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选译了十四篇都德各个时期各种题材的短篇小说。都德的短篇小说中最值得重视的是一组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作品,这些短篇广泛流传,脍炙人口,早已成为世界短篇小说文库中的瑰宝。《最后一课》堪称世界文学史上短篇小说中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典范,它在不到三千字的篇幅里,以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后,将东部的阿尔萨斯与洛林两省割让给普鲁士的历史事件为背景,表现了阿尔萨斯省人民沦为异族奴隶的悲剧。
都德短篇小说的风格是他热烈的情感、温和的人生态度、敏锐的感受方式与他特定的艺术方法所综合决定的产物。他这种散文化但充满了感情与诗意的小说风格,在文学发展过程中具有某种示范意义,它与莫泊桑式的短篇小说相对,提供了另一种小说类型的样本。
“在命运的闷棍之下,我流血了,但绝没有低头。”在我们无法坚持的时候,杰克·伦敦这样告诉我们……
“让我们努力生活,待逝去时,连殡仪馆的老板都感到悲伤。”那个一百年前一直在微笑着面对一切不公的老头,教给了我们乐观与幽默……
这是我们漫漫的成长岁月中,那些弥足珍贵的文字记忆。
诚如柳鸣九先生所言:“让孩子们在文字之美和思想之美中长大,是我们前行的巨大动力。”
于是,高尔基、契诃夫、托尔斯泰、莫泊桑、马克·吐温、杰克·伦敦、欧·亨利、都德、泰戈尔、屠格涅夫,十位世界文学大师的文字在这里集结,十五位国内顶尖翻译家的生花译笔在这里呈现,还有文学大师真实的、曾经激励过无数人的人生经历,都将在这里一一向你讲述。
本书选译了都德各个时期各种题材的短篇小说共十四篇。
小间谍
这小子名叫斯泰纳,人称小斯泰纳。
他是土生土长的巴黎孩子,瘦弱而苍白,可能有十岁,也许到了十五;碰上这些小鬼,谁也说不准他们的年龄。他母亲已经去世,父亲原是一名海军老兵,在寺院区的一个街心公园当看管人。无论是小孩子、女用人,还是带着折叠椅的老妇人、贫穷的妈妈,所有那些为躲避车水马龙而跑到路边花坛来图清静的巴黎平民百姓,人人都认得斯泰纳老爹,对他既喜爱又崇敬。他那把粗硬的唇髭,叫狗与赖在长椅上不走的人见了就害怕,但谁都知道,那唇髭上面却藏着一个善良的微笑。它温柔得近乎慈爱,你想见到这个微笑吗?那只需对这个老好人这么说:
“你的小男孩好吗?”
斯泰纳老爹,他真是太爱这个儿子了!每天晚上,男孩放学后,来接他下班,父子两人一道在林阴小路上遛弯,在每张长椅前停下来,跟公园里的常客打招呼,向他们的友好问候回礼,此时此景,斯泰纳老爹是多么幸福啊!
不幸,巴黎被围之后,这一切都变了。斯泰纳老爹的街心公园关闭了,被用来堆放汽油,他不得不整天整天地看守着,孤孤单单地在荒芜零乱的树丛、花坛中硬挨光阴,还不能吸烟,直至深夜回到家里,才能见着自己的儿子。只要说起普鲁士人,他就吹胡子瞪眼睛,那样子真该一瞧……小斯泰纳,他对目前这种新的生活,倒是没有什么抱怨。
巴黎被围,对这些顽童来说,是蛮有趣的事情。不用上学了!不用去学习互助组了!每天都放假,街上像赶集一样热闹……
这孩子整天不落家,在外瞎逛,直到晚上睡觉的时候。他老跟在区里前往城头布防的营队后边跑来跑去,哪个营的军乐队好就跟哪个,在挑选军乐这方面,小斯泰纳很是在行。他能够给你说得头头是道,九十六营的军乐队不怎么样,倒是五十五营的颇为出色。别的时间,他常去观看国民别动队进行操练;此外,他天天还要去排队购物……
冬季的早晨黑沉沉的,街上的煤气灯都没有亮,肉店、一面包店门前排着长长的队伍,小斯泰纳手臂挎着篮子,站在队里。大家脚踩着泥水,互通姓名,谈论政局,因为他是斯泰纳老爹的儿子,人人都问他有何高见。但所有这一切最为有趣的还是瓶塞赌,这种著名的赌博人称“加洛什”,是布列塔尼国民别动队的士兵使之在巴黎被围期间风行一时的。只要小斯泰纳既不在城墙看操练,也不在面包店排队,那你准能在水塔广场的“加洛什”赌博摊上找到他。当然,他并没有参加赌,因为那需要很多钱,他在旁边瞪着眼看人家赌就心满意足了!
