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大师现身说法,让排练过度的表演者重新发现激,情表达的喜悦。
通过引导我们向同时代最伟大的演奏家学习,巴里·格林在书中提出了一个与传统观点相左的论点。《内心的天籁(通往音乐艺术的十条途经)》给我们注入了全新的视野和无尽的潜力。使我们能更好地聆听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并从中汲取音乐营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内心的天籁(通往音乐艺术的十条途经)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
作者 | (美)巴里·格林 |
出版社 | 现代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音乐大师现身说法,让排练过度的表演者重新发现激,情表达的喜悦。 通过引导我们向同时代最伟大的演奏家学习,巴里·格林在书中提出了一个与传统观点相左的论点。《内心的天籁(通往音乐艺术的十条途经)》给我们注入了全新的视野和无尽的潜力。使我们能更好地聆听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并从中汲取音乐营养。 内容推荐 《内心的天籁(通往音乐艺术的十条途经)》充分体现了巴里·格林和W·提摩西·加尔韦二人之间充满启示和无与伦比的合作,他们精诚合作将在运动中屡试不爽的成功原理尝试性地引入到了音乐中——结果同样令人震撼。正如同音乐的外在游戏——如正确的手放位置、呼吸、运弓技巧对每一位音乐家都至关重要,音乐的内心游戏同样不容小觑。 格林和加尔韦用准确、浅显易懂的语言向读者细致地阐释了如何培养和提高与生俱来的技巧,通过一系列特殊练习,他们演示了音乐家如何才能奏出准确的音调、掌握艺术性的分节法、大幅度地提高音乐技巧。作者还就集体表演、即席创作,编曲与创造撰写了独立章节,以飨读者。 目录 序言——马克·斯特赖克 《底特律自由新闻报》音乐评论家 前奏:通往真正艺术性的十条途径 第一章 交流:无声的旋律 第二章 勇气:选择高速公路 第三章 自律:意志之路 第四章 乐趣:音乐中的乐趣 第五章 激情:爱的力量 第六章 忍耐:从中间者的角度看 第七章 专注:进入忘我境界 第八章 自信:从大胆尝试到完整性 第九章 自我与谦逊:从名声到艺术性 第十章 创造力:灵魂之旅 终曲:在激励中前进 尾声:致谢辞 试读章节 大多时候我们感觉彼此隔绝:我们把自己称为“个体”,我们知道甚至是我们之间的不同意见都可以证明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但是,如果你发现你找到了知音,并发现你们二人在其他人“永远不能真正理解”的细节上达成共识——或者当你的身体可以和另一个人完美地舞动,没有笨拙的摸索,两个身体看起来像是跟着同样的节奏同时轻快地舞动摇摆时,情况就不同了。 这时,我们欣喜地发现我们找到了一个“绝配”,一个“灵魂的伴侣”,一个“双胞胎”,真是天助我也。 在这一章中,我将大胆设想,这种一体性的感觉——不是那种前后紧接、步伐一致的严格意义上的一体性——而是跳舞时的那种一体性,这在音乐创作中至关重要。当一个二重奏或小型乐队或管弦乐队无意中发现了这种音乐的舞蹈,像一个整体一样舞蹈,这种一体性就会传达给观众,整个音乐厅的每一个个体都会愉快地加入到这个整体的舞蹈中。 独奏家、室内音乐家、爵士音乐家和交响乐团经常需要进行无声的交流——我所说的不仅仅是音符上的交流。一个独奏家如何在完成一个华彩乐段后,天衣无缝地加入到整个乐团的演奏中去?