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耿介孤忠(寇准)/中华历史贤臣系列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姜正成
出版社 海潮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寇准是两宋期间最鲜活的历史人物,他的一生坎坷起伏却又充满着荣耀。他是对大宋王朝有补天之功的宰相,却屡遭陷害,遭际堪伤,最后客死他乡,死后也未能落叶归根。姜正成编著的《耿介孤忠(寇准)/中华历史贤臣系列》为“中华历史贤臣”系列丛书之一。共分为七章,结合史实,通过经典事例,展现了“大忠”之臣寇准的人生传奇。

内容推荐

姜正成编著的《耿介孤忠(寇准)/中华历史贤臣系列》讲述了:寇准是两宋时期最鲜活的历史人物,他的一生坎坷起伏却又充满无上荣耀。他是对大宋王朝有补天之功的宰相,却屡遭陷害,遭际堪伤,最后客死他乡,死后也未能落叶归根。他是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心中的“偶像”,又是他那个时代政治舞台上的另类。他是一个有缺点的人,可正因为有缺点才显得可爱。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青年时代

 浪子回头

 巴东传奇

 春风得意

 万岁事件

 冯拯发难

第二章 北兵压境

 阿保机建辽

 铁血太后述律平

 南北面官制

 燕云十六州

第三章 悲壮北征

 太祖赵匡胤

 衰弱的宋朝

 太宗赵光义

 幽州之战

 二次北伐

 历史上的杨家将

第四章 真宗继位

 传位难题

 真宗即位

 咸平之治

 边境吃紧

 寇准拜相

第五章 澶渊之盟

 辽国女主萧太后

 真宗御驾亲征

 澶渊之盟

 谋反奇案

 王钦若进谗

 倦鸟归林

 “天降瑞书”

第六章 贤才目王旦

 胸怀大局

 宽宏大度

 清廉俭朴

第七章 二次罢相

 天禧年的党争

 刘娥擅政

 摇摆皇帝

 漫漫贬谪路

 依依相公竹

第八章 寇准的才情

 寇准的诗词

 寇准的政治思想

 寇准的性格特点

 寇准年谱

试读章节

有一次,寇准趁着母亲不备,又想偷偷出去疯玩,不料被他母亲发现了。情急之下,寇母失手用秤砣砸中了寇准。值得庆幸的是,秤砣砸在了寇准的脚背上,当时就砸得寇准哇哇大叫,脚上血流不止。不过这一砸,真正把糊里糊涂的寇准给砸清醒了,年少的他开始体会到寡母的种种艰难和不易,也开始思考他的未来和今后的生活道路。从那以后,寇准开始闭门思过,安心读书,开始向进士之路发起冲击。

19岁时,寇准第一次参加科举。科举制起源于隋,兴于唐,在宋朝被推到极致。宋朝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读书人想出人头地,只有科举一途,武将哪怕再有本事,没有一个进士出身,也是受文官轻视的。宋朝有句妇孺皆知的俗话说,“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说的就是一旦金榜题名,就会是鲤鱼跳龙门,成为天子门生,人生从此大不同了。

公元980年,寇准一举中了进士,当时他只有19岁。寇准通过非常严格的考试,成了大宋的国家官员。太平兴国五年的科举,一举改变了他的命运。

宋代的科举制度,沿五代旧制,设进士、九经、五经、开元礼(后改开宝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经、明法等科,以进士科最为重要。宋朝建立的次月,即建隆元年(960)二月,举行首次科举考试,仍依五代旧制,每年举行一次,自开宝七年(974)权停“贡举”后,隔年举行一次“贡举”,渐成惯例。宋初取进士,亦无定数,通常为十余名,少则六七人,大体与后周时相当。

依五代旧制,录取进士之权仍完全掌握在主考官手中,皇帝并不进行干预,每年考取进士后,皇帝过目,备个案也就行了。开宝五年(972),主考官录取进士11人、诸科17人后,宋太祖开始参与新进士的录取,被称为“新制”。次年三月,宋太祖召见这些录取者,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面试,对表现不佳的进士、诸科,加以淘汰。然后,宋太祖又决定从下第举子360人中选取195人,以及已被录取的进士、诸科,亲自在讲武殿主持考试,共取进士26人,诸科101人,共127人。所以说,宋太祖是“殿试”这一次复试环节的首创者。

