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蒋介石悼文诔辞密档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安淑萍//王长生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悼挽逝者,褒扬故旧。

安淑萍,王长生所著的这本《蒋介石悼文诔辞密档》是国内第一部解读蒋介石诔辞艺术的力作。

如果评选中国撰写诔辞最多的人,那么,蒋介石当之无愧!

如果有人编写“诔辞大典”,那么蒋介石的诔辞中,不乏典型范例!

如果想全面了解真实的蒋介石,最好涉猎一下他的诔辞,以知晓其在纵横捭闽之权谋中的重要作用!

内容推荐

蒋介石一生中为中外名人1500余人撰写过悼文诔辞,包括挽联、挽额、挽诗、碑文、祭文、唁电、褒扬令等等,蒋介石之所以尊重丧葬礼仪,不仅仅体现他崇尚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尊老、重孝道,也是他维系人际关系、拉拢部下、安抚功臣、驾驭部属的一种策略。《蒋介石悼文诔辞密档》作者安淑萍,王长生花10年之功收集研究蒋介石的悼文诔辞,将其最重要和精彩的部分结集成书,在予以点评的同时,揭示蒋氏成此哀文的深层背景和内幕秘闻,涉及中外政要名人超过500人(从当世最有权力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到山野中无名的百龄老人;从蒋宋孔陈四大家族的恩怨情仇述起,历数蒋介石的政敌李宗仁、阎锡山、胡汉民等,其亲信部属陈诚、张群、何应钦等,壮烈成仁于抗日战场上的诸英魂张自忠、郝梦龄、刘桂五等,名流学者梁启示超、胡适等;乃至于暗中斗法较劲的史迪威,允为一代完人的陈布雷,遭其暗杀的王乐平,甚至是昔日情敌的刘纪文等等),另配图片近300幅,提供另一种观察蒋介石的角度及轻松趣味的近代中国简明史。

蒋介石热衷于写诔辞,或为情谊所致,或为权谋所需……

目录

第一章 家族篇

 第一节 七十二年之九诔

 第二节 两代多难一门有成

 第三节 一门四委员兄弟皆部长

 第四节 两代拜两母四世骋三朝

 第五节 八十七万大用处

 第六节 委婉数语欲罢不能

 第七节 山村里的皇家葬礼

第二章 母子篇

 第一节 孝园往事

 第二节 体贴入微的“御厨

 第三节 芝麻西瓜笑话一筐

 第四节 恭倨有度结盟无信

 第五节 “母仪”何哉?

 第六节 小诸葛大失误

 第七节 内战有恶名抗战留英名

第三章 唁电、挽额篇

 第一节 雷同与敷衍

 第二节 唁电文采

 第三节 字数最少的唁电

 第四节 电唁卢夫人

 第五节 良莠参半毁誉参半

 第六节 辞修学步

 第七节 谠论流徽立言不朽

 第八节 一“点”之谜

 第九节 自沉玄武留“清操”

 第十节 往绩与今况

 第十一节 与希特勒斗酒,让墨索里尼接驾的外交官

 第十二节 “在军成服”

 第十三节 募捐最多的人

 第十四节 此地无银有唁电

第四章 频于丧祭篇

 第一节 新官上任一把香火

 第二节 一天三公祭

 第三节 1937年2月处理丧事19起

 第四节 哲人其萎诔辞几何?

 第五节 频于丧祭不问囊中

第五章 外国政要篇

 第一节 斗法

 第二节 无中生有

 第三节 与飞虎将军的不了情

 第四节 使馆祝寿事件

 第五节 诔父骂子

 第六节 乃圣乃仁乃武乃文

 第七节 忍他人所不能之忍

 第八节 这就是民族性

 第九节 “小妇人”的大爱一生

 第十节 死而不已的雷鸣远

第六章 褒扬令篇

 第一节 迟到的褒扬令

 第二节 褒扬令种种

 第三节 褒扬令再议

第七章 国葬篇

 第一节 黎元洪的两次国葬

 第二节 公葬耶?国葬耶?

