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槐树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萧扬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大槐树》取材于明初年间,山西洪洞移民迁往神州各地的一段史实,再现了天下人“五百年前是一家”的美好传统,重新解读了根祖文化。从山西迁出的移民现在遍布全球,大槐树成了他们魂牵梦萦的故土的象征。

小说重点塑造了林屹这个刚正不阿,智勇双全的移民官形象,通过他和贪官污吏的一次次较量,颂扬了人间正气,心以及移民们坚忍不拔,开拓新生的顽强精神。

内容推荐

问我祖先来何处?

山西洪洞大槐树。

祖先故居叫什么?

大槐树上老鹳窝。

这是一部讲述明朝初年洪洞大移民的历史小说。小说以“为什么要移民、怎样移民、移民以后怎样”为线索,解读“根祖文化”的深刻涵义。一曲《大槐树》唱出了华夏子孙的根祖情,传颂全球华人“五百年前是一家”的动人故事。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历史的回音

后记

试读章节

大明洪武八年,一个大雨如注的夜晚。山东齐河县河神庙外,高坡上三步一岗、五步一哨,警卫森严。忽然一骑马冒雨从远处急奔而至,只是还没到庙前,那马已经累乏倒地,马上的人刚要踉跄站起,卫兵已经把他围住厉声喝问:“什么人?”“烦请通禀,参将余扬求见。”他话音刚落,成国公大将军马荣的贴身年轻家将马成,已经闻声从里面迎了出来:“余将军可算来了,公爷正等着你呢。”余扬抹了一把脸上的雨水与泥水,急忙应着往里走。马成一把拉住他,压低声音道:“小心点……”余扬一愣,连忙低声问出了什么事。马成道:“皇上命移民抢筑河堤,你误了期限,这是死罪。”余扬叹了一口气,赶紧加快脚步往里走。

大殿里灯火通明,成国公大将军马荣正满脸怒容地居中端坐着。此人为当今马皇后的兄长,五十余岁,剑眉凤目,长髯飘垂,气度颇为威严。在他前面几步远的地方,山东布政使衙门的左参政正低头跪着。“推出去,斩!”马荣指着他厉声喝道。立时几个亲兵一拥而上扭住了左参政。左参政吓得大叫起来:“大将军容禀啊。”

马荣一拍桌案:“送粮的期限已过了十日,你还有什么话可说?”左参政哀告道:“大将军,黄河决口,连济南城都淹了,水深五六尺,下官实在是有心无力呀!”马荣冷笑,声:“好一个有心无力。你们山东不送粮来,让老子十万移民、一万军兵吃什么?拖出去斩了!”

亲兵们抓住左参政就往外拖,“大将军饶命。有粮食、有粮食……”左参政奋力挣开亲兵,趴倒在地连连叩首道:“回大将军,布政使丁大人在十几天前就命人去德州、滨州紧急调粮,不出两三日,粮食定能运到。”马荣闻言“哼”了一声道:“也罢,先留你这条小命。三日内如果粮食不到,定斩不赦。”

左参政抹了一把额头的冷汗,哆哆嗦嗦地赶紧起身退出。他刚退下,这边余扬也已经快步进来,跪倒在地,连称死罪。面沉似水的马荣喝问:“十万移民现在何处?”余扬头也不敢抬,回禀道:“末将已将他们安置在齐河和禹城。”马荣厉声道:“你晚到了八天,知罪吗?你虽是我的爱将,但法不容情……”

两旁知晓马荣脾气的一干随从武将,见状纷纷替余扬求起情来。不料余扬却头一抬哑着嗓子道:“回禀大将军,末将知罪,甘愿伏法。”

马荣听了,正有些诧异,却见余扬面带愧色地解释:“末将监管不力,不仅耽误了行期,而且移民刚到山东,就有一万余人趁雨夜四散逃亡……”马荣大惊,急忙追问移民的下落。余扬低声道:“末将率部众追捕了几天,追回九千多人。”马荣刚要发作,一旁的马成连忙开口帮余扬说话:“大将军,你也知道,缺粮少钱地押解移民可是件棘手事,移民暴乱逃亡,罪也不在余将军,余将军已经算是尽职尽责了。”

马荣叹了一口气,面色有所缓和:“死罪可免,活罪难饶。责打二十军棍。”余扬赶紧叩谢,继而禀道:“此次煽动逃亡的为首者都被擒获,请大将军裁处。”马荣目光冰冷地看着众人,斩钉截铁道:“此次移民是奉皇命,逃跑就是抗旨。传我命令,为首者当众斩首,再有敢逃亡者,全家死罪!”