赌徒中有一个扎眼的家伙,大高个,穿蓝色工装裤,他每次下赌都是一百苏的钱币,使得小斯泰纳油然而生几分敬意。那家伙一跑起来,钱币就在他裤口袋里叮当作响……
有一天,大高个去捡一枚滚到小斯泰纳脚边的钱币时,低声对他说:
“你眼红了,嗯?……好吧,如果你愿意,我可以告诉你上哪儿去赚。”
赌局结束,他把小斯泰纳引到广场的一个角落,提议两人一道把城里的报纸拿去卖给普鲁士人,每一趟可以挣三十法郎。起初,小斯泰纳一口拒绝,不胜气愤。接下来,他一连三天没有去赌摊。这三天真难熬。他吃不下,睡不好。夜里,他梦见一堆堆瓶塞竖立在他床脚边,一百苏的钱币闪闪发光,纷纷飞走。那份诱惑,简直无法抗拒。第四天,他又回到水塔广场,见到了大高个,让自己上他的钩。
一个下雪的早晨,他俩出发了,肩上扛着一个布袋,报纸就藏在他们的罩衫里。当他们到达弗朗德门时,天色刚刚发亮。大高个牵着小斯泰纳的手,走近站岗的哨兵,那是一个忠于职守的常备兵,鼻头红红的,态度和善可亲,大高个装出可怜兮兮的样子对他说:
“请放我们过去吧,好心的先生……我们的妈妈正在生病,爸爸又死了,我带小弟弟想去地里捡点土豆。”
他说着就哭了。小斯泰纳羞惭到了极点,头也抬不起来。那哨兵打量他们一会儿,朝荒无人迹、一片白茫茫的大路上望了一望。
“快过去。”他闪开道对他们说。不久,他们就走上了通往奥贝维里叶的大路。大高个得意忘形,放声大笑起来。
小斯泰纳像在梦中一样,迷迷糊糊看见有一排改造成营房的工厂,有一些荒弃的石垒路障,上面晾着潮湿的破衣衫,还有几根已破损、不再冒烟的烟囱,穿透雾气,插向天空。远处,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哨兵,有几个戴着风帽的军官正用望远镜进行观察,还散落着一些被融雪湿透了的小帐篷,帐前总有一堆堆行将熄灭的篝火。大高个识路,他穿过田野避开岗哨。但是,他们终归还是没有逃脱法国狙击兵的监视。那些狙击兵身穿厚呢上衣,沿着通往苏瓦松的铁路布防,一个个蹲在泥泞的壕沟里。大高个又胡诌起他的故事来,这一次不顶用,岗哨不让他们通过。于是,他又是哀求又是哭诉,正当此时,从铁道路口值班室里出来一个年老的中士来到铁路上,他满头白发,满脸皱纹,很像斯泰纳老爹。
“好啦,小家伙,别哭鼻子了,”他对两个孩子说,“会放你们过去的,放你们去拾土豆。不过,你们先进来烤烤火……这个小鬼头看来冻得够呛!”
唉,小斯泰纳全身发抖,可不是因为冷,而是因为害怕,因为羞愧……在哨所里,他们见几个士兵蜷缩在一堆微火周围,那真是贫寒寡妇人家的火。他们用刺刀尖挑着饼干在火上烤着,见两个小孩进来,他们挤紧了一点,给孩子腾出点地方,还给他们喝了点酒与咖啡。正喝的时候,一个军官出现在门口,叫出一个军士,跟他低声说了一会儿,然后又匆匆离去。
“小伙子们!”那军士回来兴冲冲地说,“今天晚上的口令:‘有烟叶吗?’……我们刚从普鲁士那边截获的……我想,这一回咱们必定能把神圣的布尔热镇从他们手里夺回来!”
