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诚回忆录——建设台湾》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台政一年。主要记述陈诚奉命主台的前前后后;陈诚提前策划迎接国民党败退台湾的内幕;实施临时管制和入境限制,防止左翼人士入台;召开粮食增产会议、整顿公营事业;实行“三七五”减租,进行土地改革;改革币制;实施地方自治;推行计划教育;进行省府改组;进行军队整建等等。第二部分为陈诚担任四年“行政院长”的重要回忆。陈诚在台湾实施的所谓“内政”、“外交”,包括在军事、经济、财政、侨务、美援等方面的措施;同时还有对李宗仁、吴国桢、毛邦初、陈立夫、傅斯年、胡适等国民党重要人物的追忆。第三部分为陈诚言行纪要。第四部分为陈诚与国民党蒋介石等高级官员之间的重要往来函电。
《陈诚回忆录——建设台湾》较为详细地记述了陈诚担任台湾省主席、台湾“行政院长”、“副总统”、国民党副总裁期间,参与台湾军事、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的重大决策活动情况。这部回忆录对于我们研究国民党败退台湾后的早期活动及其决策内幕,进一步研究和把握台湾的发展变化,深化台湾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陈诚回忆录——建设台湾》是《陈诚回忆录》系列丛书之一,原由台湾“国史馆”2005年出版发行。原丛书共分六卷:《北伐平乱》(一卷),《国共战争》(一卷),《抗日战争》(两卷),《建设台湾》(两卷)。
第一部 台政一年/1
前 言/3
第一章 概述/4
第一节 奉命主台的前前后后/4
第二节 对于时局几点建议/6
第二章 省政初期的若干措施/8
第一节 决定方针与安定人事/8
第二节 疏运物资与沟通意见/9
第三节 两度奉召入京/12
第三章 实施入境限制/14
第一节 实施的缘起与波折/14
第二节 “立法”问题/16
第四章 两次召开全省行政会议/18
第一节 第一次行政会议之召开及其收获/18
第二节 第二次行政会议召开的目的:检讨过去策励将来/21
第五章 粮食增产与整顿公营事业/29
第一节 粮食增产/29
第二节 整顿公营事业/31
第六章 实行“三七五”减租/36
第一节 土地改革理想的初步实现/36
第二节 台湾“三七五”减租的实施/37
第七章 改革币制/43
第一节 改革币制的原因与条件/43
第二节 改革币制的实施/44
第八章 准备实施地方自治/47
第一节 地方自治研究会的设置/47
第二节 地方自治研究会研议的方案/48
第九章 推行计划教育/52
第一节 计划教育的意义/52
第二节 计划教育的实施/52
第十章 省府改组/56
第一节 由郑介民与白吉尔的会谈说起/56
第二节 改组经过/58
第三节 吴国桢与美援/60
第十一章 军队的整建与金门登步之捷/62
第一节 东南军政长官公署之成立/62
第二节 部队的整编与扩建/63
第三节 金门登步之捷/65
第二部 四年“行政院长”之回忆/69
第一章 奉命接掌“行政院”/71
第一节 奉命前后/71
第二节 盱衡大局/74
第三节 施政方针/76
第二章 四年来之“外交”/79
第一节 纵观国际大势/79
第二节 “外交”政策/81
第三节 “中美”关系/83
第四节 “中日”关系/88
第五节 所谓台湾问题/96
第六节 韩战/103
第三章 四年来之“内政”/109
第一节 土地改革/109
第二节 改进教育/117
第三节 实施地方自治/121
第四节 提高行政效率/127
第五节 维护言论自由/132
第六节 调整待遇/136
第七节 设计工作/142
第八节 社会安全/146
第九节 党派问题/150
第四章 四年来之军事/155
第一节 集中力量/155
第二节 整军与建军/159
第三节 “国防”组织体系问题/165
第四节 军队政工/170
第五节 留越留缅“国军”之撤退/174
第六节 反攻问题/178
第五章 四年来之经济/183
第一节 经济制度与经济政策/183
第二节 经济机构之调整/187
第三节 公营事业之整顿/189
第四节 民营事业之辅导/193
第五节 交通事业之改进/197
第六节 对外贸易之管制/203
第七节 电力与水利工程/208