此时南京丞相府内,右丞相张智正和几位官员议论最近的黄、淮水患。户部尚书忧心忡忡道:“大水还在涨,山东、苏北的盐场都被淹了,损失惨重。”工部侍郎问:“皇E近几年连连降旨,命河南、山东修筑河堤,他们为何不修?”户部尚书叹了口气:“山东、河南也有难处,战乱多年,加上瘟疫和洪灾,这两省人口稀少,能征调多少人修堤呢?黄河河堤自元朝就多处被毁,没有数十万河工是难以修复的。”说到这儿,众官都无语了。年逾四十、容貌清瘦的张智脸色凝重,一时也没有出声。

忽然听到脚步声,众人抬头,只见几个穿着便服的人走了进来,仔细一看却是皇帝朱元璋及几名侍卫,张智赶紧带着众官跪倒迎接。朱元璋虽着便服,却依然有种君临天下、不威自怒的气度。他摆手退下众人,只留下张智问话。

朱元璋担忧济南的形势,打算亲自前去巡视。一听这话,张智赶忙劝阻:“使不得。济南已成泽国,水势还在猛涨。皇上身系天下万民,绝不可身涉险地。臣已命江南各省紧急调粮赈灾,应无大碍。”朱元璋闻言仍旧沉吟不语。眼见朱元璋还是放心不下·张智继续劝慰:“皇上不必太过忧虑,不过……”他话头一转,趁机谏道:“以臣之见,大水退后,务必抢修黄河堤防,再也不能任黄河肆意泛滥了。”

朱元璋两眼看天,半响道:“抢修黄河堤防固然是大事,但移民才是当务之急,无民力无法固堤。今年务必再从山西移民二十万到山东、河南等地,抢筑黄、淮大堤,一定要确保几年内不再决堤。”张智一愣,低声道:“皇卜深谋远虑,不过……”朱元璋听出他说话不痛快,坐了下来道:“有话直奏不妨。”张智迟疑片刻道:“皇上明察秋毫,臣不敢欺瞒皇上。但臣听说,山两人对移民之事民怨沸腾。”朱元璋脸色立刻冷了下来,森严道:“想移的要移,不想移的也要移。这事由不得他们。”

张智自然知道不能违拗上意,但身为右丞相,有些话又不能不说,想了想还是开口了:“自洪武初年起,朝廷已从山西小规模移民几次,先是把外省人迁出山西,又在府内、丰镇等处办军屯。但这次移民规模浩繁,山西民怨极大,官员、乡绅、百姓的上书如雪片一样。如果今年再移民二十万,臣只怕激起民变……”

朱元璋听到这里,心里甚是不快,打断他道:“你掌管户部,朕问你,全国耕地有多少?”张智答道:“两千万顷。”朱元璋又问:“良田荒芜多少?”张智答道:“五百五十万顷。”“税收多少?支出多少?”“税收一千二百万石。支多收少,年年亏空一百余万石,已累计亏空八百余万石。”朱元璋叹息道:“照此下去,只怕不用敌国攻打,大明将自行灭亡了。”一听到这里,张智心头大震,不由得跪了下来。

“朕并非危言耸听,实在是情势如此。宋元以来,中原几经大战,人口稀少。加之黄河频决,水旱交替,连年饥荒,中原各省多无人之地。济南、洛阳、徐州等几十个府州奏报,近城之地多荒芜。泰安、兖州、曹州、濮阳等州府奏报,合府人口不足一万。去年大水过后,河南、山东几省居然有两万具尸体无人掩埋……所以移民实为当务之急,刻不容缓。”说到后来,朱元璋的语气越发急切起来。

但张智仍迟疑道:“臣也力主移民,惟有移民,才能增加耕地,增加人口和税收。只是……”“只是什么?移民是国之要策,岂能由着百姓。”朱元璋厉声道。张智看看他,壮着胆子道:“中原是要靠移民开垦荒地,增加生产。但目前移民民怨极大,若政策再失当就会失民心,而民心绝不可失,失人心者必失天下。”