宋太祖虽然重视科举考试,但五代重武轻文的习气未除,进士及第后所担任的官职很低,只能在州县官府中担任秘书一类的工作。

太平兴国二年(977)正月,举行的科举考试,取进士109人、诸科207人,又录取参加过15次以上考试而未被录取的进士及诸科184人,再取考“九经”而不合格的老年举子7人,“特赐三传出身”,共录取507人。考试合格的进士及诸科300多人“赐及第”,而将从考试不合格中录取的进士及诸科近二百人则“赐出身”,以示两者的区别。后来太宗又将所有进士分为三等,一、二等为进士及第,三等为同进士出身。

最终,寇准凭着自己的实力,进士及第,金榜题名。寇准顺利地通过了了三级考试,得到太宗的赏识,在太平兴国五年,被派往巴东县,迈出了官员生涯的第一步。

值得一提的是,与寇准同科中进士的还有一位张咏,后来成了寇准的至交。张咏,字复之,自号乖崖,濮州鄄城(今属山东)人,他比寇准大十多岁,后来做过枢密直学士,礼部尚书。

张咏是个出了名的急性子人。他年轻时,有一次戴着头巾吃馄饨,偏偏那头巾的带子长了点儿,连着几次垂到了馄饨碗里。他竟火冒三丈,迁怒于头巾,一把将头巾拽下来塞进碗中,高声嚷道:“但请吃!”

P3-5

序言

寇准是两宋期间最鲜活的历史人物,他的一生坎坷起伏却又充满着荣耀。他是对大宋王朝有补天之功的宰相,却屡遭陷害,遭际堪伤,最后客死他乡,死后也未能落叶归根。大部分人对寇准的了解,是通过长篇历史评书《杨家将》,其实一个真实的寇准的人生更加精彩,更加引人人胜。人们都习惯于称寇准为“寇老西”,其实寇准并不是山西人,他是陕西人。他也并不“抠门”,他的生活奢侈无度,享尽富贵荣华。

寇准19岁就中了进士,20岁即任知县,可谓少年得志。宋太宗赵光义任命他为参政政事(副宰相)时,寇准才3l岁;真宗时封他为集贤殿大学士,莱国公、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当时有民谚云:“欲得天下好,无如召寇老”。可见寇准在太宗、真宗两朝的重要地位。仁宗时,寇准死于雷州,享年63岁。死后赠中书令,赐谥忠愍。真可谓是三朝元老,社稷重臣。

寇准是一个很有个性的历史人物,太宗曾批评他:“好廷辩失执政体”,真宗说他“好刚使气”“患其刚直难独任”。吕端说他“性刚自任,好面诋同列(《宋史·寇准传》)”。宋人晁公武说他“议论忠直,不顾身谋”。《宋史》还记载,有一次,他向太宗“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又有一次, “准犹力争不已,又持中书薄论曲直于帝前。”可见他在皇帝面前,不是看风转舵,而是刚正敢言,连罢官、杀头也无所畏惧的。在寇准的生涯中,最为有名的历史事件,就是澶渊之盟。真宗景德元年(1004),辽圣宗隆绪同其母萧太后亲率20万大军攻人宋朝的澶洲(今河南濮阳县西南之得胜城),寇准力请真宗亲征。“帝难之,欲还内”。寇准进谏说:“陛下入则臣不得见大事去矣,请勿还而行。”另据《宋史纪事本末》记载:“及至澶洲南城,望见契丹军势甚盛,众请驻跸,寇准固请日‘陛下不过河,则人心益危,敌气未摄,非所以取威决胜也。’即麾卫士进辇,帝遂度河,御北城门楼,招诸将抚慰。远近望见御盖,踊跃呼万岁,声奇闻数十里。契丹相视怖骇。”

寇准本是书生出身,并非武将,但他很会用兵,澶渊之战即是他的天才杰作。面对二十余万辽军的虎视眈眈,这时“帝悉以军事付准。准承制专决,号令明肃,士卒畏悦”。契丹千余骑来攻城,寇准指挥兵士,一举斩获其大半。在紧张的战斗间隙,胆战心惊的真宗派人去查看寇准所为何事,当看到寇准镇定自如,若无其事地与人饮酒歌谑,真宗才安下心来,“准如是,吾复何忧。”

