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学生创新阅读编委会编写的《2010-2011年名家散文排行榜》精选了2010-2011年度迟子建、阿来、余光中、贾平凹、北岛、韩少功、苏童、周国平等诸多文化名人最具代表性的值得中学生阅读的散文作品39篇。这些作品是关注来自心灵的、诗意的、有深刻哲理或者生活感悟的佳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2010-2011年名家散文排行榜/中学生创新阅读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中学生创新阅读编委会 |
出版社 | 重庆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由中学生创新阅读编委会编写的《2010-2011年名家散文排行榜》精选了2010-2011年度迟子建、阿来、余光中、贾平凹、北岛、韩少功、苏童、周国平等诸多文化名人最具代表性的值得中学生阅读的散文作品39篇。这些作品是关注来自心灵的、诗意的、有深刻哲理或者生活感悟的佳作。 内容推荐 大陆名家、港台精英、青春写手同台竞逐,展现2010-2011年华语文学年度盛宴。 《中学生创新阅读》精选王蒙、铁凝、贾平凹、周国平、莫言、苏童、张承志、韩寒、易中天等年度佳作,零距离解读可触可摸的文学中国,彰显文字之美,体味人生百态。 《中学生创新阅读》由中国一线作家、诗人担纲编委,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读者》杂志原创版联袂推荐。 本书是《中学生创新阅读》系列丛书之《2010-2011年名家散文排行榜》,收录名家散文39篇,作者有曹文轩、苏童、周国平、韩少功、翟永明、张承志等。 《2010-2011年名家散文排行榜》由中学生创新阅读编委会编写。 目录 特别推荐 201O-2011年度散文排行榜 落红萧萧为哪般/迟子建 行走阿勒泰/李娟 月光里的贼/刘亮程 德格:湖山之间,故事流传/阿来 大地深处/于坚 时医/张大春 诚实与善思/史铁生 失帽记/余光中 写给母亲/贾平凹 父亲/北岛 特别关注 2010一2011年度散文上榜佳作 千字文·文字是肉做的 夕颜/项丽敏 你看出了一只狗的寒冷/韩少功 少年愁/刘以林 乡村·被我用弯的闪电才可以叫做月光 乡村黎明/王克楠 暖暖的山坡/微紫 我们的村庄/王佩 流年·纸上的建筑 水边的文字屋/曹文轩 阳光下有禅机的微笑/葛水平 小忧伤·热的温的凉的 牛的愤怒/川美 世界上最荒凉的动物园/苏童 记忆·雨滴的神经末稍 一段几近遗忘的经历/阮殿文 消失/肖欣楠 出神·风送来了花香,也送了明亮 风/金所军 家园/周亚 关注·心疼天空也心疼大地 凡生命尽子收容/张承志 戈壁来的呼唤一一致彭加木/刘克襄 生灵们·大的小的不大也不小的 温暖的约定/周国平 站立的马/韩东 传真·一个人和一群人 不忍逼视的细节/耿立 经历·一个是火车,另一个是汽车 在K9064上/何立伟 验车记/徐坤 走笔·外国的月亮 误读的力量/翟永明 日本的挖红薯运动/萨苏 第二性·她传奇 秋瑾:革命者的孤独/蒋勋 超女西施/大卫 趣味·有意思的人有意思的事 丘吉尔的机智和幽默/王开林 那些老头们/白岩松 演讲录·感知中国感谢相貌感恩成功 在法兰克福“感知中国”论坛上的演讲/莫言 相貌与成功的关系/俞敏洪 后记 试读章节 落红萧萧为哪般 迟子建 萧红出生时,呼兰河水是清的。月亮喜欢把垂下的长发,轻轻浸在河里,洗濯它一路走来惹上的尘埃。于是我们在萧红的作品中,看到了呼兰河上摇曳的月光。