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游历身体的江湖--李大夫讲中医
分类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作者 李杰//刘琰
出版社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在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之余,李杰和刘琰二君著《游历身体的江湖——李大夫讲中医》,以一己之技、一本小书,自度度人,是大乘佛学的一种智慧和境界。

《游历身体的江湖--李大夫讲中医》一书借用了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来讲述中医理论,

内容推荐

《游历身体的江湖--李大夫讲中医》借用了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来讲述中医理论,比如用金庸笔下的“南帝的一阳指”,比喻说明来引入中医心的概念用《红楼梦》“木石前盟”的故事来引入肾的先天之本和肾阳的气化功能。《游历身体的江湖--李大夫讲中医》作者李杰、刘琰恳请大家能淡化牵强之处,重点落实在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品味当中。

目录

 中医的“江湖”

第一章 蝴蝶效应

 不可分离的身体

 顺时而为,适应自然

 现代社会的现代病

第二章 无罪推定

 中医的无罪推定

 辨证不是辨症

第三章 五脏六腑

 人体的藏象

 肝——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胆——其实我不大

 心——一阳指破蛤蟆功

 小肠——漫漫“肠”路

 脾——五脏里面的“孤家寡人”

 胃——没了我,你将一无所有

 肺——肃杀的白虎星君

 大肠——化神奇为腐朽的工厂

 肾——可还记得我们的木石前盟?

 膀胱——水府的“开闸工”

 三焦——人体有个“小三峡”

 脏腑的关系

第四章 形体官窍

 形体官窍

 五体

 官窍

第五章 生命的组成——气津液

 什么是气?

 气的生成

 气的作用

 四个兄弟,一团和“气”

 不能受气的“气”

 血

 津液

跋一

 从国学大师俞樾骂中医谈起

跋二

 观诸法皆空,不舍一切有情

试读章节

前几年曾经在门诊看到一位20岁左右的小伙子嘴唇红肿,连同左半边脸也肿了起来。据小伙子讲,自己平时没事时喜欢用镊子拔胡须,没想到这次拔胡须后第二天嘴唇就开始红肿,后来就成了这样。皮肤科的大夫对他解释说这是由于拔胡须引起的皮脂腺细菌感染。

我们知道,胡须有毛囊、皮脂腺等皮肤附属结构,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和血管。如果在拔胡子时损伤了皮肤、毛囊或皮脂腺,附在手上或脸上皮肤表面的细菌就会乘虚而入,引起毛囊炎、皮脂腺炎,导致嘴唇甚至面部肿胀,所以人的鼻唇部位在医学上称为“危险三角区”。如果随意拔胡须,细菌感染有可能引起脑膜炎或脓毒败血症,十分危险。在这里“牵一发而动全身”绝非戏言,还真出现过因拔胡子引发脓毒败血症而死亡的案例。

这种病在中医外科叫“走黄”,是很危险的。许多人会不明白为什么人体会如此脆弱,拔胡子这点微不足道的事竟然能“放大”到脑膜炎或脓毒败血症?我们中医对人体和疾病有着特殊的看法——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的身体具有统一性,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作用而实现的。五脏是代表着整个人体的五个系统,人体所有器官都可以包括在这个系统之中。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完成身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身体

中医学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认为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一方面依靠各脏腑组织发挥自己的功能作用,另一方面则又要靠脏腑组织之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比如肺与大肠的关系,肺气的肃降,有助于大肠保持传导功能;而大肠传导正常,又有利于肺气的肃降,否则可能会出现胸闷气阻或便秘等,两者相辅相成达到一种平衡。所以中医说“肺与大肠相表里”,生活中咳喘的病人若大便不通,则症状加重。反之,肺有毛病了,也容易导致大肠不适。那么中医通过这种肺与大肠相表里的整体观念,可以推测,润肺化痰的药,一般有润肠通便的作用。

中医典故里面有这样一个故事,北宋徽宗时的宰相蔡京因大肠秘结不通,痛苦异常,虽经御医调治,然病情毫无好转。原因之一,是蔡京忌讳使用泻下药——大黄,怕损伤正气。众医皆感束手无策,于是有人推荐既懂医理又做朝官的史堪为其诊治。史大夫没有什么名气而且官职很小,导致出诊时还被蔡家看门人轻视之而不报。人室后,史堪详细切脉诊查一番,并不给处方,而是对蔡说:“给我二十文钱即可。”宰相感到莫名其妙,半天没有反应。最后还是叫人给了史堪二十文钱,史堪便嘱人买回中药紫菀30克,当面碾成粉末,叫蔡京调水服下。蔡京服药后不久,其肠“须臾遂通”,立即见了奇效。宰相大人惊喜万分,定要史堪讲明道理,史堪笑道:“这很简单,肺主气,肠乃肺之传导之官。由于你所患的大肠秘结不通是由‘肺气失宣’造成的,现用紫菀给你清理肺气,这样大肠也就随之通达,所以药到病除。”

