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德麟,何萍主编的这本《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与历史研究》以历史事实为根据,采取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中提出的理论问题作出理论的概括和提升,凸显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色及其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同时针对来自各方的误解、曲解和诘难,阐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宝库的贡献,使之能够在学理上更有说服力。在具体内容上,本书侧重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性、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中国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贡献三大问题,全面展示了目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对于正确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探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写在前面的话
导言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前提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问题与视野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性品格
中国马克思主义者论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普遍性
20世纪中国哲学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如何继承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中的“中国问题”意识
二 中共早期领导人哲学思想研究
1919:李大钊的思想足迹
五四时期陈独秀“民主”与“科学”观念的转变
瞿秋白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和中国化
蔡和森在《社会进化史》中对唯物史观的阐释
中国共产党早期中央报刊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角色分析及启示
三 李达、艾思奇哲学思想研究
建党前后的李达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重读李达的《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
李达的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理论
李达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阐释
李达在《现代社会学》中对唯物史观的阐释
李达对唯物史观的多向度开展
艾思奇《大众哲学》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
冯契《智慧说三篇》对重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探索
四 毛泽东、邓小平哲学思想研究
1920:毛泽东的思想足迹
毛泽东与中国民间文化传统
毛泽东的“实践论”的中国性格
毛泽东的执政党建设思想
全球化背景下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与现实意义
从三个“标准”的提出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邓小平关于党和国家工作重点实现转移的理论思考
邓小平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辩证智慧
邓小平理论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
中国民主革命胜利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践和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
改革开放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特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运用和发展
科学发展观:社会历史“合力论”的新发展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