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安全局到底是个什么样的部门,有人戏称它的简称NSA是“无此单位”(No Such Agency)的缩写。它自成立以来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一直处于高度保密状态,美国报刊极少刊登有关它的消息,美国民众更是对它感到陌生。但是,它做出来的事情一定会让你大吃一惊。
自成立以来,它就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情报工厂,它仿佛是千里眼,顺风耳,只要它想知道,就一定能知道。它与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间谍组织克格勃的较量简直就是一段人类间谍史诗。在中东、越南、古巴、伊拉克,它像个隐形人,给美国军队立下了汗马功劳。“9·11”之后,美国所有情报机构都束手无策,只有国家安全局,以它多年以来做事的态度,成功阻止了多次恐怖袭击。
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这个神秘而又出色的组织,看一看它的前世今生,以及它的未来。
NSA(美国国家安全局)是美国最大、最权威的情报机构。
如今的NSA叱咤风云,呼风唤雨,它甚至参与Vista研发,构建监控全球的网络信息系统,成为国际情报界最举足轻重的角色。
CIA(美国中央情报局)在NSA面前也只能算是一个小角色,它的情报获取量只有NSA的1/6。
早在1919年,它的前身——美国“黑室”就已成立,并在一战后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杜鲁门总统的秘密授意下,“黑室”最终得以转正。于l952年正式挂牌。自成立以来的很长时间内,它一直处于高度的绝密状态,其运作一直都是个谜,直到近年美国官方才公开承认它的存在。
本书图文并茂,从“黑室”的建立开始,详细介绍了NSA的发展历程、历任局长,以及在二战、中东战争、越南战争、伊拉克战争、“9·11事件”等事件中的主要行动,真实再现了近百年来NSA不断壮大的发展历程。
6 上智者为间
国家安全局在20世纪60年代与克格勃的较量中最让他们抬不起头的就是那次“U-2”飞行员鲍尔斯被苏联克格勃俘虏的事情。不过,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事情到最后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转变,鲍尔斯安然无恙地从苏联回到了美国。
当时的情景是这样的:汽车停下,美国人中有人走下车,同站在那里的一个人交换了几句话,然后示意,让美方人员过去。阿贝尔认出来了,站在那里的是一位老同事。在另两个人中间站着个子高高的美国飞行员鲍尔斯。苏联代表大声地用俄语和英语喊着:“交换!” 美国代表威尔金森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份文件很快地宣读,他证明阿贝尔已获释。文件是由约翰·肯尼迪总统签署的。
的确,鲍尔斯能平安回来,他尤其要感谢的不是老东家国家安全局,而是FBI,因为在他出事不久后,FBI抓获了苏联最有威望的特工阿贝尔。
1946年阿贝尔接受了去美国的新使命。他扮做美国公民安德烈·卡约蒂斯抵达加拿大,身份是画家和艺术摄影师。在加拿大适应两年之后,1948年11月15日,阿贝尔拿着美国公民安德烈·卡约蒂斯的护照在纽约港登岸。尽管这是他第一次来到美国,但他熟悉纽约,英语讲得很好,没有什么能使人怀疑他不是美国人。他在百老汇附近的一家便宜旅店里安顿下来。
这样做十分有必要,因为作为一个刚从被战争破坏的欧洲回来的,收入微薄的美国人,必须生活俭朴并尽快挣些钱。他的长笛吹得很好,吉他弹得也很出色,舞也跳得不错。这些就成为了他在纽约谋生的资本,他最早找到的一份工作是在百老汇和布鲁克林当杂耍游艺场的演员。由于阿贝尔多才多艺,为人诚恳,他所住的那家小旅馆的人员很快就喜欢上了他,把他看成是最好的客人。他有一种特殊的才能和魅力,善于接近人,直率开朗,对人宽厚谅解。就这样,他在这家旅馆里不受干扰地慢慢同自己情报网里的特务建立了无线电联系,并把情报网逐步扩大到美国各地。不久,他就成了苏联情报机构在北美的主要负责人。
这位惹人喜爱的“艺术家”有一天终于退掉了旅馆里的房间。他说,他不想在百老汇挣这点辛苦钱,而想试试当一个艺术摄影师,因为他有当艺术摄影师的能力。于是,安德烈·卡约蒂斯于1952年搬进了法尔顿街第252号,身份是画家和艺术摄影师,改名叫埃米尔·戈德富斯。他在5层楼上布置了一个工作室,马路对面就是美国司法部大楼,从自己的窗口他就可直接观察到出入这幢重要大楼的美国最有地位的一些人。
那么,他是怎么被发现的呢?
