慨此日骑鲸西去,七尺躯委残芳草,满腔血洒林。问谁来歌蒿歌薤,鼓琵琶冢畔,挂宝剑枝头,凭吊松楸魂魄,奋激千秋。纵教黄士埋予,应呼雄鬼;倘他年化鹤东归,一瓣香祝成本性,十分月现出金身。愿从此为樵为渔,访鹿友山中,订鸥盟水上,消磨锦绣心肠,逍遥半世。惟恐苍灭负我,再作劳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晚清名将左宗棠全传(上下)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陈明福 |
出版社 | 军事科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慨此日骑鲸西去,七尺躯委残芳草,满腔血洒林。问谁来歌蒿歌薤,鼓琵琶冢畔,挂宝剑枝头,凭吊松楸魂魄,奋激千秋。纵教黄士埋予,应呼雄鬼;倘他年化鹤东归,一瓣香祝成本性,十分月现出金身。愿从此为樵为渔,访鹿友山中,订鸥盟水上,消磨锦绣心肠,逍遥半世。惟恐苍灭负我,再作劳人。 内容推荐 本书通过记叙晚清名将左宗棠的军事生涯,从多个层面呈现近代中国激荡的风云,有诸多令你明智的“史鉴”特别是传主血肉丰满的鲜活个性:舆榇誓师的壮烈勇武,跺脚骂殿的戆直天真,捧腹自嘲的诙谐平易,街头对奕的争强好胜,灌园种菜的恋土之情,伉俪燕尔的儿女之态。 它还会告诉你,中国近代史上抵御外侵六次大的战争中,收复新疆和凉山——镇南关大捷是仅有两次胜利,都与传主分不开,因而慈禧赞他“外国怕尔声威”当时名人誉他一朝端无两“天下第一”。 它还会告诉你,慈安太后接见他时为何感动得伤心落泪,立即将咸丰用过的墨镜赠送给他:慈禧为何顿生凄恻怜悯之心,将身边17岁章才恩赐给他。 本书能增进你识见识,启迪你智慧,净化你心灵,引发你的思考和喟叹…… 目录 前言 上卷 伏龙惊蛰 第一章 孤露贫寒 1.“人杰地灵”话湖南 2.湖南湘阴有个左家塅 3.肚大脐凸与幼年失哺 4.家境贫寒仍乐善好施 第二章 自幼聪慧 5.分栗背诗见异质 6.诵读儒经观百家 7.才思敏捷善应对 8.体弱多病遇异僧 第三章 师友渊源 9.十年从学贺氏兄弟 10.巧遇陶澍终结亲家 11.与郭嵩焘“凶终隙末” 12.一生知己首推林翼 第四章 屡试不 第 13.科举路起步虽顺后坎坷 14.三次进京会试皆铩羽而归 15.古代科举与现代考试刍议 16.经世致用之才乃国之梁栋 第五章 人赘周府 17.周家挑进一担“倒插门” 18.庑下栖迟赘客惭 19.知书达理伉俪情深 20.红颜知己品格非凡 第六章 才高性傲 21.才高性傲的个性形成探因 22.恃才傲物的典型言论剖析 23.刚直矫激的个性是柄双刃剑 24.大话大志大任大业 第七章 “湘上农人” 25.辰山迁家湘阴东 26.种茶栽竹留葱茏 27.务农乐忧在其中 28.交情长存老长工 第八章 湘江夜晤 29.书生“实有知公之深” 30.有幸得观“天人”之光耀 31.维舟岳麓山下谈古今 32.夜晤周年惊闻噩耗 第九章 争聘宗棠 33.静观时局匿居玉池山白水洞 34.敦劝之理说服了左宗棠 35.胸郁韬略书生初用兵 36.“私会洪杨”与“入山索宗棠”考证 第十章 幕府戎机 37.游学先生“游学”进深山 38.用计赚宗棠再次入幕 39.靖港溃败与湘潭大捷 40.军政大事全权托书生 41.“将士之气渐骄,主帅之谋渐乱” 42.策划“搬倒总督杨霈” 第十一章 师爷作为 43.内清四境保桑梓 44.外援五省为全局 45.筹饷备械强兵马 46.安民殄寇先治吏 47.“骆秉章之功皆其功也” 48.为抗击英法侵略军献策 第十二章 樊燮讦控 49.“王八蛋.滚出去!” 50.“如果有不法情事,即行就地正法” 51.众人千方百计营救惹祸者 52.受侮辱激樊家出一对学问家 第十三章 “农人”统军 53.曾国藩称所部为“勇”非是“军” 54.江南大营溃败,宗棠乘时建楚军 55.以治心之学治兵,克己之功克敌 56.自比诸葛非虚言,用兵策略高一筹 第十四章 楚军善战 57.在保卫湘军祁门生命线中获胜 58.大败侍王李世贤于乐平城下 59.一军纵横策应七百余里 60.世贤入浙连战皆胜独惧左军 第十五章 总督闽浙 61.“一时豪杰”为左帅解燃眉之急 62.率劲旅出战一举攻陷杭州 63.“客日强而主日弱,终恐非计” 64.势如破竹扫荡太平军余部 第十六章 善后诸政 65.肃整军纪,保境安民 66.赈济灾民,抚恤遗孤 67.整饬吏治,修明政事 68.养民务本,通商惠工 中卷 砥柱中流 第十七章 创建船政 69.从天朝大国对“奇伎淫巧”态度说起 70.“制造轮船,实为中国自强要着” 71.两颗“犬牙”下岗之后 72.罗星塔下崛起中国首个造船厂 73.为聘船政大臣三顾沈门 74.船政为中国近代海军奠定基础 第十八章 洋务特色 75.积极进取立足于自强、自立、自主 76.对近代企业支持民办反对官办 77.倡导培养“聪明寄于实”的有用人才 78.办洋务主要出于御外侮的爱国动机 第十九章 西北危急 79.西方列强觊觎我新疆宝地 80.民族分裂主义者引狼入室 81.太平军余部会合捻军入陕甘 82.西北形成“糜烂之局”的症结所在 第二十章 移督陕甘 83.羽书皇命急如星火催西行 84.“先捻后回,先秦后陇” 85.“欲靖西陲,必先清腹地” 86.