那样的月光即使沉重,也带着股芬芳之气。萧红在香港辞世时,呼兰河水仍是清的。由于被日军占领,香港市面上骨灰盒紧缺,端木蕻良不得不去一家古玩店,买了一对素雅的花瓶,替代骨灰盒。这个无奈之举,在我看来,是冥冥之中萧红的暗中诉求。因为萧红是一朵盛开了半世的玫瑰,她的灵骨是花泥,回归花瓶,适得其所。 香港沦陷,为安全计,端木蕻良将萧红的骨灰分装在两只花瓶中,一只埋在浅水湾,如戴望舒所言,卧听着“海涛闲话”:另一只埋在战时临时医院,也就是如今的圣士提反女子中学的一棵树下,仰看着花开花落。 我三月来到香港大学做驻校作家时,北国还是一片苍茫。看惯了白雪,陡然间满目绿色,还有点不适应。我用晚饭后漫长的散步,来融入异乡的春天。 从我暂住的寓所,向南行五六分钟吧,可看到一个小山坡。来港后的次日黄昏,我无意中散步到此,见到围栏上悬挂的金字匾额是“圣士提反女子中学”时,心下一惊,难道这就是萧红另一半骨灰的埋葬地?难道不期然间,我已与她相逢? 我没有猜错,萧红就在那里。 萧红1911年出生在呼兰河畔,旧中国的苦难和她个人情感生活的波折,让她饱尝艰辛,一生颠沛流离,可她的笔却始终饱蘸深情,气贯长虹。萧红留下了两部传世之作《生死场》和《呼兰河传》,前者由鲁迅先生作序,后者则是茅盾先生作序。而《生死场》的原名叫《麦场》,标题亦是胡风先生为其改的。可以说,萧红踏上文坛,与这些泰斗级人物的提携和激赏是分不开的。不过,萧红本来就是一片广袤而葳蕤的原野,只需那么一点点光,一点点清风,就可以把她照亮,就可以把她满腹的清香吹拂出来。 萧红在情感生活上既幸运又不幸。幸运的是爱慕她的人很多,她也曾有过欢欣和愉悦:不幸的是真正疼她的人很少。她两度生产,第一个因无力抚养,生下后就送了人;而在武汉的白朗家生下第二个孩子时,萧红身边,却没有相伴的爱人,孩子出生不久即夭折。婚姻和生育,于别人是甜蜜和幸福,可对萧红来说,却总是痛苦和悲凉!难怪她的作品,总有一缕摆不脱的忧伤。 萧红与萧军在东北相恋,在西安分手。他们的分手,使萧红一度心灰意冷,她远赴日本疗伤。那期间,她的作品并不多,有影响的,应该是短篇小说《牛车上》。赴日期间,鲁迅先生病逝,这使内心灰暗的她,更失去了一份光明。萧红才情的爆发,恰恰是她在香港的时候,那也是她生命中的最后岁月。《呼兰河传》无疑是萧红的绝唱,茅盾先生称它为“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可谓一语语中。她用这部小说,把故园中春时的花朵和蝴蝶,夏时的火烧云和虫鸣,秋时的月光和寒霜,冬时的飞雪和麻雀,连同那些苦难辛酸而又不乏优美清丽的人间故事,用一根精巧的绣花针,疏朗有致地绣在一起,为中国现代文学打造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后花园”,生机盎然,经久不衰。 萧军、端木蕻良和骆宾基,这几个与萧红的情感生活紧密相连的男人,在萧红故去后,彼此责备。萧红身处绝境,一盏灯即将耗掉灯油之际,竟天真地幻想着尚武的萧军,能够天外来客一样飞到香港,让她脱离苦海。萧红临终前写下的“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可以说是她对自己凄凉遭遇的血泪控诉!事实是,萧红去了,但她的作品留下来了,她用作品获得了永恒的青春! 我想起了多年以前,追逐着萧红足迹的美国著名汉学家葛浩文先生,对我讲起他当面指责端木蕻良辜负了萧红时,端木突然痛哭失声。我想无论是葛浩文还是我们这些萧红的读者,听到这样的哭声,都会报之以同情和理解。毕竟,那一代人的情感纠葛,爱与痛,欢欣与悲苦,只有他们自己最清楚。