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底大波澜,家国情怀一甲子。人间贤伉俪,文章乐趣两书生。
本书作者用近40万字细致动人的叙述加上100多幅清晰如生的旧照片,向我们介绍了高集、高汾这两位老报人丰富而坎坷的人生经历。拜读之时,许多熟悉的人事,许多远去故人的音容笑貌,勾起已被尘封的记忆。岁月悠悠,恍如梦寐,蓦然回首,思绪纷纭。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各具生花笔一枝--高集与高汾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张宝林 |
出版社 | 湖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笔底大波澜,家国情怀一甲子。人间贤伉俪,文章乐趣两书生。 本书作者用近40万字细致动人的叙述加上100多幅清晰如生的旧照片,向我们介绍了高集、高汾这两位老报人丰富而坎坷的人生经历。拜读之时,许多熟悉的人事,许多远去故人的音容笑貌,勾起已被尘封的记忆。岁月悠悠,恍如梦寐,蓦然回首,思绪纷纭。 内容推荐 这是一对新闻伉俪的传记。高汾和高集是一部现代史的亲历者和见证人。从1930年代后期、1940年代初期,这两位主人公便以新闻记者的身份活跃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前后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高汾曾在郭沫若、夏衍直接领导下工作;她多次接受周恩来的指示,和爱人高集一起,在国统区配合共产党进行抗战宣传:她采访过的政界、军界、文化界人物无数。 高集早年是大公报著名的左派记者,解放后主要从事国际报道,晚年又创办人民日报海外版。 他们的朋友,几乎都是文化界的风云人物:他们的人生曲折跌宕,极具戏剧性,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目录 关于传主 第一编 高汾 第一章 童年和少女时代 小城江阴 人丁不旺的高氏家族 艰苦的童年 澄翰和南菁 姑夫演了一出:“空城计” 偶像:阿哥高清岳 战火中的颠沛流离 第一个男朋友 躲过一场大劫 第二章 救亡日报岁月 革命引路人夏衍(上) 革命引路人夏衍(下) 兄长廖沫沙 她像一颗明亮的彗星 高灏的爱情悲剧 都是一帮“文化人” 大姐姐郁风 第一次见孙夫人和邓大姐 采访前线将军 五岁和七岁的“宣传员” 报社的宣传慰问活动 焦菊隐教她演戏 第三章 流亡生活 海上二日 和茅盾在香港避难 流弹下的迁移 从香港撤回内地 难忘阳台山 见证蒋经国的“赣南新政” 第二编 高集 第四章 从榆林到重庆 “榆林高氏” 初见姑父张季鸾 姑妈的奠仪 不安分的少年 “借读”西北联大 破例进了大公报 王芸生:张季鸾的接班人 亦师亦友的徐盈和子冈 第五章 初试啼声 第一次见“胡公” 上了“黑名单” 主编《学习生活》大公报获国际奖 一代宗师病逝 重走中国西北角 采访常德之战美国朋友谢伟思 第六章 “你就得呆在大公报” 想跟夏衍去上海 来去匆匆“旧政协” 追着周恩来采访 “较场口血案”的余波 台湾面面观 傅作义:想见高集,还见不着 一生难忘范长江 第三编 高汾与高集 第七章 何物“二流堂” 新民报的陈邓双杰 “二流堂主”唐瑜 传奇人物黄苗子 “神童”吴祖光 “各具生花笔一枝” 李普和沈容 “堂事”琐忆双双见到毛泽东 采访叶挺将军 重庆生活剪影 第八章 在白色恐怖下 “下关’惨案” 一个小小的误会 高集眼中的浦熙修 “你下一步怎么办?” 特务两次登门 “5·20”一次流产的报道 逃亡上海 大公报的夜班生活 偷听解放区广播 杨刚的神秘电话 第九章 解放了 大公报“新生” 总理邀请聚餐 毛泽东说她“空前绝后” 采访开国大典 “共产党员”申请入党 国际报道与杨刚逝世 一段最舒畅的日子 北京大动作:改造妓女 采访亚太和平大会 改造旧城的范例 倾听爱伦堡与聂鲁达 会见芭蕾舞大师乌兰诺娃 唯一的一次出国 写了一篇“小小说” 总理指座 第十章 “反右”前后 风雨骤来 胡乔木保了高集 违心的批判 自投罗网 没有离婚 丁聪的疑问:“你怎么也来了?” 