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非洲社会
第六章 非洲黑人的婚俗
非洲黑人的婚俗有同其他人种一致的地方,也有不一致的地方。多民族的黑人内部婚俗也不一样。了解黑人的某些特殊婚俗,对于我们了解非洲文化有很大帮助。随着人类现代文明的不断发展,非洲传统的婚姻习俗也许将面临日渐式微的命运。
婚姻不必讲辈分
津巴布韦交通部长姆绍威现在的夫人非常年轻漂亮,曾在津巴布韦小姐大赛中一举夺得冠军。姆年龄比夫人大不少,原因是什么呢?原来,夫人是姆元配夫人的侄女。夫人本来比姆年轻,夫人的侄女当然更年轻了。元配夫人的侄女怎么成了姆的夫人呢?姆现在的夫人以前称姆为“姑父”,后来“姑父”竟变成了丈夫。按照中国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这是不行的。但在津巴布韦却司空见惯,不足为奇。原来,元配夫人因病去世前,亲自做媒将侄女许配给姆。
按照津巴布韦的婚姻文化,如果男方对女方好,该送的彩礼送了(如8头牛),该尽的孝心尽了,女方对男方满意,那么女方就应该继续维持这一姻亲关系,如女性配偶死了,女方家可以另择一人为男方续弦,即使低~辈也无所谓。
2008年国庆节期间,我和中国烟草津巴布韦天则公司的办公室主任李志涛一起前往津东部。为他开车的司机是当地雇员,60岁了。他指着司机告诉我:“他走桃花运了,老婆因病去世了,岳母家的人认为女婿不错,又介绍了一个年纪小很多的女子做他的老婆,双方见了面,都满意,就等着喝喜酒了。”
据网上报道,世界上年龄差距最大的一对夫妻来自于索马里。丈夫艾哈迈德·穆罕默德·多尔112岁,妻子萨菲亚·阿不杜拉只有17岁。这位索马里男人经历了6次婚姻,他们的婚礼于2009年在索马里加勒古杜德州地区举行。多尔先生和他十几岁的新娘是来自同一个村庄,他说,他一直在等待她的成长。他比她大95岁,老得足以当她的曾祖父的曾祖父。
初夜不予新郎过
在非洲一些地方,初夜权不属于新郎,而是属于新郎的父亲。为什么呢,并非新郎的父亲仗势贪色,而是因为当地人认为新娘破处难免见血,新婚之夜见血不雅观,新郎第一次与新娘鱼水之欢,应该完美无瑕,因此破处之中的不雅之事就只能请夫父来代劳了。
生活在津巴布韦西北部的汤加人(Tonga)是仅次于绍纳族和恩德贝里族的第三大民族,人口约12万人。汤加人婚姻和性文化的特点就是初夜权属于新郎的父亲,新郎只有在父亲为新娘破处后才能有新人之间的肌肤之亲。拒绝这样做的人会被村民们认为是异类,从而被大家拒之门外。
津巴布韦《旅游》杂志2007年7月号报道说:出生于玢咖(Binga)的穆坦加大部分时间在首都哈拉雷度过,当年与齐多结婚,在家乡举行了传统婚礼。婚礼后,人们告诉她,新婚之夜,是新娘的父亲,而不是新郎与她进洞房,这是汤加人的婚姻方式。当齐多表示拒绝后,全村人都认为这一对新人不懂规矩,不遵祖制,并一致谴责他们,更有甚者,村民诅咒一连串的厄运会伴随他们,他们的婚姻不可能维持下去。由于害怕不幸会降临到他们头上,尽管作了一系列努力来挽救婚姻,最后他们还是不得不分手。齐多说:“为了挽救婚姻,我可以作出各种让步,只要不与穆坦加的父亲睡觉。我不是汤加人,他们应该理解这一点。”但是,村民们不理解,这就是现实。
多妻现象很普遍
在非洲很容易见到多妻现象。津前众议长穆南加格瓦有多位妻子。中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访问津巴布韦时,穆陪同中国客人出席多场活动,每一场活动安排一位夫人陪同,以示平衡。我曾和津巴布韦土地部长穆塔萨及3个妻子一起吃饭。
在非洲酋长王国里盛行一夫多妻制。据《人民网》2002年4月22日报道:科特迪瓦一个叫叶布阿的酋长就有12个妻子,其中最大的70岁,最小的与他的孙女同岁。他共有65个儿女,死亡的孩子还未包括在内。在这方面创最高纪录的是古时候贝宁阿波美王国的一个酋长,他一生共有嫔妃4000余个。酋长死后,人们从中挑选了41位年轻漂亮的嫔妃,勒令她们个个饮毒酒自尽与死去的酋长陪葬,尸体埋在了酋长棺木的旁边。在非洲的酋长王国里,不仅酋长可以多纳妻妾,其他男子亦可娶好几个妻子,一夫多妻的现象十分普遍,尤其是当今四五十岁的男子。多娶一个妻子,实际上是多得一个廉价的劳动力。