第六章 四年来之财政/213
第一节平衡收支/213
第二节 外汇之管制/219
第三节 关于租税/224
第四节 财务行政与预算风波/230
第七章 四年来之侨务/237
第一节 侨务与保侨/237
第二节 侨胞教育/240
第三节 侨务会议/243
第八章 四年来之美援/247
第一节 军援与军协/247
第二节 经援/253
第三节 美援问题/259
第九章 必须一提的几个人/263
第一节 李宗仁/263
第二节 吴国桢/268
第三节 毛邦初/276
第四节 陈立夫/279
第五节 傅斯年/284
第六节 胡适/288
第十章 总结/297
第一节 总检讨/297
第二节 杂感/302
第三部 陈诚言行纪要/307
一九四九年陈诚五十三岁/309
一九五○年陈诚五十四岁/344
一九五一年陈诚五十五岁/382
一九五二年陈诚五十六岁/434
一九五三年陈诚五十七岁/467
一九五四年陈诚五十八岁/513
一九五五年陈诚五十九岁/554
一九五六年陈诚六十岁/577
第四部 往来函电/611
一、蒋“总统”手谕/613
手谕指示台湾军政八点/613
手谕指示台湾防务/614
手谕此时不宜言辞应谋通盘改革/617
二、呈“总统”函电/618
电复总统蒋接主台政请饬主管先来一电以为根据/618
附蒋总统来电/618
电呈总统蒋报告台省港湾交通情形请示应急措施/618
电复总统蒋报告晤见巴大维情形/619
电复总统蒋报告子鱼府机电遵办情形/619
附蒋总统来电/620
电呈总统蒋大局遽转敬请核示三事/620
附蒋总统复电/621
电呈总裁蒋请示可否释放张汉卿/622
函呈总裁蒋胪陈台省情形冀为亡羊补牢之计/622
附呈此间人事问题/623
电呈总裁蒋请早日命驾驻跸台湾/623
电呈总裁蒋为应付危机请核示数事/624
电呈总裁蒋请即飞台/624
电呈总裁蒋请径飞台不必有所顾虑/624
电呈总裁蒋东南军政长官一职请另简贤能/624
签呈总裁蒋以台湾地位益形重要请辞本兼各职/625
电复总裁蒋台湾筹粮筹款已尽最大努力请派员彻查/625
电总裁蒋报告海南防务/626
电总裁蒋为将来方便计拟以吴国桢任省府秘书长/626
电呈总裁蒋报告台民欢迎“政府”迁台/626
签呈总裁蒋请辞省委兼主席职/627
电呈总裁蒋报告舟山战备及共情/627
呈“总统”蒋转报韩总统对太平洋联盟意见/628
函呈“总统”蒋为承乏“院”务不宜于久请准备替人/628
签呈“总统”蒋请辞“院长”职务/629
签呈“总统”蒋密陈“外交”形势并请以俞大维“使”美/629
签呈总裁蒋请准辞去革命实践运动会监察/630
签呈“总统”蒋请准予退役/630
签呈总裁蒋请准辞去改造委员职务/630
签呈“总统”蒋以难任繁巨请准辞职/631
签呈“总统”蒋请辞本兼各职/631
签呈“总统”蒋报告新台币秘密发行等案实况/631
签呈“总统”蒋为对日和约横遭阻挠请准辞职以明责任/633
函呈“总统”蒋以时际艰危应谋彻底改革请准辞职以让贤路/634
附一 “总统”复函/635
附二 周宏涛电/635
签呈“总统”蒋承乏“院务”已久仍请遴员接替/635
签呈“总统”蒋以肝病加重请准辞职/635
附一 “中央”改造委员会代电/636
附二 蒋“总统”慰留代电/637
函呈“总统”蒋仍请重加考虑俯准辞职/637
签呈“总统”蒋以病体未愈请辞本兼各职/637
附 蒋“总统”复电/638
签呈“总统”蒋以诚信未孚引咎辞职/638
附 蒋“总统”复电/638
签呈“总统”蒋为确定财经决策机构谨建议二事/639
三、致其他人士函电/641
电傅斯年速驾来台/641
电薛岳征询主粤意见/641
电俞济时马公不适驻节/641
电朱绍良告以定期飞榕转穗盼偕往/641
电何应钦告以总裁他适/642
电薛岳请告对共措施/642
电余汉谋请告华南军事措施/642
电郭忏粤中有不妥之举请示实况/642
电顾祝同请示粤中实况/642
电叶公超请发俞大维、谭伯羽出“国”护照/643
函俞大维谢寄物并请注意美国趋势/643
函张发奎盼莅台共赴“国难”/643
函何应钦转致“总统”之意可能因赴美语默两难之故/644
函邹鲁拜读大著敬申所见/644
电熊式辉告以弹药拨配等事/644
四、手拟手书手录文件/645
手拟呈请辞职原委/645
手书台湾军民何以自处之道/646
手书台省府改组名单/646
手拟呈报辞职理由与措辞体要/647
手拟报请决定“国防部”人事问题/647
手示呈请退役/647