强忍接连丧亲哀痛显大义 第二十一章 平捻受挫 87.捻军飙忽驰骋成清廷心腹之患 88.布兵于渭、泾、洛、黄“兜剿”落空 89.西捻“围魏救赵”踏碎卢沟晓月 90.“摘桃”侥幸气不平,“苦劳”受赏心愧疚 第二十二章 剿抚义军 91.反清起义是反动的民族政策造成 92.逼降陕东北反清武装首领董福祥 93.对回军马氏首领的杀戮与招抚 94.值得称道的安抚回民各项政策 95.如何认识左宗棠“平回”问题 第二十三章 严劾成禄 96.清廷公然袒护作恶多端的成禄 97.“成禄案”的真相与清廷的处理 98.吴可读以死谏拼命硬干 99.宗棠严劾成禄“思规百年之安” 第二十四章 海塞之争 100.争论缘起的时代背景 101.“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 102.力主海塞两防并重 103.海塞之争属于什么性质? 104.“两防并重”派终胜的深远意义 第二十五章 兵饷粮运 105.精选能将,调集雄师 106.西征大军,军饷极乏 107.八方筹粮,难于筹饷 108.万里转输,难于筹粮 第二十六章 进规北疆 109.确定“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战略方针 110.英人借故威胁俄使来营探察 111.上平西奏折大义感动太后 112.西征大军士气高昂出关祭旗 113.威猛雄师“一炮破三城” 第二十七章 底定南疆 114.衔枚疾走一周连克达、吐、托三城 115.伊犁“暂可置之不论” 116.进规南路由大闯“一手经理” 117.彻底摧毁阿古柏侵略政权 118.粉碎英俄联合干涉阴谋 第二十八章 舆榇出关 119.天下之事作吾事,福泽榜样长留世 120.崇厚软弱无能,签订丧权辱国条约 121.极力主张“先之口舌,继之兵威” 122.面临俄国气势汹汹的海陆陈兵 123.整军经武三路进兵锋指伊犁 124.左公舆榇出关振军心慑敌胆 125.亲征前夕与“天下第一棋手”对弈 126.缺水源、离陷阱,途中多惊险 127.拖带病躯军务劳,岂抵权奸手腕高 第二十九章 索回伊犁 128.伊犁惠远本是全疆军政中心 129.北极熊一次次叼走我大片领土 130.沙俄畏左帅动武才吐出口中之肉 131.左宗棠奉诏进京的复杂心情 132.“不料和议如此结局,言之腐心!” 第三十章 塞柳长青 133.筑路修城广植树,“引得春风度玉关” 134.公审和处斩啃柳树的毛驴 135.一生怀有深厚的“生态情结” 136.现今尚存的“左公柳”寻访 第三十一章 复疆建省 137.祖国西陲这片神奇的土地 138.为新疆建省五上奏折 139.左宗棠为新疆建省奠定基础 140.极力主张新疆建省功在千秋 第三十二章 西陲永固 141.恢复兵制 142.屯田戍边 143.制造兵器 144.整顿财政 下卷 晚清夕照 第三十三章 清廉为官 145.“化私为公”“以公济公” 146.助人慷慨寄家吝啬 147.惩贪奖廉剖析义利 148.真诚爱兵同甘共苦 第三十四章 忠介人生 149.“身无半亩,心忧天下” 150.“忠君”与“爱国”融为一体 151.因忠而直,为公绝情 152.崇实黜华,一生扎实 第三十五章 除弊惠民 153.“为政先求利民” 154.整顿吏治是“天下切要之政” 155.整钱粮除宿弊,禁鸦片种稻棉 156.“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第三十六章 发展经济 157.经济思想有诸多闪光之点 158.“水利废兴,关系国计民生” 159.振兴农牧业,发展棉桑茶 160.创办机器制造,尝试淘金采矿 第三十七章 文教卓识 161.“读书非为科名计” 162.“兴教劝学”“经正民兴” 163.“穷经将以致用” 164.“中不如西,学西可也” 第三十八章 用人之道 165.衡量人才以廉干为首位 166.察人颇严,用人颇缓,信人颇笃 167.“从来兵事,最宜质朴之人” 168.把用人譬作做菜配药 第三十九章 跺脚骂殿 169.宦官专权索贿由来已久 170.殿前跺脚痛骂阉臣 第四十章 瞬息京华 171.耳闻目睹长了一生见识 172.为守规矩“总是跟着王爷走” 173.治理永定河“功德无量” 174.军机处岂能容得此等人 第四十一章 任督两江 175.阔别21年荣归故里 176.治理水患,整顿盐弊 177.承陶林遗爱复振重来 178.关爱老友遗孤情深谊长 第四十二章 夷情恭顺 179.涉外之事原则坚定态度强硬 180.四次出巡海防威风八面 第四十三章 促建台省 181.以战略家的眼光关注台湾 182.加强台湾防务并促成建省 第四十四章 暮年抗法 183.欧洲二三流之国欺大清绰绰有余 184.停医赴任带病出征 185.整顿江海防务准备打仗 186.“时务说帖”再述抗法 187.投降派葬送了福建水师 188.左宗棠慷慨请行赴前线 189.坐镇福州频获大捷 190.遽尔溘逝龙心震悼 第四十五章 功过是非 191.历史学家对左宗棠评价争鸣 192.按“民族英雄”定义一把尺子量 193.按历史唯物论观点看待农民起义 194.如何评价太平天国和洪秀全? 195.关于左宗棠的“复杂”和“心狠手辣” 196.左宗棠一生功过比较 197.长期以来对左宗棠评价不公根源何在? 第四十六章 诗文书法 198.