整个乐团又是如何在突然转变节奏时依然能完美地融合于一体?爵士音乐家们要在即兴创作的时候进行自发的交流,这样,两个同时在思考新音乐构想的人才会想法一致。指挥和乐团的演奏家要把作曲者的思想和感情连贯起来,同时要清晰明了地传达给观众——尽管那些思想感情相互交织,但二者却都没有用语言表达出来。这一切思想和感情的表达要依靠上百个吹拉弹奏几十种各不相同乐器的音乐家用音乐和谐完美地表达出来,这些乐器的制作材料有乌檀、象牙、羊肠线、毛、铁、铜、黄铜,以及紧绷的动物皮毛,五花八门,不一而足! 不仅音乐家要如此交流——还有如许众多的人也都必须如此!如果外科医生、护士和医疗技术人员在抢救的紧张时刻没有执行他们之间复杂的编排,那么世界上的手术室就远不能如此高效地应对心脏衰竭和钝器创伤。对音乐的比喻似乎相当贴切:我们可以说他们按照同一个舞蹈编排在跳舞,跟着一个相同的韵律舞动,相互间配合默契。 当指挥家伦纳德·伯恩斯坦登台的时候,他的指挥棒仿佛通了电一般,具有魔力,他可以用极微小的动作点燃整个乐团的激情。爵士低音提琴手雷·布朗在演奏三重奏时创造出的音乐节奏像磁石般把他的同僚和观众都一并吸入了其中。马友友在演奏大提琴时像是对观众施了催眠魔法——当他和钢琴伴奏者或其他音乐家合作时,他们俩看起来仿佛奇迹般地融合成了一体,像两个一模一样的人在演奏。 这简直不可思议,它超乎巧合,几乎达到了超自然的地步:这时,每一位独一无二的音乐家都融合成一个完美的同步整体,仿佛每个人都成了一个更大的主体的一部分。音乐本身似乎也有了节拍,它正在他们之间无声地传递。他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是什么黏合剂把上百个艺术家的声音和指挥无声的动作结合在一起,变成一种感人肺腑的交流? 简而言之,技艺高超的音乐家具有“天赋异禀”,他们之所以能以此种非凡的方式演奏,只是因为他们习得的一种技能——但这种解释就像说鸦片会引起昏睡感是因为这种毒品中含有“安眠的天性”一般;这种说法只是说出了我们所谈论的效果,却没有告诉我们任何新的信息。有些人说杰出的指挥家能以这种方式交流是因为他们有感召力——但此种解释与前一种又有何不同呢?另一方面,那些倾向于更世俗的解释的人耸了耸肩膀说,这不过是自律、勤学苦练和精心排练带来的必然结果。 说也奇怪,这种多个个体融合成一个整体的现象还有更多复杂的说法,我们把这种一体性的伟大时刻叫做“至高无上”的时刻。比如马丁·路德·金鼓动人心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以及它的起源——那节奏抑扬顿挫的黑人福音讲道。著名心理学家卡尔·荣格用“共时性”一词来形容看似巧合的事情,由被他称为“非因果性的原则”联结在一起——该原则是指因果法则之外的原则!而源自人类宗教传统的词汇,如“启示”“心灵”“气”以及“普拉纳”等也多少给了我们一些启示,当人们联结在一起或融合到相互之间的交流中时,牵涉到的事情既可以是像投身更高目标一般崇高,也可以是像感知自己的呼吸一般简单。 但是,在我看来,有一个词比其他任何词都能更好地揭示出杰出的艺术家成功地进行这种非言语的交流时发生的情况,这个词就是:同步性。 P14-16 序言 此刻,艾萨克·斯特恩正在打电话,他将要和底特律交响乐团一道演奏布鲁赫小提琴协奏曲。其时是1997年秋,这位举世闻名的小提琴演奏家已是七十七岁高龄。毋庸讳言,和他的鼎盛时期相比,他那曾经无可挑剔的小提琴演奏技艺,那纯正的音质和音准都已严重退化了。但凭着深厚的感情和超群的才智,斯特恩的表演仍能技惊四座,足以让许多风靡演出现场的神童们,以及那些可轻而易举弹奏整部标准作品而不会犯任何错——却不会作曲的狂妄小子们相形见绌。 我问斯特恩,他是如何做到的?