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商业模式的力量(附光盘)/商业智慧系列丛书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作者 彭志强//刘捷//胥英杰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呼啸而来,深刻地影响了全球经济格局,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发展,中国经济、中国企业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而商业模式创新则是中国经济、中国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本书通过分解、阐述商业模式的作用、商业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六式以及互联网背景下的商业模式创新实践,对商业模式创新进行了全面介绍。本书的特色在于紧密结合大量的商业模式创新实践,详细剖析成功企业的独特思路和极具创造性的切入点,这对广大的企业管理者、经理人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内容推荐

世界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今天企业间的竞争已经不是产品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全球金融危机孕育着一个彻底重新洗牌的时代!您的企业将何去何从?中国企业的“低成本时代”已经彻底终结,中国企业竞争将不可逆转地进入到“商业模式”的竞争!

中国企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众多制造业、外贸企业转战国内市场。广大中小企业经理人都迫切期待掌握“商业模式”创新的秘密;风险投资最为关注“团队+商业模式”,伴随着VC风险投资在中国的火热,“商业模式”日益受到关注,创业板的推出更使“商业模式”大受追捧!毫无疑问,“商业模式”将成为未来5年中国企业界经理人和创业者最热门的话题!

转型、转行、转向之路。没有任何一家中国企业能够回避,但如何转型、转行、转向,贯穿始终、决定成败的核心即是“商业模式”!企业经营中反映出来的方方面面问题,如利润薄、库存积压、资金紧张、对上下游控制力差、风险高、品牌影响力低等等,归根结底,病根其实都是“商业模式”的问题。

本书拨开重重迷雾,告诉你纷繁现象背后商业模式的本质与秘密,通过大量国内外的经典案例分析洞悉企业成功的秘诀,为经理人、创业者等提供商业模式策划与再造的方法,以帮助企业将全球与中国优秀商业模式借鉴、转化、应用到企业实践之中,启迪思维,传承智慧!

目录

前言

第1章 商业模式的力量

 金融危机与商业模式概述

 商业模式三大经典案例

第2章 商业模式创新

 突破与推翻“假设与前提”

 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

第3章 商业模式六式

 客户价值与需求创新

 收入突破模式

 成本革命性降低

 可复制性与可扩张性

 控制力与定价权

 产业布局能力

 系统解析商业模式六式

第4章 商业模式的类型

 平台模式

 网模式

 资源衍生模式

 产品的开门模式

 产品金字塔模式

 免费模式

第5章 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创新

 以互联网为核心支撑的商业模式

 电子商务浪潮风起云涌

第6章 商业模式无处不在

 商业模式的魔方

 商业模式就在你的身边

后记

附录 企业商业模式评估表

试读章节

第1章 商业模式的力量

金融危机与商业模式概述

金融危机倒逼“商业模式创新”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本质是国际经济循环的失衡。形象地打一个比喻,在金融危机当中,美国经济得了病,中国经济也得了病,那么,美国经济得什么病呢?美国经济的疾病就是“只消费、不生产、不储蓄”,中国经济的病正好是另外一个极端,中国经济的疾病就是“只生产、只储蓄、不消费”。那么,这两个疾病哪一个病更重呢?哪一个病更难治呢?

我们再来打一个时髦的比喻,美国经济好比就是得了“猪流感”,而中国的经济可能就是“非典型肺炎”,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经济问题其实比美国经济问题还要严重,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猪流感相对而言还算好治的,治疗猪流感的方法主要就是休息、喝水,最多打打“达菲”就可以了。其实,这恰恰也正是美国经济救治、缓解的方法,对于美国来讲,“过度消费”是其主要病症,只要它减少消费的过度程度,加大储蓄力度,那么美国经济就会逐步走出困境并走向平衡。

我们再来看中国的经济,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就好比是“非典型肺炎”,中国经济当前最为严重的病症就是“产能过剩”,已经严重地影响了中国经济长期的发展。中国人“只生产、只储蓄、不消费”,在过去的5年时间里面,中国积累了大量过剩的产能,而这些过剩的产能通过休息、休养生息是无法解决的,我们非常难以走出产能过剩的困境。同时,非常关键的一点,在这次针对全球金融危机的过程当中,中国在治疗以美国金融危机为代表的“猪流感”的过程当中,从某种意义上加大了中国经济未来患上“非典型肺炎”的可能性。