这就是北大荒 养猪、出墙报、当伙夫 梦醒时分 第十一章 一个忙人半个病人 访问拉丁美洲 看莱蒙湖这面镜子 见了陶里亚蒂 差点得了“焦虑症” 又回文艺副刊 看地方戏 邓大姐接见 极左路线下的文艺界 第十二章 屈辱“文革” 大公报停刊 “劳改”奇闻 覆巢之下无完卵 骇人的“裴多菲俱乐部” 患难之交赵明洁、张遵修 为张铁生辩护 第十三章 重回编辑岗位 一次难忘的经历 获得“改正” 重回记者队伍 两次重要采访 与电影结缘 随笔丰收 与唐人的最后一面 她约稿从不碰钉子 又到西花厅 与反战同盟朋友的会见 第十四章 满目青山夕照明 筹办人民日报海外版 一个人的办事处 近水楼台 老将重出江湖 为文访友两相宜 “还我青春再逞能” 大学者的小文章 听徐迟讲科学 第十五章 安享晚年 夏衍的“暖寿”和冥寿 帮彭启一落实政策 记者站成立以后 高集走了 “马路俱乐部” “欣逢吉日先迎米” 尾声 附录一 北大荒纪实(日记1959~1960) 附录二 读高汾的《北大荒日记》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1949年7月12日,周恩来致信胡乔木: “定于今晚八时在中南海颐年堂约请新闻界下列友人聚餐,并答复几个问题,因我一直没有工夫见他们,而他们之间若干人已经多次要求见我,故拟作一次总解决,并请你参加,以便负责解决其具体问题。 朱启平、高汾、邓季惺、浦熙修、徐盈、彭子冈、储安平、萨空了、胡愈之、刘尊棋、宦乡。” 名单里的这11个人,朱启平,《大公报》记者,登上过密苏里舰,采访日军向盟军签署投降书,写过名篇《日落》。邓季惺,《新民报》的创始人之一,她和夫君陈铭德是中国报界的实业家。浦熙修,《新民报》的记者。徐盈、彭子冈夫妇,《大公报》的记者。储安平、萨空了、胡愈之、刘尊棋、宦乡,不仅是知名报刊的主编主笔,还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在这个名单里,无论年纪还是名气,高汾是最小的。但此时29岁的她,已有11年的新闻资历,而先前,在一些亲友的影响下,她小小的心灵早就向往着光明和进步了。 小城江阴 在富饶的长江三角洲腹地,有一个极具魅力的小城,这就是江阴。 江阴古称暨阳,2500年前已有文字记载。晋太康二年(281年)始置暨阳县。南梁绍泰元年(555年)废县置郡,因地处江南,故称江阴郡,是为江阴的由来。 史书上说,设县之初,街市已成。唐宋时成为国际航运的码头,常有高丽、日本商船云集在黄田港口。北宋王安石有诗日: 黄田港口水如天,万里风樯看贾船。 海外珠犀常入市,人间鱼鳖不论钱。 足见当时的商贸活动已颇具规模。明清两代街市进一步扩大,商店、茶馆、饭庄、客栈鳞次栉比,米豆、土布、南北货、竹木、国药等物品交易繁盛。 民国之初,江浙一带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江阴靠近黄金航道,得天独厚。全县有各类商号3500余家,从业人员31000人,同业公会发展到24个。到了民国23年,公路开通,电讯启用,银行开业,江阴的经济发展如虎添翼,终日舟车辐辏,小小县城成为长江中下游最繁忙的商品集散地之一。 江阴是吴文化的源头之一,人文荟萃,名人辈出。 这里是大旅游家徐霞客的故乡。明朝末年的徐霞客,分明是读书人的“异类”,他饱读诗书,却无意于求官问爵。凭着一双布履,半囊图经,竟然丈量了大半个中国,北达燕晋,南及云贵两广,他留下的那部《徐霞客游记》,既是地理学的科学著述,也是著名的随笔美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 近现代,江阴也出过许多著名人物,比如“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刘半农,是与陈独秀、胡适、鲁迅等过从甚密的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曾任《新青年》杂志编辑,发表过《我之文学改良观》、《诗与小说精神之革命》等惊世骇俗的论著,被人誉为“斗士”与“闯将”。他的兄弟刘天华和刘北茂,都是著名的音乐家,特别是刘天华,是中国现代民族音乐的一代宗师,不仅是作曲家,还是卓越的演奏家,他创作的不朽名曲《病中吟》、《良宵》、《空山鸟语》、《光明行》,至今仍是民乐演奏会上的保留曲目。江阴的乡贤自然还不止这些,现当代政治界、文化界名人陆定一、吴文藻、沈山源、沈鹏等都是江阴人。 