《左宗棠全集》永垂青史 199.联语镌永精美久负盛誉 200.诗文功底深厚堪称大家 201.书法刚劲清秀瑰宝留世 第四十七章 左公后裔 202.左宗棠留下的可贵家风 203.左宗棠的儿辈与孙辈 204.左宗棠的第四、五、六代孙 205.左宗棠后裔居住的长沙司马桥 第四十八章 遗迹留芳 206.湖南湘阴左宗棠故居的历史遗迹 207.长沙跳马区石门乡柏竹村左公墓 208.左公在陕甘的历史遗迹 209.左公在新疆的历史遗迹 210.左公在福州的历史遗迹 211.左公的奏折、照片、画像、雕塑和遗物 附录一:左宗棠年谱简编 附录二:左文襄公西征图 附录三:清军收复新疆之战 附录四:准备进军伊犁示意图 附录五:《玉门出塞》词曲 后记 试读章节 左宗棠说:“水利可以养民,先务之急,以此为最。”在陕西,他修治了西安郑白旧渠,使“关陇创此永利”。在泾水上源开沟渠、设闸,取得了很大成绩,达到了预期效果。 在宁夏,左宗棠曾多次拨款给地方,用以兴修水利,致使宁夏“干渠二十多道,支渠一百四十多道,能灌田八十多万亩”。 在甘肃张掖,开渠7道,又修复马子渠56里,灌田6800亩。 左宗棠的下属陶模在秦州知州任内,引渭河之水,开陈家渠、张杨家渠、河边渠等四道,灌田数千亩。 在新疆哈密修了城子渠,镇西厅之大泉东渠,迪化之永丰、太平二渠、安顺一渠,绥来县长渠,奇台各渠等等。库尔勒修复旧渠四十里,并疏通东西大渠。 在南疆也劝导兴办,“兴修水利,广种稻田,美利不减东南”。到1880年左宗棠调离西北时,新疆已修筑的较大水渠有:乌鲁木齐的永丰渠(共三渠),总长120里;太平渠(共三渠)总长160里;地窝堡、九家湾三道渠共长21余里;库车修渠二道长10里;库尔楚修河道40里;开凿大连、小连、萼拉合齐和老南四渠共长160里;在喀喇沙尔修渠11道共长30里。到1881年喀喇沙尔河修治完工,叶尔羌河也已“堵筑决口,挑挖沙洲,并将老岸及长堤加高加厚”。 入京后,立即治理水患不断的永定河和桑乾河,亲自带病督工,取得显著成绩。 任两江总督后,立即视察水利,治理淮河。 左宗棠并不是清廷专职管水利的大臣,他几十来年,兴修了那么多的重大水利工程,都是体恤民艰,为民造福。 其五,左宗棠大力筑路植树,栽桑种茶,绿化祖国,优化边疆生态环境,是开发大西北的先驱者和大功臣。 左宗棠筑路,是从潼关开始,西到嘉峪关,横贯陕甘两省,全长3000余里。路随地形转移,路面宽阔,一般为3丈一10丈,最宽处30丈。在甘肃东北、甘肃西南以及到青海大通、湟源等地也修了不少路。因为凡所需军火、军装、军饷大都来自东南,均经潼关西运。此路大抵沿元明清的驿道而筑。 左宗棠沿路植树(即诗中所说的“新栽杨柳三千里”),光是陕西长武境到甘肃会宁,共600多里间,历年种活的树就有约264000株,河西仅永登县境内就有约78000株,河西各县沿路除沙碛外都种了不少杨树、柳树,还有榆树、槐树。“左恪靖命自泾州以西至玉门,夹道种柳,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 据秦翰才先生在1945年出版的《左文襄公在西北》一书中记载:“凡是文襄公或楚军湘军所到之地,就大家种树。如今可考的:会宁境内种活树21000多株;安定境内106000多株;皋兰境内4500多株;环县境内18000多株;安化县丞及镇原境内12000多株;狄道境内13000多株;平番境内8000多株;大通境内45000多株。其时,魏光焘做平庆泾固化道,大概所有东路路工和桥工,都是在他指挥之下完成的。”他的“万里大造林”是货真价实、成绩卓著的。 其六,左宗棠十分重视文化教育事业,为抢救典籍,编印书刊,兴教劝学。修建书院等做了大量的好事。 他在福州创设“正谊堂书局”,修订重印《正谊堂全书》68种,共524卷,为正谊书院题写联语、制定章程;在陕西和甘肃复刻《六经传注》;为《至公堂》题写匾额;对魏源的《海国图志》倍加推崇,为其再版作序,主张学习西方以致富强;写下《学艺说帖》,主张改变重义、重理轻艺,对中国知识界长期昧于世界大势,对西方长技不屑一顾的现象深为不满,提出认真学习西方技艺。 在任陕甘总督期间,仅从同治八年(1869)至光绪六年(1880)的11年时间内,就新办或修复重办书院30余所,创设各级各类义学320余所,至于刊发给学生的教材就不计其数了。收复新疆后不到一年,便兴建义塾达37处。为便利陕甘考生应试,经多次上奏折后获准,在陕甘乡试、会试予以“分闱”,亲自督率官员择定在兰州袖川门外建修贡院。他能够正视西学东渐的影响,并顺应近代化的潮流,大力强调兴办近代教育。 其七,在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豆剖瓜分、任意宰割,在他们强行租借的地盘上为所欲为、作威作福的年代。唯有左宗棠不怕洋人,大长中国人的志气,大灭洋人的威风,这在晚清的大吏、将军、总督中是独一无二的。 左宗棠受到英、法、俄、德西方列强和在华洋人的普遍敬畏,一次次捍卫了国家的根本利益和民族的尊严,这是雄师劲旅打出来的,是铮铮铁骨挺出来的,是大义凛然争出来的,是不屈不挠斗出来的! 也有人说,在上海黄浦公园门口“华人与狗,不准人内”的牌子,是被左宗棠愤怒下令砸掉的。因为笔者手头没有可靠文献佐证,此事暂不作信史。