中国经济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当中,4万亿的投资计划,上半年73万亿,全年预计10万亿新增银行贷款,这些巨大的投资拉动都将进一步放大中国的产能,而这些产能的进一步放大,将加快中国产能过剩的被动局面。也就是我们所讲的,在这次治疗美国“猪流感”的过程当中,某种意义上已经加大了中国经济未来几年出现“非典型肺炎”的可能性, 即产能严重过剩的集中爆发,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的警惕。当然我们这里讲的是经济领域,不是说日常的生活健康。中国日益加重的产能过剩的严峻挑战,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家,都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产能过剩非常难以解决,因为它所涉及的是一个非常庞大而复杂的问题。我们投资一个产能,实际上并不仅仅是设备投入,在产能总体投资中设备只是其中一小部分,有了设备就需要有土地去承载,有厂房去遮盖,有原材料库存去维持它的运转,要有管理团队和工人去进行设备管控。所以,如果我们在设备上投入1 000万,那么在整个前前后后的产能整体投入将达到5 000万。如果企业停产、限产,就是说我们也像美国治“猪流感”一样,我们也休息,那么企业的投资就都浪费了,所以企业没法休息也不应该歇着,休息就意味着投资沉没了,但如果企业加足马力生产,就会发现生产得越多可能亏损就越多。进也不是,退也不是,这种状况导致中国经济产能过剩的难题化解起来颇为艰难。

为什么中国经济过去10年GDP高速增长,但民营企业的利润却没有快速增长,其实就源自一个核心困境,就是产能过剩。中国企业的利润微薄,金融危机后出现了批量企业亏损现象,甚至有部分地方出现批量企业倒闭的状况,这些都是产能过剩的恶果。

中国过剩的产能实际上在过去5年里就已经非常严重了,那么,为什么中国的产能过剩没有明显发作呢?原因就是在过去的5年里美国人寅吃卯粮,拼命提前消费,美国人的过度消费实际上缓解了中国的产能过剩,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是美国人拼命消费延缓了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的发作!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美国人开始节省起来,开始储蓄、不再湖吃海喝,从长期来讲有利于国际经济秩序恢复平衡,但是从短期来讲,对中国的出口制造业将形成巨大的负面冲击。所以截至2009年上半年,中国的出口制造业依然是非常大比例的负增长。

那么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中国政府通过4万亿的投资,通过10万亿新增银行贷款,来拉动了我们的消费。这又一次延缓了中国产能过剩爆发的时间点,但是如果有一天,中国政府的投入也遇到瓶颈,因为国家的钱也不是无休止的钱,那么这个时候,中国的产能过剩就会面临更大的挑战。

所以说,总结起来讲,对于中国的宏观经济环境,在2009年数据上全面回暖我们没有任何担忧,因为我们国家的投入、银行的新增贷款都上升到了历史高点,但是这个历史的高点,进一步放大了中国本已过剩的产能,所以我们要关注这一巨大的潜在风险。两三年以后,美国消费者如果进行储蓄、合理消费,中国政府的投资增速趋于平缓,而这3年里产能又被进一步放大,那么届时中国的产能过剩可能将面临进一步爆发的严峻挑战。我们的企业界、政府都要对此有清醒的前瞻性认识。

企业上马新的设备,上马新的产能,一定要特别警觉。因为一旦上了新的产能,你可能就会把过去挣的钱吐回去,其实做企业挣钱并不难,或者说做企业短期之内挣钱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能不能持续赚钱。那么做企业最艰苦的一点,或者说最困难的一点,就是持续赚钱,因为你完全有可能后面几年没做好,就把前几年辛苦赚的钱全部吐回去了。而最容易让我们把钱吐回去的方式就是上马产能,因为它是一个固定投资,往往是一个沉没的投资。

所以,提醒各位企业家,对于企业家来讲,控制成本并不是最重要的,并不是最关键的,控制固定成本才是最重要的,甚至为了降低固定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我们的总成本。如果企业的成本构成是“低固定成本、高变动成本”,企业的经营风险就会大大降低,企业系统性地抗击重大风险的能力就会得到大大提高。所以企业家要注意,我们听过很多的培训课程都在讲,要控制成本,但是其实更重要的是控制和降低企业的固定成本(沉没成本),这才是最重要、最有价值的经营理念。这样一来,企业抗风险能力、战略灵活性、创新弹性就会大大提高。这也就是现在风险投资非常关注“轻资产”、“轻公司”项目的原因,因为这样的投资能够灵活地应对经济紧缩期的风险,无论今天经济是紧缩,还是很景气,它的抗风险能力都比较强。

