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全身文化人
分类
作者 汤祯兆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专业主义固然由专业知识建构出来,但专业知识不是普世工具,而且愈是信奉专业主义的人,应该更加谦卑,明白到专业范畴的局限,遑论去奢言攫取不相称的权力。全身文化人的意念,一直与个人对专业主义的思考藕断丝连。

由汤祯兆编著的《全身文化人》共五部分,主要内容为“创作人”、“足球人”、“文学人”、“电影人”及“香港人”。

内容推荐

《全身文化人》以“创作人”、“足球人”、“文学人”、“电影人”及“香港人”五部分划分,用来统涉过去的创作历程。本身对足球不特别感兴建的我,却特别被其所吸引。一场足球赛事,除了是廿二人在球场中走来走去的活动以外,报道的手法镜头的取舍其实正是社会的另一个缩影,在阿汤笔下,自自然然的便成为一个个的文化解读。

《全身文化人》由汤祯兆编著。

目录

创作人

 序:文学作为影子

 某天,又一个大学生自杀了

 《倩女幽魂》的人与鬼

 不长进者的兵器与罩门

 生病志愿

 我和久美子

 大雄与静怡

 爱的教育

 天下无双

足球人

 序:啄木小记

 食波饼的日子

 杀入小西湾

 “隐蔽球迷”的思考

 “读者反应批评”下的球迷世界

 关于5·25的文本分析

 作为喜剧的切尔西

文学人

 序:疑似同门

 So Black——关于谢晓虹的电影语法札记

 《鱼咒》的”合体”与疯癫

 黄碧云·香港

 阅读桑塔格,学习桑塔格

 所以美好的爱情埋伏

 唯有我永远面对目前

电影人

 序:读汤桢兆的影评有感

 漂流之男

 梦里不知人间世

 《冷血》的写作本质探索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日常政治风景

 “新写实主义”风格下的“闲逛者”

 杨德昌的餐桌两性角力战

香港人

 序:生活在他方

 What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Tsz Wan shan?

 香港“八卦”系统vista版

 我想跟大佬,而非做大佬

 十年商场两茫茫

 Of Gazing at Mall

 假如我想做一个记忆夹心人

简体版后记

试读章节

生病志愿

生病后的母亲仿佛变得太过陌生,或许是因为自己出国念书的缘故,她的衰老速度快得已经和以前的印象无法衔接,据说年少是在外跌跌碰碰的日子,陌生的母亲恰如一面镜子照出风尘仆仆的自己——久未相见的友人重遇劈头第一句:你和以前不大相像。病了的母亲和失重的我,同样焦距模糊,在播放粤语长片的电视机前,久违了的对白却耳熟得如幽灵在血脉管道中游窜。

母亲的病不是在今天突然涌现,但两年前的病体和眼前的却恍如隔世。是因为她身旁多了一支拐杖?是因为颤巍巍站不直身子?是因为再不能独自下楼散步游走?我回家后瞬即发觉她的行动不便,枯坐于椅子上纹风不动,一旦渴睡至闭上眼睛时,常叫我从心中涌起一种莫名的恐惧——她的离去可以是完全无声无息的。

在记忆中依稀有一个晚上,半梦半醒的我被传呼机惊醒,郁闷的友人醉倒街头,是因为我将要离去吗?年轻的岁月总是界限不清,即使不一定复杂,纠缠之中常包含诸种难以启齿的关系。症状是一张灰色的脸孔,情绪的起落也无定向。好不容易为友人安顿调理一切后,大清早踏进家门却空无一人。知道母亲在医院后,我一直坐在窗前。那是怎样的一天?晴或雨?在脑海中没有留下什么印象。我想或许因为害怕生病,匆匆逃离这个城市。据说人口过多的时候,疾病会很容易滋长扩散。

