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扑是日本国技,昔日与歌舞伎并列为日本两大国粹。如今,相扑在日本一枝独秀,成为仅次于棒球的极富魅力的运动项目。顾申主编的《相扑》从从角抵到相扑、职业“生命”、力士之家、北斗泰山等几个方面入手,阐述了日本相扑在日本的发展,并以此深入浅出地透视了日本的国民精神及民族文化。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相扑/认知日本系列 |
分类 | 生活休闲-体育运动-体育理论与规则 |
作者 | 顾申 |
出版社 | 青岛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相扑是日本国技,昔日与歌舞伎并列为日本两大国粹。如今,相扑在日本一枝独秀,成为仅次于棒球的极富魅力的运动项目。顾申主编的《相扑》从从角抵到相扑、职业“生命”、力士之家、北斗泰山等几个方面入手,阐述了日本相扑在日本的发展,并以此深入浅出地透视了日本的国民精神及民族文化。 内容推荐 相扑选手为什么这么胖?其实,是后天的生活方式导致了力士的膘肥体壮,而不是先天。因为日本的相扑比赛不分重量级别,而越胖就越容易赢得比赛,所以相扑力士都想方设法增重。他们唯一担心的是不出名,而不是体重一一只要闻名全国,成为相扑界的风云人物,就会身价倍增。但是为此所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除了每天严格训练,还要摄取大约是常人10倍的食物和巨量的酒精。一流勇士最后往往拥有巨大的梨形身材! 如同日本社会的其他现象,明治维新之后,相扑也不可避免地经历了一场大变革。当时的相扑活动受“西风”影响曾一度不景气,这种现象直到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方慢慢转好。 相扑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内涵远远大于体育竞技意义,很多外国观众都把它看作象征日本民族性格的一个独特人文景观。但是,时下相扑界面临着日益明显的文化碰撞。本来,日本壮汉一直是这个洒满汗水的赛场的主角,但外国选手现在已有取而代之之势,这令怀旧的日本国民伤心失落。 《相扑》由顾申主编,《相扑》阐述了日本相扑在日本的发展,并以此深入浅出地透视了日本的国民精神及民族文化。 目录 第一章 从角抵到相扑 巨人游戏 古老的故乡 同源不同流 第二章 特立独行 独特的人体美 圆形圣物 重量之争 传统程式 技巧玄机 相扑原则 竞技精神 肥胖的代价 第三章 职业“生命” 膳食与日常生活起居 初为学徒 成为亲方 晋升横纲 力士晚年 第四章 力士之家 出羽海部屋 春日野部屋 二子山部屋 藤岛部屋 时津风部屋 第五章 北斗泰山 彩色锦绘 WOLF——狼 兄弟横纲 夏威夷三兄弟 第六章 怒放 武士之道 敬仰神明 怒放的樱花 第七章 坚守与改革 “樱花”开遍世界 在文化碰撞中坚守 钢铁力士 试读章节 3.战斗“工具” 到了镰仓时代,大约从保元年间(公元1156年)开始,随着国家政权从贵族阶层向武士阶层的转移,节会相扑也逐步走向消亡,代之以武家相扑的兴起。在那个时代,武士势力逐步崛起,习武之风弥漫整个日本。作为武士的必修科目,涌现出一批赫赫有名的相扑大力士,他们成了日本正规武士的代表。 冷兵器时代,战争中的武士难免会失掉或折断自己的枪和武士刀,而掌握徒手搏斗的相扑技术对于每一个武士来说便成为当务之急。所以武家相扑,不再像神事相扑、节会相扑那样作为一种宗教仪式出现。它成为一种可以在战场上发挥实际作用的武技,而广泛盛行于武士中间。后来,战场上战斗形式发生改变,作为武技的相扑逐渐演变,发展成强身健体的运动方式,重点在于掌握技法。“取手”和“捕手”作为其中的两种技法而备受重视。相扑的体能培养和训练也被重视起来。 4.只为娱乐 大约从公元1556年开始,日本走上了西学之路。公元1576年,日本引进了西方的火炮技术,相扑作为训练武士的手段失去了价值。为了生存,相扑开始寻找新的土壤,劝进相扑开始崭露头角。劝进相扑大致兴起于室町时代的永禄年间(公元1560年~公元1568年),兴盛于江户时代。正保二年(公元1645年)6月,劝进相扑在京都、大阪一带风行。这种相扑向群众开放,并收取参观费,后来这种形式发展到东京。“劝进”的意思就是指化缘。从前修建神庙、佛阁或是新建道路、桥梁等的时候,力士们常常为了筹资而到各地进行相扑表演,所以劝进相扑有时也被称为捐赠相扑。明历年间江户发生大火之后,力士们便进行了相扑表演,以此向安葬无缘佛的回合院捐赠回合钱(佛教用语,即为死者祈祷、作佛事的钱)。 