一听这话,朱元璋不由得勃然大怒,猛一拍桌案站了起来。张智却镇定地看着他,继续道:“皇上,臣还有话要说。”朱元璋见他如此倔强,反而倒笑了起来:“朕就知道你张智是直性子,说吧。”张智长吸一口气,鼓足勇气道:“移民之事,事关重大。但成国公马荣和移民钦差苏佩文的移民之策,颇不得人心,如此下去,臣只怕……”朱元璋听着便不耐烦起来,打断他道:“此事不必再议,朕意已决。今年内,务必再从山西移民二十万!移民之事绝不可再拖延。你即刻拟旨,命马荣交割,速回平阳办理移民。”张智原本还想说些什么,但最终还是忍住了。

P2-4

序言

山西省副省长

全国政协常委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张平

明朝初年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的大移民,影响巨大。几百年来,也由此演绎出无数悲壮凄美的人物和故事。每年从全国各地及海外到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的华人,难以计数。“寻根”遂成为华人特有的民族心理和文化传统,这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体现。

洪洞大移民的结果,是移民带出了浑厚的移民文化,与当地的文化融合在一起,交流、整合、互补,产生了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发展环境,对民族文化的演进,对民族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它是维系整个民族文化代代相传、民族和国家永不分裂的因素之一。

《大槐树》是一部反映洪洞大移民的小说,不是历史的浮现。历史知识的重新发现,或者重新阐释,是历史学家的工作。但历史知识的艺术呈现,是艺术家的事。人类越文明、越进步,就越应该用历史思维把握历史,也越应该用艺术思维把握历史影视文学,这两者不是冲突的,而是互补的。从来没有人去批评戏曲舞台上的时空是假的,因为大家都知道那是艺术。所以也不应该要求影视剧、小说与历史完全吻合。混淆了历史思维和艺术思维的界限,就抹杀了审美创造与历史研究的根本区别。当然,也有例外的情况,就像《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因为小说的影响实在太大了,小说的审美价值也更符合人们的心理愿望与心理需求,于是,人们宁可相信小说,而不愿认同历史。这大概就是艺术的力量,同历史学、历史观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

《大槐树》这部小说题材很新鲜,很独特,有很强的揭秘感。它反映的精神是昂扬的,是一种移民精神,一种开拓精神和创业精神,一种大局观念、国家观念。同时,这也是一部极富传奇色彩的小说,围绕移民,展开尖锐的矛盾冲突,悬念叠出,跌宕起伏。

艺术地再现洪洞大移民这段历史,就是要让今天的人们看到历史上曾经的大移民,对于民族文化的演进和民族社会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所产生的活力和深远的影响,这也正是这部小说的价值与意义所在。

相信会有很多读者喜欢这部作品,也相信众多读者会对这部作品作出更多的属于自己的判断与评价。

后记

小时候就听说过祖先是来自洪洞大槐树的传说,后来又听说凡是小脚指头的指甲分成两瓣的,都是洪洞大槐树移民的后裔。据说,因为当时移民中常有人逃跑,不容易辨认,凡是移民,都被军兵用刀在小脚指上割上一刀,所以移民后裔的小脚指甲都是分开的。写电视剧剧本时,我把这个情节写到了剧中。后来修改,又把这个情节去掉了,因为这毕竟是传说。关于大槐树移民的传说很多,但史书上的记述却很少。因为记述少,所以觉得很难下笔——这毕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一次大移民。大槐树的移民遍及全国,他们的后代,遍及全世界。迄今,大槐树移民的后裔有四亿多。究竟该怎样描写这次大移民?

到洪洞去看大槐树,看到听到的,都是当年移民的“血泪史”。说当年的移民,是被官兵绳捆索绑,鞭打刀逼,像囚犯一样押解着去往全国各地的。大槐树移民的历史,果真都像传说中的那样吗?当年的百万移民,都有过“囚徒”般的经历吗?不可否认,最初开始强迫百姓迁移时,“绳捆索绑,鞭打刀逼”是惟一的手段。这苦痛的记忆,如噩梦一样,挥之不去,永久流传。但后来,因为百姓的抵制和抗争,明政府不得不作出“让步”,改变和调整了政策,给移民一些“好处”,如给土地、安置银、减税和奖励生产等措施,使山西的多数人迁往了全国各地……

随着山西移民的大迁移,全国在短短几年,就呈现了空前的繁荣。因为山西移民给各地带去了先进的文化(如戏剧、“评话”等)、先进的农耕技术和手工业技术(如纺织、冶炼、酿酒等),这次大移民极大地促进了全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只可惜,一部小说、一部电视剧并不能把笔者想要表述的内容全都表述出来,这也是遗憾吧?!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2: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