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蔡安妮编著的《多媒体通信技术基础》选材时尽量兼顾了本科生教学和研究生教学两方面的需要,以及在通信、信息及相关领域中从事研究开发的工程技术人员掌握多媒体技术的需要。在高等院校使用本教材时,可根据本校、本系的特点,选择书中的不同章节、或不同章节中的部分内容分别作为本科生、研究生讲课使用。为了加深理解和拓展各章中的内容,每章之后都附有一定数量的习题和参考文献。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多媒体通信技术基础(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
分类 |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电子通讯 |
作者 | 蔡安妮 |
出版社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由蔡安妮编著的《多媒体通信技术基础》选材时尽量兼顾了本科生教学和研究生教学两方面的需要,以及在通信、信息及相关领域中从事研究开发的工程技术人员掌握多媒体技术的需要。在高等院校使用本教材时,可根据本校、本系的特点,选择书中的不同章节、或不同章节中的部分内容分别作为本科生、研究生讲课使用。为了加深理解和拓展各章中的内容,每章之后都附有一定数量的习题和参考文献。 内容推荐 由蔡安妮编著的《多媒体通信技术基础》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作者紧密跟踪国际上多媒体技术发展的动向和研究成果,在分析本领域内大量具有代表性的文献及书籍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科研和教学经验,综合提炼出本书的大纲和内容。全书比较全面地介绍了这一新领域内的主要理论与技术,包括:多媒体技术的特征、视觉特性与彩色电视信号、数据压缩的基本技术、视频数据的压缩编码、音频数据的压缩编码、多媒体同步、多媒体传输网络、多媒体通信终端与系统、视频在分组网上的传输、视频在异构环境下的传输等10章。全书在理论上力求严谨、叙述上尽量深入浅出。 《多媒体通信技术基础》选材兼顾到研究生及本科生教学两个方面的需要,同时可以作为从事通信、信息及相关行业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 目录 第1章 概论——多媒体技术的特征 1.1 概述 1.2 多媒体的概念与含义 1.3 多媒体产生的技术背景 1.3.1 图像压缩编码技术的成熟 1.3.2 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 1.3.3 大容量数字存储技术的发展 1.4 多媒体系统的基本类型及相关业务 1.4.1 独立商亭式系统 1.4.2 多媒体信息检索与查询 1.4.3 多媒体会议与协同工作 1.4.4 多媒体即时通信 1.4.5 点播电视(VOD) 1.5 三网融合及相应的业务 1.5.1 网络的融合 1.5.2 多重服务与业务融合 习题一 参考文献 第2章 视觉特性和彩色电视信号 2.1 人的视觉特性 2.1.1图像对比度与视觉的对比度灵敏度特性 2.1.2 空间频率与视觉的空间频率响应 2.1.3 视觉的时间域响应 2.1.4 彩色的计量和彩色视觉 2.2 彩色电视信号 2.2.1 扫描——空间频率到时间频率的转换 2.2.2 隔行扫描与逐行扫描 2.2.3 电视信号的带宽 2.2.4 彩色空间的处理 2.2.5 全彩色电视信号 2.3 彩色电视信号的数字化 2.3.1 分量电视信号的数字化 2.3.2 复合电视信号的数字化 习题二 参考文献 第3章 数据压缩的基本技术 3.1 概述 3.2 数据压缩的理论依据 3.2.1 离散信源的信息熵 3.2.2信源的概率分布与熵的关系 3.2.3信源的相关性与序列熵的关系 3.3 信息率一失真理论 3.3.1 通信系统的一般模型 3.3.2 信息率一失真函数 3.3.3 限失真信源编码定理 3.4 取样频率的转换 3.4.1 下取样 3.4.2 上取样 3.4.3 分数比率转换 3.5 预测编码 3.5.1 差分脉冲编码调制(DPCM) 3.5.2 序列图像中运动矢量的估值 3.5.3 具有运动补偿的帧间预测 3.6 正交变换编码 3.6.1 最佳线性正交变换 3.6.2 离散余弦变换 3.7 子带编码 3.7.1 子带编码的工作原理 3.7.2 正交镜像滤波器组 3.7.3 时域混叠消除 3.8 小波变换编码 3.8.1 多尺度分析 3.8.2 二进小波变换 3.8.3 