他话音一落,屋里就爆发出了一片欢呼声与欢笑声。有人跳舞,有人唱歌,有人擦刺刀,趁着这一阵乱哄哄,两个小鬼赶紧就逃走了。
P24-27
柳鸣九
都德是法国文学史上在短篇小说创作上取得了较高成就的作家之一,相对而言,他短篇小说的数量并不大,四个短篇集总共不到一百篇,远不能与莫泊桑相比,但它们以风格、情韵与艺术性取胜,足以奠定都德在法国短篇小说创作中的显著地位。
都德的短篇小说中最值得重视的是一组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作品,这些短篇广泛流传,脍炙人口,早已成为世界短篇小说文库中的瑰宝。《最后一课》堪称世界文学史上短篇小说中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典范,它在不到三千字的篇幅里,以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后,将东部的阿尔萨斯与洛林两省割让给普鲁士的历史事件为背景,表现了阿尔萨斯省人民沦为异族奴隶的悲剧。作者利用短篇小说的特点,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方法,在尽可能精练的艺术形式里容纳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社会题材。他选择了在普鲁士规定阿尔萨斯省的学校里不许再教法文的命令下,一个小学校里学生们上最后一堂法文课的场景,把这一堂课提升到向祖国告别的仪式的高度,使普法战争的悲剧性结果通过这一堂课表现得非常鲜明突出。《柏林之围》是与《最后一课》齐名的佳作,同样也以感人的故事、新颖的构思反映了普法战争中法兰西民族的悲剧,不幸的结局使小说具有一种催人泪下的力量。
都德所有这些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短篇共有的一个特点是巨大的悲怆性。在这些短篇里,都德都致力于表现各种人物身上的悲剧色彩:小学生失去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老军人梦想昔日的民族荣誉而不可得,老父亲报仇雪耻失败,老旗手进行绝望的斗争……这些人物悲剧性的感情与行为决定于法兰西民族的悲剧,是这一大悲剧的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都德这一组短篇小说不仅丰富地蕴含着他自己深沉的爱国主义热情,而且构成了对普法战争这一民族灾难的悲剧意义的深刻发掘,他所达到的这一意境与高度,是法国文学史上其他任何一个作家都未曾达到的。
都德短篇小说的另一重要内容,是对他故乡普罗旺斯地区生活的描写。普罗旺斯题材在他的短篇中占有的比重是显而易见的,著名文集《磨坊文札》中的短篇就是他的怀乡之作。正如莫泊桑在法国文学中以描写诺曼底景物著称一样,都德以对南方风情出色的描写而闻名。对都德来说,普罗旺斯的一切都具有迷人的美丽。他满怀着亲切眷恋的柔情,用简约的笔触与清丽的色调描绘出一幅幅优美动人的普罗旺斯画面:南方烈日下幽静的山林、铺满了葡萄与橄榄的原野,吕贝龙山上迷人的星空、遍布小山冈的风磨、节日里麦场上的烟火、妇女身上的金十字架与花边衣裙、路上清脆的骡铃声,还有都德他自己那著名的像一只大蝴蝶停在绿油油小山上的磨坊……所有这些极富南方色彩的画面,在法国文学的地方风光画廊里,以其淡雅的风格与深长的韵味而永具艺术生命力。
在其南方描绘中,都德更主要地致力于对普罗旺斯性格的发掘与刻画。他欣赏普罗旺斯人身上重感情而不重功利的性格,在他笔下出现了不止一个感情炽烈、任凭感情行事而不计后果的人物,如《波凯尔的驿车》中的磨刀匠。虽然这类普罗旺斯人在精神上显得有些软弱,但其感情强烈的程度却与司汤达笔下的意大利性格、梅里美作品中的西班牙性格有某些相似之处,正是这种感情至上的性格投合了都德本人感情浓厚、气质热烈的倾向,成为他乐于描写的对象。