五四老作家沈山源,1938年填有《竹枝词》八首,分写江阴的山水、人物、风俗、季节、物产、古迹、家宅、慈母,情真意切,流传甚广。1999年,著名诗人、评论家、时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选书五首,一时成为诗书“双璧”的文坛佳话。现录其二: 江阴好, 山水气势雄。 三十三山罗四境, 长江滚滚隐蛟龙。 四季景无穷。 江阴好, 人物冠古今。 佛子神仙随代有 畸人侠客不须巡。 行事足讴吟。 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江阴已经进入了跨越式发展的轨道。 有三个“之一”数据,显示了江阴的经济建设成就:江阴的土地占中国的万分之一;人口占全国的千分之一;GDP占全国的二百五十分之一。 自1987年撤县改市以来的20年里,江阴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50倍;财政收人增长了53倍;全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人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七年列全省第一。江阴在县级市里,无疑是佼佼者,从2002年起,已连续五年被评为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的第一名。在经济学界被誉为“江阴板块”。 数字很枯燥,但反映了事实。 1920年1月8日,高汾就出生在这个县城南街一个平民家庭。 人丁不旺的高氏家族 高家在当地不算望族,但是有点文化根基。 高汾的祖父读过私塾,也教过书,为人忠厚,是个好好先生,在邻里间颇有人望。祖母贤惠慈祥,脾气特别好。长辈说,从不见她有疾言厉色的时候。祖父母育有五子一女,按说高家应当人丁兴旺,但弟兄五个,四个没活过三十。高汾的父亲、三叔都念过书,但兄弟俩年纪轻轻双双死于肺痨;那时,肺病就是癌症,根本没药可治。他们过世以后,整个家族处在惶惶不安之中,不知下一次厄运会降临在谁的头上。 二叔虽然没得肺痨,也死得早。四叔独身,染有不良嗜好,是抽大烟抽死的。五兄弟中,只有最小的老六得享天年。 高汾父亲的几个弟兄中,三叔最有才学,曾任家乡留彩桥小学校长。在那个时代,念书的人不多,当小学校长并不简单,许多大文化人都当过小学校长,比如老舍。叶圣陶也在家乡教过小学。念书人和普通人就是不一样,三叔绝没有男尊女卑思想,他和三婶相敬如宾,家里马桶都抢着倒,这在家乡绝无仅有。当然,三婶也是念过书的。三叔三婶留有一个独子,叫高清岳,对高汾的影响很大。 六叔身体较好,子嗣也多,两男两女。堂姐高境与高汾关系最好。堂姐菩萨心肠,后来学医,勤勤恳恳地当了一辈子妇产科大夫。姐夫全广辉毕业于清华大学,和姚依林同过学,曾是校篮球队队员,长期供职银行,当过襄理。他一生热爱体育,新中国成立后,从事体育教育,曾任北京轻工业学院的体育教研室主任。以后的几十年,高汾、高境姐妹联系密切。从1950年代开始,她们同住北京,经常来往。近几年,堂姐、姐夫相继去世,但他们的两个女儿待阿姨像母亲一样,经常来问寒问暖。她们和几个表妹表弟从小一起长大,情同手足,这种关系现在已经延续到第三代。 高汾的姑妈是祖父的独女,叫高履洁,在孩子里排行第五。 高汾对姑妈的感情很深,她在回忆幼年时光时,多次讲到这位能干的长辈: “姑妈长得不漂亮,因为小时候生天花,落下一脸麻子,但在高家的女孩子里,她是最有文化的。她在家乡读的中学,毕业后家里又把送她到新加坡读了几年书。回国之后,当了留采桥小学的校长,因为三叔去世了,学校没有校长。姑妈结婚以后,因为日本人炸了姑父家的房子,她和姑父就搬回娘家住了。姑妈精力旺盛,里里外外一把手。不仅当校长、教书,还把家务全揽下来,洗衣,做饭,养蚕,种笋,还喂了四五只猫。吃饱喝足的白猫黑猫,经常露着肚皮晒太阳。” “姑妈的烹调手艺很高,各种菜肴,一经她手,味道都特别鲜美,特别会做长江里的刀鱼、鲥鱼、鮠鱼。逢年过节,做了好吃的,她都要分成几份,给亲戚们品尝。我们年幼嘴谗,吃了都说好吃,想着下回姑妈再送点什么东西来打牙祭。”(高汾2006年回忆) P2-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