中医认为除了脏腑问的相辅相成,有的脏腑则要通过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维持其生理上的平衡。比如中医认为脾为脏,属阴,喜燥恶湿,得阳始运;胃为腑,属阳,喜润恶燥,得阴始安。脾之与胃,一脏一腑,一运一纳,一润一燥,一升一降,既相互依赖、制约,又相反相成。

曾经治疗过一个女病人。27岁,三年前患失眠证,整个晚上都没有办法入睡,痛苦异常。刚开始,看中医吃了很多养心安神、交通心肾的中药没有什么效果,而且还日渐加重,再过几个月竟然烦躁不思饮食,昼夜辗转。一开始吃点安眠镇静的西药还可勉强人睡,后来这三年百药无效。来看病的时候症状是心烦,口干苦,总觉得胃很难受,有东西堵在胃脘部。吃点东西还容易呕吐,大便干结,常几天不解,舌红苔黄,脉弦。仔细分析,虽然这个病人主诉是失眠,但其“胃脘之痞”,就是病人自己说的胃很难受总觉得有东西堵在胃脘部的这种症状,也不可不重视。中医认为,脾胃相当于中国版图中的中原,起着“居中央,控四方”的枢纽作用,斡旋脏腑阴阳气机,若脾胃不和则升降失司,枢纽废弛,则百病自生。胃在中医里面认为正常的生理反应应该是“降”,如果胃腑不降,浊气上泛就要上扰位于头面“首脑”部位的“清窍”了。“总司令”被骚扰,当然会失眠而烦,所以《素问·逆调论》说:

“胃不和则卧不安。”

方用:法半夏12克,党参、炙甘草、黄芩各10克,大黄5克(后下),炒枳壳15克,干姜、黄连各6克,大枣5枚(擘)。3剂,每天一剂,水煎服。P1-4

序言

《庄子·大宗师》有云:“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啕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乃言,两条鱼受困于陆地,互相以口水滋润着对方,虽能艰难地活下来,但他们不由得缅怀起往日在江河湖水里自由自在,彼此不相识的生活。这就是“江湖”一词最早的由来。每读到“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时,我常难以入眠,只得寒夜一茶一人枯坐待天明!

中医几千年,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立下了汗马功劳,怎么轻易地就被发展才几百年的西医远远丢在了后面呢?我们的国家虽是在拯救中医,但常常被拯救的都是快衰亡的,不是吗?

同时,大多数老百姓也被“中医养生大师们”忽悠着,层.出不穷的新理论,语不惊人死不休,仿佛中医很简单,什么人只要会说话、敢说话,就可以成为“名老中医”,如此这般中医沦陷沦落是指日可待了。对于百姓而言,并不想知道太多空洞大道理,只确信:假如中医看不好病,就必被遗忘。这也是我们牵肠挂肚的另一层原因:希望中医不被“相忘于江湖”。

其实无论西医也好,质疑中医的科学家也罢,并不可怕,不知者不为罪。只望能心平气和,听我们娓娓道来。让我们将中医理论掰开了,揉碎了,留下精华:让我们进入神圣的中医殿堂,和古人叩问心灵,体悟古人的智慧和灵性。

再回到庄子的笔下,充满着他的各种浪漫情愫,但是浪漫的背后也需要实际的物质和精神,如果鱼儿是一对夫妻,在结婚后过得很不容易(有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两种因素造成),那么彼此都怀念的是过去,也憧憬着没有他(她)的将来。这时成语“相濡以沫”真正是落实在“不如相忘于江湖”上的。中医的“江湖”到底在哪里?对此,我们提出了自己的几点思考。

思考一:江湖是什么?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

古龙大侠笔下有:“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最终,还是他为江湖的称谓做了定义性总结:“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