都德在发掘普罗旺斯性格的时候,以深深的感情注视着普罗旺斯性格中的淳厚、朴实与天真,并以短篇小说中堪称最佳的艺术形式加以表现,他的《繁星》就是展示这种优美人性的杰作。这个短篇通过一个普罗旺斯牧童的自白,讲述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小说像是一首动人的牧歌,表现了优美大自然中的田园生活与纯情,特别是表现了普罗旺斯牧童那真挚的感情与纯净的情操。这种情操给这个短篇带来了清新的气息,使它在世界短篇小说的行列中以其高尚的格调而出类拔萃。另一个短篇《高尼勒师傅的秘密》,也是都德描写普罗旺斯朴实乡风的名篇,表现了农村人与人关系中前资本主义性的淳朴与和谐,也反映了资本主义关系侵入普罗旺斯地区时,传统的精神与习俗中所产生的一种无能为力的敌对状态。从这里,既可以看到普罗旺斯过去的人情习俗,也可以看到社会转型时期普罗旺斯性格的反应。整篇小说以缅怀的、哀而不伤的笔调写成,是一首对普罗旺斯旧日淳朴风习的轻淡的挽歌。虽然普罗旺斯古朴的人情属于过去的时代,但都德却赋予它某种诗意,把它与巴黎文明对立起来,流露了他对资本主义关系的不满。
都德在短篇小说创作中,还从自己作为一个作家的职业、经验与感受中汲取灵感,写出了一批以作家文人生活为题材的小说。《赛甘先生的山羊》是一篇结合着诗情画意的描绘、机智绝妙的反讽与深刻隽永的意味的故事。另一个短篇《毕克休的文件包》则是文人悲惨处境的现实描绘。
都德的短篇小说中还有另一引人注意的题材,即对宗教的讽刺。他的《三遍小弥撒》以幽默的笔调细致地描写了圣诞节之夜一个乡间教堂里做弥撒的场面,表现出作者绝妙的讽刺才情。短篇《雅尔雅伊来到天主家》更是诙谐之至,一个不信宗教、渎神无行的搬运夫死后来到天堂门口,被耶稣的大弟子——天堂的守门人圣彼得拒之门外,他略施小计居然就混入了天堂。小说里对圣者、对天堂的漫画式的描绘妙趣横生,搬运夫雅尔雅伊那种不信神的精神与粗俗但充满活力的神态跃然纸上,带有浓厚的民间气息,特别是他自己因想看热闹的斗牛又被圣者轻而易举骗出了天堂的情节,典型地表现了普罗旺斯性格的特点,是作者的绝妙之笔。
在艺术上,都德的短篇小说别具一格,他的风格淡雅柔和,带有浓郁的感情色彩与幽默的情趣,并充满了清新的诗意。
都德在自己的短篇小说中,较少地着力于表现生活的纵向发展与起伏,而经常注意描写若干生活横断面的场景。画面线条简明、色彩清淡,结构灵活自由,这就使得作品具有一种散文化的特色,其中有的短篇往往更接近散文随笔。他有一部分作品可称得上典型的“小说”、“故事”,故事性虽不甚强,情节大都平淡无奇,绝少戏剧性的效果,完全是属于平凡的生活现象,但是,由于这些情节是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并被作者深深地发掘出其中深蕴的含义,因而又具有较高的典型性与动人的情趣。
都德的短篇不以故事情节而以韵味取胜,首先在于他是一个富有诗人气质的小说家,而不是一个以叙述见长的“讲故事的人”,他身上最强有力的禀能并不是观察与想象,而是感受,他敏锐而细致,即使对普通的日常生活也有自己微妙的感受。正因为他所写出来的都是他亲身感受的,是从他那感情丰富的心灵里渗透出来的,所以他的每一个篇章字里行间都滴着他的感情。这一股股感情、一段段心绪、一种种情愫就成为贯穿于他作品中的气势,将散文化的部件与成分凝结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也使得作品具有一种诉之于心的力量,使读者感到格外亲切自然,这构成了都德短篇小说的一种重要的魅力。
与文学史上那些或热情奔放、或激昂慷慨、或忧愁抑郁的作家不同,都德在自己短篇中的浓郁感情的形态是柔和温存的。他以亲切的眼光去看待现实与人生,因此,他所观察到的、他所表现出来的,就是温存与柔和的图景。在他的艺术视野里,较少有尖锐激烈的生活与斗争,即使是涉及重大的冲突与矛盾,他往往也是从缓冲的方面去加以把握,如儒弗上校痛失祖国荣誉的悲剧是从小孙女照顾病人的角度表现出来的,法国割让阿尔萨斯省的巨大悲剧仅通过一堂课体现出来,都德以柔和温存的眼光去看待人物,因而,他的人物身上几乎都沐浴着他的温情,即使是对他有所贬责的人物,他也带有几分通情达理的宽厚,他的鞭挞是轻微的,他的讽刺也不辛辣,尽管他感情热烈,但他对人生中世俗的规范与是非标准有时又多少有点超然,因而,他的讽嘲中往往带有几分幽默与温和。毫无疑问,美与善的事物与他柔软的心灵是相投的,他敏锐细致的感情善于从其中汲取美与善的精髓,这样,他的作品中又往往具有含英咀华的诗意,如《繁星》就是这样一篇杰作。
都德短篇小说的风格是他热烈的情感、温和的人生态度、敏锐的感受方式与他特定的艺术方法所综合决定的产物。他这种散文化但充满了感情与诗意的小说风格,在文学发展过程中具有某种示范意义,它与莫泊桑式的短篇小说相对,提供了另一种小说类型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