澶渊之战,本来是北宋战胜,可真宗却慑于契丹的军事讹诈,早已派密使曹利用与契丹议和,加上这时以王钦若为首的投降派的劝降,寇准势单力孤,未能阻止住这次打了胜仗,反而屈膝订立向辽军赔款的屈辱条约。当寇准听说在条约中,皇帝居然许诺每年给契丹百万币时,即“召利用至幄,谓日:虽有敕旨,汝所许过三十万,我斩汝矣”,结果宋朝以每年送辽国绢二十匹,银十万两为条件,与辽国达成停战协议。即历史上有名的“澶渊之盟”。在北宋积贫积弱,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历史时刻,寇准在经济上为国家争取了最大利益,在政治上为北宋带来暂时的和平,这些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澶渊之役后,“杨延郎(即戏曲中六郎杨延昭)守光信军,切虏境”。契丹军“攻围百战不能下。及贼退出境,而延郎追蹑转战,未尝败”,就因为杨延郎为主抗敌,并立战功,所以寇准在《论澶渊事宜札子》中曾提及过杨延郎。(见吕祖谦《宋文鉴》)如果说杨家将和寇准有什么关系,查阅有关资料,也仅此类而已。当时的杨延郎只是个普通边将,还没有资格接受这位“专决军事”的寇丞相的直接领导。因此民间盛传说寇准曾经背着靴子,拜访“杨元帅”之事,实际上是以讹传讹,可能是人们出于对寇准的爱戴,而杜撰出来的,不足信。

太宗、真宗、仁宗三朝皇帝对直谏敢言的寇准爱恨交集,既畏惧他的刚直不阿,又喜爱他的非凡才干,因此他虽屡屡被委以重任,也屡屡遭贬,命运令人嘘唏感叹。太宗曾说: “朕得寇准,犹文皇(唐太宗)之得魏徵也”这一评价不能谓之不高。寇准与知枢密院事张逊数争于帝前,太宗盛怒之下,就罢了寇准的官。等寇准离京外任之后,太宗却又非常想念他,经常问左右: “准在青洲乐乎?”牵挂之情,溢于言表。时不满一年,太宗复又“召拜参知政事”。又有一次,寇准和太宗争辩不休,令太宗龙颜大怒,太宗叹日“鼠雀尚知人意,况人乎?”(《宋史·寇准传》),于是再次罢了寇准的官位。

澶渊之役后,真宗对寇准青睐有加,倍加重用,使他“居相位,决军国大事”,寇准一时显赫,朝中无出其右者。然而,仅仅因为王钦若的挑拨离间,说澶渊之盟,其实是寇准拿皇帝作了最大地雷州,当地百姓“以竹插地挂物为祭。后生笋成竹,因为立祠,目其竹为‘相公竹’’’(王辟之《海示燕谈录》)。可见在民间,广大百姓还是非常敬重寇准寇莱公的。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尽管寇准有济世安邦之才,但作为一介血肉之躯,寇准当然也难免凡夫俗子的种种缺点。比如他为求高官,就曾采用不甚正当的方法。据《国老谈苑》说,寇准得知太宗青睐“老臣”,不喜年少,担心自己太年轻而不被提拔,就服用药品,让胡须变白。这些江湖野谈,可以不足为凭,但寇准因被罢官日久,请托宰相王旦说情,想法复官的事实却是有据可循的。王旦为此事曾批评寇准:“将相之任,岂可求耶,吾不受私情。”寇准因此曾非常恼恨王旦。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当寇准复官宰相,他谢主隆恩时,真宗却让他去拜谢王旦,因为他的官复原职,恰恰是“不受私情”的王旦大力推荐。(《宋史·王旦传》)

寇准的生活相当奢侈,人仕后,又迎娶了太祖赵匡胤的宋皇后的妹妹为妻,可谓少年富贵,春风得意。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说寇准“早贵豪侈,尤好夜宴,不点油灯,虽溷马厩,亦烧烛达旦。每罢官去,后人至官居,见厕溷间,烛泪凝地,往往成堆”。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寇准尤喜舞柘枝, “每舞必尽日,时谓之柘枝颠”。

就连他的侍妾茜桃,也对他的豪侈颇多微词。有一次宴会后,寇准赠歌姬以束绫,茜桃就曾作两首诗劝谏。诗云:“一曲清歌一束绫,美人犹自意嫌轻。不知织女寒窗下,几度抛梭织得成?”“风动衣单手屡呵,幽窗轧轧度寒梭。腊天日短不盈尺,何似妖姬一曲歌?”茜桃的一番苦心,显赫一时的寇准并未能领会,寇准反而和诗分辩说:“将相功名终若何,不堪急景似奔梭。人间万事何须问,且向樽前听艳歌。”(《朝苑名谈》)从这一历史细节可以看出,寇准一生的得失成败,均与他恃才傲物有很大关系。

当然,寇准毕竟是一位有作为、能任事的贤相,他的傲岸风骨为积弱的北宋朝廷涂上了一抹亮色。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8:12:26