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百幅珍贵历史图片,引领我们走进战火纷飞的年代!
四野从挺进东北之初的十万部队,到迅速发展为百万大军,所经历的道路是艰苦的、胜利的、英雄的历程。它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光荣传统,保持了中国人民军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本色,贯彻了人民战争的思想。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援下,进行了诸多的战役战斗,其丰功伟绩闻名中外,不仅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人民军队的建设作出了不朽的贡献。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四野都不愧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中一支英勇善战、战功卓著的雄师劲旅。四野展现的光辉征战历史,时至今日,仍然为人们所缅怀和传颂。
八年抗战的烽火将熄,毛泽东、蒋介石都将目光投向了东北这块战略要地。林彪领衔出征:四战四平;四保临江;三下江南;辽沈战役,拉开了国共两军决战的大幕。四年北战南征,兵锋之下,180余万国民党精锐部队损失殆尽。
1945年的7月17日,当和平的曙光刚刚铺上欧洲大地之时,位于德国柏林西南的波茨坦已经戒备森严。英、美、苏三大国的首脑丘吉尔、杜鲁门和斯大林即将在此召开一次意义深远的国际大会。
此时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在走向尾声,漫布全球的战争阴云正在缓缓消散。意大利和德国已相继投降,只有已遭到重创的日本法西斯仍在负隅顽抗。英、美、苏三国为了解决德国、欧洲及其他问题,相约在7月17日这一天在波茨坦举行会议。
由于此次会议涉及到战后的利益分配,英美两国与苏联之间争得面红耳赤,面对着刚刚和即将摆脱法西斯控制的广阔地区,谁都不愿在这块肥肉上少咬一口。会议因双方的斤斤计较与讨价还价一直拖到8月2日才缓缓落下帷幕,成了二战期间召开时间最长的一次会议,也是三国间的最后一次会议。
会议期间,各国不仅为战后处理欧洲问题而签署了《柏林会议议定书》,还特别讨论了对日作战的问题,并通过了一项《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所有日本武装部队无条件投降,并将其霸占的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地归还中国。
会后,刚刚于当年4月取代罗斯福而成为美国新总统的杜鲁门,下令美军继续加强太平洋攻势和对日本本土的轰炸,并先后于8月6日和9日分别在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一颗原子弹。
在第一次原子弹袭击日本两天后,即8月8日,苏联也正式对日宣战。随后,苏联派出后贝加尔方面军、远东第1和第2方面军,分别由马林诺夫斯基元帅、麦列茨科夫元帅和普尔卡耶夫大将率领,兵分三路,从西、东、北三个方向向中国东北纵深实施了向心突击。
8月9日凌晨,正当中国东北边境线上的日本关东军仍在酣睡之时,在牡丹江地区的绥芬河、东宁一线,苏军的重炮惊天动地地怒吼了。火光映红了半边天空,密集的炮弹倾泻到日军阵地上,东北大地颤抖起来,苏军的坦克集群隆隆轰鸣着向日军阵地猛扑而来。同时,天空中的苏军远程轰炸机也如黑云一般,呼啸云集。
半个小时后,苏军的轰炸机群已经长驱直入,到达伪“满洲国”首都和关东军司令部所在地长春上空。爆炸声、防空警报声、难民的哭喊声掺杂在一起,整个长春陷入混乱之中。
关东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留守在长春总部的关东军总参谋长秦彦三郎中将惊慌失措,狂吼着要求所有人员立即撤往长春郊外的南岭地下指挥所。
这个时候,天空正在飘着沥沥的细雨。这场雨已持续了数日却丝毫没有停止之意。慌乱的日军人员你拥我挤,混乱不堪地冒雨冲过满路的难民人群,逃往郊外。
但南岭地下指挥所却已根本无法使用了,这个由防空洞构成的地下建筑此时已积水过膝,看来老天也不想再让这些日本侵略者有立足之地了。无奈,秦彦三郎只得又返回了原来的总部。
下午13时,关东军总司令山田乙三大将风风火火地从大连乘飞机赶了回来。一到长春总部,他就下令:立即将关东军总部迁往通化,满洲国的首都也要迁到临江去。随后,他自己就乘飞机逃到南方去了。
关东军总部人员和他们控制的傀儡们别无选择,只得在长春市民的哭号和唾骂声中仓皇登上火车,向南方逃窜。
而此时的苏联军队,犹如猛虎下山,一路急推猛进,这些曾在欧洲久经征战的精锐部队来到远东后,排山倒海般的攻势已令日军失去了还手之力。由于8月10日,日本政府已在裕仁天皇的授意下,向苏、美、英、中四国发出了乞降照会,留守在中国东北的日军虽然也有些许抵抗,但面对着大势已去的现实,最终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失败。 8月15日,裕仁天皇亲自向全世界宣读了停战诏书。关东军总部得知这一消息后召开了最后一次会议,协调总部的意见。几天后,秦彦三郎总参谋长代表关东军前往晋见苏军的马林诺夫斯基元帅,宣告投降。
中国人民八年的苦难,终于结束了。
日本投降的消息像春风一样迅速地吹遍中国的大地。全国上下一片欢腾,大街小巷,到处都是灯笼火把,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人们欢呼跳跃,奔跑狂叫。
而此时此刻,在同样处于狂喜之中的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毛泽东主席正观望着欢呼的人群,他那挂满了喜悦的面容上却隐隐地透着一丝忧虑。
中国人民迎来了胜利!这胜利是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共同赢得的,更是中国人民经过八年多不屈不挠的艰苦斗争和无数的鲜血与牺牲换来的。
但如今,蒋介石却要独自霸占胜利的果实!