但可以坚信这一点:左宗棠三次到沪巡视,如果有此牌子挂着,他能熟视无睹、安之若素吗? 其八,在他运筹指挥下,克服了简直不可想象的艰难险阻,用二年多时间。终于打败了盘踞新疆13年之久的沙俄和英帝走狗阿古柏,光复了新疆大部,并五次上奏折建省。 兵饷粮运是他呕心沥血、熬白须发筹措的,“缓进急战”的正确战略是他亲手制定的,前线将领和后勤官吏是他精心挑选的,每步行动是他审时度势确定的,重大难题是他悉心解决的,各种奏折是他亲自撰写的……当然,他没有横刀跃马于天山南北,冲锋搏杀于戈壁大漠,那又何妨?“古亮”手无缚鸡之力,执一把鹅毛扇,运筹帷幄,号令三军,决胜千里,谈笑退敌,唐朝大诗人杜甫写诗赞扬他:“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P936-937 序言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长河中,在富饶广袤的神州大地上,数千年来,曾涌现出一批批叱咤风云、扭乾转坤的英雄豪杰。他们如夜空中的群星,交相辉映,璀璨夺目。名将、英雄、杰出人物,是一个民族意志的代表和素质的标志。一个不出名将和不推崇英雄的民族,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只能遭受世人轻蔑、他国歧视和列强侵略,而永远匍匐身躯,任人宰割。这是最可悲的。名将英雄和杰出人物是国家之脊梁,政权之股肱,万民之旗帜,民族之瑰宝,理应多多益善,引以为自豪。 公元16~18世纪,蒸汽机的发明和利用,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坚船利炮成为殖民主义者侵略扩张的有力工具,非洲、西亚、南亚成为西方殖民者掠夺的对象。位于东亚的中国,19世纪初,即已成为西方列强觊觎的目标而濒临蚕食的危境。沙俄垂涎我东北、西北;英人在我东南沿海割据香港后,又觊觎西南、西北;法人得陇望蜀,势占西南;日本夺琉球,葡萄牙据澳门。中国已处于“鹰眼四集,圜向吾华”,被列强豆剖瓜分的危局之中。然而步入19世纪中叶的大清王朝,政治黑暗腐败,长期闭关自守,夜郎自大,生产落后,国力衰退,内忧外患接踵而至。开创清朝一代风气的思想家和文学家龚自珍大声疾呼:“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不是他的期盼和呼唤真的产生了效果,而是因为“时势造英雄”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铁律,“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50页)。在与龚自珍的同时代,就出现了一位因禁查鸦片,走进中西冲突的风暴中心,成为国际性的焦点人物林则徐,这是近代中国“放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另一位与林则徐年龄相差27岁的“后生小辈”,贯彻林公的爱国主义思想,秉承林公的未竞事业,在反抗外国侵略、捍卫国家领土主权中英勇无畏,成为我国19世纪乃至今天备受世人尊重与钦佩的又一位伟大历史人物、卫国英雄,他便是晚清政府的中流砥柱、封疆大吏、著名将帅左宗棠。 左宗棠出身寒素,勤奋刻苦,学识闳深,通晓古今,以“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为终生座右铭,怀济世之才,以布衣叩阍,雄略伟抱,独出冠时。 左宗棠畅晓兵机,武库郁胸,以书生驰驱戎马,屡著伟绩,为古今所罕有。他铁骨铮铮,毫无奴性媚态,英勇无畏、不惧强敌,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投降派声浪高涨的晚清,拍案而起,挺身而出,重整乾坤,擎天一柱,力主抗击英、俄、法等列强,年过七旬仍带病督师,殉职在抗法前线。其为国尽忠、远见卓识、军事谋略、应变之才、指挥艺术和不朽功业,被当时名人誉为“朝端无两”、“天下第一”。 左宗棠“深忧夷祸”,殚精竭虑,为实现林则徐的重托和遗志,顺乎民意,以“我之疆索,尺寸不可让人”的爱国精神,能够在朝廷昏庸、权奸掣肘的背景中,不惧英、俄列强百般威胁,不惮高山大漠征程险远,不顾停饷撤兵的一片鼓噪之声,认为“俄事非决战不可,连日通盘筹划,无论胜负云何,似非将其侵占康熙朝地段收回不可。中俄之衅,实由此开”《左宗棠全集》第12册,书信三,第656页)。遂于光绪六年(1880)六月,在68岁高龄时亲率雄师“舆榇发肃州,五月,抵哈密”《清史稿》列传199,第12033页)。以“不斩楼兰誓不还”的决心与勇气,“提戎敌忾效前躯,马蹄蹴破天山雪”,克服了种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在各族人民,特别是边疆人民的大力支持下,终于打败了盘踞新疆13年之久的沙俄和英帝走狗阿古柏,光复了新疆大部。继而以武力作后盾,迫使沙俄侵略者在交还伊犁谈判中作出让步,吐出已到口的“肉”,夺回占全国陆地1/6的国土,迎来“一轮明月照天山”,未让“碧眼儿射西域盘雕”。同时力主新疆、台湾建省固防。真可谓雄豪垂千古,勇略垂千古,功业垂千古!