变换系数的排序和编码 3.9 量化 3.9.1 均匀量化器 3.9.2 最小均方误差量化器 3.9.3 最小熵量化器 3.9.4 自适应量化 3.9.5 DPCM预测误差的量化 3.9.6 DCT系数的量化 3.9.7 子带信号的量化 3.10 熵编码 3.10.1 熵编码的基本概念 3.10.2 霍夫曼编码 3.10.3 算术编码 3.11 压缩编码算法性能的评价 习题三 参考文献 第4章 视频数据的压缩编码 4.1 基于帧的视频编码 4.1.1 典型的编码器与解码器 4.1.2 视频序列的编码 4.1.3 帧内预测编码 4.1.4 帧间预测编码的优化 4.1.5 基于率—失真优化的编码模式选择 4.1.6 低计算复杂度的变换编码与量化 4.2 基于对象的视频编码 4.2.1 编码器与解码器结构 4.2.2 任意形状vOP的预测编码 4.2.3 任意形状VOP的纹理编码 4.2.4 形状编码 4.2.5 视频对象序列的编码 4.3 恒定速率编码器的速率控制 4.3.1 高码率应用的速率控制(TM5) 4.3.2 速率控制中的率—失真模型 4.3.3 低延时应用的速率控制(TMN8) 4.3.4 基于率—失真优化的速率控制(JVT-G012 ) 4.3.5 视频缓存证实器 4.4 变速率视频编码 4.5 图像和视频压缩编码的国际标准 4.5.1 静止图像压缩编码标准JPEG/JPEG2000 4.5.2 视听会议压缩编码标准H.2 61 4.5.3 数字声像存储压缩编码标准MPEG-1 4.5.4 通用视频及伴音压缩编码标准MPEG-2(H.2 62) 4.5.5 低比特率视听会议压缩编码标准H.2 63 4.5.6 通用音视频对象压缩编码标准MPEG-4 4.5.7 新一代视频压缩编码标准H.2 64./AVC 4.5.8 视频压缩编码的国家标准AVS 习题四 参考文献 第5章 音频数据的压缩编码 5.1 概述 5.2 人的听觉特性 5.2.1 响度级和响度 5.2.2 听觉灵敏度 5.2.3 听觉掩蔽 5.2.4 临界带宽 5.3 音频信号的数字化 5.4 音频自适应差分脉冲编码调制 5.5 音频子带编码 5.6 线性预测编码 5.7 码激励线性预测编码(CELP) 5.7.1 感知加权滤波器 5.7.2 合成分析法 5.7.3 CELP编解码原理 5.7.4 G.729编解码器 5.8 感知编码 5.9 MPEG-l音频编码 5.9.1 概述 5.9.2 MPEG-1心理声学模型 5.9.3 编码层次 5.10 MPEG-2音频编码 5.10.1 MPEG-2BC 5.10.2 MPEG-2AAC 5.11 杜比(AC-3)编码 5.12 音频压缩编码的国际标准 习题五 参考文献 第6章 多媒体同步 6.1 多媒体数据 6.1.1 连续媒体数据与静态媒体数据 6.1.2 多媒体数据内部的约束关系 6.1.3 多媒体数据的构成 6.2 多媒体数据时域特征的表示 6.2.1 时域场景和时域定义方案 6.2.2 时域参考框架 6.2.3 描述时域特征的时间模型 6.2.4 同步容限 6.3 多媒体同步的4层参考模型 6.4 分布式多媒体系统中的同步 6.4.1 分布式多媒体系统的结构 6.4.2 同步规范的传送 6.4.3 影响多媒体同步的因素 6.4.4 多级同步机制 6.5 连续媒体内部的同步 6.5.1 基于播放时限的同步方法 6.5.2 基于缓存数据量的同步方法 6.6 媒体流之间的同步 6.6.1 基于全局时钟的时间戳方法 6.6.2 基于反馈的流间同步方法 6.7 接收与发送时钟的同步j 6.7.1 基于接收缓存器的方法 6.7.2 基于时间戳的锁相方法 6.7.3 基于网络时间协议的方法 6.8 同步算法小结 习题六 参考文献 第7章 多媒体传输网络 7.1 概述 7.2 多媒体信息传输对网络的要求 7.2.1 性能指标 7.2.2 网络功能 7.2.3 服务质量的保障 7.3 网络类别 7.3.1 电路交换网络和分组交换网络 7.3.2 面向连接方式和无连接方式 7.3.3 资源预留、资源分配和资源独享 7.4 电路交换广域网对多媒体信息传输的支持 7.4.1 电路交换网络 7.4.2 多点控制单元 7.5 分组交换广域网对多媒体信息传输的支持 7.5.1 帧中继 7.5.2 SMDS 7.6 ATM网对多媒体信息传输的支持 7.6.1 ATM原理 7.6.2 ATM协议结构 7.6.3 ATM服务类型和ATM适配层 7.6.4 ATM性能 7.6.5 ATM网应用 7.7 以太网对多媒体信息传输的支持 7.7.1 传统的共享介质局域网 7.7.2 以太网帧交换 7.7.3 吉比特以太网 7.7.4 以太网QoS保障 7.7.5 以太网应用 7.8 IP网对多媒体信息传输的支持 7.8.1 传统的IP网 7.8.2 IP多播 