早在1953年,美国联邦调查局就已经有了一个线索,那就是一枚5美分的硬币。1953年夏天的一个晚上,一个名叫詹姆斯·博扎的13岁男孩,在挨家挨户分送报纸,有些人付给他的是5美分的硬币。詹姆斯走在马路上不小心有一枚5美分硬币掉下来滚走了,他追上去,用力一脚踩住。他拿起这枚硬币时,看到这枚硬币已裂开了,而且像一只小盒子那样可以关上,在硬币里面装着一小卷微型胶卷。
詹姆斯把这枚硬币给他姐姐看了,而他姐姐的未婚夫是警方的一名特工人员。于是这枚硬币就这样到了联邦调查局手里,他们把那卷微型胶卷冲出来后,发现上面密写着一系列数字。事情是明摆着的,在布鲁克林某个地方有一个间谍在活动。由于不经心,他把这枚硬币花了,而这枚硬币本来是用来装微型胶卷的。不过,让他们逮捕阿贝尔的还是另一个线索。
1957年,美国联邦调查局逮捕了苏联情报部门的几个特务。其中有一个名叫雷诺·赫哈伦。美国警察说服了他,他同意同美国警察合作。雷诺交代了一些情况,最重要的是“马克”(阿贝尔的活动代号)这个名字,雷诺说,此人就是他们的总头目。
不久,画家埃米尔·戈德富斯就成了重点嫌疑对象。然而,正当FBI要密切注意他的时候,他又外出了。阿贝尔知道赫哈伦和他的小组被捕,感到他自己有可能被出卖,因此他决定暂不回到布鲁克林的工作室。不过,联邦调查局还是在一家叫“莱塔姆”的小旅馆里找到了他。
当时,联邦调查局的人员涌进了他的房间。他们出示证件后建议阿贝尔跟他们合作,如果他不同意,就得戴上手铐离开这间房间。阿贝尔说:“我不清楚你们谈的合作是指什么?”阿贝尔后来回忆说:“我在被捕的那天夜里同总部进行了一次无线电联系,密码材料就在旅馆房间里,那里还藏着其他一些东西。要在6名特工人员眼皮底下销毁这一切是难于办到的,但是我定下了一个‘最低纲领’:要不惜任何代价销毁密码和夜里刚收到的那份无线电报。销毁密码不难,因为密码很小。我把密码捏在手里,说要上厕所,在一名特工人员‘警觉的’监视下,把密码放水冲掉了。有无线电报的字条放在桌子上一堆白纸的下面。讯问结束后,他们叫我收拾东西。刚好我的画板上还有颜料,于是我就设法从那堆纸下面抽出那张字条,并巧妙地拿它来擦颜料。画板擦干净后,就顺势把字条捏成一团扔了。”当然,他感到遗憾的是,未能销毁其他证件。不过能销毁密码和无线电报,就已经相当不错了。
最终,阿贝尔获罪入狱。不过,从他入狱那天起,就不时有国家安全局的人来与他会谈,希望他能“投诚叛变”,为他们工作。不过,阿贝尔回答他们的永远只有一个字——“不”。在狱中,阿贝尔情绪冷静,积极锻炼身体,他相信,一有机会,苏联会营救他的。果然,不久机会就来了——“U-2”被苏联击落,鲍尔斯被俘获。
不仅阿贝尔觉得这是次机会,而且国家安全局的人也这样认为。因为,在鲍尔斯被俘后,美国政府多次与苏联政府交涉,要求回应事件过程,并释放鲍尔斯,但是都无疾而终。国家安全局的人一直没有放弃想把自己的驾驶员要回来的努力,因为他们想知道1960年5月1日在苏联上空到底发生了什么情况,苏联人到底凭什么秘密武器击落了当时世界上飞得最快、最高的间谍飞机。
于是,国家安全局建议美国政府拿阿贝尔和鲍尔斯交换,这才有了开头那一幕。
1971年,阿贝尔病逝于莫斯科。从阿贝尔几十年的谍报生涯中,人们可以看出他个人的才华与能力起了重要作用。他不仅精通数国外语,而且擅长摄影、绘画、音乐与文学,同时他处事冷静不惊而又富有谋略,被西方情报界誉为“千面人”。无疑这些才能对阿贝尔成就事业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生动地证实了中国古代军事家孙子所说的“上智者为间”的道理。
P116-119
凡是被揭露出来的对美国特务活动和美国间谍的批评或指责,中央情报局都承担下来。但事实上,中情局实际上只能控制美国情报机构全部活动的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十五,美国参议院情报委员会的报告中曾有过这样一句话:“美国最有权势的情报人物是国家安全局局长,而不是中央情报局或是联邦调查局局长。”多年以前,莫斯科的《文学报》就这样说道:“美国情报人员的嘴巴实在严,他们从未提及国家安全局,即使从他们的面部表情也难以察觉分毫。”
美国国家安全局到底是个什么样的部门,有人戏称它的简称NSA是“无此单位”(No Such Agency)的缩写。它自成立以来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一直处于高度保密状态,美国报刊极少刊登有关它的消息,美国民众更是对它感到陌生。但是,它做出来的事情一定会让你大吃一惊。
自成立以来,它就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情报工厂,它仿佛是千里眼,顺风耳,只要它想知道,就一定能知道。它与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间谍组织克格勃的较量简直就是一段人类间谍史诗。在中东、越南、古巴、伊拉克,它像个隐形人,给美国军队立下了汗马功劳。“9·11”之后,美国所有情报机构都束手无策,只有国家安全局,以它多年以来做事的态度,成功阻止了多次恐怖袭击。国家安全局能有如此的成就,全在于它散落在世界各地的默默无闻的棋子。
然而,它也有失误的时候,越南战争就是典型的例子。当然,任何一个情报组织都有对国人的监视,国家安全局自然也不例外。不过,相比于它对国家的卓越贡献和它的隐蔽,它的失误已经不是问题了。
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这个神秘而又出色的组织,看一看它的前世今生,以及它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