 第三节 展堂葬礼中正生日

 第四节 谭延阉两副挽联的由来

 第五节 三难的“国葬”

第八章 夫人篇

 第一节 夫人从政的起步——诔辞

 第二节 失败的声援

 第三节 两个“空军之母”

 第四节 夫妻探病三部曲

 第五节 情敌旧友万里悲风

 第六节 太夫人有怨准市长无保

第九章 烈士篇

 第一节 母慈子孝哀情同悼

 第二节 张自忠大败张治中张治中祭悼张自忠

 第三节 忠夫烈妇相成忠杰

 第四节 捐嫌华清池大风思猛士

 第五节 空军情结

 第六节 为国战死事极光荣

 第七节 政工中将殉国第一人

第十章 待解之谜篇

 第一节 石静宜病故之谜

 第二节 昊佩孚厚葬之谜

第十一章 挽联篇

 第一节 挽联误葬礼

 第二节 冗联三弹

 第三节 为郭朝沛“赐”挽联

 第四节 挽联换飞机

 第五节 一副挽联促统

 第六节 不妨简约

 第七节 唐有壬遇刺

第十二章 无字之诔

 第一节 陈炯明一一法统与革命的对手

 第二节 陈独秀——主义的头号敌人

 第三节 杜母高太夫人——失败的统战竞赛

 第四节 梁随觉——国学大师的遗泽

 第五节 董显光——难堪的师生关系

 第六节 宋蔼龄——生死两端的煎熬

第十三章 讣闻与谢启篇

 第一节 无奈的“谢启”

 第二节 “谢启”杂谈

第十四章 葬费与恤金篇

 第一节 如夫人殉节治丧费倍增

 第二节 抚恤金与葬费

 第三节 不敢公开

第十五章 致祭专使

 第一节 由代表而“专使”

 第二节 由专使而“特派”

 第三节 由特派而众多

 第四节 三特使有分工

 第五节 台湾时期

 第六节 晚年

第十六章 学者耆贤篇

 第一节 才贺寿龄又哀其萎

 第二节 当生日遭遇“师表”死期

 第三节 西北大家长

 第四节 不解之缘

 第五节 胡适死后创造的“之最

 第六节 于右任辞职风波

第十七章 祝寿篇

 第一节 祝寿重于致诔

 第二节 两大法宝

 第三节 两大法宝之二

第十八章 其他篇

 第一节 殷殷探视惶惶心态

 第二节 真传假“圣旨”拍马惹麻烦

 第三节 文必躬亲

 第四节 诔辞的组成部分——哭

 第五节 诔辞辩污

 第六节 “完人”探究

 第七节 台湾地位确立从属

 第八节 晋系善终

 第九节 舌战

 第十节 神秘的小本子

 第十一节 十全十美

 第十二节 公开宣读严禁发表

 第十三节 奇特暗斗

 第十四节 冯玉祥的四次丧祭

 第十五节 阎锡山的一幕表演

第十九章 诔辞人物关系篇

 第一节 家族篇

 第二节 家庭篇

 第三节 父子篇

 第四节 母子篇

 第五节 父女篇

 第六节 夫妻篇

 第七节 祖孙篇

 第八节 兄弟篇

 第九节 翁婿篇

 第十节 婆媳篇

 第十一节 岳母与女婿篇

 第十二节 特殊关系篇

试读章节

三、历史渊源

说起蒋介石与阎锡山的继母陈太夫人的历史渊源,还要追溯到阎父阎书堂去世。1934年12月17日,阎书堂病逝于故里,蒋除哀以挽联外,又下令拨款10万元治丧,派何应钦为代表前去吊唁,并主持祭礼。就是这lO万元葬费,使阎家的丧事性质改变了,后来阎锡山编写的其父安葬过程取名为《阎子明先生奉葬实录》,仅一个“奉”字,足以说明,由于蒋的拨款,使阎家丧祭从家丧(原充其量是省级)变为国家级别的“大事”,阎家上上下下都可以趾高气地的号啕大哭,声震九州了。

最感到自豪的还是比阎锡山年长12岁的继母陈秀卿,她认为这是提高了阎家的地位。而实际上,在她心中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阎锡山6岁时生母曲氏病故,阎父续娶18岁的陈秀卿,陈是大户小姐,以坚决不养前房遗子为条件,阎父只得把唯一儿子迁居到阎锡山的外祖母家生活,使幼年的阎锡山尝尽世态炎凉。后陈未生养,阎父又对阎锡山看重起来,送他读书,教他理财经商。如今,丈夫去世,陈在阎家靠山即倒,一旦阎锡山对自己不好,今后无如之何?陈虽然没有多少文化,却有一点政治心机,她认为蒋10万元钱的治丧款,其政治意义可使自己余年无忧。

其实,阎锡山对继母是很敬重的。义和团运动发生时,西太后仓皇向西避走,八国联军紧迫不舍,五台山一带内有清军滋扰,外有强敌逼近,加之土匪乘机作乱,乡民无奈组织起来保境自卫。年仅19岁又见过世面的阎锡山被推为“纠首”。当时村里没有防务费用,阎偷偷将继母的首饰当掉,用于购买枪械。继母知道后未加责备,也没有告诉丈夫。义和团运动结束后,因村里安然无恙,阎氏母子以“母义子勇”而传为佳话,受到推重,阎父这才知道。阎也改变对继母的态度。到阎锡山成为山西土皇帝后,对继母依旧侍奉如亲娘,并无半点不敬。阎认为,对继母之尊,就是对生父之孝。1929年5月,阎锡山在家乡河边村建一所医院,就是以继母名字命名为“秀卿医院”。