无情的岁月剥夺了他勤修苦练、来之不易的娴熟技巧和体力,甚至他的专注力也大不如从前,何以他还能保持超群的艺术造诣?有时像小猫一样可爱,有时却像只臭脾气的猎狗一样粗暴的斯特恩停顿了片刻答道,“我现在的表演当然跟以前不能同日而语,”他声音低沉,如滚雷般轰鸣,“但这不是问题的关键。秘诀在于我知道如何将自己所能尽情地发挥出来。”接着他的声音变得柔和了,似乎要与我分享一个秘密似的,“技艺并不等同于音乐,”他接着说,“真正的音乐跳动在一个音符转入另一个音符间的千分之一秒之中;如何从一个音符跳到另一个音符——这才是音乐的真正所在。” 你无须告诉巴里‘格林什么是音乐的本质以及音乐家的灵魂就在音符之间跳动,这实属多此一举,因为这正是《内心的天籁——通往音乐艺术的十条途径》这本书的主旨,即:探究音乐的精髓,并帮助音乐家发掘并表达他们心灵和灵魂中的创造性和独特的个性。虽然格林这本书是特别为音乐表演家所写,但任何一个酷爱音乐的人——从交响乐团捐助人到乐评人——都会发现本书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往音乐创作艺术引人人胜且又发人深省的窗口。 值得注意的是,格林在这本书里探索的是一个以前无人涉足的领域。以如何掌握一门乐曲技术为主题的书籍已汗牛充栋,这类书确能帮助音乐家更迅速、更响亮、更完美地演奏音乐。另有不计其数的书是专门介绍知名音乐家的传略,调查他们生活细节,介绍他们蜚声海内外的影响力、他们的演奏风格以及他们录制的唱片的。尽管人们常常会在口头上提及音乐技术之外存在着一个既神秘又神奇的领域,但鲜有作家用深入浅出的方式来帮助我们看清,是何等品质使得诸如约夏·贝尔、弗雷德里卡·冯·斯塔德,还有鲍比·麦克菲林这样真正杰出的音乐家鹤立鸡群、出类拔萃的;是何等品质使得他们将一群野心勃勃的音乐家甩在了身后。 格林相信,杰出和优秀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他在书中侃侃而谈,态度慷慨大度、善意满溢。格林的上一本著作——(《你的音乐潜能》已成为了该领域的一个标准范本,并成为了许多音乐院校的必读书目。该书能帮助每一个音乐家与自己内心中的艾萨克·斯特恩进行交流。格林曾经是辛辛那提交响乐团的低音提琴首席,他同时也担任着独奏家、老师、讲习班教师以及管理者等角色。他在这一行工作长达三十载。而且,与他的同僚不同,格林一直保持着开放的思维,时刻留意那些有助于创作出杰出音乐的天赋品质。换言之,《内心的天籁》一书只可能是出自一位业内人士之手,并且他需对音乐具有非凡的洞察力。 这一观点放之四海而皆准,在本书中随处可见——从格林所强调的主旨、他所采访的音乐家、所提出的问题,到他建议的实用性要旨,所有这一切无不验证了这一观点。正是借助他提出的实用性要旨,他用令人愉快的方式将他所吸收的哲学思想和学识整理成了音乐家们可以在练习室里信手拈来的日常策略和方法。只有业内人士方能发现这些通往艺术性必备的素质——交流、勇气、自律、乐趣、激情、忍耐、专注、自信、自我和谦卑以及创造性。也只有一位业内人士才能通过将这些概念与最能体现这些精神的各种乐器演奏者联系起来,来阐明这些概念。圆号和打击乐器演奏者需要具备勇气;自律与木管乐器声部演奏者如影随行;激情赋予大提琴手以生命;创造性是作曲家和即兴音乐家的灵魂,如此等等,依次类推。这种观点独到而有见地,在不同的层面上都能赢得读者共鸣,同时这一另辟蹊径的见解也妙趣横生。因此,当得知格林是沉浸于音乐的乐趣和欢乐的海洋中弹奏自己的乐器——低音提琴时,人们也就感到不足为奇了。 聆听包罗万象的音乐家给我们的谆谆教诲令人振奋,这其中包括独奏演奏家、管弦乐音乐家、指挥家、古典乐演奏者、爵士乐表演者,甚至还包括乐团管理者。他们都有故事要讲述,有知识要分享,有真理要阐明。