手示呈辞改造委员/647
签请核定白崇禧谈话稿应否发表/648
手示签报与谷凤翔谈话结论/648
手书偶感/648
手书偶感/648
手录名言/649
手录二十六年七月日记/649
手书偶感/649
手录名言/649
手录部队分扎之道/649
手录为将之道/650
手录用兵之道/650
手录打仗做人之道/650
手书偶感/650
相关人物姓名字号表/651
第五节 所谓台湾问题
所谓台湾问题,依我之见应有两说:一是笼统提议的台湾问题,一是个别提议的台湾问题。美国提请联合国大会讨论的台湾地位问题,应属于前者;公私各方个别讨论的代表权问题、承认问题、托管问题、两个“中国”问题等等,应属于后者。
无论是笼统提议的或是个别提议的台湾问题,对于“自由中国”而言,总归都是一种耻辱。如何才能洗刷这种耻辱?我觉得应从敢于正视这个问题开始,“掩耳盗铃”是万万要不得的。我之所以要提出此一问题,原因就在此。
现在先从笼统提议的台湾问题说起。
一九五○年六月,韩战发生,美国立刻派遣第七舰队协防台湾,此事前面已经说过。是年八月二十五日,中共总理周恩来致电联合国秘书长,指控美国武装侵略台湾。俄代表起而响应,于八月二十九日正式提请安全理事会将此案列入议程。九月二十一日,美国出席联大五届常会代表团团长艾奇逊国务卿,以备忘录一件致送联合国秘书长,其文略为:
美国政府业已充分表明其所采有关台湾之各项措施,并不影响台湾之长
久政治地位,且美国对于台湾并无领土野心,亦不欲取得特殊之地位与权益,美国且进一步相信,台湾及其将近八百万居民之未来前途,应以遵照联合国宪章规定之和平方法予以确定……美国认为:倘大会能对有关台湾之一般情势加以检讨,并拟定若干适当之建议,则对于联合国宗旨及原则在太平洋区之实现,必能有重要之贡献。
笼统提议的台湾地位问题就是这样提出的。于美国代表送致备忘录之次日,联大会务委员会通过将苏俄代表所提美国侵华案列入大会议程;十月五日,联大决定将台湾地位问题亦列入议程。侵台案于十一月三十日在安理会中被否决,复于一九五一年二月七日先后在第一委员会及大会被否决。同日,台湾地位问题于五届常会第一委员会中决定将本案无限期延长;是年冬,六届常会开会时,且将本案自议程中剔除。
笼统的台湾地位问题就此无疾而终。我曾想美国何以在联合国要提出台湾问题?可能有四个目的:一、针对中共的控告,表示居心无他;二、表示美军协防台湾是因为台湾的政治地位尚待确定;三、台湾未来的政治地位听凭联合国的公决;四、使台湾成为一个问题,则可从中运用,左右逢源,可作对中共的招安之饵,可作对中共的挞伐之鞭,当然更可以在国际坛坫上作为交换条件之媒介。因此我觉得使台湾之成为问题,简直是美国智珠在握的一种外交政策,任凭怎样使用,无不攸往咸宜。所以一九五一年年底问题从联大议程中剔除,并非表示这问题已经不成问题,相反的,正是表示此问题已然到了不能公开讨论的地步,而成为一个神秘的留待另谋解决的问题。
站在联合国的立场,当真要使台湾不成为一个问题,必须就下面几个建议中择一表示:
(一)确定台湾是“中华民国”的领土,“中华民国”就是“中国”。
(二)确定台湾是中国的领土,而中国就是中共政权所代表者。
(三)置台湾于联合国托管之下。
(四)由台湾人民自行决定其前途。
(五)承认台湾是“中华民国”的领土,同时也承认大陆是中共政权的领土。
选择以上的一项建议并不太难,选择以后而能得到各方面的同意可就难了;以上五种建议都没有得到各方面同意的可能,所以联合国对此问题只好剔除不论了。
笼统的台湾问题剔除不论以后,个别的台湾问题就好比“应时小贩”一样,成为到处有售的货色了。我们现在先谈一谈代表权问题。
谁有资格代表中国参加联合国?这就是代表权问题。这问题在联合国讨论得最多,但至今还是没有得到什么结果。会员国对此问题的意见大致可分为三派:一派相对支持“中华民国”的,一派是绝对支持中共政权的,一派是折衷于二者之间的。
支持“中华民国”代表权的国家,自应以美国为首,但主张折衷于二者之间的,美国也大有人在;所以中国代表权所能得到的支持是相对的,并不十分可靠。韩境停战以后,拉拢中共人联合国的呼声甚嚣尘上,美国这时对于我们表示支持的理由是很脆弱的:
(一)韩境停火并不能保证中共不以武力继续侵略其他地区。
(二)北平政权既无遵守联合国宪章之表示,倘准其代表占据联合国席位,实等于给予中共暂停侵略之报酬。
(三)美国在韩战中损失巨大,倘建议中共加入联合国,将对美国人民发生最恶劣之影响(据“外交部”报告)。
