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一杯水,你可以独自享用,如果你有一桶水,你可以存放在家中,但如果你有一条河,就要学会与他人分享。他是“中国首善”。累计捐赠价值14亿多元,他行善上瘾,又酷爱“作秀”;他不仅要“裸捐”。还要给子女制造债务来偿还,他有万众瞩目的辉煌事业,也有不为人知的辛酸、烦恼,他的世界没有阴影,但他的人生充满传奇,他就是轰动世界的捐款“狂人”——陈光标!
当许多人看到每次遇到大的灾难,陈光标往往率先出来捐款,人们感到很好奇,陈光标是怎样一个人?他有多少钱?他为什么这样做?一个人怎样做人、怎样做事,与他的成长经历息息相关,陈光标有着怎样的成长经历和故事?请翻开胡洁萍所著的《中国首善陈光标(最新珍藏版)》,或许其中就有你想要的答案!
《中国首善陈光标(最新珍藏版)》:他的事业王国为他的慈善事业提供了坚强的后盾,在短短的10来年中他从露宿街头的摆摊者,迅速成长为拥有几十亿资产的亿万富豪。
他从挣得第一分钱开始就开始做慈善,一直以来都是以“半捐”的姿态屹立在慈善界当中,而且不是死后“半捐”而是随时“半捐”。他一直高调做慈善,更以一颗“裸捐”的炸弹,震惊了沉寂中的富豪界。高调的慈善,更以一颗“裸捐”的炸弹,震惊善、另类的“裸捐”,这个慈善界“非主流”的头脑中到底在想些什么?
如果你对陈光标感兴趣,请不妨翻开胡洁萍所著的《中国首善陈光标(最新珍藏版)》,其中就有你想要的答案!
序和谐社会需要这样的榜样
前言
第一章 靠自己改变命运
1.对饥饿的恐惧记忆
2.偷吃鸡蛋被痛打
3.立志脱贫
4.一分钱随便喝
5.小红心的故事
6.从卖冰棒到贩粮
7.“少年万元户”是这样炼成的
第二章 “不务正业”的学生时代
1.为保护青蛙跟人打架
2.“投机倒把”被审查
3.与“牧鹅姑娘”的初恋”
4.背着电影机到处跑”
5.被“绣花枕头”骗光积蓄
6.靠信誉东山再起
7.学业一点没落下”
第三章 从“败走麦城”到“渐入佳境”
1.创业未果
2.南京街头“练摊”
3.在公厕刷牙洗脸
4.曾经的“皮包公司”
5.灵芝经济的巨大收益
6.我要成为“李嘉诚”
第四章 慈善家的事业王国
1.你搞拆迁,我组拆迁公司
2.循环经济模式的开创运用
3.中国最大再生资源利用公司
4.没借贷过一分钱
5.好人有好报
6.经济领域的奥斯卡最佳男主角
7.陈光标的发财经
第五章 财富如水要分享
1.不小心扎进富人堆里的“穷人”
2.从1.8元到1.8亿
3.慈善家也有烦恼
4.爱心传播,浪子回头
5.善良且善解人意
6.多重身份的背后
7.上善若水任方圆
第六章 不折不扣的浪漫老公
1.照相馆里的一见钟情
2.老婆更像“慈善家”
3.我的老婆,看不够
4.我爱我的妻子就要让她知道
5.“分居”三年为哪般?