即使在现代非洲,一夫多妻现象仍然非常普遍。据《国际先驱论坛报》报道,苏丹南部朗贝克州68岁的老酋长阿夸特娶了76个老婆,并因此成为当地首富。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苏丹,男子满15岁,女子满10岁便可结婚。男人娶妻必须给女方家庭一定数量的牛作为彩礼。一个男人可以根据自己拥有牛的数量来决定娶妻的多少。在阿夸特所在的丁卡部落里,如果妻子婚后几年不育或婚后出走,男方还可以提出离婚,这时女方父母就应该把当初要的牛全部退还给男方;假如妻子在婚后两年内去世,那么当初娶亲时的彩礼可由双方平分。由于父亲早逝,阿夸特的姐妹出嫁时向男方索要的“聘金”都由他出面谈判。阿夸特介绍说,他30岁的时候,忽然灵机一动,想出了发大财的高招。那就是先靠姐妹出嫁时积攒的牛拼命地娶老婆,然后拼命地生孩子——当然是尽可能生女儿。因为女儿一长到10岁就可以给他带来大笔财富。虽然每娶一个老婆要“投资”60头牛,但只要嫁出一个女儿就可捞回来。于是,他开始以每年娶10个老婆的速度疯狂地结婚,到45岁时他已经有30个老婆了。阿夸特的老婆们没辜负他的希望,为他生下了86个女儿,65个儿子,目前还有38个老婆正怀着孕。阿夸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陪伴一旁的第16位妻子说,她一点也不介意老公娶更多的女孩进门,她说:“每多生一个女孩,我们家就更富裕一些。”当记者对这么多妻子之间是否有矛盾产生疑问时,阿夸特自豪地说他有一套办法,让这个大家庭非常和睦。他让所有妻子做相同的饭菜,他从不“挑食”。他说,每回讨老婆,他都会承诺满足女方所有需求,如果她还有什么问题,就直接找他解决,“决不许和其他妻子争吵”。阿夸特说,他的妻子从未勾引过其他男人,因为“我对她们每个人的爱都一样,也有时间爱她们每个人”。
实际上,阿夸特之所以能让这些老婆相安无事,与他所在地区的社会环境也有关系。苏丹长期内战,大片土地荒芜,青壮年男人也成为“稀有品”,一夫多妻是很自然的事。阿夸特的邻居老婆也不少,有50个,帅f里许多男人都有10个以上的老婆。此外,战乱地区也往往饥荒流行,人们普遍吃不饱饭。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女儿能嫁一个有钱人家,则是全家的幸事。对阿夸特来说,虽然他一生中曾被12个女人拒绝过,但想嫁给他的人太多了,再老也不愁找不着年轻漂亮的姑娘。这些姑娘都觉得嫁一个富有的酋长就有了终生寄托,父母全家都因此有了安全感。
实行“一夫多妻”的民族至今虽然仍有不少,但却以非洲尼日利亚的犹罗巴族人最为盛行。当地的男人,妻子越多,表明地位越崇高,越有声望。在那里,地产、房屋都不值钱,更没有什么银行可供人储蓄存款,最实在的财富便是妻子。犹罗巴的一位普通男人,都拥有10个妻子,如果有人告诉你他有50位妻子,那也不足为奇。当地曾经有一位名叫阿莱布卡的酋长,拥有的妻子多达400个。每一位新娘最低价钱约在700美元上下,购买新娘的钱,须由新郎交给新娘的家属,而新娘自己也可分得一部分。犹罗巴地方人口不足10万,属国王制,但国王并不是至高无上的。身为他属下的酋长反而颇孚众望。前面提到的阿莱布卡,就是这样的一位酋长,这可能是他拥有400个妻子的原因。奇怪的是,这里的女人都很热衷嫁给拥有多妻的男人,她们认为这是无上的光荣。在她们看来,如果“不幸”嫁给了一个妻子少的男人,那便是毕生的耻辱。