这些理由都含有买卖性而富有讨价还价余地。美国避此不谈,可见情有所虚,所以才理诎于词。果然在别的场合,杜勒斯国务卿说:“在中共未能廓清其在韩、在越之侵略行为与开始遵守联合国宪章,美国不能考虑对中共之外交承认及其进入联合国问题。”(一九五三年十一月九日招待记者时表示)艾森豪威尔总统也说:“承认一个国家,含有不同之意义,势须对该问题作不同之观察。但美、英政策之歧见,不因吾人未获同一之见解,而似表面上所见者之大。但在此时,余确不会说中共在停战后,即可准其进入联合国。”(一九五三年五月十四日艾氏答记者问)则美国反对中共进入联合国也不是绝对的。一方面既是相对的支持,一方面又不是绝对的反对;那么支持减一点,反对也减一点,就成了两者之间的折衷了。这折衷两者之间的结果是什么?不用说就是准许中共进入联合国。中共之进入,当然就是我的退出;我之退出,不必是被驱逐的,为了抗议中共有代表中国的资格,也非退出不可了。
这是说代表权问题,从美国官方的表示来看,很可能得到的一种结果。苏俄集团和英、印集团为了促成此事之实现,威胁利诱,殊途同归,更无所不用其极。几年以来,中共进入联合国的情势几如箭在弦上,随时都可引发。然而时至今日,毕竟我在联合国的代表权依然如故,这又是什么缘故?留心国际问题者,都会晓得这是美国舆情民意所使然。美国政府不能离开民意而悍然有所施为,这是美国政府的烦恼,但也正是她的进退自如的凭借。正当国际间施用压力迫使美国准许中共进入联合国之际,也正是美国国会方面以及社会人士及舆论方面支持我代表权如火如荼的时候。美国官方藉此就可以对付国际压力说:美国政府对于这一问题是好商量的,无如人民反对得厉害,政府不能背叛人民,以故碍难从命。人所共知,美国人民不但能控制着政府的行动,而且还掌握着政府的金柜,国际上的恶势力一定要开罪美国人民,好!他们只须紧缩一下援外预算,恐怕大家就都吃不消了。所以国际对美压力施用到最后,还是得网开一面,以免祸延自身。这一内幕表现在联合国,就是中国代表权一案本会期暂不讨论,而成为多次以“不了了之”的议案。
美国政府对中国问题游离矛盾,往往使人闷损,很有几位美国的名记者对此都感觉不耐。我们怀疑这是否是美国政府与人民之间特设一种活局,以为折冲樽俎之用?当然这不会是双方协议的。然而,因此我们也可以说,民主政治是弹性最大的政治,是让万能政府既能发又能收的政府,比起极权政治之一意孤行以致一败涂地者,实在要高明得多了。
然则中国代表权问题,是否就可以这样长期地拖下去呢?这也办不到。美国的舆情民意并非一成不变之物,他有控制政府的力量,政府也有转变他的方法。假如“自由中国”绝对不堪扶持,美国政府还是可以呼吁人民放弃了她的。再则中共的态度关系尤大,假如他们肯于表示尊重联合国宪章、履行国际义务,就凭这一点,世界大局就能大大地为之改观。美国《华盛顿明星报》曾著文称:“世界情势并非静止,因情势发生转变,可为吾人修正对华政策之依据,然吾人亦不能坚持地假定此种转变将永不来临。”这也正是美国的民意。一旦中共当真有了转变,岂止美国政府会转变民意,反之,民意且会督促政府转变政策。因此我觉得,我们现在仍能保有“中国代表权”,与我们自身的努力不能说全无关系,而关系最大的地方还在中共。我敢断言,什么时候中共对美国及联合国有了好意的保证,什么时候她就有问鼎联合国代表权的可能。
其次再谈承认问题。
承认中共统治中国的政权,就是承认问题。
P96-98
《陈诚回忆录——建设台湾》较为详细地记述了陈诚担任台湾省主席、“行政院长”、“副总统”、国民党副总裁期间,参与台湾军事、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的重大决策活动情况。这部回忆录对于我们研究国民党败退台湾后的早期活动及其决策内幕,进一步研究和把握台湾的发展变化,深化台湾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正如我国著名史学家章开沅先生在本书序言中所指出的:“如果说,《陈诚回忆录》的抗日战争部分,为全面了解与研究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珍贵史料;那么其建设台湾部分,将有助于我们了解1949年至1965年台湾的政局、建设与社会状况。作为这16年台湾的主要主政者之一,他的回忆相当翔实与细密,相信必将引发众多读者研究台湾的浓厚兴趣。”