在公元17世纪末,出现大量以相扑为职业的力士。那时候很多大名都爱好相扑。于是他们家中供养了许多身强力壮的力士,这些力士都根据体重、技艺被分别取上武号。他们受雇于大名,在相扑场上为大名的荣誉而战。 这个时期的职业军人被分为“武士”、“旗本”、“御家人”。在他们中,相扑已经成了司空见惯的活动并形成了技术高超、各有特色的流派。各个流派广招门徒传授技艺,促进了职业性相扑的发展。相扑场(日本人称之为“土俵’)也应运而生,观赏的趣味性大大加强。有了土俵之后,就有了利用土俵判定胜负的方法,那时规定“被推出土俵者输”,“先触地者为败方”。这些都给相扑带来巨大的变革,使这一运动走向职业化,并且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搏击水平。久而久之,举办、观看、享受相扑成了一种乐趣,相扑作为一种娱乐活动最终走向大众化,并形成了相扑市场。 随着相扑这种职业化的发展,劝进相扑的募捐意义逐渐消失,开始成为力士们的一种谋生手段。但这种以赢利为目的表演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是不被允许的,所以,劝进相扑屡遭取缔。后来力士相扑集团以严格遵守寺社奉行为前提,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重重禁令才被解除。这个集团同时创立了相扑会所(它是现在日本相扑协会的前身)。职业性劝进相扑以江户为中心,在日本蔚然成风,为现代相扑的产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19世纪中叶,美国人柯林斯去日本旅行归来,完成了《阿穆河纪行》一书。书中就有公元1857年他在函馆目睹相扑力士表演的情景。那时的相扑场通常用木板围起四周,顶上有布盖住,沿着场地四周有一圈,离地数尺高,专供贵族使用。包厢里供应茶、水果、米糕等,以便于贵族一边欣赏一边品茗进餐。平民们则在场地申央一个高出地面的土台四周围坐。表演前,相扑力士从后台走出,他们束发梳髻,坦胸露乳,只在跨裆处兜一块厚布。选手分成两排,共九对,相对而坐。片刻后,主持者登台,宣唱顺序,在向观众鞠躬致敬之后,才走下台去。接着班子的业主(即老板)出来,高声宣布参加比赛相扑力士的名字,听到名字的力士立刻起身走到台中央。最后,裁判登台,他身穿锦绣,手拿折扇,主持比赛。相扑力士先是互相合掌,然后慢慢地抬起腿,再用力蹬踏场地。接着,每对相扑力士端起装有“力水”的木碗,漱口,蹲下,用手抹平比武台上的沙子,再用沾满沙子的手,摩擦身体和胳肢窝处,并从挂在角柱上的小袋里抓一把盐撒在台上。之后,两人半蹲半立,以这种姿势对峙着,待角斗开始的信号Ⅱ向起,就仿佛猛虎出山,直冲向对方。他们喉头发出一阵阵低沉的咆哮声,使出全身气力,用撞、拉、甩、绊等各种“扑法”企图战胜对方。激烈的搏斗之后,胜利者会将对方摔出比武台。这时候裁判举起扇子,比赛到此结束。胜利者下台前要将双手按在膝上向观众鞠躬。表演时士兵要佩带双剑在一旁维持秩序。 据日本相扑博物馆资料记载,像函馆这样的相扑场,在当时交通便利商业繁华的地区十分兴隆。每个相扑场都有许多人去观看,可见,相扑在当时已成为深受国民喜爱的消遣活动。 5.现代竞技 如同日本社会的其他现象,明治维新之后,相扑也不可避免地经历了一场大变革。当时的相扑活动受“西风”影响曾一度不景气,这种现象直到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方慢慢转好。相扑大师们从来没放弃过继承前辈衣钵的努力,力求使相扑能保持传统。当时的相扑已经逐步演变为面向大众的体育形式。今天,日本已形成职业相扑和业余相扑并存的局面。 P13-15 序言 公元607年,日本摄政的圣德太子派遣小野妹子为使节访问隋朝,从此拉开了中日两国大规模文化交流的序幕。圣德太子在给隋炀帝的国书中写道:日出之国天子致日落之国天子。通常认为,这便是日本国名的雏形,直到7世纪后半叶,日本遣唐使将其国名改为“日本”,即“太阳升起的地方”,成为其正式国名,并一直沿用至今。 日出之国天子致日落之国天子。这个表述不仅让隋炀帝不爽,我堂堂“中央之国”怎么就变成了“日落的地方”?就是在今天的中国人看来,多少也有些不舒服,毕竟日落虽美,却有几分凄凉。经历了一百多年“日落”历史之后的中国,又多了几分额外的敏感。其实这个表述无外乎是日本追求与中国平等交往的一个夙愿,是否也有淡化“倭国”的意愿,就不得而知了。 其实从中日两国的位置而看,就算日本是“日出之国”,日落也远远不会在中国出现,它应该还要往西,一直到另外一个岛国——大西洋上的不列颠王国。