2009年9月,南非一男子一场婚礼同时娶4个老婆,世界主要媒体均报道这一奇事,新华社也不例外。尽管当地认同一夫多妻制,这场婚礼仍属罕见。南非纳塔尔省44岁居民米尔顿·莫西利27日身穿白色亚麻礼服,与4名身穿白色婚纱的女子搭乘同一辆豪华轿车前往当地一家运动场举行婚礼。一座大型帐篷内,莫西利对新娘们许下婚誓。而4位新娘如花似玉,年龄从22岁到35岁不等,则一排溜地站在新郎面前,同时回答了“我愿意”,每人都得到一枚结婚戒指,并轮流被新郎莫西利亲吻了一下。“我毕生都在等待这一天,”莫西利告诉南非《星期日时报》记者。据悉,娶回4个老婆所花的代价并不低,莫西利为此付出了33头奶牛作为聘礼。莫西利承认,为了让4个新娘同意在同一天嫁给他,他着实花费了不少努力。莫西利认为,在同一场婚礼迎娶4名妻子不违背本民族风俗,又能帮他节省开支。莫西利说,自己对每名妻子爱意相同,而妻子们之间则存在“良性竞争”,4个妻子都拥有各自的住宅,不会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婚后莫西利将像“值日”一样轮流和每个妻子生活一段时间。
和许多非洲传统部落一样,祖鲁人实行一夫多妻制,这在南非受国家法律保护。外界都知道南非现任总统祖马曾有5位妻子,但和祖鲁王拥有十几位嫔妃相比,祖马就“逊色”多了。现年67岁的祖马至少结过四次婚,是南非最有名且同时拥有三妻四妾的男人。使全世界瞩目的是祖马的2位妻子和1位未婚妻同时出席了他的就职典礼。2009年5月9日,就职典礼当天接近中午时在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亚举行。按祖马的发言人济济·戈德瓦的说法,祖马的3位妻子(含未婚妻)和19个孩子均应邀出席就职典礼。一夫多妻制是祖鲁人传统,南非政府1998年宣布这一传统合法。祖马是南非首位奉行一夫多妻制的当选总统。祖马与首位妻子西扎克莱·库马洛已相识于1959年,两人1973年结婚,但没有子女,迄今仍和祖马维持婚姻关系,一直住在祖马的老家,照顾祖马一家老小,一般不公开露面,甚少过问祖马的政治和私生活,仅几次出席官方活动。祖马第二位妻子农普梅莱洛·恩图利现年34岁,与祖马结婚以来,经常高调出现在公共场合。她4月22日还同祖马一起参加南非国民议会选举投票。祖马2009年年初已与德班市社交名人托贝卡·马比亚订婚,她将成为祖马的第三位妻子。据BBC2009年1月4日报道,祖马本来要在去年同他36岁的未婚妻托贝卡·马比亚结婚,但是由于祖马政务缠身,不得不将婚期推迟。祖马在两年前就将结婚礼物送给了托贝卡·马家人。2009年早些时候,托贝卡·马的家人向祖马家回送了礼物,这是婚礼前最后的传统仪式,表明婚礼一切就绪。祖马迎娶第三位夫人后,他还计划迎娶第四位夫人。南非国民大会、工会运动和南非共产党的显要将和双方的亲友一起参加婚礼。根据祖鲁人的习俗,祖马目前的两个夫人应该同意他迎娶新夫人,并且应该参加他们的婚礼。
祖马的另一位妻子凯特·曼乔于2000年8月自杀,她在遗书中要求不让祖马出席她的葬礼,希望祖马尽到父亲职责,以爱心和耐心照顾好他们的5个子女,同时祝福祖马与第四任妻子的婚姻成功美满。祖马5次婚姻中有一次离异。1998年祖马流亡海外时,娶了第二任妻子恩科萨扎娜·德拉米尼·祖马,生有4个子女,后来她以双方存在无法弥补的差异为由,选择了离婚并从此在政治上平步青云,后来担任了南非外交部长。非国大发言人杰茜·杜阿尔特告诉法新社记者:“祖马先生可以根据场合不同,邀请他的任何一位妻子或女儿参加官方活动。”非国大另一名发言人林迪韦·祖卢说,非国大领导的妇女组织也支持一夫多妻制,前提是婚姻自由、丈夫善待所有妻子和孩子。祖马本人曾在一次电视采访中公开承认自己奉行一夫多妻制,“许多政治人物私下有情妇和私生子女,却对外界隐瞒,装作自己坚持一夫一妻制,”他说,“我更喜欢公开。我爱我的妻子们。我为我的孩子们骄傲。”报道说,祖马坚持祖鲁传统的多妻制。但在许多南非人支持多妻制的同时,也有许多人反对。许多年轻人认为现代社会不应该有多妻制。
不过,妻子太多在有的非洲国家有时会惹来麻烦,甚至有生命危险。例如,当过教师和牧师的84岁的男子贝罗,娶了86位妻子,有170个子女,还声称阿拉允许他娶这么多妻子。2008年8月,尼日利亚伊斯兰教法庭指控他亵渎阿拉,是异教徒,勒令他只留下4位妻子,否则判处他死刑。现在贝罗必须好好思考,是86名妻子重要,还是自己生命重要,如果做不出取舍,可能就要被处死(浙江新闻网等媒体报道了这一消息)。
P61-66
