?”可这些中国孩子反应很麻木。

P1-4

目录

云晓的儿童世界 朱永新

一位跨世纪新教育的忠实守望者 陆士桢

孙云晓:童年的捍卫者 卜卫

第二版前言 孙云晓

第一章 夏令营中的较量

 一 《夏令营中的较量》

 二 《并非杜撰也并非神话——<夏令营中的较量>作者证言》

 三 《千年警世钟》——《夏令营中的较量》续篇

第二章 野蛮体魄文明人

 一 为什么中国学生长得不如日本学生高

 二 为什么中国孩子吃不上营养餐

 三 为什么半数中国学生睡眠不足

第三章 在体验中快乐成长

 一 特别活动

 二 修学旅行

 三 推动自然体验的教育措施

 四 推动自然体验的安全措施

第四章 常怀感谢之心

 一 日本的德育课

 二 感谢之心

 三 学校午餐中的习惯培养

 四 社区教育

第五章 合作比竞争更重要

 一 团队精神

 二 平等教育

 三 黑姬山启示录

第六章 嗨!你快乐吗

 一 保健室

 二 校长的办公室

 三 学校咨询员制度

第七章 性,怎么说

 一 态度决定一切

 二 道出真相

 三 恋爱物语

第八章 老师,您好

 一 日本教师的资格与培训

 二 日本教师的定期调动与评价

 三 中国教师的艰难步履

第九章 父亲母爱

 一 以心传心

 二 亲子别居

 三 课余生活的国际比较

第十章 教育:国家的第一竞争力

 一 美国教育的变革

 二 日本教育的三次改革

 三 中国教育的历史回顾

第十一章 前车之鉴:教育荒废

 一 教育荒废

 二 残酷的“人生预选赛”

 三 问题行为与校园暴力l

 四 自由的陷阱与班级崩溃

第十二章 未来之梦

 一 中、日、韩、美中学生的梦想差异

 二 富了就一定败吗

 三 中国新一代看日本

第十三章 日本的教育改革

 一 改革的背景

 二 教育的目标

 三 新学习指导要领

 四 各种教学方式的尝试

 五 综合学习

 六 课堂情景

 七 学生评价

 八 学校、家庭、社区的配合

第十四章 十一条教育建议

 一 从小记住十个民族伟人

 二 把美德化为孩子的习惯

 三 自由不能成为脱缰的野马

 四 推进素质教育就是扶正祛邪

 五 师资水平决定教育水

 六 为人父母需要执照

 七 没有孝心就没有爱心

 八 教子要做人中人

 九 体育不及格不能毕业

 十 只有解放学校才能解放孩子

 十一 按规则行动

相关文论

 科学为安,强壮为康——我的安康观

 让“身体好”成为教育的起点

 亲近自然和热爱运动的孩子更安全

 21世纪需要什么样的夏令营

 我怎么样采写《夏令营中的较量》

 在日本马关,为何又让中国人感到耻辱

 对孩子说“不”是成年人的责任

 “爱心”也能葬送未来——孙云晓说教育

附录

 “吃苦”教育背后的观念迷失

 孙云晓主要教育作品目录

 孙云晓主要文章目录

 孙云晓媒体报道评论精选

序言

云晓的儿童世界

云晓兄的教育作品集就要出版了,希望我为他写点文字。

其实,我们见面的次数不多。印象最深的有两回:一回是《人民日报》的素质教育大讨论座谈会,作为嘉宾我们都作了发言。他的讲话并不十分流畅,但是故事很精彩,语言很生动,他特有的幽默更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二回是我们举办“新教育实验与新父母学校建设”的研讨会时邀请他来捧场。他非常爽快地来了,同时作了非常精彩的报告。

当然,在此之前,孙云晓的大名早已经如雷贯耳。他的名字是与儿童联系在一起的。

云晓1955年2月8日生于山东青岛一个工人家庭。17岁的时候,他就当起了小学老师;19岁的时候,他就开始在《青岛日报》发表儿童诗,从此与儿童结下了不解之缘。

云晓写过许多儿童文学、报告文学,甚至写过小说、剧本,几乎都是关于儿童的;而真正让他天下美名扬的,是他在1993年7月发表的报告文学《夏令营中的较量》。这篇报告文学通过对比中日少年在夏令营中的种种表现,揭示出两个国家教育的差异以及竞争力的不同,让人们蓦然惊醒,从而震撼全国,引发了一场社会各界参与的大讨论,同时也受到党和国家有关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中央电视台12集专题片《改革开放20年》,称《夏令营中的较量》引发的大讨论是20世纪90年代“教育改革的前奏曲”。