陈诚在这一时期主持参与建设台湾,为迎接国民党迁台以及此后台湾经济的起飞,奠定了重要基础。然而,纵观陈诚的一生,他集爱国、忠蒋、反共于一身,是所谓“反攻大陆计划”的主要鼓吹者。这在本书中有较为明显的体现。比如,作者在此书前言开篇直叙:“因此我在这一年中,不独致力于军队的整建与士气的重振,而尤致力于政治的革新与经济的建设。我不敢以通常的省政自囿,实欲以孤臣孽子之心,确保此‘反共复国’的最后基地,与挽回已失的人心。”他说:“在此等待期中,我们的军事反攻虽不可能,但是政治反攻、经济反攻、文化反攻则是可以好好地做一下的——我们不妨统称此种反攻为精神反攻……此种精神反攻的力量,不但可使大陆人民归心于我,就连共军、共干也必群情向往,盼我来苏,那时我们的军事反攻将仅仅是一种不可少的步骤”(第181页)。他还说:“‘反攻复国’的问题,亦犹是也。大家必须和衷共济,尽心竭力,以求其成;如反而相率置身事外,一味说风凉话,甚至还有人站在黄鹤楼上看翻船,惟恐天下不乱,这样,‘反攻复国’不知增加多少困难了”(第305页)。“准备反功大陆的中心任务,争取反共抗俄的光荣胜利”(第352页)。
作者对1950年爆发的朝鲜战争的评述、对李宗仁等国民党重要领导人的看法和评论,也带有明显的政治偏见。关于朝鲜战争,他认为,“由联合国扶植的南韩,虽然弱一点,却不失为是一个举世公认的国家;而由苏俄一手制造的北韩,虽然强得很,却只是克里姆林宫如假包换的傀儡。这样,北韩之侵入南韩,便不能看作是韩国人和韩国人的内战,而是苏俄利用韩国人为作战工具的侵略”(第104页)。还说:“苏俄发动韩共和中共‘侵略’大韩民国,到今天已经一年。韩国军民起而反抗‘侵略’不仅是为了保卫韩国的独立自由,也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联合国当时决定援韩,以武力制裁国际共产主义的‘侵略’行为,一年来这种集体的国际制裁已经予‘侵略者’以严重的打击”(第406页)。对李宗仁,作者认为:“大陆危如累卵之际,李代‘总统’背弃了他的‘国家’和人民,飞港转美,正做着去‘国’惟恐不远的逃避。而同时蒋总裁夫妇则分别由蓉由美飞返台北,与其‘政府’及人民共赴‘国难…(第263页)。“李氏于‘总统’复行视事之次日,在美发表谈话,自称已继任‘中国总统’,蒋‘总统’复职于法为无据云云。李氏为之此言,可谓厚颜已极”(第263页)。
此外,书中还有不少攻击谩骂中国共产党的言论,对于社会主义以及中国共产党实行的一系列政策多有攻击和贬损。比如,对于社会主义,作者认为“这两大势力(按: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两大势力)的称号,以国言,就是美与俄;就政治制度言,就是‘民主’与‘独裁’;就经济思想言,就是新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综而言之,亦即‘自由’与‘奴役’是已”(第79页)。对于土地政策,他认为“首谓中国土地问题,两千多年以来,没有得到过真正的解决。国父很早就提出‘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只因这是有革命性的政策,迄未真正见诸实行。所以农民大感失望。共党抓着这个弱点,打出‘土地革命’的‘招牌’,利用‘分田’办法来‘欺骗’人民,以致造成今日如此严重的‘灾祸…(第404页)。对于留学生政策,作者说:“共方争取留学生,在纽约设有留学生回国指导委员会,专事‘引诱’留学生回大陆”(第373页),等等。
书中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作者的反共立场和唯心观点,以及美化国民党、蒋介石的言论,请读者在阅读时注意,给予认真鉴别。
本书在编辑出版过程中,曾得到有关部门和人士的支持与帮助。我国著名史学家章开沅先生对本书的出版殷切关怀,不辞辛劳,欣然再次提笔作序。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李良明先生、余子侠先生,为本书的出版事宜筹谋划策,给予积极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2010年10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