从印度工作回来,写作出版《感受印度》之后,没想到会有机会出任驻津巴布韦大使。更没想到的是,人还没有到津巴布韦,就不断有人问我:“几时能读到你关于非洲的书?”其实,人在非洲时,工作实在太忙,几乎没有时间写什么东西。离开非洲后,利用节假日,才得以完成《走进非洲》一书。本书从写作到出版得到许多同志的帮助,特别是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王缉思教授、潘国华教授、李安山教授、李保平教授、孔凡君教授、王勇教授,国防大学孙伟教授,中国国际关系研究院李绍先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所长杨光教授,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刘鸿武教授,外交学院苏浩教授,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董漫远研究员,人民大学教授刘青建、北大同学秦千里、钱元强、张士义等那里得到启示、灵感和鼓励。本书使用了驻津巴布韦大使馆政务参赞贺萌、武官卓伟大校、商务参赞胡明、副武官王佳和李建党以及刘天明、胡镔、陈发兵、汤沈平、钟兴祥、王绍文、刘明宗、初光、李华、金雷、高立信、蔡菲菲、王军等使馆同事提供的参考资料和大量照片,特此致谢!特别还要提到的是,中国驻约翰内斯堡总领事房利、驻南非大使馆政务参赞陈绪峰、新华社驻津巴布韦首席记者李努尔、中烟津巴布韦天则公司总经理邵岩博士等,特意为本书提供照片、资料或其他支持,没有他们的帮助,本书不可能完成。
袁南生
2010年1月14日
走进非洲四忌
1937年,丹麦女作家凯伦·布利克森出版了《走出非洲》,该书描绘的如诗如画般的肯尼亚风光、原始淳朴的非洲民风以及白人种植园主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打动了世界各地的读者。根据这部自传体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还在1985年获得奥斯卡最佳故事片奖。如今,肯尼亚首都内罗毕有不少街道、医院等建筑以“凯伦”命名,凯伦博物馆成了当地著名的景点和文化活动场所。
2007年年底的一天,我走进了凯伦在内罗毕的故居。在所有与非洲有关的书籍和影片中,许多人至今最推崇的还是《走出非洲》。当一曲缠绵悱恻的音乐随着银幕画卷的展开在我们心中悠悠奏响,那段交织着生与死、欢乐与忧愁的深情往事就娓娓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因为《走出非洲》,我们记住了凯伦,也重新认识了非洲。原来,非洲并非只有人们常联想到的“炎热”、“贫穷”、“疾病”、“灾荒”和“战争”,那里也有水天一色、设施优良的港口、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丰富而原始的野生动物保护区、纯美憩静的葡萄酒乡,以及感彻心扉的爱情。非洲代表着原始,代表着久远,代表着神秘,代表着朴素。非洲意味着没那么多虚伪,没那么多做作,没那么多狡诈,没那么多心累。因而,在那片辽阔的土地上,狂野性感的动物、节奏热烈的土风舞、原始豪迈的羽毛装饰,单纯质朴的人际交往等等,越来越令人向往。
非洲在国际舞台上地位明显提升,世界主要力量加大了在非角逐和对非投入。自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以来,中非交往和合作大幅攀升,想到非洲旅游的、淘金的、采风的等等,越来越多。于是,一个如何走进非洲的问题摆到了我们眼前。从走出非洲到走进非洲,反映了非洲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如何走进非洲呢?笔者从对非交往实践中深切感受到,走进非洲务必注意四忌。
忌用有色镜看非洲,把非洲看扁了
提到非洲,一些国人脑子里的印象就是六个字:“脏”、“乱”、“差”、“热”、“穷”、“病”,这种印象并不准确。有这种印象,就好比是戴着有色眼镜看非洲,就很容易看不起非洲,如果看不起非洲,怎么可能与非洲人打好交道?