端木蕻良能够在风烛残年写作《曹雪芹》,也许与萧红的那句遗言不无关系:“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而且,按照端木蕻良的遗嘱,他的另一半骨灰,由夫人钟耀群带到了香港,埋葬在圣士提反女校的树丛中,默默地陪伴着萧红。只是岁月沧桑,萧红那一手不灵骨的确切埋葬地,没人说得清了。只知道她还在那个园子里,在花间树下,在落潮声里。 萧红在浅水湾的墓,已经迁移到广州银河公墓,而她在呼兰河畔的墓,埋的不过是端木蕻良珍存下来的她的一缕青丝而已。一个人的青丝,若附着在人体之上,岁月的霜雪和枯竭的心血,会将它逐渐染白;而脱离了人体的青丝,不管经历怎样的凄风苦雨,依然会像婴孩的眼睛一样,乌黑闪亮。 圣士提反女子中学规模不大,但历史悠久,据说范徐丽泰和吴君如就毕业自这里。它管理极严,平素总是大门紧锁。有一天放学时分,趁学生们出来的一瞬,我混进门里。然而一进去,就被眼尖的门房发现,将我拦住。我向她申明来意,她和善地告诉我,萧红的灵骨确实在园内,只是具体方位他们也不知道。如果我想进园凭吊,需要与校方沟通。她取来一张便条,把联系人的电话给了我。我怅惘地出园的一瞬,忽闻一阵琴声。循声而望,那座古朴的米黄色小楼的二层,正有一位梳短发的女孩,倾着身子,动情地拉着小提琴。窗里的琴声和窗外的鸟呜呼应着,让我分不清鸟鸣是因琴声而起呢,还是琴声因鸟鸣才如泣如诉。 我没有拨那个电话。在我想来,既然萧红就在园内,我可以在与她一栏之隔的城西公园与她默然相望。圣士提反,是首位为基督教殉难的教徒,他是被异教徒用石块砸死的。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女校,有一股说不出的悲壮,更有一股说不出的圣洁。其实萧红也是一个虔诚的教徒,只不过她信奉的教是文学,并且也是为它而殉难。她在文学史上的光华,与圣士提反在基督教历史上的光华一样,永远不会泯灭。 清明节的那天,香港烟雨蒙蒙。黄昏时分,我启开一瓶红酒,提着它去圣士提反女子中学,祭奠萧红。我本想带一束鲜花的,可萧红在园内四季有鲜花可赏,那红的扶桑和石榴,紫色的三角梅和白色的百合,都在如火如荼地盛开着。萧红是黑龙江人,那里的严寒和长夜,使她跟当地人一样,喜欢饮酒吸烟。我多想撒一瓶呼兰河畔生产的白酒给她呀,可是遍寻附近的超市,没有买到故乡的酒。我只能以我偏爱的红酒来代替了。 复活节连着清明,香港的市民都在休长假,圣士提反女校静悄悄的。我在列堤顿道,隔着栏杆,搜寻园内可以撒酒的树。校园里的矮株植物,有叶片黄绿相间的蒲葵,有油绿的鱼尾葵,还有刚打了骨朵的米子兰。我把它们轻轻掠过,因为它们显然年轻,而萧红已经去世68年了。最终,我选择了两棵大树,它们看上去年过百岁,而且与栏杆相距半米,适合我撒酒。一株是高大的石榴树,一棵则是冠盖入云、枝干道劲的榕树。铁栏杆的缝隙,刚好容我伸进手臂。我举着红酒,慢慢将它送进去,默念着萧红的名字,一半撒在石榴树下,另一半撒在树身如水泥浇筑的大榕树下。红酒渐渐流向树根,渗透到泥土之中。它留下的妖娆的暗红的湿痕,仿佛月亮中桂树的影子,隐隐约约,迷迷离离。 撒完红酒,我来到圣士提反女校旁的城西公园。一双黑色的有金黄斑点的蝴蝶,在棕榈树间相互追逐,它们看上去是那么的快乐:而六角亭下的石凳上,坐着一个肤色黝黑的女孩,她举着小镜子,静静地涂着口红。也许,她正要赶赴一场重要的约会。如今的香港,再不像萧红所在之时那般的碧海蓝天了,从我居所望见的维多利亚港和它背后的远山,十有七八是被浓重的烟霭笼罩着。大海这只明净的眼,仿佛患上了白内障。而圣士提反女校周围,亦被幢幢高楼挤压着。萧红安息之处,也就成了繁华喧闹都市中深藏的一块碧玉。不过,这里还是有她喜欢的蝴蝶,有花朵,有不知名的鸟儿来夜夜歌唱。作为黑龙江人,我们一直热切盼望着能把萧红在广州的墓,迁回故乡,可是如今的呼兰河几近干涸,再无清澈可言,你看不到水面的好月光,更看不到放河灯的情景了。