2008~2009年的金融危机,对中国的企业无疑是雪上加霜,对中国经济是雪上加霜。想必大家都非常赞同这个观点,但是我想强调的侧重与各位读者可能完全不一样。我想强调的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全球金融危机只是“霜”,中国宏观经济自身的问题才是“雪”,企业自身的问题才是“雪”。套用毛泽东同志曾经讲过的话就是,“内因才是主要的原因,外因是次要的原因,是辅助的因素。”

如果我们的企业在金融危机来临以后遇到了困难,资金周转困难了,利润下降了,销售额下降了,不要把这一切都简单地归结于金融危机,我们要清醒地知道企业自身出了问题才是真正主要的病根,中国宏观经济环境自身出了问题是主要的病根,而发源于美国的国际金融危机只是一个导火索,只是一个外因,一个次要的、一个辅助的因素。我们千万不要认为“金融危机是个筐,凡事都往里头装”;企业不好了,宏观经济出问题,都是金融危机惹的祸,这种意识必然阻碍或延误对各类事务的正确判断,影响我们找到真正正确的解决方案。所以说,每一个人都要清醒地认识到,金融危机对中国的经济、对中国的企业的影响都只是“雪上加霜”而已,我们自身的问题才是主要的问题,我们应该从自身进行改变和创新。

与此同时,2008年中国进入到一个关键年代,将被永远载入史册。这个历史性的年份被载入史册并不是因为南方雪灾,也不是因为汶川大地震,甚至不是因为奥运会,也不会是发自于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

2008年确实是非常不寻常的一年,南方雪灾、汶川地震、奥运会、金融危机,我们几乎一刻不停地在受到巨大的冲击与震撼,这些事件确实也将对中国产生重大的影响,但我希望各位读者认识到2008年对于中国经济最重要的影响是“改革开放的30年”。

从奥运会来看,这只不过是一场绚烂的烟花,看起来很美,但是转瞬即逝。国际金融危机,只是“雪上加霜”,只是个外部因素,那么到底是什么关键要素将对中国长期发展产生最重大的影响呢?答案就是“改革开放30年”。我们过去有句俗语:“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能够连续60年实现高速增长的国家是非常罕见的,中国能不能跳出这个魔咒?中国的企业能不能连续地增长?

P2-6

序言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呼啸而来,深刻地影响了全球经济格局,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经济发展,深刻地影响着几乎每一家企业、每一个经理人。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宏观经济数据显示,中国宏观经济正在回暖,即使如此,中国的民营经济依然面临着艰巨的挑战与考验。如何从这一次全球金融危机中吸取教训、把握机遇,这是每一位企业家、每一位企业管理者必须时刻关注的核心命题。

中国企业的转型升级、中国地方经济的转型升级、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都已经迫在眉睫,箭在弦上。路在何方?无疑,中国企业正在面临一个发展的关键时期,成则达济天下,败则满盘皆输。我们所依托的低成本优势正在被不断地侵蚀,中国企业能否更上一层楼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关键就在于能否进行商业模式创新。

商业模式远远大于并包容了盈利模式,商业模式是“企业战略的战略”,创新了商业模式,企业就能获得10倍的利润,获得10年的持续发展,更能对接风险投资与登陆资本市场。得商业模式者得天下。

专业棋手和业余棋手的差别是什么?不是智商,也不是学习下棋时间的长短,而是对模式的识别能力。业余棋手看到一步棋之后,看不出后面的棋局变化趋势是什么,也不知道如何应对才最合理。相反,专业棋手能够准确识别对方的真实意图,并对当前局势可能的走势有一个清晰的判断和预测。业余棋手通过不断的试错来学习下棋,而且达到一定的水平后就很难有质的突破,虽然棋龄很久,但是成长很慢,而且很容易就碰到成长的天花板。即使下了20年棋,不过是下了20个1年而已,水平和下了1年的业余棋手差别并不大。