长期以来,西欧人把非洲看成是自己的后院,对非投入最多、援助最大,非洲是欧洲人旅游最热门的地方,非居民中外来移民最多的是欧洲人,混血儿主要是黑人与白人的后代,相比之下,华人融入非洲当地者的比例比白人、印巴人等要少得多,与黑人通婚者极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同有人戴着有色眼镜看非洲,对非了解不够,对如何同非打交道重视、研究不够有密切关系。
同非洲打交道,首先要准确把握非洲的本质特征,特别是要弄清楚我哪些地方比不上非洲,哪些地方离不开非洲。我觉得以下四点非常重要:
一是非洲是人类的诞生地。1995年9月,美国古人类学家李·伯格和南非地理学家大卫·罗伯茨,发现了11.7万年前人类祖先脚印的化石,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人类祖先的足迹。越来越多的遗传学证据都支持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范围内的现代人都起源于非洲。1998年中国科学家褚嘉右等人利用30个常染色体微卫星位点分析了南北人群和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遗传结构,微卫星标记多态性和进化树聚类分析都支持现代中国人来源于非洲,并经由东南亚进入中国大陆。上海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的金力教授通过DNA分析得出结论:现代中国人起源于非洲!当西方殖民者的故乡还处在冰封阶段时,非洲就已出现沸腾的生活。尼罗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摇篮之一,埃及金字塔举世闻名。世界上有250多种农作物起源于黑非洲。非洲东海岸自古以来就贸易繁盛,早在纪元前就有盐铁交易。15世纪上半叶,非东海岸派使者远渡重洋到中国访问。非洲不像一些西方学者所描绘的那样只是“狮子出没的地方”,而是在远古时代就有高度的文明。非洲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是非洲是世界上原生态保留最多、最集中,天工造化最奇特的地方。非洲自然增长率世界第一,空气最新鲜,云彩最美丽,动物最多,植物种类最丰富。试想一想,博茨瓦纳人均10个人1头大象,那是怎样的一种享受!肯尼亚几百万只火烈鸟在纳库鲁湖里繁衍生息,几百万头角马每年在肯尼亚、坦桑尼亚等之间定期集体迁徙,那是何等的壮观!在津巴布韦打高尔夫球,球场上猴子、羚羊、野猪、狒狒等野生动物看着你打球,那是何等的惬意!南部非洲四季开花,终年不冷不热,那是何等的舒适!世界上落差最大的瀑布——维多利亚瀑布、最大的河流——尼罗河、最大的裂谷——东非大裂谷、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等,都在非洲,所有这些都是人世间罕见的奇特景观。
三是非洲拥有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资源。世界上最重要的50种矿产非洲都不缺少,其中至少有17种矿储量世界第一。非洲的铂、锰、铬、钌、铱等矿藏占世界总储量80%以上,磷酸盐、钯、黄金、钻石、锗、钴和钒等矿藏占一半以上,铀、钽、铯、铝矾土、氟石、锆、石墨和铪等矿藏也占30%以上。被称为“不毛之地”的撒哈拉沙漠是巨大的能源宝库,地下蕴藏着大量石油,其周围的尼日利亚等都是重要的石油出口国,仅利比亚日平均采油量高达150万桶。南非是世界上最大黄金生产和出口国之一,迄今已生产4万多吨黄金,占人类历史上黄金总产量的五分之二。赞比亚铜蕴藏量达9亿多吨,约占世界蕴藏量的15%,年平均产铜约36万吨。去年我国自非进口的前十类商品全部为资源性产品,其中从非进口原油5297.5万吨,占我原油进口总量的32.5%。对比非洲,国人是否还会盲目抱有“地大物博”的心态?