无论用任何语言粉饰虚掩,离去总有当逃兵的一种压力。我们习惯了不用逃避责任来形容,因为可以抚慰说还有众多兄弟姊妹来分担职责,但其实源生自更深一层的无奈——去或留实际上均无意义。在母亲没有染疾之前,我们也常有机会两人呆坐于电视机前,任由重复又重复的内容对白,代替互通的话语。偶尔也谈到一些尚未尘封的事,如怎样逃难来香港,渔船上的凶险,家庭成员的被迫分散两地,木屋区的艰苦岁月………但每次均如电视肥皂剧般,因为久远了,也就不愿多提。在流离的日子里,如此或如彼的难处令人不愿再回望过去的自己,因为从未脱离柴米油盐的煎熬,再谈超越的什么渴想便好像有点不近人情。

我想因为她的劳累吃苦,而容许今天选择前路的机会降临到孩子眼前。我忆记起一出曾看过的纪录片,谈香港人在政治变化压力下的心态,身为儿子的叙述者提到母亲留在香港,而其他亲人却纷纷登上飞机迎接新生活。留下来的叙述者,只能暗地里明白和欣赏母亲的坚强。在镜头前甚少出现的叙述者,隐晦地说到即使留在家中陪伴母亲度日,其实对老人家面对剩余的孤独日子也无大帮助,这一种隔膜叫我深受感动,自己也说不出所以然来。如果勉强去追求一些语言上的理由或诠释,大概并不难为,然而我想世界已经过度纷扰,倒不如留一些空间,这样台乎健康原则,有些问题是注定存在下去,不解决并不代表怯弱,卑屈或不负责任;反之先要懂得学习尊重每个人在世上有其各有所占的位置,不以旧日的光景来统制今天,也不以当下的观念来评议逝去的岁月。否则琴弦拉得太紧,一旦断了就只有哀悼的份儿。

我们这两代人是如何被联系起来的?我看较自己年长四十多岁的母亲,偶尔会涌起类似的疑惑。免于吃苦的我,曾屡度于梦中碰上母亲的尸体。她安详地躺卧在床上,胖得有点不动如山。那不是她希望如此的,只因血管的退化及局部堵塞造成行动不便,在缺乏运动的情况下而导致躯体肥肿。我幻想她心中有自杀的愿望,不过因羞于启齿而放在心里。我从异国回来后的第一个周末,一家大小十五六人云集团聚。仅因人气鼎沸母亲便不愿并列同席进膳。她对躯体退化发胖心怀介意,令我无法找到合适的词汇来表达关怀。如果可以选择中止生命,我和她或许可超越隔世的距离,同样给予愿意的她,缺乏药物治疗的手脚动作日益迟缓,然而母亲犹自希冀奇迹的出现,在痛苦稍舒缓时继续减量服药。她学会和自己身体妥协的一天,正是我准备离开她身边往别处念书的时候,巧台地同时标志了一个段落的休止。  我想因为普遍的生病先于死亡,母亲对疾病的轻视令她尝尽苦头。这其实源自于对自己高估过甚,或是要求自己太多,以致陷入不切实际的生活境地。在趺跌撞撞的翻滚着,终于理解到妥协的重要性,妥协而非对抗,先明白身体和心理有各自运作的规律,偏重哪一方,其实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暴力。幸好自己永远是自己最公道和不客气的朋友,在别人出言惊醒之前,先告诉你自己生活是怎么的一回事。

在一次聚会里,全家人再度云集于一所酒楼。母亲在父亲的搀扶下,极度缓慢地走在行人路上。这一次我清楚记得是晴朗无云的一天-我一直在约一百米后的距离跟随他们。直至红绿灯前,我才急步冲前扶上一把。母亲的左手却紧握着父亲的右手,缓慢而稳重地横渡这条宽阔的马路。

我终于不再害怕疾病。这个城市仍旧拥挤,但当我告诉朋友有一个生病志愿的时候,我相信是对不严峻及不浪漫的生命所作出之回应。P11-13

序言

今天想起的二、三事

汤祯兆

1

对于香港的主流价值,我大体上不同意的时候较多。这确是实情,对一位长期漫染于人文精神领域的写作热爱者而言,面对香港单向且事事以物质主义为先的态度,委实难以有如鱼得水的切身感受。只不过在芸芸一众主流价值中,我倾向较为认同专业主义,可是肯定的角度又与通俗的应用方法稍有出入,看来还是需要再加以说明一下。