我想萧红一生历经风寒,她的灵骨能留在温暖之地,落地生根,于花城看花,在香港与拉琴的女生和涂红唇的少女为邻,也是幸事。更何况,萧红临终有言,她最想埋葬在鲁迅先生的身旁。 走出城西公园,我踏上了圣士提反女校外的另一条路——柏道。暮色渐深,清明离我们也就越来越远了。走着走着,我忽然感觉头顶被什么轻抚了一下,跟着,一样东西飘落在地。原来从女校花园栏杆顶端自由伸出的扶桑枝条,送下来一朵扶桑花。没有风,也没有鸟的蹬踏,但看那朵艳红的扶桑,正在盛时,没有理由凋零。我不知道,它为何而落。可是又何必探究一朵花垂落的缘由呢!我拾起那朵柔软而浓艳的扶桑,带回寓所,放在枕畔,和它一起做星星梦。 P2-5 后记 值此书出版之际,首先感谢诸位编委老师的辛勤付出,正是由于他(她)们的兢兢业业、精益求精,才使得这部书稿在最短的时间内,得以高质量地面世。同时,本书的专家指导委员会,在成书过程中,给予了很多中肯的意见与建议。我愿意在此郑重地提到这些钻石一般的名字,他们是: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邓友梅先生;当代诗坛泰斗、原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李瑛先生;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张炯先生;著名作家、金牌编剧、《康熙微服私访记》作者邹静之先生;著名作家、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雷抒雁先生;著名诗人、《人民文学》原主编韩作荣先生;著名作家、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主编杨匡满先生;著名诗人、《诗刊》执行主编李小雨女士;著名散文家、《十月》副主编周晓枫女士;著名杂文家、《人民日报》文艺版主编徐怀谦先生;著名散文家、《光明日报》文艺版主编韩小蕙女士;《杂文选刊》原执行主编、现《读书文摘》主编李君女士;著名诗人、北京电视台“第七日”制片人黄殿琴女士;作品多次入选人教版教材和地方教材的著名诗人、朦胧诗代表人物之一梁小斌先生;著名作家、《读者》杂志原创版主编张笑阳先生;著名作家、《语文报》社长兼总编辑蔡智敏先生…… 这套书的出版,亦得到了以下诸位方家的大力支持,他们或以锦绣文章,或以锦心绣口,为这套书增光添色,读这些温暖的名字,于我而言,如沐春风,他们是:周泽雄、刘齐、刘以林、胡弦、黑陶、庞余亮、王建军、谢君、李维宗、李智明、董献华、刘蕴慧、管强、魏鹏、陈恒礼、陈梅、王建如、郭明、王春囡、王海燕、卓玛、徐静、曾小青、谢丹、林子、梅桑榆、潘然、傅会敏、闫凌竹、苗茜、解渫、刘挽云、靳欣、吴荞、石蕾、陈梅、钟春燕、李锐、雷军美、王颖、张书迎、李智、魏杰、朱艳飞、朱波、李太美、辛泊平、惠海燕、曹敏、冯丽、韩雪、林云霞、董慧慧、张倩倩、吕布布、华依柳、王勇、管强、刘梅、林岭。 本书截至发稿时止,部分文章没联系上作者,如您大作被选入本书,请将您的信息反馈到daweil968@126.com,我们将按国家规定,第一时间办理稿费事宜。 如您看到喜欢的文章,或者有什么宝贵的意见与建议,请与dawei8899@hotmail.com联系,善待每一封来信,您的建议或推荐的美文,如被采纳,将会有满意的报酬。在此先谢谢。 期待您的飞鸿。 大卫在北京,祝您和您的家人喜乐、平安。 2010年12月25日圣诞节于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