对应我们中医而言,中医离开了百姓,就是庄子笔下离了水的鱼,离开了百姓的信任,中医连生存都是问题,又怎能谈其发展?所似我们中医要力求保护好自己的“江湖”——在乎自己的清誉。好好地看病,并且力所能及地推广“玄门正宗”的中医,正本清源,拨乱反正,只要百姓们了解真正的中医理念和特色,“伪中医”是没有生存空间的。

我们的这本书,希望写给三类人看:第一,给爱中医的普罗大众。即使养生也应有个理论,否则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此书旨在让爱中医的人能读懂古代深奥的医学文字;第二,给骂中医的人。要骂中医,也应知道根据何在!希望这本普及书使得批评中医的人在批评中能知其所以然;第三,给学中医的人。中医的存亡和发展,需要所有立志以中医为事业的人付出努力,中医环境虽是艰难,但我们不能坐以待毙。看完此书,您会发现,中医还可以这样学。只要有一点收获,也不枉废我们午夜一灯,晓窗千字的辛苦了。

思考二:中医和西医的结合是不是这两条“相濡以沫”的鱼?

让人痛心疾首的是,现在有些中医总是等待着西医来“濡沫”,到最后,没有尊严的时候就是彻底的“辱没”了——另类的“相辱以没”。如同爱情,非要等到彼此见异思迁的时候——没有了爱再分手吗?中医和西医,不如相忘于江湖,互相欣赏,相互尊重,距离产生美。当然更需要一代代中医研究者及中医临床家们付出努力,“弱国无外交”,自强才可能有尊重。中西医本不是一类医学,强行的“拉郎配”只会酿造“杯具”。本书也对中西医结合为什么总是“不着调”进行了自己的解读:西医不需要中医,反而越来越强大?而中医在盲目的中西医结合中却每况愈下?从难以互通的本源和现实层面来一一阐述,希望能引起读者的重视。

思考三:中医的江湖是什么?

我们每次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往往缠绵的情感都变成了蕴怒!因为经常有人说在古代中医是“走江湖”的,言语中满是轻谩!“走江湖”一词是怎么来的呢?唐朝时,禅宗马祖道一,住在江西,各地学禅的人都以到江西去访道为求正果;而在湖南的希迁禅师,也是当时禅宗之大师。所以天下僧侣不是到江西参访马祖道一,就是到湖南去参访希迁老和尚,于是当时俚语称这些去学习的人为“走江湖”(江西和湖南)。沿用到后来,也称那些浪迹天涯以谋生者为“走江湖”。其实,“走江湖”指的就是过去佛家的云游参访。

而古代确实有一种医生——铃医,亦称“走方医”、“串医”或“走乡药郎”。铃医以摇铃来招揽病家,固而得名。事实上,作为我国医学组成部分的铃医医术,在古代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扁鹊、华佗等名医都曾是铃医。清代著名中医学者赵学敏和铃医赵柏云合作编辑的《串雅》就是以记载铃医的方药为主的书籍。这些“基层医务工作者”——铃医,走的是江湖,推广的是中医。如《史记》中记载:扁鹊云游各国,为君侯看病,也为百姓除疾,名扬天下。在邯郸听说当地尊重妇女,便做了带下医(妇科医生)。在洛阳,因为那里很尊重老人,他就做了专治老年病的医生。秦国人最爱儿童,他又在那里做了儿科大夫,不论在哪里,都是声名大振。

所以我们在本书里面也希望向制定中医政策的领导汇报一下中医的学术特点和发展特点,对中医特殊性的传承方式的断层,表达出我们的忧思。

思考四:学中医也要有点人文情怀。

我们总说单凭自行车和绳子上不了月球,为什么?工具用错了,没有火箭推进器,怎么也上不了“广寒宫”。学中医也是一样,我们一直奢望——除了做临床中医,也要做文化中医!古语云:“文以载道”,就是说“道”是要靠“文”来传承的。比如赫赫有名“金元四大家”中朱丹溪的文字最好,因为朱是“程朱理学”的弟子。所以他的“养阴论思想”推行起来很是直白和容易。而东垣老人,文字功夫一般,一段“阴火论”写得后人看了懵懵懂懂的,到现在还在中医界引起“百家争鸣”!