6.慷慨丈夫和俭朴妻子
7.优质老公的“三不”守则
第七章 让“富二代”变“慈二代”
1.“善”的世代传承
2.带着儿子做慈善
3.“我爸爸开的是黄埔捐钱公司”
4.俯首甘为孺子牛
5.给儿女留点债务
第八章 你所未见的家庭组合
1.最美的乡村妈妈
2.鼓励“高调慈善”的父亲
3.保安弟弟和洗碗工妹妹
4.我为弟弟妹妹自食其力而自豪
5.让下一代站起来
第九章 向汶川进发
1.60台机械赴前线
2.只身赴险
3.一副肩膀,百余生命
4.我一分钟都不想停下来
5.百万现金派到“手软”
6.伤痛逝去,爱在延续
第十章 慈善、经商、环保一个都不能少
1.马路天使
2.带头低碳,骑车上班
3.永远只做这个“阳光产业”
4.儿子改名“陈环保”
5.慈善与经商并不矛盾
第十一章 心灵富豪
1.中国首善,感动中国
2.慈善不是“阵地战”
3.玉树的召唤
4.不愿在“巨富”中死去
5.柔软的心灵
6.除了老婆孩子,其他都可以捐
第十二章 高调慈善为哪般?
1.我喜欢荣誉
2.要像雷锋那样被人记住
3.我就是印钞票也帮不了那么多人
4.“首善”宣战:欢迎跟我争
5.堆“钱山”,发“红包”
6.“炫善”是为了“扬善”
第十三章 劝捐与裸捐
1.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日落条款”
2.不要“半捐”要“裸捐”
3.给“巴比”的信
4.“巴比”来了
5.捐与不捐的论战
6.揭开“巴比晚宴”的神秘面纱
第十四章 标哥有话说
1.劫富济贫:大学高额招收富家子
2.慈善怎么做都不为过
3.我们赚的每一分钱都有国家的无形股份
4.支持青年创业就是最大的慈善
5.富而有德,德富财茂
6.陈光标2010,我听到慈善和文明的脚步声在中国更响了
附录1:陈光标大事记
附录2:陈光标致广大网民朋友的一封信
附录3:父亲的裸捐与我的未来
附录4:一个“北川女孩”对陈光标最后的话
1.对饥饿的恐惧记忆
1968年,在中国的历史上,算不得多么特别的一年。但是对于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普通农民家庭来说,给他们带来最大喜悦的是他们第三个孩子的降生,他们给他起名陈光标,没错,他就是后来的“中国首善”。
陈光标出生在安徽五河县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的出生跟他的家庭一样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没有飞熊人梦的征兆,也没有彩霞满天的预言,更没有石破天惊的震撼,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父母眼中心中的宝贝。他的到来给这个原本平淡的家庭带来了无限的喜悦,同时也给这个本来就紧巴巴的家庭更添了一份拮据,当时的陈家,一家五口人就挤在一个茅草棚里过生活。
在这个以穷困著称的小乡村,陈家靠天吃饭本来就有几分侥幸的成分,再加上十年浩劫的洗劫,天灾人祸让整个农村的经济生活受到制约。这样一个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出生的孩子自然也不会有什么好日子可言。别说十岁之前都没吃过肉,就算是能吃饱都已经是万幸了,童年时期的陈光标饿肚子是常有的事儿。
所以,“饥饿”在陈光标童年的字典里是个出现频率极高的词语。然而饥饿还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饥饿除了让人难受之外,还是一个能够轻易夺走人们珍贵生命的恶魔。顽强的生命在饥饿面前有时是那么的脆弱和不堪一击,它在饥饿的连续打击下随时随地都有被命运带走的可能,比如陈光标的哥哥和姐姐。
那是在陈光标两岁的时候,这个年龄对一个孩子来说是不会有多么深刻的记忆的。但是哥哥和姐姐的相继夭折却让陈光标的童年充满了对饥饿和死亡深刻而恐惧的记忆。因为家庭的极度贫困和天灾人祸的连番打击,种地为生的父母已经无力再维系整个家庭的生计。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心爱的一双儿女因为饥饿在自己面前永远地睡去,却无能为力,更无力回天。这对十月怀胎的母亲和数年抚育的父亲来说无疑是一种沉痛而绝望的打击!他们因为儿女的离开而号啕痛哭,又因为为人父母却无力保护和养育儿女而无奈、绝望。命运有时就这样给你开一个大大的玩笑,给了你最宝贵的东西之后又生生地夺了回去……
这一切都看在年幼的陈光标眼里,他也许对哥哥姐姐的面容没有什么清晰的记忆,却将他们的夭折深深印在了自己的脑海里——贫困、饥饿、死亡——多么令人恐惧又让人憎恶的词语啊,他不要被它们吞噬,更不要自己的亲人再受它们的威胁!