这是晚清历史最扬眉吐气的一件大事,是晚清夕照图中最光彩的一笔。在当时国家内忧外患极为严重的形势下,倘若没有雄才大略的左宗棠的进军壮举,不仅新疆会全境沦丧,而且陕、甘、内蒙也岌岌可危,我国的西北边界线将划在离京城不远的张家口一带!王震将军生前,经常指点着中国地图对部将们说:“倘若没有左宗棠,这块160万平方公里的‘雄鸡尾巴’,早就给‘北极熊’叼走了!可惜左宗棠只有一个,不然我们的领土面积比现在要大得多。”左宗棠为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立下的功勋彪炳万代,理应受到后世的永远崇敬。 左宗棠思想深邃,目光如炬,虑远智深,雄略盖世。在年轻时便以“海邦形势略能言”的自白和“横海弋船有是非”的预见,“欲效边筹”,主张海防、塞防并重,造船造炮,“师夷长技以自强”。他从本质上认识“和戎自昔非长策,为尔豺狼不可驯”的道理,一贯坚持自卫、自强、自立、自主,一边抵御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军事、经济侵略以争取民族独立,一边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以推进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为维护国家独立、稳固、安全,促进中国近代化和社会进步,振兴民族工业,他不仅创办了“足为海军根基”(孙中山语)的福州船政,被称为“中国近代海军之父”,还创办了西安机器局、甘肃制造局和兰州织呢厂,为中国近代造船工业、机器工业、纺织工业的建立开了先河,立下了创榛辟莽的劳绩。 左宗棠以建设和巩固边陲为己任,期望有一天祖国富饶的新疆“橐驼万里输官稻,沙碛千秋此石田。置省尚烦它日策,兴屯宁费度支钱?”大军西行,筑路架桥,筹边屯田,军民垦植,引进农艺,绿化荒原,涵养水源,“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他是继汉代以来中华民族开发大西北的大功臣。 左宗棠秉性忠良,才堪济变,敦尚气节,忧国忧民,“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多次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十几年在风沙迷漫、朔风凛冽的荒漠之地征战,宵衣旰食,饱经风霜,身先士卒,出生入死,带病奋搏,凋颜苍老,慈安太后在殿前见之也感动落泪。他的老部下杨昌浚评价其为人做事:“国家之事,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见无不为,为无不力,其果敢之气,刚介之风,足以动鬼神而振顽懦。”一身系社稷安危,瞑目难忘天下事。 左宗棠为人耿直,敢作敢为,锐志所向,坚忍不拔。他奋力排除当时一般骄兵悍将、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以至国外强敌所给予的种种危难,成就大业。在“老百姓怕官,官怕洋人”成为普遍心态的清朝,唯有他不畏列强,在洋强面前挺直腰杆,针锋相对,为维护民族利益,敢于以武力抗争,大长中国人的志气。《清史稿》载:“国藩以学问自敛抑,议外交常持和节;宗棠锋颖凛凛向敌矣,士论以此益附之。”骨气与勇气独步当时。“绝口不言和议事,千秋独有左文襄。”掷地有声之言,透射出中华民族之魂。他的品格和作为赢得了洋人的敬畏。在他晚年出任两江总督、南洋通商事务大臣时,几次出巡吴淞,过上海,“西人为建龙旗,声炮,迎导之维谨”(《清史稿》列传199,第12034页)。“以其君主出巡之礼相待,盖威服殊域,自国初以来,未之有也”(转见《左宗棠全集》第15册,第665页)。时论谓:“西洋所震者唯左宗棠”;“拓地开基,竞使外夷就羁勒”。《西国近事汇编》中说左宗棠:“谋定而往,老成持重之略,决非西人所能料”,其赫赫功业“足令吾欧人一清醒也”。侵华法军趾高气扬,不可一世,当他们用望远镜见厦门沿海诸山皆红旗恪靖军,知有备而遁。曰:“中国左宗棠利害,不可犯也。”慈禧太后曾多次夸奖他:“尔向来办事认真,外国怕尔声威。”宗棠逝世后,她亲笔题写“经文”“纬武”四个字予以表彰,现仍镌刻在湘阴“左文襄公祠”的内门上壁。 左宗棠用兵谨慎,临危不惧,多谋善断,每次出兵,精心筹划,算无遗策,屡战屡胜。 左宗棠“善于治民,每克一地,招徕抚绥,众至如归。论者谓宗棠有霸才,而治民则以王道行之,信哉”(《清史稿》列传199,第12034页)。在他所率领的军队所到之处,老百姓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在驱逐入侵者阿古柏、光复新疆的战役中,他反复叮嘱将士们不得扰害而须保护人民。使新疆人民“去虎口而投慈母之怀”,得到了新疆人民的衷心拥戴,直至今天仍口碑颇好。 左宗棠为官统兵,与时俗迥异:为官一芥不取,两袖清风,廉不言贫,勤不言劳,刚明耐苦,布衣蔬食;统兵“待将士以诚信相感”,将百分之九十五的俸禄接济有困难或病痛的士卒以及“族中苦人”、捐赠任职或军行之地办公益事业。