四、八十七万买飞机

虽说阎锡山对继母的孝敬,口碑远播。可早年驱赶养子,犹如挥之不去的阴影,让陈秀卿寝食不安。至于想象的最高当局拨款厚葬的“庇护”,后来她才明白,那是看在养子的面子上。陈氏尽管生活无忧,却总感诸事多不顺心。

1936年10月31日,是蒋介石五十大寿,陈立夫提出“献机祝寿”运动,号召社会各界捐款购买飞机,巩固空防,为蒋祝寿。不少海外华侨纷纷响应。国内官员、富室捐款一般以10万为限。陈秀卿未与阎家任何人协商,独自捐出87万元,购机祝寿。一来感谢蒋当年拨款厚葬,荣耀家族,泽及三晋;二来也为自己今后作个谋算。

消息传来,如石破天惊。各大报纸,有专题介绍,有玉照刊载。这笔可等同于两万头牛的巨款,让社会各界议论纷纷。最高兴的是陈立夫,他没想到,自己的提议,竞有这样“识大体”的慷慨拥护者。蒋的诸多喜悦自不必说(蒋曾对夫人说过将来要对陈给予回赠),仅让夫人寻机看望陈秀卿(去否?不得而知)就可以表明一切了。

在继母提出捐款时,阎锡山曾得到一点消息。阎认为,捐一点钱未尝不可,但如此巨款,让同僚怎样评论?那些想捐而没钱的人,又会怎样看待阎家?就设想劝说继母少捐一点,但想到父亲丧祭时,因自己没有与继母协商,便私自决定五服内亲属,每人批五尺白布做孝服曾惹继母不悦。陈秀卿认为这样不分亲近远族关系,会使本家人不满,更是看不起她这个继母的表现,一气之下大闹灵堂,扶棺长哭不起,任凭阎说尽百般好话,最后又跪在她面前赔罪,经乡贤长辈劝说,才作罢休。阎可算领略继母的威严了,他也博得孝子的美名。

于是阎锡山让妻子徐竹青劝说继母。而这又有另一层因缘。徐与阎感情深厚,但徐婚后多年未曾生养,阎父知道是徐的原因后,劝说儿子娶小,以延续香火。开始儿子不同意,还为徐说好话。但他终究不能违抗父亲的旨意,阎父则暗中打听、四处讨买。这样,14岁许姓姑娘便来到阎锡山身旁,没有几句话,阎就喜欢上这个连眼睛都会说话的大美人,高兴地为她改姓为徐,取名叫徐兰森。婆母便为徐竹青和徐兰森宣布阎书堂制定的家规:两人以姐妹相称,竹青为长,兰森为幼,兰森将来生了孩子,要叫竹青“妈”,叫兰森“姨”。我和你爹在,要听你爹和我的,我们不在,要听竹青的。徐竹青满心欢喜。徐兰森先后生五子一女,徐竹青对他们视若己出,疼爱有加。可是后来她知道孩子们背着自己叫徐兰森“妈”,徐用一肚子的委屈与阎锡山大闹一场,阎氏父子多有偏袒兰森之意。一个没有生过孩子的乡村妇女,是多么盼望有人喊自己“妈”,更何况这些孩子和自己有了很深的感情。

有了孩子,阎渐渐淡化了与徐竹青的感情,但他是一个做事周全的人,怕徐心里不痛快,对她较为体贴,常有意让她代表自己到家乡看望长辈。遇有婚丧大事,社会活动,也尽可能让她出头露面。1928年12月12日,阎偕徐到南京参加编遣会议,受到蒋氏夫妇的热情接待,新婚不久的宋美龄头一次接待地方大吏的正妻,格外用心,与徐相处极为友善。此后阎又带着徐接待过冯玉祥夫妻,冯妻李德全在晋祠生孩子亦得到徐的关照。这些活动,不仅使徐地位提升,大开眼界,也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但她的无子与婆母同病相怜,有时与阎争吵后,索性住到婆母的房里,与婆母无话不谈,相依为命。所以阎请徐竹青劝说继母是顺理成章的事。P28-30

序言

如果评选中国撰写诔辞最多的人,那么,蒋介石当之无愧。

如果有人编写“诔辞大典”,那么蒋介石的诔辞中,不乏可为其范例者。

这里所说的诔辞,是一种广义的范围,包括祭文、唁电、唁函、悼辞、挽联、挽辞、挽额、挽诗、碑文、《旌忠状》、《褒扬令》、《公祭令》、《国葬令》、《公葬令》、告殓文、启灵文、通电、通告,以及谈话、演讲等。

