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神秘文化中,“奇门遁甲”可以说是最为“神秘”的一种。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奇门遁甲一直被历代作为“帝王之术”而长期秘藏,并被赋予浓厚的神话色彩。
《奇门遁甲探秘》运用客观的、历史的科学观点和方法,对“奇门遁甲”进行探秘和剖析,无论从理论或实践上来说,显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紫竹公的这本书旨在运用科学的,即客观的、历史的观点,在尽量原原本本地介绍“奇门遁甲”各种理论依据及其演局、布局和推演过程的基础上,力求客观地、历史地揭示“奇门遁甲”术的产生和发展,及其被“神秘化”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解析其各种理论依据,以及布局、演局及其推演过程等等中的真理与谬误、科学与迷信、精华与糟粕等等。
紫竹公编著的《奇门遁甲探秘》旨在运用科学的,即客观的、历史的观点,在尽量原原本本地介绍“奇门遁甲”各种理论依据及其演局、布局和推演过程的基础上,力求客观地、历史地揭示“奇门遁甲”术的产生和发展,及其被“神秘化”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解析其各种理论依据,以及布局、演局及其推演过程等等中的真理与谬误、科学与迷信、精华与糟粕等等,并得出结论而启示人们:世界上的任何学术文化,都处于不断发展着的历史流变之中。
《奇门遁甲探秘》运用客观的、历史的科学观点和方法,对“奇门遁甲”进行探秘和剖析,无论从理论或实践上来说,显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奇门遁甲》迄今比较完整的版本,见于清代《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第七百零三卷术数部汇考十七章至二十八章,以及《钦定四库全书》子部七术数类六。它们均载有明代程道生所撰《遁甲演义》一至四卷。
《古今图书集成》系清代康熙时期编纂的一部巨型类书,共分历象、方舆、明抡、博物、理学、经济六编,成书六千一百零九部,全为手抄本,只有正副两部。而《四库全书》则是清代乾隆时期编修的一部巨型百科全书,分经、史、子、集四个库,收书三千四百七十种,共三四万本。由学富五车的大学者纪晓岚任总纂官,著名学者戴震、姚鼐、翁方纲等共三百六十人担任编修。亦为手抄本,前后只抄了七部。
至于《奇门遁甲》之成书时间和作者,以前的大多数相关书籍,均认为源于黄帝战蚩尤之时的一个传说。
相传蚩尤作乱,黄帝征战,在涿鹿大战多年,由于伐而无功,战而不克,黄帝寝食难安。忽然有一夜,黄帝梦见九天玄女派人传授《遁甲阴符经》。黄帝醒后,便命军师风后将其整理成文字,研习运用,演成一千零八十局的“遁甲术”,并凭借其术,打败了蚩尤。
据说此后怕这部神秘莫测的“天书”流于匪寇之手,祸害众生,遂被高人隐藏。但被周初的姜子牙得之,苦研精修,加以改造,将风后的一千零八十局缩减为七十二局,帮周文王父子伐纣灭商,开创延续八百年的周朝之基业。汉代张良也得到此书,进一步改造、压缩为一十八局,使八门、八神、九宫、九星、三奇、六仪等飞排自如,人与天、地相呼应,千变万化,似若神明,并据此辅佐刘邦取得天下,认为此术不可传世,故临终前缝藏于枕中,想绝后于世,不料被后人演出了盗墓取书之一幕,又流传于世。三国时代,诸葛亮得此书于龙门石窟,隐居南阳,精读熟谙,后辅佐刘备,得蜀国之地。以后又失传多年,被刘伯温得而精研,又帮助朱元璋建立了大明。自此以后,《奇门遁甲》被视为神秘的“宝书”,道破天机的“天书”,夺天造地的“禁书”,玄而又玄的“奇书”。
类似的传说很多。
传说毕竟不能作为信史,更不能作为研究的真凭实据。
尤其是根据迄今所发现的古代文字资料看,多是商代的甲骨文,夏代的都很少,那么早于夏代数百年的黄帝时代,即使有文字,也一定很简单,所以,关于九天玄女派人向黄帝传授《遁甲阴符经》,黄帝让风后据此整理成文字一说,难于让人信服。
而据相关史料记载,在周秦时期,《奇门遁甲》叫《阴符》、《阴符经》,或《黄帝阴符经》。
《汉书·艺文志》载有《风鼓六甲》、《风后孤虚》和《太乙阴阳二十三卷》,可见汉代已有“六甲”之说。范□(398—445年)所撰《后汉书·方术传序》称:“又有风角、遁甲、七政……之术。”并加注:。“遁甲,推六甲之阴而隐遁也。”据此推断,汉代当有“遁甲”之说了。又,汉代郑玄(127—200年)注《易纬·乾凿度》,以十干中的“乙、丙、丁”为三奇,以八卦变相“休、生、伤、杜、景、死、惊、开”为八门,合称“奇门”。因三奇和六仪置于九宫,而“六甲”则隐于“戊己庚辛壬癸”六仪之中。“甲”在十干中最为尊贵却不显露,不占宫,故称“遁甲”。
据此推断,“奇门”在汉代已经应用了。
“六甲”、“遁甲”、“奇门”在汉魏时期通常混用,到晋代和南北朝时期,才常用“遁甲”、“奇门”,或“奇门遁甲”,并趋于兴盛。
《隋书·经籍志》所载相关书籍较多(参见后文《奇门遁甲》考辨一节),但大多亡佚。《唐史·艺文志》也载有一些,流传至今的也很少。至宋代,伴随占卜之风盛行,《奇门遁甲》之书更多涌现,但内容不尽相同,而比较系统地介绍奇门遁甲的书,有宋仁宗亲自作序、由司’天正杨维德等编撰的《遁甲玉函符应经》。此后,明代程道生所撰的《遁甲演义》较之更为系统和详细,并将《烟波钓叟赋》、《黄帝阴符经》以及许多要诀等等均收入其中,可谓迄今所见之集大成的、最完整的《奇门遁甲》著作。