后来,云晓又发表了一系列研究儿童的著作。看一看云晓关于儿童教育的作品清单,我们不能不佩服他的智慧与勤奋:《孩子,抬起头》、《培养独生子女的健康人格》、《杰出青年的童年与教育》、《向孩子学习》、《中国青少年自我保护手册》、《走进学习时代》、《百年中国儿童》、《体验成长——青少年民宿地球村报告》、《没有秘密的孩子长不大——孙云晓与您网上聊天》、《孙云晓少年儿童教育报告》、《教育的秘诀是真爱——孙云晓教育建议》、《培养一个真正的人》、《“较量”背后的沉思——中日儿童教育比较》、《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当代少年儿童行为习惯研究报告》、《藏在书包里的玫瑰——校园性问题访谈实录》、《唤醒巨人——成功教育启示录》、《习惯决定孩子命运——孙云晓儿童教育12讲》、《我的教育自述: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忠告天下父母》、《好父母好方法》、《好孩子好习惯》、《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父母的“上岗执照”》,等等。这些作品虽然有的是主编的和合著的,但是大部分是他独立完成的。透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云晓关于儿童教育的许多基本理念与思想,如“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教育的秘谗是真爱”、“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儿童教育的全部使命是发现儿童、解放儿童”、“一切成功的教育都是和谐的教育”、“21世纪是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世纪”、“无批评教育是伪教育”、“尊重生命是一切教育的核心理念”,等等。

虽然云晓不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科班”出身,但是他有着文学家的敏锐,有着对于儿童的关注与“真爱”,因此,他的“发现”、他的感悟、他的情怀就经常让我们这些研究教育的人自愧不如。因此,“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少年儿童研究》杂志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兼职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标兵”,这样一些“头衔”和荣誉落在他的身上,也就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了。而中国图书奖、全国“五个一”优秀图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奖、全国优秀畅销书奖,这样一些全国大奖被他收入囊中,也一点儿不奇怪了。

十多年来,云晓总能够捕捉时代的精神,走进儿童的心灵。他之所以常常成为媒体的焦点、新闻的中心,是因为他不断地超越自己、不断地提出命题;是因为他先知春江水暖,并且勇立潮头。在网络还没有走进我们生活的2000年,他就开通了孙云晓网站(sunyunxiao.youth.cn);在博客刚刚传到中国不久的2005年,他就在新浪网开了自己的个人博客(blog.sina.com.cn/m/sunyunxiao)。现在,他的网站已经有各类作品千余万字,且每个月组织一次专题讨论;他的博客也已成为他与网友互动的重要场所。

云晓是一个真正走进儿童世界的学者;而我们通过阅读他的作品,在走进云晓的世界的同时,也走进了儿童世界。我相信,这里只是儿童世界的一个角落,云晓还会继续给我们展示他看到的那个精彩的世界。

我们期待着。

内容推荐

1993年,一篇中日儿童《夏令营中的较量》如石破天惊,引发了一场震撼全国的教育大讨论,至今未能完全平息。如果对那一场争论深层原因感兴趣的朋友,本书不能不读。作为《夏令营中的较量》的作者,怀着一种高度的责任心和危机感,通过对中日儿童在一次探险活动中不同的表现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对中日儿童教育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思考,不仅分析了中国儿童教育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而且介绍了日本在儿童教育方面的一些先进经验和方法,并提出了改进中国教育的富有远见的建议。

编辑推荐

本书是对两次中日青少年夏令营的思考。由于中日两国教育理念和方式的不同,中日两国孩子在夏令营中的表现截然不同。作为一名青少年研究专家,作者详细记录了夏令营中发生的动人事件,并进行了深入剖析;其发人深省的警句和呐喊,在深深刺痛父母和教育者内心的同时,又让我们感到震撼和觉醒。

教育是爱的事业,可爱心既能造就业未来,也能葬送未来。两种爱心,两种命运。许多父母正在辛辛基苦苦地孕育孩子悲剧的命运,正在用自己的奋斗去摧毁自己的目标。教育是人的解放,绝非是人的枷锁。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1 8:3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