这本书把我们带入了诸如约夏-贝尔、戴夫·布鲁贝克、克里斯托弗-帕肯宁、梅纳海姆·普莱斯勒、弗雷德里卡·冯·斯塔德、鲍比·麦克菲林、冈瑟·舒勒、艾佛琳’葛兰妮、弗烈德·赫许,还有许多其他著名音乐家的思维世界中。而这本书的魅力之一就在于:它还介绍了许多在管弦乐界里公认的英雄人物,但他们却并不为大家所熟识。芝加哥交响乐团的传奇人物——圆号首席戴尔·克利文吉尔讲述了一段自己的神奇经历,他在卡内基音乐厅进行了一次非常糟糕的彩排后,没有知难而退,而是迎难而上,在演奏会上一举拿下了拉威尔的G大调钢琴协奏曲中超难的圆号演奏部分,故事跌宕起伏、峰回路转,令人拍案叫绝。再举个例子,波士顿交响乐团的小号首席查尔斯·施吕特给读者提出了明智的建议,他教导音乐家如何在试音时遭到严厉批评的情况下去关注当下,降压,并增加自信:“当下是没有焦虑的。焦虑要么属于过去——为方才的演奏中的不足懊悔不已;要么属于未来,为即将到来的演奏忧心忡忡。但对于这二者我们都无能为力!因此,表演的时候,不要对自己评头论足,或是妄下断言。” 本书的每一页都闪烁着睿智的格言警句,读者很快就会发现自己用笔在许多自己最喜欢的句子下面画了下划线,自己将越来越多的书页页脚折了起来。下面,我挑选的几个精彩妙句,让读者先睹为快: “从练中学,练你所学。”(巴里·格林) “我们要有正确的认识;没有人会因为我们漏掉了一个音符而死去。”(圆号手艾瑞克·鲁斯克) “如果不把自己融入到一种音乐风格中去,你就只是在弹奏音符而已。”(大提琴手丹尼尔·罗特米勒) 但对我来说,整本书最闪亮的珍珠则是爵士钢琴家弗烈德·赫许的一篇文章,他是一位真正的键盘上的诗人,在该篇文章中他论述了创造力和自发性的问题。他解释说:有时在练习的时候,他完全成了自己潜意识的奴隶,让自己的双手自发地在键盘上漫游。“我不思考,”赫许说,“思考是敌人……毕加索说过,如果你想要创造艺术,你就要扰乱一切。你要花时间去试验。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杰出的艺术家,你就不能被是否完美的问题所钳制。你要冒冒险——总有一些冒险是不会失败的……有时在即兴创作时,我会突破一个非常难的关口。经年累月,我已经学会说,‘唔,这很有意思。我要试试看这样做会出现什么结果。”’ 我喜欢这篇文章是因为它表达了多层意思。一方面,它传达出了爵士即兴创作的真谛:没有错误这一说法,只有错过的机会。但从更深的意义上讲,赫许几乎总结出了《内心的天籁》这本书的最深刻的主旨,即:到最后,我们要停止思考音乐,而应该真正去创作音乐。这让人望而却步,因为演奏中总是存在着失败的可能性;但正如赫许所言——格林也在整本书中不断强调——我们必须迈出这一步,要敢于去创作音乐,让对失败的恐惧见鬼去吧。音乐——实际上也包括所有的艺术——都重在过程而不在于是否完美。或者换而言之,在杰出的艺术中,过程和结局同样重要。 在《内心的天籁》这本书中,格林找到了一些宝贵的工具——勇气、自律、激情、谦卑等——它们是将音乐家武装到牙齿,帮助他们轻松上阵的必备武器。正如艾萨克·斯特恩所言,使用这些工具,音乐家便可以在音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当你不忌风险,架起这座桥梁时,有趣的事情便发生了。你不仅会找到音乐,也许还会找到真正的自我。 书评(媒体评论) 通过引导我们向同时代最伟大的演奏家学习,巴里·格林在书中提出了一个与传统观点相左的论点。这本书给我们注入了全新的视野和无尽的潜力。使我们能更好地聆听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并从中汲取音乐营养。 ——唐·坎贝尔(音乐家,《莫扎特效应》一书的作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