当他在《西国近事汇编》中见所载与洋人福克之言相符,“立托为购办水雷二百具,鱼雷二十具,交胡光墉分送闽、浙两省,备海防之需”。费用竟是自己的“廉银兑划”。他把自己应得的38万多两“茶马使”饷银,一分不花留给西北人民,后人用这笔款项建造了兰州黄河大铁桥,因而该桥曾称为“左公桥”。他“内无余帛,外无赢财,淡泊如武乡”,慈善好施,为民谋利,“志行忠介,亦有过人”。胡林翼谓公“一钱不私于己,不独某信之,天下人皆信之”。曾作书告湖南日:“‘左公不顾家,请岁筹三百六十金以赡其私。’曾国藩见其所居幕狭小,为别制二幕贻之,其俭廉若此”(《清史稿》列传199,第12035页)。堪称中国向来所贵重的贤相高官、领兵将帅心底无私、清正廉洁的典范。 左宗棠一生崇尚“经世致用”,深悟“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之古训。在立德、立功的同时,颇重以所立之言的思想底蕴来指导其行动。确是一个眼界开阔,头脑清醒,洞悉社会,胸襟旷达,胆识和谋略超群的重要历史人物。 左宗棠与古今中外的名人、英雄一样,受到时代和历史局限。他以忠君思想立身,为维护封建统治效力,从剿灭农民起义军起家,以军功取爵位,从一个举人步步高升,成为清廷重臣。具体地说,他应诏受命,手握兵权,镇压过太平军、捻军和回民起义,成了中国历史上一位颇具争议的名臣。对其功过是非,还需后人从当时历史条件出发不予苛责,进行认真、客观、公正地评说。 尽管曾国藩与左宗棠有过“论事不洽”而“合离”的经历,仍然高度评价他:“论兵战,吾不如左宗棠;为国尽忠,亦以季高(按,左宗棠字)为冠。国有幸左宗棠也。” 曾任新疆分局第一书记、新疆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代司令员的王震将军说:“左宗棠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历史情况下,力排投降派的非议,毅然率部西征,收复新疆,符合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是爱国主义的表现。左公的爱国精神,是值得后人发扬的。”他还说:“要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对历史人物要恢复其本来面目,凡是对国家民族有功的人,都应该给他以应有的历史地位。”他还指出:“要研究左宗棠,宣传左宗棠,学习左宗棠!” 在温家宝总理访问欧洲时,英国《泰晤士报》记者问到,你晚上经常读什么书?掩卷之后,什么事情让你难以入睡?温总理引用六段诗章来回答他的问题,引用的第一例便是左宗棠在24岁时贴在新房门口的一副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前南京中央大学文史教授缪凤林先生曾谓:“唐太宗以后,对于国家领土贡献最大的人物,当首推左宗棠,实非过誉。” 美国前副总统华莱士先生,1944年路过兰州时说:“左宗棠是近百年世界伟大人物之一,他将中国人的视线扩展到俄罗斯,到整个世界……我对左宗棠抱着崇高的敬意。” 美国人史密斯在1890年出版的《中国人的气质》一书中,认为左宗棠的伟绩“在任何现代国家的史册上都是最卓著的”。 多位历史学家评价说:“中国历史上有四个永远不打败仗的将军。汉朝的韩信、唐朝的李靖、宋朝的岳飞、清朝的左宗棠。”“一部晚清史,几乎都是吃败仗、割地赔款、丧权辱国,读来令人气沮。唯有左宗棠的西北经略是例外,确实值得我们兴奋。”“中国近代史上抵御外侵六次大的战争中,收复新疆和谅山一镇南关大捷是仅有两次胜利,都与左宗棠分不开。” 对左公有较深研究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谢求成先生说:“纵览史书论英雄,形象高低各不同,有真有伪,有夸张过甚的神坛偶像,亦有人工粉饰的政治赝品。而左文襄公则是肝胆照人、血肉丰满的人间豪杰。观其舆榇誓师的壮烈勇武,跺脚骂殿的戆直天真,捧腹自嘲的诙谐平易,街头对弈的争强好胜,灌园种菜的恋土之情,伉俪燕尔的儿女之态……其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与芸芸众生息息相通,洞明实在,天性自然,可亲可近,可敬可学,尤其可贵!” 在积贫积弱、“大厦”将倾的晚清,能出现像左宗棠这样的杰出将帅、卫国英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民族危亡迫在眉睫,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时代强烈呼唤杰出人物;收复新疆、抗法入侵是国与国之间有组织的武装对抗,为手握重兵的他提供了演出威武雄壮活剧的舞台:立志高远,早娴韬略,文经武纬,胆识过人,蓄势多年,身经百战,顺应民心,使其能运筹帷幄,屡挫强敌,在国家和民族最需要的时候大有作为,勋业千秋。 