但是,据清代康熙时期所编撰的《四库总目提要》称:“考《汉志》所列惟风后六甲,风后孤虚而已,于奇遁尚无明文。至梁间文帝乐府,始有三门应遁甲语,《陈书·武帝纪》,遁甲全名遂见于史,则其学殆盛于南北朝。”此说与汉代郑玄注《易纬·乾凿度》,以及范哗《后汉书·方术传序》相抵牾,其中的真伪、是非,尚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不过,到清末光绪时期又有《奇门遁甲元灵经》问世,是继明代程道生之后又一部比较系统的奇门遁甲著作。
所以,《奇门遁甲》一书产生的具体年代,迄今还难于厘定。一般认为,《奇门遁甲》成书的上限,当在《周易》成书之后,而其下限则在汉末,或魏晋及南北朝时期。
“奇门遁甲”术产生以来,一直在极少数人中间秘密流传。所以,其成书时间与在社会上公开流传的时间,两者并不一致。也就是说,奇门遁甲何时成书,是一回事,而它何时流向民间,则是另一回事。
关于《奇门遁甲》的成书时间,现在还说不清,而关于奇门遁甲之流向民间,则一般认为与东晋的道教理论宣传家葛洪(284__364年)有关。说葛洪出于鼓动信道者人山学道之目的,首先将《奇门遁甲》以“书”的形式公布于世,之后,在南北朝至隋代形成了“奇门遁甲”的鼎盛时代。南宋以后,奇门遁甲便衰落下来。虽然从南北朝起各代都刊印了一些奇门遁甲的书籍,但“书”与“术”的差别很大,而实际掌握和研究奇门遁甲术的人也很少。P4-6
在中国的神秘文化中,“奇门遁甲”可以说是最为“神秘”的一种。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奇门遁甲一直被历代作为“帝王之术”而长期秘藏,并被赋予浓厚的神话色彩。
传说古代“神机妙算”的高士,如“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未出茅庐即谋定天下三分”且“能掐会算”的诸葛亮,以及“未卜先知”并“辅佐朱元璋建立大明的刘伯温”等等,个个都精通奇门遁甲,并借此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导演了一幕幕惊天动地、威武雄壮的战剧。
这些传说,真真假假,扑朔迷离,流传到民间后,更难免添枝加叶,以讹传讹,越传越奇,再经过江湖术士的刻意附会、点缀,就越发使得“奇门遁甲”笼罩着浓厚的神秘光环。
越是神秘的东西,人们就越好奇;越是好奇的东西,就越由于摸不着头脑而越发被神秘化,从而就越离谱,越难于了解其本来面目。
所以,神秘文化之所以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越来越被神秘化,原因就在于此。
“奇门遁甲”所遭遇的就是这样的命运。
这是专制的帝王政治制度所铸就的特殊文化现象。
伴随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所促成的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潮,“奇门遁甲”重新被研究并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由于人们的动机和素质等等的不同,再加上“奇门遁甲”本身就含有精华和糟粕,且版本众多,鱼龙混杂,致使人们对“奇门遁甲”的解释和运用,自然也就千差万别,乃至大相径庭了。尤其是将“奇门遁甲”贴上各种时髦标签,打着“科学预{贝0”的招牌而招摇撞骗者,更比比皆是,随处可见,造成相当广泛的不良影响。
本书旨在运用科学的,即客观的、历史的观点,在尽量原原本本地介绍“奇门遁甲”各种理论依据及其演局、布局和推演过程的基础上,力求客观地、历史地揭示“奇门遁甲”术的产生和发展,及其被“神秘化”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解析其各种理论依据,以及布局、演局及其推演过程等等中的真理与谬误、科学与迷信、精华与糟粕等等,并得出结论而启示人们:
世界上的任何学术文化,都处于不断发展着的历史流变之中。这个流变中的每一阶段,每代人、每个人所能做的,不过是其中的“一浪”或“一滴”。“浪”或“滴”总是有限的,而“流”则是无限的。没有“浪”或“滴”固然就没有“流”,但有限的“浪”或“滴”与无限的“流”相比,永远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即使最亮丽的“浪”或“滴”,也不过是滔滔洪流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或水滴而已。
同任何人类思想文化的成果一样,“奇门遁甲”是历史的产物,故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烙印:既蕴涵着一定时代思想文化之精华,具有合理成分,又积淀着一定时代思想文化之糟粕,具有局限性。由此就决定了它所必然存在的“是”与“非”。无论夸大哪一方面,都失之于客观、全面。
只有用这样的态度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挖掘、分析奇门遁甲术及相关著作和理论中的精华,估价它们在中国学术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使之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只有用这样的态度实事求是地辨别、剔除它们的糟粕,看到并消除它们的负面影响,才能使之不再对科学文化和人们的生活造成不利的影响。
在良莠混杂,尤其是将“奇门遁甲”贴上各种时髦标签,打着“科学预测”的幌子以散播迷信、招摇撞骗,而一般民众又很容易被蒙骗的时下,本书运用客观的、历史的科学观点和方法,对“奇门遁甲”进行探秘和剖析,无论从理论或实践上来说,显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