四是发展中国家是我国外交基础,非洲是基础的基础。非洲50多个国家,其政治态度和投票倾向哪个大国都不可小觑。在恢复我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支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中国申办奥运会等重大问题上,非洲绝大多数国家都给予我国有力支持。我国发展离不开与非洲的密切合作。
忌用哈哈镜看黑人,把黑人看歪了
所谓用偏光镜看黑人,就是不平等地看待黑人,对黑人不是重视,而是轻视;不是平视,而是俯视;不是敬视,而是歧视。有人称黑人为“黑鬼”、“黑工”、“黑子”,严重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黑人对这类称呼很在意,有的公开抱怨,有的还提出抗议。个别人瞧不起黑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黑人不了解,特别是对我们应该向黑人学习的地方不了解。如果对黑人不了解,怎么走进非洲跟黑人打好交道,交好朋友?了解黑人的特长、习性、特别是了解黑人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对于走进非洲与黑人真交朋友,交真朋友,非常重要。
走进非洲,要了解黑人的天赋能力。黑人天生具有较强的语言能力。非洲一个高中生,就已能说流利的英语、法语或葡萄牙语,甚至会几种欧洲语言。一般黑人除了能说本民族语言,还会一两种欧洲语言。津巴布韦农机部长马蒂博士能说15种语言,但其专业是农机。黑人具有歌舞天才,几乎人人都是歌唱家、舞蹈家。黑人是天生的运动健将,其爆发力、弹跳力、冲刺力、持久力远非他洲一般人可及,国际许多篮球、足球、拳击巨星都是黑人就说明这一点。
走进非洲,要了解黑人的性格习俗。以津巴布韦人为代表的南部非洲黑人为例,黑人许多好的习惯值得我们学习,例如:黑人讲究整洁卫生,厕所、厨房出奇的干净,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乱贴广告,勤洗勤熨衣服,该穿短袖穿短袖,长袖衣服不卷袖,不少黑人来上班时西装革履,上班时换上工作服,下班时在单位洗个澡,然后又西装革履回家;讲究文明礼貌,不吵架,即使是生人也打招呼,不光膀子上街,如果晚上要娱乐到很晚,一般事先跟左邻右舍打招呼;讲究遵守秩序,自觉排队不加塞,基本没有野蛮超车;讲究克制忍耐,天大的困难,一般也能随遇而安;讲究尊老爱幼、女士优先,黑人以长辈为尊,津巴布韦65岁以上老人、5岁以下儿童公立医院医疗免费。讲究动物保护,把狗、猫当成家庭成员,狮子、犀牛、河马、大象等分别是黑人家族的图腾崇拜对象,如果这家图腾是牛,他们就不吃牛肉,不少黑人不吃这肉、那肉,原因就在这里。黑人对我们有人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在饭店吃饭来回敬酒,上车下车争先恐后,一点小事就脸红脖子粗等看不惯。对我们有人吃狗肉、吃动物下水有反感,对我们有人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边走边吃,衣服邋遢瞧不起,经常私下议论我们有人不讲卫生。一些华商把国内一些不好的做法带到国外,例如,当地执法人员上门,总是塞钱塞物。其实,在当地只要没违法,执法人员再上门,也不需多交分文。久而久之,当地执法人员有事没事总上华商的门,因为他们知道来了总有收获。 走进非洲,要了解黑人的价值取向,尊重他们与我们在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黑人虽然不如我们富裕,但自我感觉良好,幸福指数很高,宗教和精神生活丰富,不要以为我们较黑人富裕就可赢得黑人尊重。黑人不断呈现西倾趋势,西式民主制度进一步在非扎根,这方面与我们共同语言在减少,不少黑人认为他们经济上不如我们,但在尊崇、坚持普世价值方面做得比我们好。因此,要使黑人更好地了解我们,我们必须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防止他们误以为我们是在“宣传”,在“灌输”,在把我们的价值观强加给他们。
忌用放大镜看自己,把自己看高了
忌用放大镜看自己,就是在走进非洲的过程中,不可把中国在非影响看得过大,把中国作用看得过重,把中国形象看得过高。当然,不少非洲国家视中国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代言人,老一代及当前领导人中,大多对中国较为信任,非民众对中国亲近感较强,双方对许多国际问题看法一致,中国与非打交道确有西方不可比拟的不少优势。但是,我们必须准确把握中国在非洲人心目中是什么形象,准确把握中国在非影响力,切不可把中非关系看成是先生与学生的关系,更不可把中国对非援助和支持看成是“施恩”与“受恩”的关系。因为,这样不符合事实,而且如果这样看问题,与非洲人打交道时难免趾高气扬,颐指气使,难免流露出大国沙文主义的情绪。笔者曾看到,有人对非洲人说:我们来这里不仅为你们输血,更帮助你们学会造血;不仅送你们鱼,更教会你们如何捕鱼。这种援助思路没错,但这样讲难免有居高临下之嫌,难免有负面影响。