应当承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研究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存在着以“阶级斗争为纲”看人论事“左”的倾向,存在着把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抬得过高,将其视为生产力发展和历史前进动力,并以对其态度,对历史人物“划线”、宣传等种种片面认识和做法。应该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评论历史人物:以民族矛盾高于阶级矛盾、民族利益高于阶级利益的观点,以从当时历史条件和客观实际出发不苛求前人的观点,以奉命履职与个人承责应具体分析的观点(不能笼统地把使命驱使、行使军权的行为只看作个人罪恶),以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高于一切的观点,以为国家和民族根本利益作出贡献者最受崇敬的观点,来评价他的不朽功绩,在中国人民反侵略、保卫祖国和捍卫领土主权的丰碑上,镌刻上他的英名,让“历史是最公正的”这句话,在对待历史人物方面也名副其实,这是对左宗棠诞辰200周年(1812—2012)最好的纪念。 本书作者钦佩他的品行,喜欢他的性格,崇敬他的勋业,珍惜他的精神,历时六年悉心研读《左宗棠全集》15册,研究晚清历史,特别是研究与他同时代的名臣骁将、良师益友整个“群体”,披阅浩瀚的史料数千万字;去左公家乡湖南湘阴以及长沙、安化、醴陵等地调研;两次到中国船政文化发祥地和近代海军摇篮的福州考察;赴陕西、宁夏、甘肃、天山南北重走左公雄师西征路线;寻访左公后人和历史遗迹,到处收集地方史志资料,求教众多的专家学者,用深入发掘、考证和鉴别得来的言之有据的历史文献,以不加虚构渲染、真实可信的历史传记文学形式,严谨、翔实而生动地记述了他坎坷的经历、独特的性格、超群的韬略、辉煌的业绩、传奇的人生。 今天,我们这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再一次焕发青春,迎来了伟大复兴的难得机遇。继往开来,重振雄风,再造辉煌,需要挖掘民族的精神财富,从而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强大的精神力量。 广大的读者朋友,特别是政界、军界、史学界的朋友们,年青一代有知识、爱思考、善分析的朋友们,倘能耐心地读完本书,系统而完整地认识左公永垂不朽的文治武功和流芳千古的高尚品德,用你的正直人格、聪明才智、独立见解和品评历史人物的胆识,对文襄公左宗棠作出正确评价,在他身上吸取有益的精神营养,那便是作者最大的欣慰了。 后记 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情形:一个强烈的刺激能改变人生的轨迹(如鲁迅弃医从文),一个深切的感触会促成去做某项事情。笔者在与一位著名的研究甲午战争专家交谈中,他说到这样一件事:1994年,海军召开纪念甲午战争一百周年研讨会,他应邀参加,会上,他说到:“你们海军不能忘了两个人,这便是左宗棠和沈葆桢。”在场的不少人对这两个名字都很陌生,对他们与中国海军有什么关系有点茫然。老专家对我说道:如果不知道爷爷、父亲是谁,叫什么名字,当子孙的岂不惭愧? 我的脸红了一阵之后,思索良久,觉得这责任不在海军官兵。人非生而知之,没有人写这方面的书,讲这方面的历史,他们当然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于是我决心在写出四部“中华名舰”系列之后,便写中国近代海军创始人的传记。关于沈葆桢主持福州船政的历史资料不乏,但他是接左宗棠的班。左宗棠在赴陕甘前,马尾船厂已初步落成,船政学堂已经开学,所以左宗棠是实际的福州船政创始人,也无愧称作“中国近代海军之父”。 先写左宗棠是无疑的。但立即碰到一个困难是:左宗棠有全集15册,近500万字,大连图书馆和辽宁师范大学图书馆都有,但借不出来,只能在那里看。别的资料且不论,如果我没有这套全集的话,是无法写这部书的。全集是湖南岳麓书社在十几年前出的,我火急火燎地打电话给在长沙的老同学、中南大学教授乐俊时,他亲自到书社,将仅有的一套(重重的一箱)给我买了回来,冒着雨背回家,并立即寄给我。我喜不自胜,立即阅读,研究左宗棠就这样“上马”了。 海内外对左宗棠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成果斐然,但也颇多争议。我要写他一部全传,除了悉心研读《左宗棠全集》及浩瀚的晚清史料、人物传记外,还得走出去调查研究,虚心学习,才能站到别人的肩膀上再登一步。于是我便如前言中所说的跑到湖南长沙,向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社科院在这方面的专家、学者求教,到湘阴、安化、澧陵考察,沿左公的西征路线从陕西、宁夏,甘肃、北疆、南疆一路采风。福州虽已去过,那是走马观花,必须重新调研……。此外,还要千方百计寻找左公后裔,能得到他们的支持与帮助。 计划行程和写作进展总的来说是顺利的,但各种困难也可想而知。湘阴政协副主席王品端先生等人,在招待我的席间总结道:“左公诞辰快二百年了,还没有一部他的全传,陈教授,你敢写这部书,至少有五种力,这便是:功力、魄力、毅力、体力和财力。”