7.8.3 新一代IP协议(IPv6) 7.8.4 IP核心网交换(路由)与传输 7.9 IPQDS保障机制 7.9.1 综合服务模型与资源预留协议 7.9.2 区别服务 7.9.3 多协议标记交换 7.9.4 通用多协议标记交换 7.9.5 流量工程和基于约束的寻径 7.9.6 MPLS与Diffserv的结合 7.10 无线局域网对多媒体信息传输的支持 7.10.1 无线传输的特点 7.10.2 无线局域网的构成 7.10.3 基本的介质接人控制方式 7.10.4 先进的介质接入控制方式 7.11 蜂窝移动通信网对多媒体信息传输的支持 7.11.1 蜂窝的概念 7.11.2 多址接人 7.11.3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 7.11.4 无线网络中多媒体传输的特殊问题 7.12 宽带用户接入网 7.12.1 数字用户线路接入 7.12.2 光缆接人 7.12.3 光缆一同轴电缆混合接入 7.12.4 宽带无线接人 7.13 下一代网络 7.13.1 网络融合模型 7.13.2 IP多媒体子系统 7.13.3 下一代网络框架 习题七 参考文献 第8章 多媒体通信终端与系统 8.1 传输层协议 8.1.1 应用层分帧和集成层次处理 8.1.2 传统的因特网传输层协议 8.1.3 实时传输层协议RTP及RTCP 8.1.4 RTP/RTCP的扩展 8.1.5 UDP-Lite 8.1.6 流控制传输协议SCTP 8.2 多媒体数据的复接与分接 8.2.1 同步时分复用 8.2.2 分组复用 8.2.3 多媒体数据的封装 8.3 视听通信系统与终端 8.3.1 视听通信终端的一般框架 8.3.2 同步电路交换网视听业务标准(H.3 20) 8.3.3 ATM网视听业务标准(H.3 10 和H.3 21) 8.3.4 分组交换网视昕业务标准(H.3 22和H.3 23) 8.3.5 公用电话网视听业务标准(H.3 24) 8.3.6 移动电话网视听业务标准(H.3 24M和3G-324M) 8.3.7 H系列系统问的互通 8.3.8 视听系统的通信控制协议 8.4 会话发起协议SIP和会话描述协议sDP 8.4.1 会话发起协议(SIP) 8.4.2 SIP消息格式和会话描述协议(SDP) 8.4.3 SIP与H.3 23信令的比较 8.5 协同计算与组通信 8.5.1 协同计算的概念 8.5.2 组通信 8.5.3 应用共享控制 8.6 多媒体流式应用系统与终端 8.6.1 流媒体的概念 8.6.2 多媒体流式应用系统的结构 8.6.3 实时流协议RTSP 8.6.4 流媒体文件 8.6.5 流式应用系统的关键技术 8.6.6 流服务器 8.6.7 内容分发网络 8.6.8 对等网络实时媒体流的分发 8.6.9 3GPP分组交换流服务(PSS) 8.6.10 IPTV 习题八 参考文献 第9章 视频数据的分组传输 9.1 概述 9.2 服务质量的保障 9.2.1 端到端的Q0s保障 9.2.2 QoS规范 9.2.3 QOS预制机制 9.2.4 Q0s控制机制 9.2.5 QoS管理机制 9.2.6 有关Qos保障机制的研究 9.3 应用层拥塞控制 9.3.1 FCP拥塞控制 9.3.2 TCP流量模型和TCP友好性 9.3.3 基于速率的拥塞控制 9.3.4 拥塞检测 9.3.5 媒体流的速率调整 9.4 传输层差错控制 9.4.1 自动重传技术 9.4.2 循环冗余码 9.4.3 前向纠错码 9.4.4 前面删除复原码 9.4.5 数据交错 9.4.6 前向差错控制与ARQ的结合 9.5 编码层差错控制 9.5.1 误码和包丢失对已压缩视频信号的影响 9.5.2 抗误码编码 9.5.3 错误掩盖 9.5.4 编解码器交互差错控制 9.6 差错控制小结 习题九 参考文献 第10 章 视频在异构环境中的传输 1O.1 概述 10.2 可伸缩性编码 10.2.1 可伸缩性编码的概念 10.2.2 空间域可伸缩性编码 10.2.3 时间域可伸缩性编码 10.2.4 质量可伸缩性编码 10.2.5 可伸缩性编码的联合应用 10.2.6 基于小波变换的可伸缩性视频编码 10.3 视频转码 10.3.1 视频转码框架 10.3.2 运动向量的再利用 10.3.3 DCT域的运动补偿 10.3.4 转码的速率控制 10.4 多描述视频编码 10.4.1 多描述编码的概念 10.4.2 多描述的生成 10.4.3 视频多描述编码 10.5 视频信源模型 10.5.1 概述 10.5.2 视频信源的统计特性 10.5.3 自回归过程模型 10.5.4 马尔柯夫过程模型 习题十 参考文献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