陈光标语录
慈善不是一时一地的“阵地战”,慈善是长征,而且永远没有终点。但慈善不是苦难的长征,而是快乐的长征。慈善不分民族,不分国界,不分信仰。捐赠者快乐。受捐赠者也快乐,在慈善长征的路上,一路都是欢声笑语。
2.偷吃鸡蛋被痛打
饥饿的长期侵袭有时候是非常容易让人失去理智的,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因为饥饿而犯过错误呢?在这个问题上陈光标也同样有过这样的经历。哥哥姐姐的相继饿死让他对饥饿有着一种莫名的恐慌,从小他就立志让自己和家人摆脱这种恐慌。可是那时的陈光标年纪还太小,没有能力替家里分担什么。不仅如此,有时他甚至因为饥饿还会给父母制造一些“麻烦”。
陈光标家除了种地之外,唯一的收入基本就来自于家里养的两只老母鸡了。每次父母因为村里的红白喜事或者因为陈光标的学费借完别人家的钱之后,都盼望着鸡能够多下蛋,好多卖些钱尽快把别人家的钱还上。父母都是老实人,不愿意举债度日,总觉得那是欠了别人什么,不止是钱还有情。欠人人情总不是一件令人舒坦的事儿,见了人家都不好意思抬头,所以,每当借完钱之后,父母就开始念叨:“等鸡子下蛋后得快点卖掉还债。”
那时,小光标对父母的想法还并不能太理解,他只知道自己很饿,饿了就想吃东西。而家里当时已经要揭不开锅了,即使揭开里面也是空的,怎么办?
P2-5
他是一个从穷乡村里走出来的苦孩子,他是一个拥有9项国家专利的儒商,他是51个市县的高级经济顾问,他是83个市县的荣誉市民,全国183所大、中、小学校客座教授、名誉校长及校董。他拥有奖杯200多个,1600个荣誉证书,锦旗2000多面,哈达2000多条,他从街头摆摊儿起家成长为亿万富豪,他以捐资过亿的慈善之举成为举世瞩目的慈善家……他就是“中国首善”、中国致公党党员——陈光标。
陈光标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就受到饥饿的巨大威胁,贫困的生活让这个农民的儿子从小就产生了对财富的一种莫名渴求,同时,他很明白饥饿对一个人、一个家庭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也因此,他对那些饥饿和贫穷的人们有着特别的关爱和同情。这让他在努力赚钱的同时,也毫不吝啬地把财富分享给其他像他一样挨饿和需要帮助的人。
他的事业王国为他的慈善事业提供了坚强的后盾,在短短的10来年中他从露宿街头的摆摊者,迅速成长为拥有上百亿资产的亿万富豪。他从挣得第一分钱开始就开始做慈善,一直以来都是以“半捐”的姿态屹立在慈善界当中,而且当比尔·盖茨和巴菲特来到北京后,当许多富翁表示对他们的慈善晚宴不感兴趣,一种对中国富人道德问题进行责难的海外舆论正在兴起时,他以一颗“裸捐”的炸弹,震惊了沉寂中的富豪界。
当许多人看到每次遇到大的灾难,陈光标往往率先出来捐款,人们感到很好奇,陈光标是怎样一个人?他有多少钱?他为什么这样做?一个人怎样做人、怎样做事,与他的成长经历息息相关,陈光标有着怎样的成长经历和故事?请翻开这本书,或许其中就有你想要的答案!
本书在写作的过程中得到了陈光标先生的大力协助,并提供了权威的资料和图片,在此向他表示感谢!同时,还要向杨庆兵先生、蔡雯女士、乔军先生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