走进非洲,要用与时俱进的眼光看待中非传统友谊。传统友谊是中国与非洲打交道的良好基础,但光靠传统友谊不能保住老朋友,发展新朋友。不错,在非洲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时期,中国坚定站在非洲人民一边,全力支持非各国人民反帝反殖、争取民族独立的正义斗争,并在道义和物质上给予支持,为他们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做出了贡献。在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支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中国申办奥运会等重大问题上,非绝大多数国家都给予中国有力支持。同时,也要看到,以前中国对非来说,是民族解放运动的支持者和经济建设的援助者,双方是同志和战友关系,有共同的语言和利益。但现在中国身份多了,承包者、推销者、合作者、投资者和竞争者,这些行为建立在合作和互惠关系基础上,核心是利益关系,既然是利益关系,就难免有矛盾,甚至有冲突。中国政治行为易与西方区别,而中国经济行为,特别是作为承包者、推销者、合作者、投资者的行为在非洲人看来恐难与西方区别。现在,一些非洲人以实用主义态度处理对中国的关系,与他们打交道必须适应这一新情况。
走进非洲,要用自我解剖的眼光看待中国自身不足。例如,当年白人来非时,既倾销廉价优质的物质产品,也推销影响久远的精神产品,哪里有白人商贾,哪里就有传教士,市场开拓到哪里,哪里就有教堂、学校、医院等,白人不仅改变了黑人的物质世界,而且改变了其精神世界。相比之下,中国出口产品良莠不齐,损害了非洲一些消费者的利益;中国一些商人经商时,在反哺当地社会发展,作出慈善努力方面确需加大力度;中国在制度影响、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语言文化等方面对非影响力远远低于中国经济影响力,中国在非经济活动多,文化活动少;对非经济投资多,文化投资少;非洲使用中国产品的多,熟悉中国文化的少。与非洲打交道,交朋友,要在声气相投、灵犀相通方面多下工夫,只有这样才会有共同语言,才会有朋友和哥们。要改变过度关注与官员关系,对非知识界、舆论界工作和对民间往来重视不足的倾向,在赢得人心上下工夫。
走进非洲,要用实事求是的眼光看待中国对非援助的影响和作用。中国在并不富裕的情况下,努力帮助非洲兴建各类经济和社会基础设施,被非人民誉为“自由之路”的坦赞铁路是中国最大援非工程。自1963年向阿尔及利亚派出第一支医疗队以来,中国已向非43个国家派遣了医务人员。长期以来,中国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助非洲建设了800个成套项目,涉及工厂、医院、学校、电站、体育场等设施。胡锦涛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宣布的八项举措将对非援助提到一个新的水平。中国外援使我们赢得了大量朋友,对于巩固和扩大中非传统友谊奠定了扎实基础,但不可以认为中国对非进行了援助,中非就是天然朋友,因其他国家也进行了援助。中国本身是发展中国家,虽然我们援助尽了最大努力,但对非援助总量还不能与西方相比。
忌用老花镜看西方,把西方看老了
中国走进非洲同西方有什么关系?这是因为非洲曾是西方殖民地,中非都曾受西方侵略,19世纪80年代后,西方列强把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强迫运到非洲修铁路、开矿山,西非达喀尔铁路、刚果铁路、南非的兰德金矿等都渗透着大批华工的血汗。相同的不幸遭遇把中非人民紧紧连在一起。是因为中国与非打交道时,非洲人会拿西方人作参照,会拿非洲与西方关系来比对中非关系,看看中国人与西方人对他们有什么不同?是因为西方人一直把非看成是自家后院,对中非关系必然施加影响,中非关系的西方因素会越来越多。忌用老花镜看西方,就是既注意现在西方大国与老殖民主义者之间的历史联系,也不可把他们混为一谈,把现在的西欧国家仍然看成是殖民帝国。