香港社会一向非常肯定专业主义。由SARS时期医护人员舍身忘我的牺牲精神,乃至律师不畏政治强权敢于依循法律观点去紧守信念等等,都是我们由衷赞颂且全力拥抱的美好价值。可是我们明白凡事都有两面,僵化的专业主义态度,同样会变成为了捍卫专业工种的利益,因而透过建构以及诠释不同美其名的专业守则,从而保障圈子延伸出来的阶级稳定性。更令人忧心的是,因为香港经过数十年来上下一心对专业工种的盲目崇拜,专业形象已不仅牢不可破,甚至扩展成为社会地位的迷思。我们随时可见一位杏林国手,忽然可以主宰全香港学生的生死,含着金钥匙出世的商贸界翘楚,亦可摇身一变成为本土语文政策的指路明灯。筒言之,香港对专业主义的肯定,我认为同样受功利主导的态度掣肘——社会从来对人文学科及社会科学的专业价值阳奉阴违,不少人心底里仍嗤之以鼻,所以才会不断有专业精英跨界出来大言不惭地诳言、说三道四。

由衷而言,那是一种凭知识去追求更大权力的想法——专业主义固然由专业知识建构出来,但专业知识不是普世工具,而且愈是信幸专业主义的入,应该更加谦卑,明白专业范畴的局限,遑论去奢言攫取不相称的权力。

2

全身文化入的意念,一直与个人对专业主义的思考藕断丝连。我在20世纪90年代初出道,那时候的文化界只要你有拼劲及上进心,差不多什么文稿都会有机会撰写。年青人面对眼前浩瀚的可能性,固然会无比兴奋,但当全情投入其中,便会陆续发现个人的局限——对自己想成为一个怎样的香港人,正好是刺激反省的契机。

2007年自从吕大乐的《四代香港人》面世,香港文化界刮起一股代际议题的讨论,由对立矛盾到沟通共融不一而足。不过看到邓小桦提出“共生力量”,来作为对吕大乐婴儿潮思维的响应,我认为有需要补充一点看法。吕大乐对第三、四代人提出忠告,建议后来者寻找前人的空白领域,加以自立门户、阐述已见,而邓小桦则以“共生力量”修正——她想强调走前人之所未行之路,某程度仍是一种竞争角力性的思维逻辑,为了避开婴儿潮思维的桎梏约制,反过来强调新世代人追求的是代际融和及对话,而非传统上非黑即白的对抗性诠释,因为抗衡关系只会加剧分化,对本土文化发展肯定有损无益。

我明白她的苦心,因“四代香港人”而生的代际怨气的确清晰可感。只不过我认为“共生力量”只属美好的愿望,到落实的层次仍需要讲求互相补足——我会把吕大乐的思维理解为一种对追求质素的肯定。共生也好,单打独斗也好,我们反叛的不是存在的形式,而是实存的质索高下。我对专业精英的微末要求,不过是——请用质素而非职权来说服我!回到刚才谈及年轻时对无尽机会在眼前的兴奋,自己迅即发觉那是天大的陷阱——什么文章都能写,那即是对专业主义的最大侮辱!正因为此,无论共生是多么美好的期盼,前提仍在于共生的任何尝试,都要有一定的质素支撑,否则便会陷入五十步笑百步的窠臼。

无论是融和或是反叛,那都不过属一种态度的表达方式,正如有人激进有八沉潜,那肯定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我认为对跨世代共生的终极愿望,就是一起对质素有永不停步的探求,在这个意义上,回顾整理以及强化做好自己,其实就是共生根源所在,也是对专业精神的贯彻实践。

3

“全身文化人”之名生于2003年一次读书会,几年来的变化,连自己也无暇追认。我保留了读书会的构思方式,拜托了几位好友赐文鞭策,他人之眼恰好相助戳破镜中幻象,也因为你们而令此书成为不一样的选集。特别要感谢袁兆昌,要说共生力量以及专业精神,一切都可以从他身上看到。我从来都是幸运的人,由是更加对身边一切无尽感激。