专业棋手则开始就学习棋谱——棋的运作模式,当专业棋手看到一步棋的时候,他看到的是连续的可能性,而这些可能性在他以前学的棋谱当中都有概括。这大大降低了决策的难度,也提升了决策的质量。尽管专业棋手也要经过大量的练习,但是他们不用像业余棋手那样走那么多的弯路才获得一点点的成长。他们即使仅学了2年,也比那些有20年经验的业余棋手水平高,因为他们的学习是通过学习“模式”来迅速提高自身能力。

其实,无论对医生,还是足球运动员,或者数学家,道理都是一样的。通过模式进行学习取代了零散经验的摸索,通过对旧有模式的创新取得了颠覆性的成果。在所有的学科中,对模式的认识和创新都是核心内容。

商业经营与商业学习也不例外,学习“商业模式”是第一位的最有效的学习主题。为什么同样的技术水平进入同样的行业,经营结果却完全不同?为什么辛苦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企业,被新兴企业转瞬间轻松超越?为什么辛苦累积,企业却无法突破成长的天花板?为什么企业利润总是那么微薄?为什么企业经营总是受上下游的夹板气?为什么从制造业、外贸出口转战国内市场,不知从何下手?为什么在与风险投资对接时不得要领?

企业家摆脱这些困境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学习商业模式,直接学习商业经营中最关键的核心智慧,才能令企业家少走弯路,突破成长瓶颈,进入低风险、高成长、高利润的黄金区域。商业模式,帮助企业赚到10倍利润、持续成长10年。

后记

经过一年多的研究与实践,《商业模式的力量》一书终于得以出版,期待本书能够为中国企业的转型升级乃至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做出微薄的贡献。

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笔者有幸出版了《生死转型——金融巨变下的生存发展之道》一书并获得了读者的认可。2008年6月10日,我们已将全部书稿交到出版社,9月17日,《生死转型》正式出版发行,因此,《生死转型》可以说是国内第一本讲述金融危机下企业应对之道的畅销书,引起了全国读者的热烈反响。在《生死转型》书稿交付出版社后,我就在思考如何把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主题更加深入地进行长期研究与实践,如何更加系统地、更有成效地帮助中国企业转型升级,因此,我和刘捷、胥英杰、刘燕、王湘云等研发团队就迅速投人到了商业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之中。

商业模式的研究成果一经推出,即受到了各地企业界和地方政府经济官员的广泛关注,已在全国数十个城市进行巡回演讲,广受好评。为了让更多的企业界朋友、地方政府一线经济官员尽快启动转型升级的实践行动,我们决定推出商业模式课题的图书与光盘,所以就有了《商业模式的力量》这本书的面世。

然而,客观地讲,商业模式的设计创新确实是一件难度不小的事情,因为“自己可以复制自己,别人很难复制你”这样的挑战对每一位企业家、经理人都无疑是一个高难度的突破。因此,我所创办的盛景网联培训集团还为希望进一步深入研讨和创新商业模式的企业家、高管打造了“商业模式的力量”三天三夜高端面授培训课程以及主题式咨询,透过深度面授课程和咨询帮助企业家及高管彻底、全面掌握商业模式的再造、创新、设计、提炼等,从而帮助企业进入良性发展轨道,赢得竞争优势,对接资本市场。

商业模式是一个实战性非常强的课题,不是那种阳春白雪的缥缈的话题。企业家和高管传统的学习方式是“听、看”,也就是所谓“听课、看书”,这非常有必要,但局限很多。很多人听课、看书觉得理解了,懂了,其实往往没懂,甚至理解错了。所以,单纯地听课、看书效果有限,我们必须进行积极地“想”(思考),哪怕是否定作者或授课老师的提法,因为只有积极地“想”(思考)才能让你更加深入地理解。

但光“想”还远远不够。回想我们平时的工作,经常是躺在床上突然来了所谓的灵感,越“想”越兴奋,越“想”越觉得自己的想法真是英明伟大。但是当你第二天一早很兴奋地跟高管团队沟通时,说着说着就发现立不住了,这就是所谓的难以“自圆其说”。因此,盛景网联培训课堂上学员的研讨交流、演讲互动的比例达到了30%以上,就是要“逼迫”学员们亮出自己的想法,能够实现“自圆其说”,其实,这就是哈佛商学院案例教学的精髓。