不能因为西方曾在非殖民就误以为非洲必然更亲中国,就自然而然愿意与中国交朋友,中非就是“天然朋友”。不错,自15世纪西方殖民者侵入非洲后,400多年的殖民统治给非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西方殖民者将2000多万非洲黑人贩运到美洲当奴隶。这些奴隶受到非人虐待,绝大部分活不到15年就死亡。西方列强还用武力抢占非土地和资源,进而完全瓜分非洲,建立起野蛮的殖民统治。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除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之外的非洲所有国家均沦为殖民地。殖民者杀戮和掠夺的罪行罄竹难书。西欧大国背负历史包袱,发展对非关系成本比中国要高,社会责任也更大。同时,要辨证看待西方殖民的历史和影响。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一文中提出殖民主义有“双重使命”,即破坏性使命和建设性使命。笔者来津巴布韦后,有人不止一次告诉我:英国在津修了公路、铁路、机场、水库,建了大学、银行和股市等。殖民者的暴行随着岁月流逝而影响渐远,其建设“成就”却仍然存在,这对当地人的思维定式难免有影响。与非洲打交道,要意识到西方在非负面影响与时间推移成反比例。
不能因为中国有对非交往优势就低估西方在非特定优势。西方在非经营数百年,相对中国来说,具有多种优势:一是地缘优势,欧非是近邻,中非却远隔千山万水;二是人脉优势,西方与非洲人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西方许多志愿者深入穷乡僻壤,联系了成千上万的当地人家,笔者亲眼看见不少白人慈善人士,终身献给当地慈善事业,照顾孤儿和艾滋病患者,一些人为此终身未婚;三是语言文化优势,英、法、葡语成为非洲官方语言,基督教在不少非洲国家成为主流宗教,西方传统节日在非洲大行其道,圣诞节比非国家独立日影响还大;非教育体系、教材是西式的,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标准完全是西方标准;药典等沿用的是西方规范;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规范师从西方;西方文化培训中心数十个,西方文化已深入非洲生产生活;四是舆论霸权优势,BBC、CNN等成为非洲知识阶层获取新闻主渠道;非洲舆论权基本由西方掌握;西方采用“官民并用,政经并举”方式,利用舆论霸权推波助澜,使非政治理念、执政模式日趋“西化”;五是在资金、技术、业务渠道、在非人员平均素质等方面拥有相对优势。欧盟不仅是对非最大援助方,而且是最大贸易伙伴、最大投资来源地。与非洲打交道,要意识到西方影响在非洲整体上仍大于中国影响。
不能认为非洲人成了别人的朋友就不能成为我们的朋友。20世纪民族独立运动期间,世界处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尖锐对立的冷战时期,我们的朋友很可能是西方资本主义的敌人。现在世界进入和平与发展新时期,没有世界大战,没有世界革命,没有共同敌国,因而,我们的朋友很可能同时也是别人的朋友。我们不能因为有的非洲人和别人打交道我们就拒绝与他打交道。 中国人在走进非洲方面并不落后,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非洲地图就是中国人制作的。据南非媒体2002年12月13日报道,当地时间11月12日,一幅可上溯至1389年的非洲大陆最古老地图在南非开普敦城展出,尤为让人惊奇的是,这是一幅由中国人用丝绸织成的巨型地图,面积大约有17平方米,清晰地显示出非洲的轮廓线,甚至详细地标着位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地图制作年代显然比西方探险家和地图绘制者最早抵达非洲的时间还要早上100年。这幅跟岩画地图大小尺寸一样的丝绸地图,是由南非国会举办的题为“透视非洲”的展览会中的主展品。展览主办者希望通过这幅地图,能够挑战西方人发现非洲并理所当然拥有非洲殖民地的印象。
中国人看待世界的眼光,经历了从俯视、轻视到平视,再到敬视的过程;世界各国各有各的精彩,对于他国的文化,任何中国人,特别是一个外交官,要以平等的心态、尊重别人的心态去观察和感受。
《走进非洲》由外交官袁南生编著,这个用脚步丈量世界的湖南人,永远以一颗好奇之心、敬重之心打量着他所工作的国度。
《走进非洲》带你走进非洲百姓,走进非洲社会,走近非洲名人,走进非洲文化,走进非洲华人,走进非洲奇观,走进非洲历史。
中国人走出去,先要了解国际规则,了解外国文化,尊重别人的文化。尤其是对于拉美、非洲等一些发展速度没有我们快的国家,更要理解他们的文化习俗,理解他们的自豪感,理解他们的生活态度,切不能以先生对学生、先进民族对落后民族,更不能以救世主的眼光去看待。
《走进非洲》由外交官袁南生编著,带你走进非洲百姓,走进非洲社会,走近非洲名人,走进非洲文化,走进非洲华人,走进非洲奇观,走进非洲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