后记

《全身文化人》是一本奇特的书,我从来没有想过它有机会以简体版面世,在此先要感谢文化工房的袁兆昌及浙江大学出版社的张罗及支持。

翻开《全身文化人》的目录,大家不难发现它是一本百分百“作者论”的作品——如果你对“汤祯兆”兴趣不大,那彻头彻尾肯定不属你要喝的一杯茶。如果当初没有文化工房的无限信任,它根本不可能有机会以如斯面貌示众。是的,自选集之名本来就已经很不香港。念书时期所接触的自选集,全属大陆及台湾的文学大家撰作,堂堂系列横陈,气势好不吓人。我尝试从读者角度,去思考究竟想着一本怎样的自选集,得出的结论是——肯定是以汇聚作者最出色的文章为终极期盼。也正因为此,我原先打算以“The Best 0f”的编选逻辑,从而去组织谋篇,即把自己最喜欢的文章共冶一炉汇集成书,作为一个阶段的总结——我一直坚信写作必须先娱己后才能娱人。不过迅即发现构思并不可行,因为基于既有版权上的合约限制,我无法把所有自以为最出色的文章聚合成一书。后来退一步去思量,终于得出另一想法,就是以reader(读者)的概念出发,即以建构成一本“汤祯兆读本”为务——那就是说从《全身文化人》入手,读者应该可以明自到我这二十年来的写作生涯,是怎样走过的。而且我也担心自选集在香港的市场非常有限,于是把未收录成书的文章编修进去的念头也益发愈炽热,终取平衡而成了眼前的成貌。

“创作人”,“足球人”、“文学人”、“电影人”及“香港人”,是我归纳出来的五个身分,用来统涉过去的创作历程。邓小桦劈头便问我为何把文学创作置于卷首?我不假思索便回答那是写作的根,怎能不立此存照思源为证!曾有内地读者询问,为何在《命名日本》后记中,那么强调中文系出身的影响?我得承认今天看来,以《全身文化人》为名正好代表了出入无门的理想境界(可参看叶辉在书中对“疑似同门”的诠释)——“无门”,就是无门无派,那确是民间书写的自由自在世界,不过要进入“无门”,每个人其实都有自己的写作历练,而我就是凑巧从文学开始,仅此而已。

是的,那绝非你惯常认识专擅日本文化书写的。场祯兆”——后者其实可能更接近市场定律建构出来的形象角色。但由于大家容易接触到我的日本文化书写,所以是书便刻意让这一种身份缺席。在《全身文化人》所展示的,其实不难说明每个人都有广闽的兴趣范畴,而且内容表面上好像风马牛不相及,但仔细一看自然会得出文理互通前世今生的脉络印象。再加上我是一个幸运的人,才有契机可把意念落实转化成书并得以刊行。

内地读者容或对书中内容,例如香港杰出的文学作家谢晓虹、王良和及罗责祥等不一定熟悉,又或是对一些香港的地景(沙田第一城)乃至热门焦点话题(《四代香港人》的争议)不甚了了,甚至对一些肆意把弄的语言实验(把广府话口语乃至粗言秽语也挪用至文中)心存反感,然而我深信背后的谋篇定势,其实还是中文铸造天下融通。

是的,《全身文化人》是我迄今为止最偏爱的一本书,希望大家可以看出滋味。

书评(媒体评论)

汤祯兆表达思想,语言上就奔腾野马,电影、俚语、歌词、英文、佛语、古文……挟世态炎凉之间的面冷心热的感触,万般说尽……

——邓小华

我想说,阿汤要是生于中古时代的京都,合该是个“京童”(闲游于都市时尚的半熟文化人);要是在晚明杭州,可能是喜啖方物、逛庙看戏的“市井诗人”张岱;要是在20世纪初的巴黎、或许就是本雅明笔下的flaneur。

——叶辉

台北、香港、东京、巴黎,不管是哪一个阿汤,困局皆一样。

——房慧真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22:0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