我说:“实在愧疚。说功力,我是力不从心;说魄力,我是志大才疏;说毅力,我是咬牙坚持;说体力,我是心力交瘁;说财力,我是囊空羞涩。”我到兰州军区采访,是我的老战友、原北海舰队司令员苏士亮将军让司办联系的,往西去每一站(武威、张掖、酒泉、哈密等地)都打电话给有关部队,提供方便。到了新疆军区后,我的学生郭新瑞、段胜利也给我周到安排,一路绿灯。没有这些条件,我便不可能达到采访满载而归的目的,这是什么“力”?是重要的“外力”,我有幸借助了。 我的老首长、军事科学院原政委张序三将军对我说:“陈明福,你写这部书功德无量。”到了湘阴,王品端先生也说:“陈教授,你写这部书,湘阴和湖南人民感谢你,你功德无量啊!”在不同地点,我听到同样的话,这不能不令我震惊,对我的鼓舞是极大的。到了伊犁,我住进军分区招待所,看到房间安排得满满的,来旅游的男女老幼,每天要派两辆大客,几辆小面包和轿车,便同政治部魏主任说:“你们的接待任务实在太重了,找位同志替我当当向导,我打出租就行了。”想不到魏主任说了这么一番话:“陈教授,你这么大的年纪,这么高的资历,不是来游山玩水的,是在为国家、民族和军队做大事,我们不给别人派车也要保证你。”我这个人向来居于下层,苦惯了,“站”惯了,我与魏主任素昧平生,他的这番话,我真是受宠若惊,虽不是热泪盈眶,也是永生难忘。也有人对我说:左宗棠名垂青史,你为左公立全传也将史上留名…… 除了这些鼓励,更为重要的是,我在研究中发现,左宗棠不仅功劳盖世,而且品格卓绝,这太难得了。“功劳盖世”这句话并非过誉之词,年近七十之人,舆榇出关,收复了被阿古柏匪帮和沙俄侵占达十三年之久的新疆,后又索回了伊犁,这占国土六分之一的160万平方公里土地,是他克服了“不可想象的困难”,拼上老命夺回来的,就凭这一条,中国历史上有几人可比肩?他把自己应得的俸禄的95%资助困难的下属、乡亲和办公益事业,甚至买武器装备,中外历史上有几人?我的一位学医的同学陈忠详,热情支持我写这部书,竟说出令我惊讶的一句话:“左宗棠至今没有一个为极大多数人公认的正确评价,是我们民族的耻辱!”专业决定了他并没有对左宗棠有精深的研究,形成如此识见是一个正直之人的道义与良心。而著名历史学家、清史研究权威戴逸教授在纪念左公的学术研讨会上说的一段话使我底气十足: “奇怪的是收复新疆这样大的功劳,为什么在50年代、60年代不被充分承认,甚至不予承认?是什么东西遮住了我们的眼睛,使我们视而不见呢?政治气候的影响是一个原因。那时,我们跟苏联关系很好,‘一面倒’的政治因素影响到历史研究,不说和少说沙俄的对华侵略。” “学术和政治是互有联系的,历史和现实也是密切相关的。但是,学术毕竟不同于政治,历史毕竟不同于现实,两者不能画等号。科学研究的任务是追求真理,离开真实性,历史科学就会枯萎死亡。不能为着眼前的需要而牺牲真实性。中国的历史学有一个优秀的传统,即‘秉笔直书,,要提倡秉笔直书的史德,实事求是地撰写历史,评价历史人物。不能让历史科学屈从于眼前的需要,历史学家要有清醒的头脑,有坚持真理的勇气,有无愧于历史学家称号的史德。” 这一切,都给我一个力,这便是巨大的动力。写作这部书,我是调动智力,穷搜才力,发掘潜力,竭尽气力,确实是披肝沥胆啊!背着手提电脑边走边写,不论在采访途中,还是回来后在节假日,两年多时间没有一天休息过,一口气完成了这一百多万字的写作。 写部大书,肯定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后记写上一大串名字也没必要;但该写的不写,该谢的不谢,则是“过河拆桥”,忘恩负义。首先要感谢的是乐俊时同学,还有从网上给我下载几百篇研究左宗棠成果的辽师大郭铁桩副教授;送给我《左宗棠逸事汇编》的湖南社科院研究员、《左宗棠全集》编者刘泱泱先生;给我细心阅读全部书稿,并提出许多宝贵意见的朋友雷雨云和王品端两位先生;给我提供宝贵资料的左公后裔左焕綮、梁小进先生;给我翻译某些文言文献的杨树增教授;安化原政协副主席王小悟先生,陪同我在安化采访,书中在安化拍摄的不少照片是他的作品。我的学生、人民日报驻山东负责人徐锦根,对本书的前言后记提出了有见地的修改意见;另一位学生、解放军出版社编辑刘施昊对封面的设计主意颇佳。学苑出版社副编审韩继忠先生、军事科学出版社总编辑麻光武先生以及海潮出版社王惠平主任、张慧编辑都表示了对此书出版的热情与兴趣。左公是著名军事家,由全国全军最高最权威的军事研究机构出版社出版最合适,因“一女不能二嫁”,我只好欠情于另外两家出版社了。责任编辑是政府特贴获得者张大禾先生,他审稿后提出的修改意见,十分中肯有见地,在编辑过程中细心阅稿修正暇疵,付出了巨大的辛苦与精力,为我作了漂亮的嫁衣。在此书出版之际,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左公一生经历丰富,业绩辉煌,要读懂他的这部人生大书绝非易事,我这部书只能算是以历史唯物论为指导,综合多年来诸家研究成果的一个尝试,引用了他们诸多的识见与观点,书中某些新观点属一家之言,缺陷和错误在所难免,恳请专家、学苦和广大读者不吝赐教,以便在再版时改正。 陈明福 2008年11月10日于大连寓所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