早在8月10日的下午,就在日本乞降的消息刚刚传来之时,蒋介石立即发出三道电令。第一号,令“各战区将士加紧作战努力,一切照既定军事计划与命令,积极推进,勿稍松懈”。第二号,令沦陷区的伪军“维持治安,保护人民。非经蒋委员长许可,不得擅自迁移驻地”。第三号,令第18集团军,也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八路军,“应原地驻防待命”。
毛泽东收到蒋介石的这一命令,一巴掌狠狠地拍在桌子上。华北、华中、山东大片的敌后抗日根据地,都是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游击队流着热血打出来的。如今胜利就要来到了,你蒋介石却不让我军去受降,这是什么道理?
随后接连传来的消息更让毛泽东气愤,国民党已在悄悄采取消灭共产党的行动了。8月11日,绥远的傅作义部强行侵入八路军从日军手中夺回来的包头,并继续沿着平绥路向聂荣臻部东犯。8月12日,蒋介石任命一直替日本人卖命的伪军将领孙良诚为先遣军总司令,这些无耻的卖国贼如今却以中央军的名义大举蚕食解放区。
面对蒋介石的这副丑恶嘴脸,毛泽东于8月12日起,委托周恩来起草了延安总部的第一到第六号命令,以朱德总司令的名义命令各解放区抗日部队向日伪军加紧进攻,要求他们向附近的敌军送出通牒,限定其在一定时间内缴出全部武器;如果日伪军队拒绝投降缴械,应该立即予以消灭,接收他们所占的城镇和交通要道。随后,又命令吕正操、张学思、万毅、李运昌、贺龙、聂荣臻等部队分别向热河、察哈尔、辽宁、吉林等地进军。
P4-8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这几句诗出自毛泽东在1949年4月所写的著名诗篇《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它不仅写出了当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攻取南京的磅礴气势,也从一个点上抒写了解放战争时期我军英勇奋战、摧枯拉朽的雄浑步伐。
这场起于1946年6月、结束于1950年5月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范围内一次最具重要意义的战争。其战场之广阔、作战形式之多样、战役战斗之频繁激烈,以及作战双方投入人力物力之巨大,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屈指可数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这场战争中的胜利,不仅在中国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也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它使得占全人类1/4的中国人民获得了最终解放,震撼性地改变了当时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并对当时的国际局势和世界人民革命斗争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伟大战争中,一些屡建战功的英勇部队和别具才能的军事人物也脱颖而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便是这些英勇部队中一支独具特色的军事力量。
第四野战军是当时我军的主力部队之一。它最初是在抗战胜利后,以奔赴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主力各一部及东北抗日联军为基础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这的确是一支为了共同的理想而走到一起的、来自五湖四海的部队。在这支队伍中,有的参加过平江起义、上过井冈山、历经过漫漫的长征、曾扬威在险要的平型关:有的亲历过北伐战争、曾战斗在“叶挺独立团”、聆听过南昌起义那最具历史意义的第一声枪响;有的曾跟随杨靖宇纵横在雪域丛林、靠着草根和树皮坚持过长年抗战:也有的曾在王震的队伍中为了自立更生展开大生产,其先进事迹被写入数十年后仍然四处传唱的歌曲——《南泥湾》……
四野存在的年代,正是中国历史发生重大转折的年代。四野的历史,既充满着艰辛,也铸造着辉煌。四野在具体名称上也打着深深的历史烙印。从初建到退出历史,先后历经了东北人民自治军、东北民主联军、东北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第四野战军等几个阶段。
当历史的车轮转动到1945年的下半年,那场在人类的记忆中划开一道深深伤口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走向了终结。苏联大军出兵东北、美国飞机先后在日本国土上投下了两枚原子弹,现实的创痛狠狠地挫伤了日本帝国主义意欲称霸东亚的野心。中国人民迎来了八年抗战的胜利。