当你能够“自圆其说”时,你的说法就得到了大家的初步认可,于是,你晚上回到家挑灯夜战,准备形成一个文字方案以便尽快实施,但你却发现难以下笔,因为你的说法根本经不起“推敲”,经不起“字斟句酌”,这就是所谓“写”的难度。所以,盛景网联培训课堂上要求每位学员能够将商业模式写出来、画出来。最终,当你的思路可以“自圆其说”,可以经得起“字斟句酌”的“推敲”形成书面方案时,就将开始考验企业的执行力了,也就是所谓“做”的能力了。

企业家、经理人的100个想法,通常也就50个想法能够“自圆其说”,往往也就25个经得起“字斟句酌”地“推敲”形成书面方案,最后,也就10件事情能够最终“做”成。因此,“听、看”只是浅层次、起步式的学习方式,“想、说、写、做”,才是企业发展的合理路径,才是企业家、高管真正有效学习的路径。因此,盛景网联的“商业模式的力量”、“资本的力量”高端面授课程都是按照“想、说、写、做”的独特方式进行教学设计与研发的,从而将实战、实效、实用达到巅峰水准,希望由此能够帮助中国企业家、经理人真正彻底地掌握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方法和技巧等。

盛景网联培训集团现已拥有遍布全国20余个城市的教学服务网络,致力于为中国成长型企业提供全面、专业、系统的“企业培训整体解决方案”。其中,独创性地为中国成长型企业提供最为急需的“商业模式与资本运营”培训与主题咨询。同时,纵深扩展到融资顾问、常年顾问、直接投资等企业成长深度服务,现已成为中国最大、最专业、最具价值的管理培训咨询集团之一。

作为一家有着深厚社会责任感和文化底蕴的管理培训机构,不断地推出真正实战、实效、实用的管理培训课程是我们承担社会责任、知识报国的一种体现,所以我们把管理培训产业称之为“打着灯笼都不好找的产业”。希望我们的浅薄智慧能够为中国企业的转型升级、中国地方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可实施、可执行的实用思想与路径。

最后,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领导和工作人员的支持,正是他们的努力才使得本书得以第一时间全面推出,让全国的读者可以第一时间读到这本书,尽快开始企业转型升级之旅。

同时,为了更好地帮助各位企业家、经理人正确清晰地掌握本企业的商业模式现状,我们特意为各位读者设计了《企业商业模式评估表》,请参见附录中的表格,希望《企业商业模式评估表》能够帮助各位读者认清现状,看到差距与问题,把握腾飞的机遇,推动企业发展更上一层楼。

盛景网联,中国上市公司的摇篮与“黄埔军校”。我们正在找寻下一个分众与百丽,下一个Kappa与无锡尚德,也许就是你。

彭志强

盛景网联培训集团董事长

盛景商业研究院院长

书评(媒体评论)

VC风险投资是以“百里挑一”的苛刻标准来选择投资项目的,几乎所有VC都是以“团队 + 商业模式”作为主要选择标准,所以,对于期望创造优秀企业、对接资本市场的企业家来讲,《商业模式的力量》是一本必读书。

——汉能投资集团董事局主席 陈宏

创业风潮正在席卷中国,然而,创业的风险相当大,失败率也很高。谋定而后 动,创业者最大的风险往往是准备不充分,其中,最大的风险就是商业模式的风险。 怎样降低创业的风险?《商业模式的力量》给中国所有创业者和梦想创业的人指明了一条清晰的道路,堪称创业者的创业圣经。

——惠普中国原资深副总裁、北大方正原总裁、和勤软件总裁 李汉生

“方向比努力重要”,转型与升级的关键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和突破,本书为我们充分揭示展现了企业家、经理人转型升级的全新路径与切实方法。选对了路,就不怕路远;选对了路,路就不会远!

——清华紫光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清华科技园总裁 徐井宏

成功与失败企业的主要差距就是在商业模式及执行力方面,欣喜地看到《商业模式的力量》为经理人指明了发展的方向,为创业者指出了成功的路径,建议每一位企业家、经理人和创业者都来读一读《商业模式的力量》。

——世界四大咨询集团德勤中国客户及市场主管合伙人 颜漏有

商业模式远大于并包容了“赢利模式”,商业模式是“战略的战略”,创新了商业模式,企业就可能获得10倍利润、获得10年持续发展,更能对接风险投资,通过登陆资本市场获得30倍的企业资本增值。这就是商业模式的力量,这是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核心路径。

——盛景网联培训集团董事长、盛景商业研究院院长 彭志强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21:5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