而有趣的是,不列颠王国却称自己为“日不落帝国”。 有人说“日不落帝国”已经是落日了,其实不然,你还要向西看,在美洲大陆,还有着一个盎克鲁萨克逊的传人,说着英语的美利坚合众国。或许有人说,金融危机后的美国也要“日落”了,其实还不然,主宰着世界金融体系的“盎克鲁萨克逊家族”,依然掌握着最多的话语权。要看日落,还要向西。在花旗国太平洋的对岸,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泡沫经济”的崩溃,“日出之国”正在经历着“失去的20年”。从日出到日落,日本正在经历着一个轮回。 从日出到日落,上面的文字转了地球一圈,牵出了四个国家——中日和英美。如果说世界上的大国,有哪两个结成对子后最相像,恐怕也只有中日和英美了。中美都是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大陆国家,日英都是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岛国;中日都写汉字,英美都说英语;中日都是儒学与佛教之国,英美都是基督教国家;中国击退了日本的侵略,美国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等等。 中日和英美这两对“组合”虽然有很多相同,但却有着致命的不同。英美是世界上最牢固的同盟,他们左右着世界格局,建立着包括金融秩序在内的众多国际秩序;他们是西方的代表。中日虽然“一衣带水”,却纷争不断;他们关系脆弱,相互猜疑;他们的“中日友好”,听上去很美,看起来遥远,摸起来什么都不是;他们各自代表着东方。 长期以来,我一直有一个困惑:中日为什么不能结束纷争,而像英美那样结成同盟呢?作为世界上第二和第三经济强国,以及有影响力的地区大国,中日的联合不是能给自身甚至整个东方赢得更多的话语权吗?经过观察,我发现,虽然中日两国的交往有两千年的历史,然而对于现代的中国人与日本人而言,双方的了解却十分有限,彼此都用“过时”、“固有”的眼光看待着对方。“中日友好”大多是官方层面的“秀”,民间了解与沟通的渠道十分有限。这直接导致两国官方努力了数十年的“友好成果”,会往往因为一些细小的摩擦而灰飞烟灭。毕竟两国政府谁也无法忽视来自民间的怒火,哪怕这些怒火有时候是非理性和不成熟的。 从中国的角度看,中国的年轻人提起日本,无外乎“侵略者”、“动漫”、“AV女郎”等等少数几个刻板的印象。中国方面对于日本的研究以及出版与日本有关的图书。都远远不及对欧美那么热衷。日本作为中国的邻居,作为一个特点鲜明,并有着巨大成功经验和惨痛失败教训的国家,无论今后是中国的同盟,还是朋友,抑或是对手甚至敌人,都需要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年轻人去深入地了解。这也是我们编撰这套丛书的初衷。 本套丛书的整体构思来自美国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的名著《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为了管理二战后的日本,美国政府委托本尼迪克特做一份日本社会和日本国民性的调查分析报告。虽然有人对这本书内容的合理性存在质疑,但自1946年正式出版以来,《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一书便在美国和日本引起强烈反响,先后印了几十次。 本尼迪克特用“菊”与“刀”来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日本人生性好斗又谦恭温和,崇奉军国主义的穷兵黩武却又同时具有耽美特征,桀骜不驯而又彬彬有礼,冥顽不灵又顺从灵活,忠诚守信时又出尔反尔,勇敢而怯弱,保守而尚新,如此这般。”这段惟妙惟肖的描述,准确地把握了日本人的性格特征。 “菊”代表文,“刀”代表武。“认知日本系列”丛书第一辑正是从这两个方面展开,尽可能地向读者展示一个全面、真实的日本。虽然我们的能力有限,但也愿意为中日的文化交流尽一些微薄之力。在《武士》与《忍者》相继出版之后,本次又出版了《相扑》《艺伎》和《浮世绘》。但愿本套丛书能成为我们的序幕,今后能有更多的相关书籍奉献给读者。 最后,感谢青岛出版集团的董事长孟鸣飞先生和责任编辑杨成舜先生,没有他们的鼓励与帮助,就没有这套书的问世。 顾申 2010年12月于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