企盼追求点人文情怀,且为了通俗,本书借用了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来讲述中医理论,比如用金庸笔下的“南帝的一阳指”,比喻说明来引入中医心的概念用《红楼梦》“木石前盟”的故事来引入肾的先天之本和肾阳的气化功能。恳请大家能淡化牵强之处,重点落实在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品味当中。作为中医的普及,其实写法轻松一点也无可厚非,因为毕竟不是学术专著,只要读者能读懂,愿意读就好。在此还要感谢湖北中医药大学杜天植教授和王绪前教授的审阅。鄙人学识浅薄,错漏之处在所难免,也希望知我者罪我,共同打造和完善这本书。

中医 李杰 刘琰

2010年9月15日

后记

李杰和刘琰二君著《游历身体的江湖——李大夫讲中医》书成,嘱我作跋,甚为惶恐。一则我对中医一无所知,说出外行的话来,难免贻笑大方;二则我之习惯,对友人多是棒喝讥弹,不愿随便阿谀奉承,说出违心的话来,不免深以为耻。然则我等均是心如柔石,盛情邀约之下,言过其实而未为自知,这或许难免,尚须读者明鉴。

对于中医,我的一点印象,多来自小时候。那时候听长辈们说起,大概我奶奶的舅舅家,说不上是中医世家,倒也是远近知名的郎中。那郎中我小时候似乎见过,满头白发却身子硬朗挺拔,器宇轩昂又不失救世济民之精神气。长大以后对郎中的印象,多‘半来自书籍和媒体,大多是以一手医术救入于病难,亦或施人以援手使人脱离于危难。换句话说,中医于普罗大众眼中,一者是医术高超,二者是多少有点人文情怀的,用李杰大夫的话来说,那叫剑胆琴心是中医”。

不过,现如今中医的处境,却是风光不再渐现危机的。随便上几个境内外的网站,到处是对中医的诟难和怀疑之声。中医的处方和治疗方式,在国外也是很难获得官方的许可。前阵子遇到学中医的学生,告知我近年起中医自修专科和本科将无法获得行医资格证,由此看来,中医在国内不说是生存艰难,也是举步维艰。

在中医处境尴尬之时,学习中医,研习中医,探索中医,这需要一点智慧和坚持的勇气的。李杰大夫凭着对中医的兴趣,专事中医多年,大概也是有他的。追求的。而且,这个名动江城的“小李大夫”天赋颇高,记忆力奇佳又悟性极强,只要过其眼目便悉数入其脑中,想来中医的那一单单处方,对于他来说自是小菜一碟了。曾与李杰大夫就某方剂略作交谈,发现他能迅速述论中医传统经籍的多种处方,然后得出一个最佳的方案。这大概与他遍览群书又撷取精华的才识有关吧。

李杰大夫研事中医,最为难得之处,便在于对中医的清醒观和危机观。我粗看李杰和刘琰二君著《游历身体的江湖——李大夫讲中医》,最难得处在于该书对中医的清醒观。李杰和刘琰二君品鉴中医,常常以某种危机意识和清醒的批判意识来自我观照。李杰医生,人称行走中医“江湖”的“小李大夫”,早年间曾名动于京城。然李杰大夫不为虚名所惑,每有中医之自我警醒观,常就中医作惊人之语。

这位“小李大夫”,亦为难得之处,便在于他的文字功夫了得。我常佩服他的记忆力惊人,而古今中外的诗词曲赋,他皆耳熟能详,谈及金庸的武打小说,一一道来如数家珍。其诗文修养了得,文字功底颇为不弱,写出来的文字,端的是洋洋洒洒开合自如,常常令我这大学教授自叹弗如。

“剑胆琴心是中医”,这是“小李大夫”颇以为自矜的话。这作为李杰大夫的写照,应不为过。“剑”是宝剑,有真本事,做真中医,才能有“胆”。至于“琴”,是诗文曲艺之琴,代表着李杰大夫对诗文礼艺之好,敢著书立言。

话又说回来,在我的心目中,中医除了医术之外,还是有那么一点人文情怀的。这一点人文情怀,不只在于精气神的调理,还在于对人以及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以及医者济危扶困的精神情怀。

“观诸法皆空,不舍一切有情”,这是大乘佛学自度度他的不二法门。然我等远要更为庸俗,未能如佛陀看空一切,终日与臭铜烂铁为伴。我等皆为凡人,思“让周围的每一个人因为我变得更好”,终觉力有不逮。凭一技而施救众生者,莫若医生也者。在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之余,李杰和刘琰二君著《游历身体的江湖——李大夫讲中医》,以一己之技、一本小书,自度度人,未尝不是大乘佛学的一种智慧和境界。

是为跋。

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舒也

于紫金山下  2010年12月31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3: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