要想全面了解蒋介石,最好涉猎一下他的诔辞,以及诔辞在他纵横捭阖之权谋中的作用。

有许多介绍蒋介石的书籍,都认为蒋把自己的照片赠送别人,作为他权谋的重要手段。但是也许人们忽略了另一个现象,蒋先生更善于运用诔辞艺术,实现上述目的,并且远远超过了赠送照片的作用。的确,照相术传到中国以后,上层社会就有把赠送照片作为一种高规格的馈赠形式,一直延续到上世纪70年代。但这种形式受到许多方面的限制。

蒋介石有许多拉拢部下、恩宠乡党、化解政敌的方法,如金钱收买、封官许愿、结交金兰、赠送照片、夫人外交、挑拨离间、资送留学等。但是他运用得最好,以代价和所起作用的双层标准衡量,就是“颁赐”诔辞了。因中国人素来讲究孝道,蒋为其父母撰写诔辞,对其感化作用十分重要和久远。

蒋介石是中国有史以来,撰写诔辞最多的人(包括他人代笔)。蒋热衷于写诔辞,一是因情谊所致,二是为权谋所需。

(一)因情谊所致

蒋注重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提倡孝道,恪守中国殡葬的礼仪习俗,这几乎影响了他一生。他青年时期,喜交结金兰,讲究江湖义气。他曾与三十多人结有金兰之谊,对于他们父辈的去世,蒋都不失“契子”的礼数,而撰写诔辞是最基本的“契孝”。这也是影响到他执秉令牌后,对部下、同僚之哀,极为重视,尽量挤出时间前往致祭和赠送诔辞。

另一方面,蒋是一个轻生重死的人。许多人在活着的时候被他冷落在一边,一旦身故,他就会感到“悼惜”,马上重视起来,又是唁电,又是亲临致祭,追悼会也隆重了,哀悼时痛哭流涕,《褒扬令》、《旌忠状》相继而至。

(二)为权谋所需

蒋介石在中年当国后,为独步政坛所需,十分善于运用诔辞谋事。事实证明这是一种极为经济,又节省时间,而且作用巨大、影响久远的方法。如部下战死,为鼓舞士气,不得不写;元老耆勋寿终,为安抚家属、同辈,不得不写。文坛巨匠病故,为笼络人心,不得不写。甚至普通人因普通事件而意外,却关联方方面面,也不得不写。

对于一位著名人物的去世,有时他会写下十几份诔辞,包括唁电、通电、祭文、对其治丧所作出的命令、指示、告殓文、启灵文、挽联、挽额、《褒扬令》、《旌忠状》等。陈其美、谭延闿、张自忠、吴佩孚、林森等人去世,蒋均有多次祭悼,多份祭文,对吴佩孚另有两副挽联、三副挽额。

蒋初到台湾,吸取失败的经验教训,对于文人学者,还是能够虚心接受他们的意见,有时甚至是言辞激烈的话语,也能够强做镇定,忍听下去。对于一些将士的生活格外关心,在他们去世后,蒋充分运用诔辞达到拉拢、安抚的目的。对于有的人,如果在以前,他根本不会为其《颁赐》诔辞,可是到台后,他也不辞辛苦,欣然挥笔。还有的人,甚至和他一点关系都没有,如罗福星,也为其颁发《褒扬令》。所以这一时期,他为普通人颁发的诔辞反而比过去多了。

蒋把失去大陆、败退台湾看作是“国殇”,是他一生的奇耻大辱,所以一直发誓要“反攻大陆”。到台湾后,每年都在圆山“忠烈祠”举行两次祭奠“国殇”的仪式,即每年的3月30日为“春祭国殇”,9月30日为“秋祭国殇”。而每次祭“国殇”,宣读祭文都是重要内容之一。此外,还有“祭孙”(孙中山)、“祭孔”(孔子)以及“陈英士逝世40周年大会”、“吴稚晖百年诞辰纪念”等。这些祭文虽说有不少为秘书代笔,但是遇到重大政治事件及国际形势变化,蒋都要亲自做认真修改,以适应形势,鼓舞士气。因此整个50年代,他撰写的诔辞数量都是很大的。

蒋一生到底为多少人撰写过诔辞?仅目前笔者所搜集,并整理出的有15005A,另外有200多人目前不知具体内容。其中1936年他撰写的诔辞人物就26位,而高峰时期的1937年、1938年两年,达57位,1946年至1948年也是高峰期(凡是有战争即为高峰期)。如果以每年25人计,60年就是1500人。若加上为外国政要、名流拍发的唁电,他至少为1800多人撰写过诔辞。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17:1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