然而,胜利的果实却并没有理所当然地回归到人民的手中。一直得到美国全力支持的蒋介石未等果实落地,便挥刀争夺。东北,这片屡经磨难的黑土地,成了蒋介石的重要目标。独占了东北,则可南北夹击,一举消灭共产党。为此目的,蒋介石一面头戴面具,假意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一面舞动刀棒,积极从大后方运兵北上。未来得及洗净抗战风尘的毛泽东在此关键时刻,立即看穿了蒋介石的企图,毅然决定派出11万人开赴关外,联合周保中的东北抗联,成立了由林彪担任总司令的东北人民自治军。四野由此走上了历史的大舞台。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解放战争中,四野独树一帜,从-40℃严寒的东北白山黑水,一直打到40℃酷暑的海南天涯海角,先后转战东北、华北、华中、华南战场,历经了解放东北、决战平津、渡江南下、解放中南,轻取广州、席卷广西,夺取海南岛等大规模战争,同国民党军东北杜聿明、陈诚、卫立煌集团,华北傅作义集团,华中自崇禧集团和华南余汉谋集团等进行了殊死搏斗,实施大的战役战斗百余次,共歼国民党军188万余人,自身也从11万人发展到153万人。四野不仅独立完成了三大战役的第一场战役——辽沈战役,解放了全东北。而且,此后又挥师南下,在其他兄弟部队的配合下,其英雄形象闪现在中国大地的绝大多数地方。在历次战斗中,曾活捉过国民党军东北“剿总”中将副司令范汉杰、兵团中将司令廖耀湘和卢浚泉、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以及郑庭笈、文小山等若干军级将官;除了解放全东北外,又先后为塘沽、两湖、两广、江西、河南等地送去了黎明。为推翻蒋家王朝、夺取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卓越贡献,立下了特殊的功勋。
当然,任何战功都不是唾手可得的。四野自身也先后付出了伤亡28万余人的惨痛代价,其中有6万多名指战员(包括炮兵司令员朱瑞等300多名团以上干部)长眠于青山绿水之间。在这场血与火的洗礼中,由于四野将士的浴血奋战,先后涌现出“塔山英雄团”、“白台山英雄团”、“渡海先锋营”等闻名全军的一大批英雄的战斗集体,以及舍身炸碉堡的“著名战斗英雄”董存瑞、“孤胆英雄”杨子荣、“特级英雄”梁士英等成千上万的英雄模范人物。据统计,四野中各级功臣占所属部队总人数的比例高达28.5%,平均4人中即有1人荣立战功。
四野的征战业绩不仅为全军树立了永不磨灭的革命榜样,同时也培育了无数的战斗英才。就在四野完成解放海南岛进行最后一战的历史使命之后,朝鲜战争于1950年6月爆发。同年10月,毛泽东决定进行抗美援朝作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2、第38,第39,第40、第50、第47军等这些原来隶属于四野的部队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首批进入朝鲜。他们常年积累的战争经验和已牢固树立的战斗精神在新的战场上又焕发出新的光芒。
1955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首度实行军衔制度,到1965年6月军衔制取消为止,先后授予少将以上军衔共1,614人,其中元帅10人,大将10人,上将57人,中将177人,少将1360人。在这批将军之中,原属四野的就有521人,包括林彪、罗荣桓两名元帅;萧劲光、黄克诚、谭政等3名大将:刘亚楼、李天佑、韩先楚等19名上将:吴克华、胡奇才、梁兴初等57名中将:贺晋年、曾克林等440名少将。四野将军的比例已接近全国将军总人数的1/3。这个事实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四野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光荣战斗集体。
此外,还值得一提的是,四野为中国多兵种的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且不说炮兵司令员朱瑞早在抗战一结束就开始全力投入炮兵队伍及院校的建设,在四野完成解放战争的历史使命后,四野12兵团司令员萧劲光于1950年4月率兵团机关干部1,900余人开入北京,组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部;14兵团司令员刘亚楼于1949年8月率兵团部2,600多人奉命抵达北京,建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
四野从挺进东北之初的十万部队,到迅速发展为百万大军,所经历的道路是艰苦的、胜利的、英雄的历程。它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光荣传统,保持了中国人民军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本色,贯彻了人民战争的思想。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援下,进行了诸多的战役战斗,其丰功伟绩闻名中外,不仅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人民军队的建设作出了不朽的贡献。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四野都不愧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中一支英勇善战、战功卓著的雄师劲旅。四野展现的光辉征战历史,时至今日,仍然为人们所缅怀和传颂。
毛泽东:
我们的战略方针是打倒国民党,建军五百万,歼敌正规军五百个旅,我们准备五年左右(从一九四六年七月算起)根本上打倒国民党,这是具有可能性的。
第四野战军政治委员 罗荣恒
我们的对策方针:一是切断退路,一是围困敌人,最后达到歼敌的目的。
国民党东北“剿总”副司令长官 郑洞国:
在国民党的营垒中,我的道路愈走愈窄,心情也愈来愈痛苦……我意识到这个党正在腐化、堕落,完全背弃了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